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55)
- 2023(10375)
- 2022(8691)
- 2021(7958)
- 2020(6261)
- 2019(14510)
- 2018(14073)
- 2017(26448)
- 2016(13982)
- 2015(15743)
- 2014(15565)
- 2013(15617)
- 2012(15143)
- 2011(14077)
- 2010(14116)
- 2009(12861)
- 2008(12825)
- 2007(11088)
- 2006(10197)
- 2005(9582)
- 学科
- 济(73710)
- 经济(73643)
- 管理(32817)
- 业(30738)
- 中国(27821)
- 方法(24000)
- 地方(22641)
- 数学(21524)
- 数学方法(21384)
- 企(20785)
- 企业(20785)
- 农(18694)
- 贸(15413)
- 贸易(15399)
- 易(14892)
- 业经(14596)
- 发(13319)
- 农业(12795)
- 融(12507)
- 金融(12506)
- 环境(12483)
- 地方经济(12328)
- 银(12239)
- 银行(12227)
- 学(12168)
- 行(12058)
- 制(11544)
- 财(11142)
- 发展(9669)
- 展(9644)
- 机构
- 大学(206713)
- 学院(205244)
- 济(96909)
- 经济(95091)
- 研究(83668)
- 管理(73387)
- 中国(64027)
- 理学(61798)
- 理学院(60890)
- 管理学(60115)
- 管理学院(59698)
- 科学(47842)
- 京(46841)
- 所(42084)
- 财(41190)
- 研究所(38012)
- 中心(36131)
- 财经(32457)
- 农(31815)
- 经济学(31660)
- 北京(30839)
- 院(30503)
- 范(30269)
- 江(30222)
- 师范(30027)
- 经(29652)
- 经济学院(28478)
- 业大(26286)
- 科学院(25517)
- 师范大学(24803)
- 基金
- 项目(134469)
- 科学(107862)
- 研究(99757)
- 基金(99508)
- 家(86927)
- 国家(86274)
- 科学基金(73568)
- 社会(67578)
- 社会科(64338)
- 社会科学(64328)
- 基金项目(52035)
- 省(49647)
- 自然(44267)
- 教育(43896)
- 自然科(43303)
- 自然科学(43295)
- 划(43188)
- 自然科学基金(42498)
- 资助(40438)
- 编号(37675)
- 发(35709)
- 成果(30941)
- 重点(30870)
- 部(30700)
- 发展(29655)
- 国家社会(29528)
- 展(29176)
- 课题(27867)
- 创(27726)
- 中国(27620)
共检索到3293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华军 贾文星 彭莹 裴延峰
基于19个城市群1992~2013年的DMSP/OLS城市夜间灯光数据,从同步性、差异性、空间集聚性、空间溢出性四个维度刻画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协同性,以期为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准确的定量测量。研究发现:城市群间同步性指数整体差别不大,各城市群内城市间均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各城市群差异性指数存在较大差别,其中,天山北坡城市群差异性指数最高,山东半岛城市群差异性指数最低;只有长三角、海峡西岸、辽中南、长中游、呼包鄂榆5个城市群空间集聚性指数显著为正,其他城市群不存在空间集聚现象;无论是单向溢出指数还是双向溢出指数,兰州-西宁城市群溢出效应最显著,宁夏沿黄城市群溢出效应最弱。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袁晓玲 王书蓓 黄涛
基于整体提升和内部协同相结合的评价逻辑,本文利用熵值法对2006—2019年中国十大城市群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方法从空间和结构的双重视角剖析发展质量的差异大小及来源,并运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实证考察发展质量差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呈现高低波动中缓慢上升的趋势,群间差异是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差异的主要空间来源;创新驱动差异、城际协同差异和民生共享差异是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三者贡献率之和超过70%;创新驱动、城际协同、民生共享、经济运行、协调发展、绿色转型对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差异的扩大均存在正向影响且影响依次减弱。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苗长虹 王海江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群获得快速发展,城市群的培育迅速成为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的焦点。在讨论城市群概念及其划分原则的基础上,选取2002年中国城市群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分类汇总,重点分析了我国主要城市群发展的基本状况、态势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群 多极网络 发展态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潘竟虎 胡艳兴
中国城市群是伴随国家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以中国23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对2011年各城市群的"四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2011年"四化"协调发展综合指数、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各城市群在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上相对于工农业发展水平更为滞后,城市群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兰白西和黔中城市群内部"四化"协调发展最不平衡;呼包鄂、晋中、长三角等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四化"协调较为均衡。城市群"四化"协调、同步发展应是未来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和"新常态"。
关键词:
“四化”协调发展 城市群 空间差异 中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河东
以中国18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计算城市化及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指数,并建立耦合评价模型,计算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并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并且地区差距明显,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协调发展 城市群 城市化 生态环境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乔晓楠 郝嘉鹏 陈家骏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的鲜明特征,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的城市化路径拥有多样化选择的空间。基于政治经济学原理,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在测算中国城市价值创造、价值转移与价值分配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与人均差异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第一,城市是价值创造的主体,排名前20的城市创造了超过全国1/4的价值量,排名前100的城市创造了全国2/3的价值量,城市间贸易导致城市创造的价值与分配的价值存在差异,但排名靠前的城市其分配价值量大多高于创造价值量,体现出大城市在价值转移方面的综合优势。第二,中国城市体系的演进具有“整体集中、局部平衡”的特征,规模较大的城市之间具有扁平化特征,城市群之间以及省份之间都具有集中化特征,但城市群内与省内则多呈现扁平化特征。第三,自2012年以来,伴随着城市规模分布的演进趋势,城市人均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这预示着以城市群为特征的区域新经济增长极将加速形成,并且人均平衡意义上的区域协调发展正在逐步实现。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周启清 杨建飞
高铁网络的演化是伴随着内源性与外源性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城市群的演化则是城市演化及城市间产业关联的两个过程。高铁网络通过实现生产要素快流动与高效配置、加深城市间分工与合作水平两大路径推动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实证结果表明,平均来看,高铁开通使城市间经济协同发展水平提高了1.96%。因此,为了提高中国城市群的经济协同性,应该加快高铁建设,优化城市群内交通网络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群内部产业分工布局,进一步发挥知识的溢出效应,构建一个高效的流通体系,加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横向合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晔 陈奕延 李群
文章利用S-型云模型评价方法和全局SBM超效率模型,从水平与效率双维视角测度中国19个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水平,并揭示其绿色发展模式。结果表明:2003—2018年中国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大多数城市群得分的增幅在后期明显放缓;反之,大部分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值未明显变化,甚至有少数出现了下降态势。综合来看,只有5个城市群实现了“高水平-高效率”发展模式,其余城市群均属于“高水平-低效率”发展模式。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雷 续亚萍 鲁强
在城市群引领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本文依据中心地理论和位序——规模理论,以我国三大城市群和7个重点建设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城市体系的首位度分析和位序——规模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城市群发展机制模型,对十大城市群发展演化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市场参数、政府因素、交通条件是重要的解释变量,以市场为主的社会消费总额和政府财政支出及固定资产的投资对城市体系演变影响很大,产业结构的演变和交通条件也是影响城市群城市体系演变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了优化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城市群 规模结构 发展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金川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采用合适的场强模型对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强度的高值区域识别,是界定城市群空间范围和全国城市群发育格局的重要方法。首先,以区县单元2010年的GDP和人口的几何平均值作为核心城市的结节性指数,采用辐射场能模型计算657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场强,得到全国公里栅格单元的辐射场强累加值;然后,用剖面曲率公式计算地理表面场强曲率,识别曲率高值区域即是辐射场强变化的"拐点"区域,研究确定识别城市群的空间曲率的两个关键阈值分别为60和80;最后将这些"拐点"区域所围成的场强高值区域提取出来即是城市群的空间范围。最终识别出:全国2010年共发育有18个城市群,其中都市连绵区、准都市连绵区和联合都市区的个数分别是3个、6个和9个。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袁靖 贾雪莹 陈伟
文章运用熵值法,基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这4个维度共16个指标测度了2010—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水平,采用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及空间局部自相关LISA指数考察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水平及绿色金融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并进一步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珠三角城市群绿色金融水平对其一体化协同水平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水平具有较强的空间负相关性,存在“高-低”及“低-高”集聚趋势;绿色金融发展呈现显著区域不平衡现象;广州、深圳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水平及绿色金融水平在珠三角城市群中均属于较高水平;绿色金融水平对区域的一体化协同水平具有促进作用,但对邻近地区的一体化协同水平存在显著负向溢出效应。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翟义波
城市群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逐渐成为全球新的空间竞争主体单元。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也涌现出了众多规模不等的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核心区。本文根据我国城市群发展实际,提出了划分城市群的新标准,并以此对国内城市群进行重新划分。同时以空间视角,对当前国内城市群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城市群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城市群具有明显的梯队结构。发展国内城市群,需要重视其内在固有的梯队特性,采用逐步推进、梯度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分布 梯队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汪彬 陈耀
该文选取人均GDP、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进出口额五项指标,采用威尔逊系数法,对1999—2013年的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差异及变动趋势进行测算。结果发现:与长三角的均衡发展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差异显著,五项指标所衡量的收入水平、经济增长潜力、经济外向程度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距,且差距收敛趋势不明显。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障碍的原因是:产业配套不协同、城市群利益分配冲突、行政体制的制度性障碍以及市场一体化进程缓慢等问题;结合城市群协同发展理论及实践,提出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政策与建议。
关键词:
城市群 发展差距 障碍 协同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明华 仲崇阳 张晓萌 刘玉鑫
本文基于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对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绿色TFP增长进行了评价,首次运用Dagum基尼系数对其空间协同性进行了测度与分解,并就影响因素与经济政策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各城市群绿色TFP均呈总体上升趋势,但其增长具有显著的非均衡态势。总体、区域间、区域内协同性均呈总体减弱态势,长中游区域内协同性最弱,长三角与长中游的区域间协同性最弱,区域间协同性是影响总体协同性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禀赋结构、外商直接投资、教育发展等影响因素对不同城市群TFP增长的影响大小和方向具有较大差异,这在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刘华军 裴延峰 贾文星
基于1992—2013年DMSP/OLS城市夜间灯光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以及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对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和溢出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且城市群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城市群内部差异中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演变趋势不同,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及哈长城市群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则逐渐缩小;而从相对差异来看,除成渝城市群的相对差异略微扩大之外,其他城市群整体上呈现缩小的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