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46)
2023(10056)
2022(8427)
2021(8085)
2020(6644)
2019(15885)
2018(15307)
2017(29853)
2016(15587)
2015(17575)
2014(17046)
2013(17119)
2012(15629)
2011(14395)
2010(14480)
2009(13336)
2008(12979)
2007(11035)
2006(9852)
2005(8968)
作者
(43556)
(36454)
(36240)
(34907)
(23345)
(17465)
(16417)
(14165)
(13988)
(12768)
(12604)
(12208)
(11696)
(11613)
(11510)
(11363)
(10940)
(10513)
(10420)
(10064)
(9064)
(8828)
(8710)
(8328)
(8160)
(8101)
(7995)
(7454)
(7208)
(7021)
学科
(77272)
经济(77211)
管理(40661)
(38328)
方法(36836)
数学(34228)
数学方法(33687)
(30049)
企业(30049)
中国(24237)
(18721)
贸易(18713)
(18334)
(17117)
(16014)
地方(14020)
业经(13182)
(12830)
(12735)
(12290)
农业(10956)
环境(10751)
(10369)
银行(10361)
(10202)
金融(10201)
(10045)
理论(9597)
(9379)
(9239)
机构
大学(229587)
学院(226815)
(107550)
经济(105728)
管理(87909)
研究(80818)
理学(76870)
理学院(75975)
管理学(74561)
管理学院(74153)
中国(61991)
(49133)
科学(46223)
(45769)
(39089)
财经(37640)
经济学(36277)
研究所(35720)
中心(35244)
(34679)
经济学院(32843)
北京(31236)
(31119)
(30543)
(29813)
业大(29777)
(28797)
师范(28548)
财经大学(28451)
农业(24366)
基金
项目(155810)
科学(126044)
基金(119203)
研究(111061)
(104452)
国家(103794)
科学基金(90402)
社会(76173)
社会科(72801)
社会科学(72784)
基金项目(62048)
自然(57807)
自然科(56676)
自然科学(56665)
(56150)
自然科学基金(55669)
教育(51235)
资助(50374)
(48856)
编号(40952)
(36493)
重点(35204)
国家社会(33817)
(33299)
成果(32062)
教育部(31992)
(31931)
中国(30745)
人文(30301)
创新(30165)
期刊
(108207)
经济(108207)
研究(71751)
中国(40040)
(32797)
管理(32329)
科学(32286)
学报(31307)
(26870)
大学(24890)
学学(23534)
经济研究(20355)
财经(19265)
技术(19223)
(19129)
金融(19129)
教育(18677)
农业(18606)
(16807)
问题(16581)
(15546)
业经(14955)
统计(14359)
国际(13246)
(12785)
世界(12646)
技术经济(12054)
决策(11429)
(11303)
现代(10378)
共检索到3291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于斌斌  金刚  
本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城市结构调整和模式选择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相关强度呈现规律性的递减趋势,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生产率的高值集聚区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国城市间劳动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在0-850公里范围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过程,波峰出现在450公里左右;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东部城市产业内的高端化升级以及中西部城市对东部城市产业的有效承接,可以显著提升中国城市的劳动生产率,而由劳动力跨行业配置引致的结构性失业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具有明显的负向效应;对中...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马正兵  
服务业发展既包含服务业产值的增长及其在整个国民产值中的比重提升,也内涵服务业内部各种产业形态的结构调整。由于服务业内部各产业存在大小不同、周期有别的部门溢出效应,且不同的发展模式下部门溢出效应更显差异,这为决策部门制定服务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在供给引致型发展模式下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业,如金融业、物流业,政府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优先发展。在需求追随型发展模式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业,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在于为其提供公平、公开、公正竞争的制度环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叶翀  张铃宁轩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污染治理成为学界所讨论的焦点话题。文章利用2000—2018年省际层面数据研究了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污染排放强度的动态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将会显著降低本区域的污染排放强度,相关邻近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区域的污染排放强度产生抑制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对污染减排的短期直接效用较为突出,而长期内产业结构优化的间接效用更为显著。无论是在静态或动态的空间杜宾模型下,相关邻近区域污染排放的增加将引起本区域污染排放强度的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叶翀  张铃宁轩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污染治理成为学界所讨论的焦点话题。文章利用2000—2018年省际层面数据研究了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污染排放强度的动态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将会显著降低本区域的污染排放强度,相关邻近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区域的污染排放强度产生抑制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对污染减排的短期直接效用较为突出,而长期内产业结构优化的间接效用更为显著。无论是在静态或动态的空间杜宾模型下,相关邻近区域污染排放的增加将引起本区域污染排放强度的提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琳  郭雨娜  王亚辉  
基于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通过土地供给指标对2003-2012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土地稀缺度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城市土地稀缺的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支出对土地稀缺的直接影响最为显著,城镇化率和产业结构对土地稀缺的溢出效应最为显著;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加剧了土地稀缺的溢出效应,而产业结构升级和固定资产投资则能够缓解建设用地稀缺的压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郑连虎  秦洁  
当前及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内外空间结构双重调整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性质。竞争尚未成为城市关系、区域关系中的主要方面。由此决定了城市的理性选择应是有机结合的内外空间结构双重优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袁志刚  绍挺  
在比较了世界各国的城市结构模式后,我们首先分析了我国城市结构呈现"扁平化"分布的原因。接着,基于我国的地理条件和能源、粮食安全的考虑,本文提出未来我国的城市结构必须以大都市圈模式为主,即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为核心的人口、产业高度集聚的城市群。但是要想完成城市结构从目前的"扁平化"分布向大都市圈模式的转变,土地制度的改革是突破口,中央政府需要给出各类指导性计划,地方政府则要转变职能,主要用来提供公共品。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陈大峰  陈媛  王文鹏  
在城市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中,空间计量对于空间权重的选择具有敏感性。基于2003—2018年我国271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引入强、弱行政调节因子构建改进的空间权重,对创新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比较。进一步引入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人口规模、产业集聚等因素对城市之间创新溢出的影响,并对创新空间关联进行分解,以探讨行政调节对各个城市创新溢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中国城市创新存在空间依赖性和相互促进作用,城市创新空间溢出也会受到行政边界效应的影响;在地理距离空间上,城市人口规模能够促进城市间的创新溢出,但行政调节会减弱其影响。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抑制了创新溢出,但行政调节可以削弱这种不利影响;在经济距离空间上,城市人口规模、产业专业化集聚和人力资本等因素能显著促进城市间的创新溢出,行政调节产生的作用不大。各个城市各创新影响因素表现出的差异性为我国各级政府制定创新政策与协调实践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修岩  王峤  
近年来,城市几何形态被学者们广泛应用于刻画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其不但影响城市通勤及人口、收入增长,而且对城市创新能力这一关乎长期增长的因素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城市内部的视角出发,结合经典的集聚经济与知识溢出理论,分析了以城市几何形态为表征的城市横向空间发展模式影响创新的直接与间接机制;然后使用2000—2015年欧洲航天局发布的陆地覆盖数据测算了中国城市的几何形态指数,并将其与中国专利文件和各项城市特征进行匹配,构建了城市-年份维度的样本;进而基于OLS与工具变量法系统识别了城市形态对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空间发展趋于松散化形态会抑制其专利产出;该效应存在城市创新强度与公共交通发达程度的异质性,即创新强度较高和公共交通欠发达城市受到松散形态的抑制效应更强。进一步结合专利引用信息和城市经济密度进行验证后发现,松散的城市形态会提高城市内部知识流动的地理障碍,阻碍知识溢出,且形态松散化城市的内部难以形成显著的集聚中心,消解了集聚经济的发挥。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就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与规划方向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邵帅  范美婷  杨莉莉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发展目标,低碳转型发展无疑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必由之路。而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这对"双引擎"有效驱动碳排放绩效改善,已经成为实现中国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针对现有文献在碳排放绩效测算上存在的有偏测度问题,将总体技术前沿的概念与非角度、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相结合,提出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新型效率测算模型,对1996~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绩效进行了更加准确的测度及分解;进而,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全面考察了反映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多维因素对碳排放绩效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的碳排放绩效在"九五"期间处于较高水平,随后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进入"十一五"时期后又开始回升;在各投入和产出要素中,碳减排效应和要素节约效应对碳排放绩效的改善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省份间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及经济关联效应的存在,碳排放绩效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碳排放绩效的提高会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包括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和能源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对本地及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总体上产生了"结构红利";城市化与本地和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则分别呈"U型"和"倒U型"曲线关系;归咎于市场失灵和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的缺陷,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并未对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以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能源效率表征的绿色技术进步表现出"技术红利"效应,促进了本地和空间关联地区碳排放绩效的改善,但其间接效应的稳健性较弱。最后,本文指出我国需要在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要素市场完善、绿色创新突破、城市化集约推进、区域间协调合作等经济结构、技术和政策领域做出协同努力,才可能有效推动低碳转型发展这一世纪工程的最终实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蔡伟宏  李惠娟  
利用2005—2010年中国284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充分考察专业化经济、多样化经济、城市规模、城市间空间相互作用和距离等因素,深入探讨空间技术溢出与中国城市服务业增长效率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邻近地级市之间服务业存在显著的空间技术外溢效应,对生活服务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高于对生产服务业生产效率的作用。专业化水平对生活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拉动作用较大。多样化水平对生产服务业生产效率的不利影响较小。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在90~140千米范围内最显著,最大的技术溢出范围为220千米。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胡煜  李红昌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的出台,政府为交通枢纽建设提出了新的方向与目标,但是交通枢纽等级如何测度,对本地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仍未得到解决。本文首先对中国城市的交通枢纽等级进行划分,分析其空间分布情况,然后基于2003—2013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估计交通枢纽城市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交通枢纽分布有着显著的空间不平衡性,不过正在逐渐改善;交通枢纽对本地区及周围区域的经济产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作用大小按照全国性枢纽、区域性枢纽、地区性枢纽排序;东、中、西部地区交通枢纽的空间溢出效应差异明显,东部和中部地区各类交通枢纽都有显著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孙全胜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需要政府发挥好引导作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聚集了大量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高了工业化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产业经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从宏观的城市化进程和微观的城市发展两个层面着手。在宏观上,中国城市化和产业结构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演变过程。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处于恢复性发展时期,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在微观上,政府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财税措施,建立低碳环保型的公共交通系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许乙青  成雨萍  
现阶段,中国城市绿地建设更多的属于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分析中国城市绿地建设问题离不开对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决策的讨论。基于公共经济学视角,利用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对市辖区绿地覆盖率、公园绿地覆盖率、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与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等城市绿地建设指标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绿地建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广泛存在,地方政府会根据其邻近城市的绿地建设水平来提供本辖区内的绿地建设。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完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缩小区域差异、加强对外开放、建立多元投资体系等政策建议,以推动我国城市绿地建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锐波  刘叶子  杨卓文  
基于我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8—2016年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发明专利授权量测度城市创新能力,分析我国城市创新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以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外商投资、对外贸易作为知识溢出的代理变量,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探究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东部强于中西部、沿海强于内陆;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速度区域差异较大,长江中游、西南地区增速最快;知识溢出是城市创新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城市创新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不断增强,但创新溢出效应的区域差距依然明显;研发投入对本市和周边城市的创新产出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对本市有较大贡献,但对周边表现为显著负向溢出;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对城市创新影响较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