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46)
2023(6011)
2022(5004)
2021(4795)
2020(3862)
2019(9201)
2018(8712)
2017(16784)
2016(8788)
2015(9592)
2014(9197)
2013(9485)
2012(8982)
2011(8340)
2010(8261)
2009(7563)
2008(7361)
2007(6093)
2006(5504)
2005(5100)
作者
(24381)
(20499)
(20299)
(19684)
(13172)
(9751)
(9226)
(8007)
(7913)
(7257)
(6908)
(6873)
(6619)
(6570)
(6544)
(6480)
(6140)
(5877)
(5789)
(5569)
(5191)
(4868)
(4819)
(4641)
(4559)
(4557)
(4371)
(4015)
(4013)
(4002)
学科
(46832)
经济(46798)
管理(20087)
方法(19178)
中国(18157)
数学(17973)
数学方法(17893)
(17617)
(12522)
企业(12522)
(10049)
贸易(10044)
(9810)
地方(9638)
(9372)
(8650)
(8130)
(7605)
环境(7313)
业经(6992)
(6738)
城市(6629)
产业(6531)
(6369)
银行(6363)
(6324)
金融(6323)
(6231)
结构(6228)
(6215)
机构
大学(132101)
学院(127895)
(66608)
经济(65555)
研究(53300)
管理(46114)
中国(40559)
理学(40005)
理学院(39403)
管理学(38911)
管理学院(38657)
科学(29685)
(29481)
(27047)
(25899)
研究所(23799)
经济学(23517)
财经(22534)
中心(22074)
经济学院(21232)
(20955)
(19772)
北京(19149)
(17417)
(17401)
师范(17291)
财经大学(17092)
科学院(16502)
(16042)
研究中心(15712)
基金
项目(88440)
科学(72336)
基金(69899)
研究(62631)
(61785)
国家(61436)
科学基金(52890)
社会(45242)
社会科(43289)
社会科学(43280)
基金项目(36933)
自然(32774)
自然科(32110)
自然科学(32102)
自然科学基金(31554)
(29024)
资助(28532)
教育(27409)
(26624)
(21688)
国家社会(21110)
编号(21055)
中国(20928)
重点(20377)
(19719)
教育部(18893)
(17597)
人文(17416)
创新(16834)
大学(16765)
期刊
(68323)
经济(68323)
研究(45029)
中国(22484)
科学(19473)
(18365)
学报(17994)
管理(16507)
(14743)
大学(14078)
学学(13392)
经济研究(13116)
财经(11987)
问题(11442)
(11042)
金融(11042)
(10594)
农业(10341)
(9962)
世界(9385)
国际(8901)
技术(8303)
业经(7652)
城市(7579)
教育(7120)
资源(7003)
(6663)
(6632)
统计(6599)
技术经济(6501)
共检索到1893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郑连虎  秦洁  
当前及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内外空间结构双重调整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性质。竞争尚未成为城市关系、区域关系中的主要方面。由此决定了城市的理性选择应是有机结合的内外空间结构双重优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于斌斌  金刚  
本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城市结构调整和模式选择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相关强度呈现规律性的递减趋势,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生产率的高值集聚区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国城市间劳动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在0-850公里范围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过程,波峰出现在450公里左右;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东部城市产业内的高端化升级以及中西部城市对东部城市产业的有效承接,可以显著提升中国城市的劳动生产率,而由劳动力跨行业配置引致的结构性失业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具有明显的负向效应;对中...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春山  叶昌东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空间结构面临关键转型,相关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数量不断增多,深度不断加强。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总结,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际相关研究的差距。基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统计,将其划分为3个主要的研究时期:①20世纪80-90年代中期,为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引入期及国内实证研究的起步期;②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积累期;③21世纪初至今,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总结及新城市空间现象研究的多元化时期。在对各个时期主要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对比当前国际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未来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点研究领域应当集中于:转型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式的探讨,新城市空间现象的深入探讨,节约型城市空间增长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深层机制的分析,中、微观尺度研究领域的开拓,新研究方法的应用等6个方面。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妍妮  高波  魏守华  
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运用帕累托指数、mono指数和首位度三个指标,本文综合考察了2007—2014年中国有代表性的十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与内在规律。结果发现:考察期内,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和辽中南城市群遵循位序—规模型分布特征,即近似服从Zipf法则。中部地区中原城市群由弱多中心结构向弱单中心结构演变,长江中游城市群呈弱多中心结构,西部地区城市群则表现为典型的单中心结构特征。此外,十大城市群的平均首位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大,说明东部城市群较西部城市群相对均衡。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建楠  程绍铂  姚士谋  
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的推动下,城市群地区将成为区域空间未来发展的重要生长点。研究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有助于人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握城市的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本研究对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空间演化阶段、演化模式、动力机制、城市群空间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对城市群空间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刘修岩  杜聪  盛雪绒  
本文结合微观地块交易数据构建了容积率规制指标,并基于人口空间分布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计算出表征城市空间结构的蔓延指数,重点采用工具变量法考察了容积率规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容积率规制的增强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散化,法定容积率上限均值每下降1%,城市蔓延程度将增加0.11%。其影响机制在于,加强容积率规制通过促使建成区面积扩张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下降两大途径导致城市空间趋向分散化。本研究对于如何科学实施土地利用规划,推进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博  金淑婷  陈兴鹏  石培基  达福文  庞家幸  
以封建社会中国城市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相关计量地理学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分布模式进行初步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1整个研究时段内中国城市空间分布均处于凝聚状态;2中国城市具有向东南沿江沿海地区不断分散的趋势,尤其在宋朝时期,基本形成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中下游两大高阶城市热点区;3封建社会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通过构造不同分维函数发现,中国城市空间分形正趋于不断完善,其整体具有明显分散的趋势,但局部地区集聚特征显著;4封建社会城市设置相对集中于地形平坦、气候适中而且靠近河流的地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婷  张瑜  
通过综合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经济统计数据,构建2000—2020年可比较的长时序面板数据集,分析中国城市群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一定黏性,但也呈现出普遍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阶段较高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要显著高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性都市圈。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淑虎  任云英  马冬梅  
首先以特征—问题—对策—机制为技术路经,述评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研究体系;其次,通过与西方相关研究阶段的对比分析,总结研究不足,展望研究趋向。研究表明,本土化的理论研究、"问题求解"的内容研究、"自下而上"的方法研究成为研究趋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映雪  甄峰  王波  邹伟  
认知信息空间中城市网络的组织与结构特征,对预测在网络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区域城市体系动态演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尝试探究基于微博信息空间的城市网络中不同节点的中心性与对等性,网络整体的一致性以及区域城市组团模式。以51个城市组成的中国主干城市网络为例,研究表明信息空间的城市网络与实体空间中经济网络、交通网络的高密度聚集区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信息空间城市网络的整合一致性高、分支少等结构特征,又体现出信息空间的虚实复合性特征。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提供了信息空间城市网络结构的重要甄别途径。与其他分析手段有机结合,以获得更加系统和动态的测度结果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婷  张瑜  
通过综合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经济统计数据,构建2000—2020年可比较的长时序面板数据集,分析中国城市群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一定黏性,但也呈现出普遍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阶段较高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要显著高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性都市圈。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戴宏伟   杨宏昌  
空间结构不仅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区域科技创新,目前相关文献大多关注前者而后者亟待进一步探讨。基于2005—2020年我国19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解决了模型的内生性之后,总体上单中心结构有利于城市群的科技创新。(2)异质性分析表明,单中心结构城市群在发达地区抑制了科技创新,而在欠发达地区则有利于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多中心结构的城市群在发达地区可以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在欠发达地区则不利于科技创新。(3)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我国东部地区较为发达的城市群,多中心结构有利于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对于中部、西部或东北地区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群,则是单中心结构促进了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银凤  汪德根  
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是城市地理学和交通地理学研究重点领域。在中国步入高铁网络时代之际,高铁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1999-2017年期间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首先从文献量年际变化、载文期刊分布、核心作者群、作者单位机构地域分布等方面归纳分析高铁影响下城市空间效应研究进展的总体特征;其次从城市可达性的高铁效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高铁效应、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等4个方面深入系统梳理高铁影响下城市空间效应的研究进展;最后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学科等3个角度展望高铁网络化时代城市地理学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周一星  
在介绍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概念与研究过程的基础上,从人口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经济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社会空间结构以及郊区化研究4个方面,回顾了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文章最后分析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中西差距,并指出:第五次人口普查为新时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伴随着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重点正在转变;中国城市郊区化理论与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理论等需要进一步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孙全胜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需要政府发挥好引导作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聚集了大量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高了工业化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产业经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从宏观的城市化进程和微观的城市发展两个层面着手。在宏观上,中国城市化和产业结构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演变过程。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处于恢复性发展时期,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在微观上,政府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财税措施,建立低碳环保型的公共交通系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