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90)
2023(11062)
2022(8852)
2021(8100)
2020(6532)
2019(14651)
2018(14349)
2017(26998)
2016(14669)
2015(16502)
2014(16285)
2013(16116)
2012(14905)
2011(13747)
2010(13753)
2009(12515)
2008(12461)
2007(10745)
2006(9807)
2005(8889)
作者
(43417)
(36509)
(36335)
(34699)
(23363)
(17281)
(16293)
(14059)
(14033)
(12839)
(12719)
(12319)
(11808)
(11662)
(11610)
(11457)
(10700)
(10511)
(10483)
(10186)
(9384)
(8971)
(8851)
(8358)
(8266)
(8136)
(8055)
(7637)
(7297)
(7296)
学科
(71016)
经济(70952)
管理(34585)
(31734)
方法(25210)
中国(23962)
(22769)
企业(22769)
数学(22048)
数学方法(21848)
(18829)
地方(16894)
(15986)
业经(15896)
环境(14693)
(13002)
贸易(12995)
产业(12869)
农业(12635)
(12600)
(11838)
(10987)
(10814)
(9809)
银行(9784)
(9759)
金融(9757)
(9590)
(9551)
(9235)
机构
大学(217872)
学院(215762)
(97250)
经济(95521)
研究(86776)
管理(76609)
理学(65833)
理学院(64880)
中国(64223)
管理学(63703)
管理学院(63318)
科学(53407)
(48403)
(44097)
研究所(40779)
(40036)
中心(37100)
(37037)
财经(32700)
经济学(32276)
(31937)
(31196)
业大(31161)
(31109)
北京(30903)
师范(30835)
(30002)
经济学院(29206)
农业(28998)
科学院(27183)
基金
项目(150250)
科学(120402)
基金(112642)
研究(107134)
(100631)
国家(99977)
科学基金(84476)
社会(72251)
社会科(68749)
社会科学(68734)
基金项目(59782)
(55267)
自然(53189)
自然科(51894)
自然科学(51878)
自然科学基金(50948)
(48688)
教育(46284)
资助(44477)
编号(39435)
重点(35442)
(35430)
(33698)
国家社会(32164)
成果(31536)
(30711)
中国(30201)
创新(29050)
发展(28748)
课题(28456)
期刊
(107707)
经济(107707)
研究(68266)
中国(41066)
科学(35532)
学报(35355)
(33871)
管理(27633)
(26856)
大学(26513)
学学(25167)
农业(23748)
经济研究(18414)
教育(17957)
(17600)
金融(17600)
财经(16317)
问题(16298)
业经(16053)
技术(15381)
(14431)
(13908)
资源(13210)
(13052)
世界(12762)
国际(11965)
现代(10771)
科技(10220)
技术经济(10196)
(10194)
共检索到3214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韩晓涵  
文章将生态效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评定产业生态化程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3—2016年中国城市群195个城市的相关指标进行科学处理,在超效率DEA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城市群产业生态效率进行评价,最后探究中国城市群产业生态化空间差异。结果表明:2003—2016年各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发展稳定,个别年份小幅度变化,产业生态化总体水平有所上升,但仍存在进步空间;从各地级市产业效率的发展情况看,经济实力越强的城市产业生态化效率越高,北京、上海的产业生态化综合得分最高,平均得分均超过1;从时空特征来看,我国各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地带性差异显著,呈现出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地区递减的趋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妍妮  高波  魏守华  
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运用帕累托指数、mono指数和首位度三个指标,本文综合考察了2007—2014年中国有代表性的十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与内在规律。结果发现:考察期内,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和辽中南城市群遵循位序—规模型分布特征,即近似服从Zipf法则。中部地区中原城市群由弱多中心结构向弱单中心结构演变,长江中游城市群呈弱多中心结构,西部地区城市群则表现为典型的单中心结构特征。此外,十大城市群的平均首位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大,说明东部城市群较西部城市群相对均衡。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婷  张瑜  
通过综合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经济统计数据,构建2000—2020年可比较的长时序面板数据集,分析中国城市群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一定黏性,但也呈现出普遍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阶段较高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要显著高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性都市圈。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婷  张瑜  
通过综合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经济统计数据,构建2000—2020年可比较的长时序面板数据集,分析中国城市群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一定黏性,但也呈现出普遍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阶段较高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要显著高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性都市圈。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宝剑   李庆雯   杨智晨  
中国式现代化对城市群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市群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构建城市群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莫兰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其时空特征和分异机理,发现城市群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呈持续增长态势,且差距不断缩小,但各维度现代化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城市群“领头羊”效应和极化趋势明显。空间分布的“东—中—西”梯度格局逐渐减弱,重心“向西向南”迁移,东西向对城市群现代化的拉动作用弱化,同时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城市群现代化的驱动因素具有多元化特征,对外开放水平解释力最强,而中西部城市群金融支持水平能够充分激发其他因子发挥交互作用。在此基础上,从优化城市群功能分工、发挥中西部城市群比较优势以及提升城市群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提出城市群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丽琴  李赟  王志楠  
文章基于中国城市航空客运量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群空间联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城市群网络趋于紧密,并由"三足鼎立"空间格局向多中心转化,中西部城市群仍处在网络边缘。进一步,基于QAP算法分析了城市群空间联系网络的驱动因素,结果发现:城市群空间距离、经济发展水平、要素集聚与扩散能力、第三产业占比等是影响城市群空间联系网络的重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一鸣  蔺雪芹  边宇  
文章利用2015—2017年全国20个城市群的空气质量数据,分别从多个时间尺度比较总结了城市群空气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对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空气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总结了社会经济驱动规律。研究表明:(1)2015—2017年,全国城市群空气质量指数波动上升;空气质量呈季节性变化;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平均比例降低;空气质量指数空间上呈"北高南低"格局,且城市群内部空气质量趋于均衡;空气质量指数分布形态较为稳定,且不同类型城市群空气质量指数差距缩小;(2)人口集聚、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能源消耗和技术进步对整体城市群空气质量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但各影响因素对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的空气质量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强度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庆雯   杨智晨  
中国式现代化为城市群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本文探究了城市群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群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测度,深入分析了其时空特征、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稳态。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群现代化总体水平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城市群现代化水平空间分布的“东中西”梯度格局有所减弱,但“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进一步明显。(2)城市群现代化总体及区域内部差异逐渐缩小,城市群间差异依然显著。(3)城市群现代化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邻域现代化水平越高的城市群现代化向上转移的概率越高,且具有长期向高值区域集聚的趋势。基于此,本文从发达城市群引领、中西部城市群崛起以及协同城市群间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城市群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实现路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刘娇   李硕硕   邓伟凤   李汝资  
产业网络是反映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抓手,城市群是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承载力,明晰城市群产业网络的空间演化特征和环境效应对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2011~2020年企业投资行为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三大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演化特征,进一步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产业网络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1)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格局呈“一主轴、两中心、多顶点”的特征。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呈现“一主多副”的空间格局,“核心-边缘”现象与区域组团现象明显。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格局呈“一主两副”的特征,由“V”型逐渐转向倒“V”型。(2)三大城市群大部分中心城市的点入度大于点出度,中心城市产业集聚现象明显。(3)企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京津冀城市群企业对外投资显著地促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环境治理,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对环境治理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的环境效应不显著。研究可为促进三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江曼琦   田伟腾  
基于多期土地遥感影像,探讨了中国城市生态空间的演进特征与优化方向。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生态空间总量不断减少,但减少速度逐渐放缓;减少的生态空间主要流向耕地,其次流向建设用地;生态空间内部转移以林草互转为主;生态空间结构以单类型、林地为主,宏观上的区域、规模差异较小,但复合亚类各有特色;生态压力以E级压力型为主,高压力型的城市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和大中等城市,近十年生态压力得到缓解。建议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从根本上消除生态空间被入侵的压力;积极发展林草产业,提升绿色空间质量;积极推动城市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扩大城市蓝绿空间的供给;注重保护并发挥耕地的生态环境安全维护功能,拓宽生态服务能力供应渠道;特色化、差异化生态治理,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毕斗斗  王凯  王龙杰  方远平  
伴随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产业生态效率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文章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法,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度了城市群内产业生态效率及其时空跃迁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大部分城市产业生态效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其中苏州、上海表现最好也最为稳定。(2)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核心区域城市扩散效应不断增强,"东部独大"特征显著,局部城市空间差异明显,核心区域差异逐渐减弱,整体空间自组织效应增强。(3)各城市产业生态效率空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洁  徐建斌  王振波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群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依托,城市群的职能结构及其合理性对于域内城镇化的职能分工和产业发展规划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提出的"5+9+6"的城市群空间格局为背景,采用优化后的Nelson职能分类法对20大城市群进行职能特征的分析,基于规模效益、职能强度和职能多样性三要素,结合职能结构对城市群职能体系特征进行聚类,并根据聚类结果提出相关建议。结论显示:(1)城市群职能规模方面,国家级城市群整体较高,区域级城市群空间分化较为明显,城市群职能规模从沿海到内陆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2)城市群职能强度呈现出东南沿海最高,中部地区城市群较低,西部地区城市群较高,华北城市群强度中等的整体空间分异规律。(3)城市群职能多样性方面,区域级城市群职能多样化指数较高且整体较为均衡;地方级城市群中黔中城市群较低。(4)利用沃德误差聚类法将城市群职能体系分为三大类,各类别城市群职能体系特征差异明显,据各类别差异及问题提出了城市群职能结构优化的相关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世超  柯新利  
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中国8个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要素冗余度对效率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群整体土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但空间上呈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格局,东部地区呈现高值集聚现象,中西部地区呈中心—外围格局;资本过度投入、工业二氧化硫高排放是土地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且各要素冗余度呈现东部地区低、中西部地区高和大城市低、小城市高的分布格局。据此认为,应增强城市群间及其内部的合作,对中西部地区或小城市给予更多的技术支持,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环保治理力度,促进区域协同绿色发展,以实现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整体改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叶裕民  陈丙欣  
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化空间战略是中国长期探索与实践的结果。按照城市群发育程度,由高到低可以划分为都市连绵区、成熟城市群、潜在城市群三类。当前中国已形成"4+8+12"的城市群级别结构,即4个都市连绵区、8个成熟城市群、12个潜在城市群,在空间分布上构成了中国"准菱形"的城市群架构。对比2010年和2000年的城市群发育状况可发现,城市群地区是中国经济、人口、就业的核心聚集区域,但经济聚集程度有所下降,人口和就业的聚集程度则不断增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翟义波  
城市群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逐渐成为全球新的空间竞争主体单元。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也涌现出了众多规模不等的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核心区。本文根据我国城市群发展实际,提出了划分城市群的新标准,并以此对国内城市群进行重新划分。同时以空间视角,对当前国内城市群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城市群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城市群具有明显的梯队结构。发展国内城市群,需要重视其内在固有的梯队特性,采用逐步推进、梯度发展的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