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25)
- 2023(20067)
- 2022(17268)
- 2021(16177)
- 2020(13316)
- 2019(30888)
- 2018(30389)
- 2017(57142)
- 2016(30918)
- 2015(34837)
- 2014(34629)
- 2013(34130)
- 2012(31715)
- 2011(28881)
- 2010(28887)
- 2009(26280)
- 2008(25736)
- 2007(22205)
- 2006(19656)
- 2005(17778)
- 学科
- 济(131161)
- 经济(131020)
- 管理(84687)
- 业(79829)
- 企(63707)
- 企业(63707)
- 方法(55288)
- 数学(48335)
- 数学方法(47720)
- 中国(41073)
- 农(35416)
- 地方(30945)
- 财(30889)
- 业经(28602)
- 贸(27001)
- 贸易(26981)
- 学(26652)
- 易(26215)
- 农业(23799)
- 制(23533)
- 银(20896)
- 银行(20853)
- 环境(20533)
- 融(20133)
- 金融(20130)
- 行(20077)
- 和(19627)
- 理论(19425)
- 技术(19316)
- 发(17877)
- 机构
- 大学(434453)
- 学院(430851)
- 济(179780)
- 经济(176028)
- 管理(167933)
- 研究(152683)
- 理学(144516)
- 理学院(142837)
- 管理学(140266)
- 管理学院(139488)
- 中国(116860)
- 京(94359)
- 科学(92428)
- 财(81532)
- 所(75846)
- 中心(70315)
- 农(69124)
- 研究所(68873)
- 财经(64589)
- 江(63847)
- 业大(62138)
- 北京(60300)
- 范(59174)
- 经(58935)
- 师范(58642)
- 院(56073)
- 经济学(54939)
- 农业(53703)
- 州(51851)
- 经济学院(49500)
- 基金
- 项目(294152)
- 科学(232542)
- 研究(215145)
- 基金(214880)
- 家(187648)
- 国家(186130)
- 科学基金(160071)
- 社会(137519)
- 社会科(130471)
- 社会科学(130441)
- 基金项目(113311)
- 省(112305)
- 自然(103259)
- 自然科(100935)
- 自然科学(100912)
- 自然科学基金(99066)
- 教育(98584)
- 划(95586)
- 资助(88785)
- 编号(86799)
- 成果(70386)
- 重点(66161)
- 部(65324)
- 发(65176)
- 创(60383)
- 课题(59967)
- 国家社会(57501)
- 创新(56457)
- 教育部(56307)
- 科研(56086)
- 期刊
- 济(197697)
- 经济(197697)
- 研究(133402)
- 中国(88237)
- 学报(66765)
- 科学(62829)
- 农(62733)
- 管理(62434)
- 财(60608)
- 大学(51313)
- 教育(49944)
- 学学(47638)
- 农业(43621)
- 融(40608)
- 金融(40608)
- 技术(37895)
- 经济研究(32269)
- 业经(31715)
- 财经(31169)
- 问题(27006)
- 经(26862)
- 图书(25625)
- 业(23317)
- 贸(22619)
- 理论(20761)
- 技术经济(20605)
- 资源(19923)
- 科技(19875)
- 世界(19809)
- 国际(19703)
共检索到6569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刘华军 裴延峰 贾文星
基于1992—2013年DMSP/OLS城市夜间灯光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以及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对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和溢出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且城市群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城市群内部差异中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演变趋势不同,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及哈长城市群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则逐渐缩小;而从相对差异来看,除成渝城市群的相对差异略微扩大之外,其他城市群整体上呈现缩小的趋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研究目标:测度中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并识别随机收敛俱乐部。研究方法: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测度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并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对地区内经济发展收敛俱乐部进行识别。研究发现:中国总体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距,而不同地区间交叉重叠的影响极小。东部地区的河北、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西部地区的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省份,它们的经济发展存在向局部均值随机收敛的趋势。研究创新:基于夜间灯光数据重新审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与随机收敛特征。研究价值:揭示出中国总体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并进一步识别出各地区内经济发展收敛俱乐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春杨 吴国誉 张超
基于1992-2012年城市夜间灯光数据,运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加权标准差椭圆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城市体系呈现明显的双核首位特征,规模分布随时间逐渐由非均衡向均衡状态演变;考察期间,重庆市域城市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四川省域城市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整个成渝城市体系的重心向北偏移;城市增长在长轴方向上有所收敛,而在短轴方向上有所发散,即城市体系沿西北——东南方向的增长更为显著;整个城市体系空间展布的范围有所增加,城市分布密集程度呈现下降趋势。成渝城市群空间形态演进经历了从都市区到都市圈再到城市群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在优化城市群要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平稳、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19922013年中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考察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及其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19922013年,中国总体地区差距呈下降趋势,但其动态演变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区域内部差距得到有效遏制,尚缺乏区域间经济协调的统一框架。(2)南部沿海地区对于中国总体地区差距的影响较大,地区内部尤其是广东省内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并未发挥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未能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平稳、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1992~2013年中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考察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及其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1992~2013年,中国总体地区差距呈下降趋势,但其动态演变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区域内部差距得到有效遏制,尚缺乏区域间经济协调的统一框架。(2)南部沿海地区对于中国总体地区差距的影响较大,地区内部尤其是广东省内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并未发挥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未能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3)空间Markov转移概率估计结果表明,空间因素在中国地区经济动态演变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高水平地区为邻能够显著加快地区经济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研究目标:测度中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并识别随机收敛俱乐部。研究方法: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测度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并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对地区内经济发展收敛俱乐部进行识别。研究发现:中国总体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距,而不同地区间交叉重叠的影响极小。东部地区的河北、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西部地区的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省份,它们的经济发展存在向局部均值随机收敛的趋势。研究创新:基于夜间灯光数据重新审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洋 林爱文 胡碧松 鞠民
研究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空间格局演变,对于透视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和规律以及促进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空间格局优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利用多时相同期Landsat卫星数据以及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夜间灯光数据进行校正,并采用其他辅助数据法对比分析获取城镇建成区面积的阈值,在此阈值基础之上选取景观总面积、总斑块数量和聚集度指数等总共8个典型景观格局指标,继而使用FRAGSTATS 4. 2软件对1992~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城镇发展的空间格局变化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1992~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快速扩展,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了9. 68倍,斑块数量增加了2. 39倍,斑块密度也得到较大的增加,反映出长江经济带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和城镇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2)景观斑块形状复杂度逐渐上升,中小城市不断壮大,同时出现了较多的新兴小城镇,总边界长度和平均边界密度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1. 56%和21. 58%,体现了长江经济带城镇间聚集度越来越高,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3)最大斑块指数和聚集度指数两个指标在整体上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但是景观总面积、总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等8个指标在演变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波动和无序化,反映出长江经济带在城镇化过程中呈现出不规则和无序化的特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垠 李磊 廖菲
基于2010年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计算出成都平原城市群各区县平均灯光强度值,并与表征城镇化水平的复合指标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灯光强度与该复合指标有很强的相关性,可用夜间灯光指数来反映城镇化水平。采用1992、2002、2012年三期的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制作成都平原城市群夜间灯光指数图,对比分析得出近二十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城镇化过程的时空格局,为成都平原城市群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尹秀 刘传明
本文以DMSP/OLS夜间灯光校正数据代替GDP衡量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运用空间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波特假说”进行经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典型的空间集聚与空间溢出特征,环境规制通过增加企业生产成本抑制地区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刺激技术进步提高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但环境规制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创新补偿”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康文 刘春霞 李月臣 周梦甜
以重庆市40个区县为研究区域,以2000,2010年为时间节点,结合DMSP/OLS灯光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重庆市企事业单位统计数据库,计算不同时期各区县的DN总值与不同类型产业数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DMSP/OLS灯光数据的DN总值与不同类型产业数据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影像自校正法和辐射定标法进行数据预处理效果较好;采用DMSP/OLS灯光数据与土地利用数据叠加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阈值设置的问题;两个时期的DN总值与不同类型产业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很高,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DN总值和房地产业之间的相关性最高;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对应的相关系数也在增大。DN总值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区域产业...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卢盛峰 孟育萱 郭恬
使用校准后的DMSP/OLS中国夜间卫星观测灯光数据度量经济发展绩效,研究财政转移支付、预算执行环境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基础上,财政转移支付显著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分析影响渠道发现,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在支出预算执行宽松环境下激励效应的间接机制为主要驱动力,而中央转移支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地方政府的依赖性,进而抑制了地区经济发展。因此,在平衡区域间发展政策设计中,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发挥作用同样离不开当地制度软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
转移支付 预算软约束 经济发展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卢盛峰 孟育萱 郭恬
使用校准后的DMSP/OLS中国夜间卫星观测灯光数据度量经济发展绩效,研究财政转移支付、预算执行环境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基础上,财政转移支付显著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分析影响渠道发现,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在支出预算执行宽松环境下激励效应的间接机制为主要驱动力,而中央转移支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地方政府的依赖性,进而抑制了地区经济发展。因此,在平衡区域间发展政策设计中,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发挥作用同样离不开当地制度软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
转移支付 预算软约束 经济发展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姜帆 吴茂国 陈军
本文基于1994-2017年中国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以及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1)西部大开发有效提升了西部地区的夜间灯光亮度(经济发展水平),但只体现在短期内,长期政策红利逐渐消失。(2)政策没有产生空间溢出效应,政策在具有良好经济基础,高市场化水平和高行政等级的地区能够发挥出更显著的作用。(3)机制检验显示西部大开发主要通过加快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以及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来促进短期经济增长;挤出效应、金融业发展不足和人力资本存量质量不足导致西部地区长期陷入"政策陷阱"。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对西部大开发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洋 黄庆旭 章立玲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发展出一种基于长时间序列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土地城镇化水平测度方法,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进行1992—2010逐年土地城镇化水平时空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1992—2010年间:1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的城镇用地信息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平均值分别达到了88.11%和0.61,能较好地反映区域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可信度;2从总体上看,环渤海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增长迅速,由1992年的0.82%增至2010年的3.20%,年均增长率指数为7.80%;3从区域差异上看,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之间、滨海城市与非滨海城市之间、距海岸线不同距离的区域之间土地城镇化水平差异显著并呈进一步扩大趋势;4从空间特征上看,土地城镇化水平高值区呈现出一定的向海性。本研究可为快速有效地测度分析区域土地城镇化水平,进而调整和优化区域城镇化格局,推进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在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研究中的应用与评价——以近16年江西省间城镇空间格局为例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城市规模的度量及其空间竞争的来源——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的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地域扩张的时空特征——基于“近十年来DSM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实证分析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五大区域级城市群空间扩张协同性对比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多维贫困空间识别
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动态比较——基于1992—2012年夜间灯光数据的分析和透视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体系空间演化研究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潜力和贸易效率——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实证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