- 年份
- 2024(6157)
- 2023(8889)
- 2022(7160)
- 2021(6714)
- 2020(5121)
- 2019(11870)
- 2018(11283)
- 2017(20833)
- 2016(11086)
- 2015(12501)
- 2014(11854)
- 2013(11895)
- 2012(11049)
- 2011(10219)
- 2010(9946)
- 2009(9064)
- 2008(8707)
- 2007(7303)
- 2006(6458)
- 2005(5897)
- 学科
- 济(53085)
- 经济(53039)
- 管理(25159)
- 业(22239)
- 中国(20004)
- 方法(19969)
- 数学(18488)
- 数学方法(18362)
- 企(15367)
- 企业(15367)
- 农(13605)
- 学(11568)
- 贸(10876)
- 贸易(10869)
- 易(10620)
- 地方(10323)
- 业经(9503)
- 财(9457)
- 土地(9207)
- 环境(9119)
- 农业(8989)
- 制(8674)
- 发(8589)
- 银(7404)
- 银行(7395)
- 行(7219)
- 城市(7110)
- 融(6914)
- 金融(6913)
- 关系(6243)
- 机构
- 大学(159508)
- 学院(157641)
- 济(74077)
- 经济(72737)
- 研究(64020)
- 管理(56674)
- 中国(49437)
- 理学(48635)
- 理学院(47957)
- 管理学(47334)
- 管理学院(47036)
- 科学(37743)
- 京(35559)
- 所(31568)
- 财(30776)
- 研究所(29157)
- 中心(28012)
- 农(25917)
- 财经(25290)
- 经济学(25071)
- 院(24060)
- 经(23477)
- 北京(22748)
- 经济学院(22640)
- 范(22028)
- 业大(22000)
- 师范(21852)
- 江(21578)
- 农业(20481)
- 科学院(20231)
- 基金
- 项目(111589)
- 科学(89948)
- 基金(84779)
- 研究(80864)
- 家(75462)
- 国家(74971)
- 科学基金(63527)
- 社会(55278)
- 社会科(52615)
- 社会科学(52599)
- 基金项目(44666)
- 省(39609)
- 自然(39505)
- 自然科(38621)
- 自然科学(38613)
- 自然科学基金(37907)
- 划(35662)
- 教育(35349)
- 资助(33378)
- 编号(29936)
- 重点(26244)
- 部(26084)
- 发(25721)
- 国家社会(24846)
- 中国(24523)
- 成果(23406)
- 创(22968)
- 教育部(22090)
- 创新(21806)
- 课题(21578)
共检索到2359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世超 柯新利
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中国8个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要素冗余度对效率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群整体土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但空间上呈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格局,东部地区呈现高值集聚现象,中西部地区呈中心—外围格局;资本过度投入、工业二氧化硫高排放是土地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且各要素冗余度呈现东部地区低、中西部地区高和大城市低、小城市高的分布格局。据此认为,应增强城市群间及其内部的合作,对中西部地区或小城市给予更多的技术支持,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环保治理力度,促进区域协同绿色发展,以实现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整体改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林坚 马珣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是缓解建设用地需求与经济增长压力间矛盾的必然途径,也是构建和谐人地关系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战略。在构建城市群土地利用的综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模型测算了2000年、2006年和2011年的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剖析了区域差异、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相对偏低,区域间的效率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率相对较低;城市群土地要素投入的非集约值大、非集约度高,与综合效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城市群 土地利用效率 数据包络模型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梁流涛 赵庆良 陈聪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探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路径。研究方法:DEA模型,分组比较法。研究结果:测度了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将之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了效率变化的源泉。研究结论:(1)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不高,具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在空间分布上,各城市效率值大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对应关系。(2)纯技术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强于规模效率。(3)大部分城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不同等级和不同区域的城市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存在明显的差异。(4)城市土地利用中要素投入冗余现象严重,可以通过合理配置投入要素方式优化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菁 胡碧霞 匡兵 陈丹玲
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Kernel密度估计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大陆31个省市2001—2014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动态演进。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波动式上升态势,地区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轨迹差异显著,其中,东、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中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由2001年东部效率高,中部、西部地区效率低的特征演变为"吉林—内蒙古—青海—西藏"和"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的两个高水平值带状分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菁 胡碧霞 匡兵 陈丹玲
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Kernel密度估计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大陆31个省市2001—2014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动态演进。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波动式上升态势,地区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轨迹差异显著,其中,东、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中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由2001年东部效率高,中部、西部地区效率低的特征演变为"吉林—内蒙古—青海—西藏"和"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的两个高水平值带状分布;(3)中国城市土地效率在研究期内呈两级分化的空间非均衡特征,极化程度先减弱后加剧,集聚类型呈高值集聚、低值集聚交替;(4)三大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核密度函数在形状、位置和峰度的变化轨迹均差异显著,说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演进路径存在地域差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丹玲 李菁 胡碧霞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将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规模+空间+效益"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度框架中,使用小波神经网络、空间分异测算模型和空间回归分析法考察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3-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其空间差异持续扩大;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在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且由于不同集聚区扩散效应在空间上渗透不均衡,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存;在考虑空间效应的前提下,各影响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演变格局的作用大小和方向不同,且处于不断变化中。据此认为,要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应着重发挥城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进 黄志基 贺灿飞 王伟凯
基于规模、结构和集约三维视角,构建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发育程度相对较好的16个城市群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整体土地利用效益中等,空间差异性大。采用熵权法计算规模、结构和集约三大因素的得分,再结合系统聚类方法,将中国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益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5个等级。高效城市群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突出;中等城市群以规模效益为主,结构效益次之,集约效益偏低;部分低效城市群仅结构效益尚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永乐 舒帮荣 吴群
利用GIS空间分析、泰尔指数分解和面板数据模型方法系统研究了1999—2011年中国31个省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地区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三大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各区域增长趋势极为相似,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②1999—2011年三大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差距逐渐减小,呈现出持续收敛的态势。组内差距成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差距变动的主导因素,组间差距的贡献度从52.37%下降到26.19%;③可流动要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不可流动要素(土地)的现行利用方式不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④从全国来看,耕地稀缺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但区域间存在差异。因此,在继续执行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同时,应该开始关注区域内部不同省份间的差距,向纵深方向推进;需要建立更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改变现行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可以通过外部约束(如耕地保护)来倒逼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志辉
基于Bootstrap-DEA方法,测算2010年全国622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土地效率均值仅为0.371,整体偏低,内涵挖潜空间较大;土地利用效率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规模递减效应,城市规模等级越高,利用效率越低;"土地招商"和"卖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废除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垄断,充分发挥土地市场功能,盘活存量土地,是破除城市化面临的土地约束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
城市土地 数据包络分析 土地财政 自助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付磊 李德山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评价标准。基于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修正的Hybird-Meta-Frontier窗口模型,测算了中国各区域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结果显示:在共同前沿下,全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平均水平较低,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递减的趋势;随时间推移,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曲折上升,东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波动较大;在群组前沿下,四大区域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随时间变化表现各异,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层级差异缩小,东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依然波动较大。据此认为,在城市化建设中,应加强对城市存量建设用地的挖潜力度,转变"土地财政"的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
中国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区域差异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郭斌 雒溦
在纳入环境负效应所带来的非期望产出的前提下,运用改进的DEA模型对2008—2012年关中城市群5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受限因变量TobiT模型回归分析来揭示各城市存在土地利用效率分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忽视非期望产出会导致效率值的高估;2关中城市群整体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且各城市均存在投入要素冗余及环境产出不足的问题;3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占比是制约宝鸡、咸阳和渭南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因素,而人口聚集导致的环境压力则是西安所需进一步关注的重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施宏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效率是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两个重要方面。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法评价海西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价海西城市群及区内20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明晰土地投入产出情况。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效率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和结构调整建议。结果表明:1海西城市群整体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比较均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内城市土地类型分布的均衡度降低,其中商业服务业用地分布最不均衡,居住用地最均衡。22003—2012年海西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有一半的年份非DEA有效,区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施宏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效率是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两个重要方面。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法评价海西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价海西城市群及区内20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明晰土地投入产出情况。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效率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和结构调整建议。结果表明:1海西城市群整体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比较均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内城市土地类型分布的均衡度降低,其中商业服务业用地分布最不均衡,居住用地最均衡。22003—2012年海西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有一半的年份非DEA有效,区域总体上处于城市土地利用报酬递增阶段。3海西城市群中位于南部和北部区域的土地利用效率高于中部地区,区内85%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非DEA有效,这些城市存在土地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共存的困境,土地产出不足尤为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诗嘉 刘晓英 杜书云
基于2006~2016年中原城市群各地市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模型测算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分析其时空差异,基于此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原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旨在促进土地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16年中原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水平不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波动变化趋势。高效率聚集区主要分布于中原城市群的西部,而东部的高效率聚集区逐渐向北部迁移。(2)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要素投入以及非期望产出的冗余是造成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3)中原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4)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财政压力、城市房地产投资对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5)研究区域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因此要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中原城市群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建立联动发展机制,增强城市土地利用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家鹏 陈松林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测算2005—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中国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采用核密度函数对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从产业和人口两个角度分析经济集聚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和直接冲击。结果表明:(1)2005—2016年间中国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呈现先收敛后分化的演化特征,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具有显著差异;(2)第三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集聚水平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表现出单门槛效应,表明适度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反之则会导致促进作用下降甚至出现负向影响;(3)第三产业集聚水平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自身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直接冲击都是从开始就达到顶峰而后收敛为0,而第二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集聚水平则是先负向冲击后持续正向冲击。城市群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时,既要充分发挥经济集聚的正面环境效应,也要重视不同经济集聚的适度性和动态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