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62)
- 2023(10195)
- 2022(8452)
- 2021(7796)
- 2020(6095)
- 2019(14271)
- 2018(13745)
- 2017(25648)
- 2016(13784)
- 2015(15527)
- 2014(15304)
- 2013(15408)
- 2012(14807)
- 2011(13897)
- 2010(13932)
- 2009(12624)
- 2008(12432)
- 2007(10814)
- 2006(9818)
- 2005(9188)
- 学科
- 济(71571)
- 经济(71509)
- 管理(34326)
- 业(32035)
- 中国(27828)
- 方法(23679)
- 企(22107)
- 企业(22107)
- 地方(21486)
- 数学(21117)
- 数学方法(21015)
- 农(18802)
- 贸(14728)
- 贸易(14713)
- 业经(14508)
- 易(14263)
- 发(13023)
- 农业(13022)
- 环境(11953)
- 财(11921)
- 地方经济(11687)
- 银(11553)
- 银行(11543)
- 融(11518)
- 金融(11517)
- 行(11375)
- 学(11221)
- 制(11196)
- 发展(9511)
- 展(9487)
- 机构
- 大学(201698)
- 学院(201104)
- 济(95408)
- 经济(93672)
- 研究(81083)
- 管理(73010)
- 中国(62075)
- 理学(61713)
- 理学院(60890)
- 管理学(60175)
- 管理学院(59777)
- 科学(45944)
- 京(45504)
- 所(40607)
- 财(40555)
- 研究所(36686)
- 中心(35130)
- 农(32236)
- 财经(32072)
- 经济学(31010)
- 北京(29866)
- 江(29750)
- 院(29439)
- 经(29331)
- 范(28878)
- 师范(28647)
- 经济学院(27855)
- 业大(26248)
- 农业(25034)
- 科学院(24705)
- 基金
- 项目(131700)
- 科学(105841)
- 研究(97955)
- 基金(97710)
- 家(85296)
- 国家(84642)
- 科学基金(72345)
- 社会(66535)
- 社会科(63356)
- 社会科学(63344)
- 基金项目(50974)
- 省(48697)
- 教育(43653)
- 自然(43594)
- 自然科(42628)
- 自然科学(42620)
- 划(41945)
- 自然科学基金(41851)
- 资助(39710)
- 编号(37238)
- 发(34866)
- 部(30442)
- 成果(30370)
- 重点(30274)
- 国家社会(29188)
- 发展(28887)
- 展(28412)
- 课题(27344)
- 中国(27053)
- 创(26849)
共检索到3214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袁晓玲 王书蓓 黄涛
基于整体提升和内部协同相结合的评价逻辑,本文利用熵值法对2006—2019年中国十大城市群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方法从空间和结构的双重视角剖析发展质量的差异大小及来源,并运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实证考察发展质量差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呈现高低波动中缓慢上升的趋势,群间差异是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差异的主要空间来源;创新驱动差异、城际协同差异和民生共享差异是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三者贡献率之和超过70%;创新驱动、城际协同、民生共享、经济运行、协调发展、绿色转型对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差异的扩大均存在正向影响且影响依次减弱。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明华 刘玉鑫 刘文斐 王山
本文基于熵值法构建城市民生发展指数,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方法首次从空间和结构两个视角考察我国城市民生发展的差异大小及来源,并运用关系数据分析范式研究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我国城市民生发展水平持续向好,但2010年之后民生发展不均衡现象显著;民生发展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和中部区域间差异贡献最大,东部区域内差异贡献显著高于中部、西部地区;社会发展差异和生态建设差异是民生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人民生活差异、科技创新差异对民生发展差异的影响均从东向西依次减弱,社会发展差异的作用则依次增强,生态建设差异的影响在中部地区最为突出,经济发展差异对东部地区的影响较弱;人民生活差异、科技创新差异上升是导致2010年之后民生发展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丰富了城市民生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为揭示我国城市民生发展差异状况、探索协同提升对策提供了重要借鉴经验。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华军 贾文星 彭莹 裴延峰
基于19个城市群1992~2013年的DMSP/OLS城市夜间灯光数据,从同步性、差异性、空间集聚性、空间溢出性四个维度刻画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协同性,以期为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准确的定量测量。研究发现:城市群间同步性指数整体差别不大,各城市群内城市间均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各城市群差异性指数存在较大差别,其中,天山北坡城市群差异性指数最高,山东半岛城市群差异性指数最低;只有长三角、海峡西岸、辽中南、长中游、呼包鄂榆5个城市群空间集聚性指数显著为正,其他城市群不存在空间集聚现象;无论是单向溢出指数还是双向溢出指数,兰州-西宁城市群溢出效应最显著,宁夏沿黄城市群溢出效应最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杰 陆洪阳 孙自敏
文章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内涵,构建涵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入时间变量的熵权法对2001—2021年中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方差分解和QAP分析方法揭示其差异来源和形成机理。结果显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高但呈上升趋势,其主要优势在开放,主要劣势在共享,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平衡,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异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差异的主要空间来源,开放差异和创新差异是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创新差异、协调差异、绿色差异、开放差异和共享差异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的作用强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段至诚 宗成
文章首先通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测算碳排放强度以及设定解耦模型,得出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碳排放强度的解耦水平并划分解耦等级;然后对城市群解耦态势进行了时空演化分析;最后通过Dagum基尼系数揭示了城市群解耦态势的南北群间差异、城市群内部差异以及差异来源。结果显示:城市群解耦程度的高低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增长与碳排放强度的负向缩减同时决定;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碳排放强度的解耦关系呈现波动趋势,且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城市群解耦态势的群内差异与南北群间差异整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冲 商文莉 殷颂葵 黄涛
文章首先基于共同富裕的内涵,构建涵盖生产力、发展机会、收入分配、发展保障、人民福祉五个维度的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值法对2001—2020年中国共同富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剖析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间差异来源和结构差异来源;最后,运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实证考察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我国共同富裕水平虽然总体偏低,但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阶梯式降低以及“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共同富裕水平的差异呈现波动缩小趋势,东西向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南北向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生产力差异和人民福祉差异是我国共同富裕水平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生产力、人民福祉、发展保障、发展机会、收入分配对共同富裕差异的扩大均存在正向影响但影响依次减弱。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空间差异 结构来源 QAP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苗长虹 王海江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群获得快速发展,城市群的培育迅速成为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的焦点。在讨论城市群概念及其划分原则的基础上,选取2002年中国城市群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分类汇总,重点分析了我国主要城市群发展的基本状况、态势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群 多极网络 发展态势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乔晓楠 郝嘉鹏 陈家骏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的鲜明特征,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的城市化路径拥有多样化选择的空间。基于政治经济学原理,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在测算中国城市价值创造、价值转移与价值分配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与人均差异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第一,城市是价值创造的主体,排名前20的城市创造了超过全国1/4的价值量,排名前100的城市创造了全国2/3的价值量,城市间贸易导致城市创造的价值与分配的价值存在差异,但排名靠前的城市其分配价值量大多高于创造价值量,体现出大城市在价值转移方面的综合优势。第二,中国城市体系的演进具有“整体集中、局部平衡”的特征,规模较大的城市之间具有扁平化特征,城市群之间以及省份之间都具有集中化特征,但城市群内与省内则多呈现扁平化特征。第三,自2012年以来,伴随着城市规模分布的演进趋势,城市人均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这预示着以城市群为特征的区域新经济增长极将加速形成,并且人均平衡意义上的区域协调发展正在逐步实现。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杨智雄 翟磊
应用多层模型分析法,构建出城市群评价体系,分析7个国家级城市群的发展水平,结果显示:城市群可被"真实"地分为三类。同时,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具有一定独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解决经济发展不均衡格局下,提升公民获得感的新思路,应加快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以服务促公平。
关键词:
城市群 发展水平差异 评价体系 梯次格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梅娟 余东华
文章基于复合熵值法从八个维度构建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对2007—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其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方差分解法探究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第一,样本期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但区域差异较大,其空间分布与“胡焕庸线”相契合,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第二,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与其他三个地区的区域间差异始终较高,东西部地区的区域间差异贡献最大;区域内差异中,东西部地区的差异显著高于东北、中部地区,且西部地区有扩大趋势;超变密度的影响也不断增强。第三,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差距的主要驱动力分别为融合发展、速度效益、结构优化、营商环境。创新驱动、品质品牌、营商环境逐渐成为未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对于缩小地区差距、协调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晔 陈奕延 李群
文章利用S-型云模型评价方法和全局SBM超效率模型,从水平与效率双维视角测度中国19个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水平,并揭示其绿色发展模式。结果表明:2003—2018年中国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大多数城市群得分的增幅在后期明显放缓;反之,大部分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值未明显变化,甚至有少数出现了下降态势。综合来看,只有5个城市群实现了“高水平-高效率”发展模式,其余城市群均属于“高水平-低效率”发展模式。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雷 续亚萍 鲁强
在城市群引领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本文依据中心地理论和位序——规模理论,以我国三大城市群和7个重点建设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城市体系的首位度分析和位序——规模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城市群发展机制模型,对十大城市群发展演化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市场参数、政府因素、交通条件是重要的解释变量,以市场为主的社会消费总额和政府财政支出及固定资产的投资对城市体系演变影响很大,产业结构的演变和交通条件也是影响城市群城市体系演变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了优化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城市群 规模结构 发展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琼 崔子怡
文章构建了城市韧性指标体系,运用2011—2019年2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测度了城市韧性水平,并分析其地区差异、动态演变及主要障碍因子。研究发现:城市韧性水平逐渐提高,但中低韧性水平的城市占比较高;城市生态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相对较高,经济韧性、基础设施韧性和社会韧性呈上升趋势,生态韧性则呈下降趋势;城市韧性水平的总体差异呈小幅波浪式变化,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东、中、西部地区城市韧性的组内变化呈地区异质性;城市韧性水平分布曲线主峰高度呈“M”型变动,且没有显著极化现象,东、中、西部地区城市韧性水平动态演进存在差异;人力资本、社会文化、交通轨道、财政收入和对外开放是影响城市韧性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
关键词:
城市韧性 地区差异 动态演变 障碍因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金川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采用合适的场强模型对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强度的高值区域识别,是界定城市群空间范围和全国城市群发育格局的重要方法。首先,以区县单元2010年的GDP和人口的几何平均值作为核心城市的结节性指数,采用辐射场能模型计算657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场强,得到全国公里栅格单元的辐射场强累加值;然后,用剖面曲率公式计算地理表面场强曲率,识别曲率高值区域即是辐射场强变化的"拐点"区域,研究确定识别城市群的空间曲率的两个关键阈值分别为60和80;最后将这些"拐点"区域所围成的场强高值区域提取出来即是城市群的空间范围。最终识别出:全国2010年共发育有18个城市群,其中都市连绵区、准都市连绵区和联合都市区的个数分别是3个、6个和9个。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子曦 青梅
研究目标:测度并研究2006~2019年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分异与动态收敛。研究方法: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发展指数;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揭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来源;运用核密度估计和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分析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演化趋势;最后采用SAR、SEM、SDM模型检验时空收敛性。研究发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向下转移的概率高于向上转移,但珠三角呈现“异质性”——向上转移概率高于向下。城市群间高质量发展水平极化现象突出,存在东高西低明显梯度,但差距逐步缩小。城市群内存在显著的β空间收敛性,城市群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贡献率。研究创新: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衡量指标体系,从时间、区域及空间三个维度评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演进及空间收敛。研究价值:有益于客观衡量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动态水平,为进一步推动国内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城市群 动态分布 空间收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