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52)
- 2023(10747)
- 2022(8659)
- 2021(8072)
- 2020(6273)
- 2019(14420)
- 2018(13516)
- 2017(25346)
- 2016(13432)
- 2015(14739)
- 2014(14679)
- 2013(14933)
- 2012(14101)
- 2011(13310)
- 2010(13162)
- 2009(12233)
- 2008(11876)
- 2007(10326)
- 2006(9185)
- 2005(7954)
- 学科
- 济(69798)
- 经济(69733)
- 业(31596)
- 管理(29924)
- 农(28254)
- 方法(25836)
- 中国(24144)
- 数学(24003)
- 数学方法(23831)
- 地方(18949)
- 农业(18877)
- 企(18655)
- 企业(18655)
- 业经(14737)
- 财(12655)
- 学(12624)
- 贸(12348)
- 贸易(12340)
- 制(12306)
- 易(12022)
- 发(11914)
- 环境(10472)
- 融(10275)
- 金融(10274)
- 银(10167)
- 银行(10158)
- 行(9916)
- 地方经济(9441)
- 发展(9329)
- 展(9320)
- 机构
- 大学(201714)
- 学院(201402)
- 济(93372)
- 经济(91579)
- 研究(78966)
- 管理(72529)
- 理学(62961)
- 理学院(62061)
- 管理学(61123)
- 管理学院(60713)
- 中国(59732)
- 科学(47002)
- 京(43065)
- 所(39226)
- 财(38855)
- 农(38245)
- 研究所(36132)
- 中心(34938)
- 财经(31683)
- 经济学(31340)
- 业大(29358)
- 经(29207)
- 农业(29076)
- 院(28389)
- 范(28366)
- 经济学院(28302)
- 师范(28150)
- 江(28037)
- 北京(27008)
- 科学院(24840)
- 基金
- 项目(141595)
- 科学(114260)
- 基金(107580)
- 研究(101782)
- 家(95180)
- 国家(94457)
- 科学基金(80620)
- 社会(70982)
- 社会科(67314)
- 社会科学(67302)
- 基金项目(56618)
- 省(51855)
- 自然(49719)
- 自然科(48644)
- 自然科学(48633)
- 自然科学基金(47770)
- 划(45105)
- 教育(44242)
- 资助(42640)
- 编号(37414)
- 发(32883)
- 部(32579)
- 重点(32529)
- 国家社会(31742)
- 成果(29960)
- 创(28622)
- 中国(28425)
- 教育部(27785)
- 创新(27070)
- 发展(27035)
共检索到2976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石玉堂 王晓丹 刘达 陈凯旋 王淑瑶
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依据乡村振兴战略内涵构建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十大城市群乡村振兴综合指数及各维度发展指数,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及SDM模型考察了各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差异来源与贡献、分布动态与演进趋势及空间β收敛性。研究发现:(1)各城市群整体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不高,地区间呈现非均衡性特征。(2)各维度中生活富裕指数发展较好,治理有效指数发展缓慢。(3)区域间差异是城市群区域差异主要来源;各城市群区域间差异呈现逐步缩小态势,空间上极化现象较为严重,除珠三角城市群外,其余各城市群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向上转移概率均小于向下转移概率。(4)全国乡村振兴存在绝对β收敛趋势,与绝对β收敛相比,研究期内条件β收敛速度有所放缓。据此,提出在提升城市群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同时,应注重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青 曾伏
利用2006~2020年31省面板数据匹配构建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乡村振兴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法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我国及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及贡献、σ收敛和空间β收敛性。研究发现:(1)我国乡村振兴水平大幅提升,随着振兴乡村不同阶段的演变,全国及各省的乡村振兴水平增速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显著成效,但各区域省份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发展。(2)全国及各区域乡村振兴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中、西部的区域内差异均显著缩小,而东部不明显;东—西部的区域间差异大于中—西部和东—中部;区域间差异始终是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差异的最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则均有所上升。(3)全国及中、西部区域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均呈明显的σ收敛趋势,东部区域发散;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均存在绝对β收敛,收敛速度中部>西部>全国>东部;引入差异化特征后,全国及三大区域均存在条件β收敛,收敛速度中部>西部>东部>全国。(4)全国层面看,乡村振兴增长对邻近省份产生微弱的正向空间溢出;分地区视角下,一省乡村振兴增长因“虹吸效应”显著降低了邻近省份乡村振兴的增速;财政支农支出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水平测度 区域差异 收敛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研究目标:测度和考察2011~2019年中国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真实水平、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方法:运用熵值法测算乡村振兴水平综合指数及五个子系统指数,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揭示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和五个子系统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并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五个子系统的区域差异均呈下降趋势,主要也是来源于区域间差异;除东北地区以外,全国、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绝对差异均呈稳步下降趋势。研究创新:在科学准确测度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总体及各子系统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并分析动态演进特征。研究价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借鉴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战伟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其进行测算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和核密度估计法探究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其收敛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均呈逐步增长变化趋势,各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逐渐降低;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差异正在逐步缩小,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尚未出现极化现象;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子曦 青梅
研究目标:测度并研究2006~2019年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分异与动态收敛。研究方法: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发展指数;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揭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来源;运用核密度估计和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分析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演化趋势;最后采用SAR、SEM、SDM模型检验时空收敛性。研究发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向下转移的概率高于向上转移,但珠三角呈现“异质性”——向上转移概率高于向下。城市群间高质量发展水平极化现象突出,存在东高西低明显梯度,但差距逐步缩小。城市群内存在显著的β空间收敛性,城市群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贡献率。研究创新: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衡量指标体系,从时间、区域及空间三个维度评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演进及空间收敛。研究价值:有益于客观衡量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动态水平,为进一步推动国内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城市群 动态分布 空间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俊文 曹玲娟
文章利用CEADs数据库中的城市尺度投入产出表,运用列昂惕夫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和σ收敛实证考察了中国19个城市群制造业国内贸易循环的典型事实和空间差异演进态势。结果表明:19个城市群的制造业国内贸易发展差异明显,内陆城市群制造业更依赖于国内贸易循环。城市群制造业国内贸易依存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珠江三角洲群内差异最大,滇中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群间差异最大,群间差异和超变密度是主要差异来源,制造业国内贸易依存度整体不具有收敛特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旺 白永秀
研究目标:测算2010~2019年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分析各区各省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区域差异、分布动态演进及空间相关性。研究方法:熵权法、描述统计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整体上偏低但呈递增态势,四大区域中东部遥遥领先,中部、东北部和西部均在全国均值之下,乡村振兴五个一级指标中,生态宜居得分最高,产业兴旺其次,后依次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总体差异但不严峻,总体差异主要源于由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差异所导致的区域间差异;各区各省份乡村振兴水平绝对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并无出现极化现象和收敛现象;乡村振兴水平存在鲜明的空间集聚现象,东部主要落在第I象限的高值集聚区,中部、东北、西部大部分落在第Ⅲ象限低值集聚区,其中有6个省份发生跃迁。研究创新:以政策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构建了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指标体系,全面地从时空分异特征、区域差异、分布动态演进及空间相关性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价值: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廓清各区各省份优势和短板,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政策选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丽婷 白永秀
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是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起始工作。文章构建包含23个基础指标的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均权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以及四大区域2008—2019年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区域差异进行分解。结果显示:我国的乡村振兴水平的时序变化呈现增长趋势,各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大致呈现由东至西递减的趋势,中部省份水平及排名波动较大;从区域差异看,各省份乡村振兴水平区域差异处于收敛状态,但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及四大区域之间差异较大。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水平评价 时间序列 区域差异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贺丹 任苗苗 胡绪华
创新韧性是城市群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实现适应性改变和自我创新强化的内在能力。本文创新性地构建创新韧性的测算指标,利用2004—2019年12个城市群共18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测算我国各城市群的创新韧性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变异系数和β收敛分析方法分析城市群创新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城市群创新韧性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高于其他地区,呈现空间非均衡性特征;(2)除珠三角外,我国大部分城市群创新韧性差距均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城市群创新韧性差异的主要来源为超变密度、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3)短时间内,城市群创新韧性水平较为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群创新韧性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流动性增强;(4)除珠三角外,我国城市群总体以及其他城市群创新韧性均呈现σ收敛特征,珠三角创新韧性呈现发散趋势,城市群总体以及12个城市群均支持β收敛机制。据此建议,推动城市群创新体制机制“软联通”,优化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构建互联互通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进一步强化我国城市群创新一体化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戴一鑫 胡沅洪 孙生
城市群正逐步成为创新组织和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且城市群内地区间创新联系不断强化。文章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Markov链分析方法,从城市群维度审视了中国创新水平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特征。主要结果有:(1)中国创新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东部与中西部城市群创新水平差距在扩大;(2)中国城市创新水平差距从发散向收敛态势转变,这源于东部沿海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内城市创新的溢出和扩散效应;(3)处于相同空间依赖模式下的城市更易形成空间收敛。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城市群创新空间互动的存在性和作用机制,尤其在东部沿海城市群内更加明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彩艳 刘修岩
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区县面板数据和19个城市群数据,研究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主要通过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乡村振兴,集聚效应对乡村振兴具有抑制作用,扩散效应对乡村振兴具有促进作用。(2)实证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19个城市群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为抑制作用,但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表现出较大的异质性。其中,成熟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对乡村振兴具有促进作用,发展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对乡村振兴具有抑制作用,培育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不显著。(3)进一步分析城市群多中心化对乡村振兴5个子系统的影响发现,成熟型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通过提高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指数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型城市群通过抑制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指数制约了乡村振兴,培育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对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指数具有抑制作用,但是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指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上述发现,现阶段中国城市群多中心化空间布局应综合考虑城市群发展阶段,实施差别化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传明 王卉彤 魏晓敏
研究目标: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等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方法:利用2014年3月2015年12月蚂蚁金服大数据平台公布的城市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月度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解,采用空间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进行检验。研究发现:2014年3月2015年12月,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总体区域差异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珠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区域差异 基尼系数 收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传明 王卉彤 魏晓敏
研究目标: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等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方法:利用2014年3月~2015年12月蚂蚁金服大数据平台公布的城市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月度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解,采用空间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进行检验。研究发现:2014年3月~2015年12月,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总体区域差异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珠三角城市群内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差异最大,地区间差异是导致互联网金融区域差距的主要来源,互联网金融发展呈现出典型的σ收敛。研究创新:揭示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来源,对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进行经验检验。研究价值:对于缩小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促进城市群互联网金融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区域差异 基尼系数 收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