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12)
- 2023(13593)
- 2022(11338)
- 2021(10476)
- 2020(8465)
- 2019(19107)
- 2018(18333)
- 2017(33884)
- 2016(18233)
- 2015(19901)
- 2014(18717)
- 2013(18471)
- 2012(17168)
- 2011(15734)
- 2010(15694)
- 2009(14439)
- 2008(14215)
- 2007(12283)
- 2006(10873)
- 2005(9364)
- 学科
- 济(76176)
- 经济(76100)
- 管理(51749)
- 业(49607)
- 企(39647)
- 企业(39647)
- 方法(31773)
- 数学(28096)
- 数学方法(27847)
- 中国(26102)
- 农(19635)
- 技术(17446)
- 学(16880)
- 贸(16648)
- 贸易(16638)
- 业经(16349)
- 财(16287)
- 易(16213)
- 地方(14775)
- 环境(13995)
- 农业(13382)
- 制(12914)
- 技术管理(12646)
- 银(12142)
- 银行(12087)
- 行(11683)
- 融(11656)
- 金融(11654)
- 划(11161)
- 发(10703)
- 机构
- 大学(264069)
- 学院(260548)
- 济(113311)
- 经济(111382)
- 研究(98139)
- 管理(97530)
- 理学(85470)
- 理学院(84342)
- 管理学(82910)
- 管理学院(82431)
- 中国(72114)
- 科学(61624)
- 京(56614)
- 农(49814)
- 所(49708)
- 财(46949)
- 研究所(46160)
- 业大(42599)
- 中心(42354)
- 农业(39742)
- 财经(38679)
- 江(36702)
- 经济学(36335)
- 经(35612)
- 院(35581)
- 北京(35388)
- 范(34222)
- 师范(33780)
- 经济学院(32859)
- 科学院(30722)
- 基金
- 项目(185876)
- 科学(148420)
- 基金(139297)
- 研究(127683)
- 家(125937)
- 国家(124976)
- 科学基金(106163)
- 社会(86201)
- 社会科(82035)
- 社会科学(82012)
- 基金项目(74392)
- 省(70415)
- 自然(69874)
- 自然科(68437)
- 自然科学(68411)
- 自然科学基金(67229)
- 划(61448)
- 教育(57392)
- 资助(54725)
- 编号(45804)
- 创(44240)
- 重点(42899)
- 部(41283)
- 创新(40688)
- 发(40548)
- 国家社会(37830)
- 计划(35850)
- 成果(35577)
- 科研(35576)
- 教育部(34940)
- 期刊
- 济(116821)
- 经济(116821)
- 研究(77198)
- 中国(50945)
- 学报(48143)
- 科学(44938)
- 农(43792)
- 管理(36232)
- 大学(35590)
- 学学(33933)
- 财(33084)
- 农业(30140)
- 教育(23374)
- 融(21062)
- 金融(21062)
- 经济研究(20945)
- 财经(19244)
- 技术(18844)
- 业(17985)
- 业经(17398)
- 问题(16862)
- 经(16785)
- 科技(15112)
- 贸(14699)
- 世界(13382)
- 版(13248)
- 技术经济(13189)
- 国际(13124)
- 业大(12548)
- 资源(12504)
共检索到3769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彭文斌 文泽宙 邝嫦娥
基于2005年~2016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BM-DEA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评价绿色创新水平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影响绿色创新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绿色创新大致表现出缓慢上升趋势,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逐渐形成了以城市群为区域范围的"多核心"集聚形态;绿色创新具有累积效应,往期绿色创新成果会推动当期绿色创新发展;交通条件、教育水平、环境规制均会促进绿色创新,低层次产业结构则会显著抑制绿色创新,而扩大开放程度不利于本地区绿色创新,但会促进周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加强城市间绿色创新资源的流动、整合与共享,实现中国城市绿色创新协同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玉洁 刘曙光
绿色创新作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采用网络DEA模型测度2003—2018年黄河流域79市(州、盟)绿色创新效率,进而运用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分析效率的空间演化规律,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水平较低,但表现为波动上升的时间趋势;(2)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分异格局,效率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表现出南北方向相对稳定、东西方向集聚发展的趋势;(3)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师资力量、外资利用和环境规制是影响绿色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金滟 李超 李泽宇
文章以湖北省12个地级市作为决策单元,构建熵权法结合超越对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测算绿色创新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7—2014年湖北省城市绿色创新平均效率为0.307,仍有近70%提升空间;城市间差异显著,武汉、宜昌、襄阳优势明显。(2)科技人员和科技支出作为创新资源投入对于湖北省绿色创新产出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科技人员具有更高的产出弹性;而环境污染指数对于绿色创新存在着明显的抑制作用。(3)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创新效率呈"倒U"型关系,"波特假说"中合理的环境规制的重要性也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钱龙
本文利用中国285个地级市2004年至2015年工业层面数据,借鉴生态效率和生产效率概念使用VRS_DEA模型分别测度绿色效率和经济效率,继而运用耦合度公式将绿色效率和经济效率耦合成绿色经济效率,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中国城市绿色效率与经济效率均较低,其中经济效率大于绿色效率,重"金山银山"轻"绿水青山",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拥有较高的绿色效率与经济效率,大城市相对小城市具有更强的绿色效率与经济效率双重优势;第二,绿色经济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但存在改善迹象和提高趋势,大城市以及位于发达地区城市相对小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具有较高的绿色经济效率;第三,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U型关系,大部分城市位于U型曲线的上升通道,资本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信息化、经济集聚和技术进步有利于提升绿色经济效率,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尚未发挥积极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则阻碍了绿色经济效率改善;第四,基于空间计量分析表明绿色经济效率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性,表明需要加强联防联控和区域协同治理统筹解决绿色发展问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向东 周心怡 朱晟君 黄海峰
绿色金融是金融创新的重点,旨在调控资本供给,实现环境向好发展。以绿色债券为例,基于2016—2019年中国142个地级以上城市,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讨政策激励、金融基础、环境污染对绿色金融的影响。结果显示:(1)中西部地区引入绿色金融的城市数目较多,东部地区是绿色金融规模增长的承载区域。(2)政策激励和金融基础显著提升绿色金融规模,而环境污染起到抑制作用。(3)不同区域的政策措施都能与金融基础协同,促成绿色金融发展。仅在东部地区,政策激励能够缓和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绿色金融的发展模式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是在政策激励和金融基础推动下的顺势转型,中西部地区则需应对环境污染造成的阻力。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绿色债券 环境污染 空间格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向东 周心怡 朱晟君 黄海峰
绿色金融是金融创新的重点,旨在调控资本供给,实现环境向好发展。以绿色债券为例,基于2016—2019年中国142个地级以上城市,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讨政策激励、金融基础、环境污染对绿色金融的影响。结果显示:(1)中西部地区引入绿色金融的城市数目较多,东部地区是绿色金融规模增长的承载区域。(2)政策激励和金融基础显著提升绿色金融规模,而环境污染起到抑制作用。(3)不同区域的政策措施都能与金融基础协同,促成绿色金融发展。仅在东部地区,政策激励能够缓和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绿色金融的发展模式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是在政策激励和金融基础推动下的顺势转型,中西部地区则需应对环境污染造成的阻力。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绿色债券 环境污染 空间格局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陈大峰 陈媛 王文鹏
在城市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中,空间计量对于空间权重的选择具有敏感性。基于2003—2018年我国271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引入强、弱行政调节因子构建改进的空间权重,对创新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比较。进一步引入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人口规模、产业集聚等因素对城市之间创新溢出的影响,并对创新空间关联进行分解,以探讨行政调节对各个城市创新溢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中国城市创新存在空间依赖性和相互促进作用,城市创新空间溢出也会受到行政边界效应的影响;在地理距离空间上,城市人口规模能够促进城市间的创新溢出,但行政调节会减弱其影响。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抑制了创新溢出,但行政调节可以削弱这种不利影响;在经济距离空间上,城市人口规模、产业专业化集聚和人力资本等因素能显著促进城市间的创新溢出,行政调节产生的作用不大。各个城市各创新影响因素表现出的差异性为我国各级政府制定创新政策与协调实践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伟勇
文章基于2000—2019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分析工具以及空间计量模型,考察我国城市绿色创新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研究期内,排名靠前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均衡发展,排名靠后的城市则存在发展短板问题。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空间分布格局再现“胡焕庸线”和“绿色创新马赛克”,呈“四核两带多点”的分布特征。第二,城市绿色创新表现出很强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关联程度逐年提升。东部沿海城市多位于高值集聚区域,中西部城市多位于低值集聚区域和异质性区域。第三,环境规制与城市绿色创新存在“U”型曲线关系。财政科技支出、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地和周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城市绿色创新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婧 杜广杰
文章基于2000~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绿色专利授权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布动态分析、空间Markov链等方法实证考察中国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具有较严重的空间非均衡态势,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大幅高于其他城市。(2)随着时间推移,区域间差异对于总体空间差异的贡献逐渐上升,超变密度的贡献逐渐降低。区域间差异的拉大主要表现为高水平城市之间差异扩大,而中等水平与低水平城市之间相对差异缩小。(3)空间效应在中国城市绿色创新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高水平的空间滞后类型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绿色创新向更高水平转移的概率,未来中国城市绿色创新的发展存在空间收敛趋向。强化区域间协调、激发协同创新势能成为打破当前中国城市绿色创新严重空间非均衡态势的重要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国伟 沙海江 狄桂英 周晨颖 吴成亮
在探讨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将影响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设定为:投资的市场化指数、环境保护教育水平、地方环保政策的严格程度、企业的创新能力,并通过运用Eviews5.0对2002—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创新 影响因素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景新 张月如
文章运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度了2008—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绿色创新效率,并运用面板Tobit模型分别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提高绿色创新效率的政策措施。研究表明:中国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整体不高,但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东中西三大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整体水平较高,中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处于中低水平,西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最低;区域对外开放水平、技术市场成熟度、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对东中西部绿色创新效率分别产生不同的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朝均 杨文珂 赵梓霖
文章选取区域绿色创新指标从全国和分地区两个层面实证检验绿色创新影响因素作用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区域绿色创新影响因素存在区域异质性特征;从全国来看,FDI、ODI、内部市场需求、外部市场需求、市场制度、环境制度、滞后1期的环境制度对区域绿色创新具有积极影响,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绿色创新具有消极影响;从三大地区来看,FDI、ODI、内部市场需求、环境制度、滞后1期的环境制度对东部区域绿色创新具有积极影响,而外部市场需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制度对绿色创新具有消极影响;FDI、ODI、外部市场需求、内部市场需求、市场制度、环境制度、滞后1期的环境制度对西部区域绿色创新具有积极影响,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绿色创新具有消极影响;FDI、ODI、市场制度、环境制度、滞后1期的环境制度对西部区域绿色创新具有积极影响,而外部市场需求、内部市场需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绿色创新具有消极影响。
关键词:
区域绿色创新 影响因素 空间杜宾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国伟 沙海江 狄桂英 周晨颖 吴成亮
在探讨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将影响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设定为:投资的市场化指数、环境保护教育水平、地方环保政策的严格程度、企业的创新能力,并通过运用Eviews5.0对2002—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创新 影响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鲍涵 滕堂伟 胡森林 丁娟
绿色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分异事关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选取2006~2017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运用SBM模型测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利用Theil指数、Hurst指数等刻画绿色创新效率时空特征,并选择Tobit模型从“自然-经济-政策”3个维度系统定量探讨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波动性上升,区域差异逐渐减小,区域协同发展态势明显。(2)长三角地区部分核心城市周围出现效率“洼地”,高效率分布区由自然禀赋优越区域向技术水平、产业结构高水平区域转变。(3)长三角中部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有逆持续下降风险,东部沿海地带及江苏省外圈各市成为主要持续增长区域,呈带状和环状分布。(4)经济要素和政策要素较自然要素对绿色创新效率的解释度更高,城市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等因素的作用尤其明显,但各因素的作用均呈现出阶段性差异。这为制定因地制宜型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政策、促进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滕堂伟 潘雅君 王胜鹏 鲍涵
绿色创新在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应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 DEA模型测算了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通过引力模型构建了城市间的绿色创新效率关联矩阵,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关系、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区域异质性明显,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2)区域内形成了整体结网复杂、局部线程稠密的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上海等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明显,而溢出效应有待提升;(3)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范围未发生明显偏移,基本呈“大集聚、小分散”分布态势;(4)技术基础、产业结构、环境质量的差异以及地理距离等因素成为影响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网络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