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06)
2023(15667)
2022(13420)
2021(12637)
2020(10523)
2019(24272)
2018(23728)
2017(45322)
2016(24698)
2015(27544)
2014(27168)
2013(27178)
2012(24947)
2011(22703)
2010(22286)
2009(20481)
2008(19855)
2007(16999)
2006(14849)
2005(12921)
作者
(73214)
(60836)
(60233)
(57479)
(38703)
(29216)
(27185)
(23972)
(23289)
(21307)
(20749)
(20583)
(19234)
(19150)
(18759)
(18640)
(18315)
(17987)
(17449)
(17173)
(15215)
(14698)
(14651)
(13662)
(13587)
(13434)
(13372)
(13245)
(12233)
(12030)
学科
(100700)
经济(100591)
管理(66553)
(62795)
(50553)
企业(50553)
方法(45863)
数学(40023)
数学方法(39666)
中国(30505)
(26058)
(22655)
(22237)
(21344)
贸易(21331)
业经(21271)
(20760)
地方(20397)
农业(17543)
(17215)
环境(16341)
(15531)
(15116)
银行(15050)
理论(14829)
技术(14786)
(14393)
(14224)
金融(14222)
(13728)
机构
大学(353693)
学院(349213)
(143787)
经济(140886)
管理(136711)
研究(126013)
理学(119296)
理学院(117856)
管理学(115859)
管理学院(115254)
中国(92553)
科学(79704)
(76694)
(64006)
(62845)
(61030)
研究所(59091)
业大(56358)
中心(55474)
财经(50093)
农业(49846)
北京(48694)
(48195)
(46580)
师范(46050)
(45904)
(45799)
经济学(43682)
经济学院(39505)
(39021)
基金
项目(247859)
科学(194208)
基金(181753)
研究(174376)
(161903)
国家(160671)
科学基金(136278)
社会(111598)
社会科(105876)
社会科学(105847)
基金项目(97379)
(93930)
自然(90447)
自然科(88359)
自然科学(88332)
自然科学基金(86742)
(81117)
教育(78499)
资助(74260)
编号(68198)
重点(55898)
(54675)
成果(54148)
(52787)
(51172)
创新(47873)
科研(47648)
课题(47051)
国家社会(46772)
教育部(46225)
期刊
(150409)
经济(150409)
研究(103126)
中国(63177)
学报(62476)
科学(55980)
(55757)
管理(48395)
大学(45992)
学学(43536)
(42928)
农业(38869)
教育(33320)
(27660)
金融(27660)
技术(26640)
经济研究(25639)
财经(23941)
业经(23260)
(21260)
问题(21194)
(20556)
科技(18256)
图书(17211)
(17166)
(16832)
资源(16801)
技术经济(16390)
业大(16141)
理论(16015)
共检索到5017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建英  李江风  邹利林  刘孝蓉  
城市空间影响势力范围的界定是认清城市与腹地、城市与城市间相互关联的基础。借鉴Okabe的有层次组织空间数据的思想,采用2010年我国城市综合实力指数为权重构建我国城市空间影响的分级加权Voronoi。研究表明:①我国城市空间影响势力范围的等级层次分为4级,百强城市为第一级局部中心城市,17个第二级局部中心城市,3个第三级局部中心城市,1个第四级中心城市为上海;②城市空间影响的势力范围与城市密度成反相关,并受到相邻高权位城市的"侵蚀";③城市的地理区位条件也是影响其势力范围的重要因素。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邓新明  刘禹  刘国华  龙良智  
中国的经济型酒店行业近年来经历了迅速的扩张发展,竞争格局不断发生着变化,众多经济型连锁品牌酒店会在各个地理市场上遭遇彼此,相互竞争,公司之间的多市场竞争现象十分明显。本文以中国经济型酒店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三家企业"锦江之星""如家""汉庭"为研究对象,以2007-2014年为研究期间,选取了285个地级市作为地理市场,以公司—市场为分析层次,研究了经济型酒店行业中公司之间的多市场接触程度对于公司发起进入新市场的战略行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市场接触程度与新市场进入之间呈现出"倒U型"的曲线关系。当公司间的多市场接触程度较低时,随着彼此之间的多市场接触程度增加,公司发起进入新市场行动的可能性将会增加,在这一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公司插足到竞争对手市场,获取关于竞争对手更多竞争情报的目的;但当多市场接触程度达到较高水平时,随着多市场接触程度继续增加,公司发起进入新市场行动的可能性将会下降,在这一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公司彼此有能力进行多市场报复的战略威慑力,从而导致了彼此之间的相互克制。本文也引入了市场集中度和势力范围这两个调节变量,发现市场集中度增强了多市场接触程度促进新市场进入的正向效应,减弱了多市场接触抑制新市场进入的负向效应,使得倒U型关系的最高水平上升;势力范围对多市场接触与新市场进入的倒U型关系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婷  李红  丁嵩  
首先建立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城市综合实力得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加权Voronoi图,从市域、省域及跨省域等多层级核心—边缘视角研究广东与广西35个城市的经济影响区,得出从2002—2010年各城市经济影响范围的空间变化:实力弱—弱城市之间的空间吸引范围基本不变,强—弱之间有扩展趋势,强—强之间有缩小趋势,两广核心—边缘结构稳定。为进一步考虑城市等级差异性,对比分析广东与广西不同等级城市的经济腹地,研究发现,这种腹地结构是多层级、嵌套式的。理论上,各边缘区应依托其核心城市的发展,提高同核心城市之间的连通性,加强区域合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士鹏  张志英  
利用经济距离模型对黔中城市群范围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借助分形模型及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黔中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黔中城市群包括贵阳市、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清镇市、遵义县、遵义市、安顺市、平坝县等22个城市;城市主要集中于铁路及高速公路沿线;城市间的交通网络发育较为成熟,空间可达性较好;城市空间分布属于典型的集聚型,且集聚程度很高;贵阳市和安顺市是黔中城市群中比较重要的2个节点;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方向以贵阳市为中心,呈圈层状向外辐射以及沿兰海、沪昆高速公路呈轴线状拓展。据此,提出了黔中城市群未来空间结构优化的思路,即打造"一圈"、"两主轴"、"两次轴",培育"一个增长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爱芝  李国平  孙铁山  张冰雪  
世界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世界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间现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强化首都北京发展的区域基础,建设北京世界城市区域,全面推动北京与周边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本研究采用交流强度、断裂点、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兼顾距离、服务和行政划分等原则,依托经济社会联系和资源环境保障的划分依据,明确北京世界城市区域存在三个层次的空间范围,即北京世界城市区域的核心区域、紧密区域和合作区域。结合各地区发展现状,指出北京在各个层次区域的核心地位和各区域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潘竟虎  戴维丽  
以不打破行政界线为前提,利用Huff模型,基于矢量数据,采用最短交通路网距离和城市综合规模值来综合测算腹地与中心城市之间的势能,根据势能确定腹地县域的归属,对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间影响范围进行识别,并和基于改进场强模型的城市影响腹地范围界定结果进行对比。以全国发育较成熟的15个城市群为对象,综合测定城市群的影响范围,并与城市群规划中的空间范围进行对比,提出城市群空间范围调整建议。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综合分析测定城市群的空间影响范围。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潘竟虎  戴维丽  
以不打破行政界线为前提,利用Huff模型,基于矢量数据,采用最短交通路网距离和城市综合规模值来综合测算腹地与中心城市之间的势能,根据势能确定腹地县域的归属,对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间影响范围进行识别,并和基于改进场强模型的城市影响腹地范围界定结果进行对比。以全国发育较成熟的15个城市群为对象,综合测定城市群的影响范围,并与城市群规划中的空间范围进行对比,提出城市群空间范围调整建议。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综合分析测定城市群的空间影响范围。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涂人猛  
一、大城市圈及其属性所谓大城市圈是指以大城市为中心,其经济和社会受大城市作用的区域,城市与该区域间存在着经常的有机联系和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大城市圈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而形成的。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地域空间组织,大城市圈具有以下属性: 1.依存性大城市圈通常由中心城市、空间流、通道和经济腹地等地域结构要素构成。作为区域中心的大城市,不仅是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大都兼具交通枢纽、贸易中心,物资集散地等多种功能。中心城市在其形成和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童中贤  
对中部地区城市群的认识,目前主要有三城市群说、四城市群说、五城市群说、六城市群说等几种观点,且中部地区各城市群的概念、空间范围差异很大。对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空间特征进行科学分析,为合理布局城市群发展空间、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和形成中部崛起的城市群带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守强  黄金川  
城市群既是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标志性产物。本文基于城市群多元化的概念演进历程,以城市群识别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为主线,详细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群发育范围划分和界定的研究历程,认为"概念本质的认识、界定标准的设定、最小分析单元的选用和识别方法的选择"是学术界对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难以共识的主要原因;理清了城市群空间发育范围识别和界定的研究脉络:以美国都市区划分为代表的传统社会经济指标法影响深远,奠定了西方国家关于城市群发育范围识别和界定的研究基调;采用引力模型对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划分成为当前中国城市群发育范围划分的主流;在明确识别对象的基础上,以GIS空间分析技术为手段,综合指标和模型多种方法为一身的集成模拟法,代表了城市群空间发育范围识别和界定研究的未来趋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瑞林  刘承良  
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界定是城市群研究的基础。使用区位商方法确定芜湖和安庆为皖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计算了中心城市在研究范围内的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联系隶属度,以此为基础,确定了皖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并划分了其空间腹地层次为:核心区(芜湖市、安庆市、马鞍山市、枞阳县、当涂县、怀宁县);紧密腹地(合肥市、池州市、芜湖县、无为县、铜陵市、繁昌县);竞争腹地(桐城市、巢湖市、东至县、和县、宣城市、潜山县、南陵县、望江县、庐江县、含山县、太湖县、滁州市、宿松县、肥西县);边缘腹地(肥东县、铜陵县、岳西县、青阳县、全椒县、泾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建毅  张平宇  刘毅  
确定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范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在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分析目前划分城市经济区影响范围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来计算城市的中心性强度,应用扩展后的城市断裂点理论和倍增加权Voronoi图相结合的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中心城市自1990年以来的城市经济影响区的范围变化。研究发现:黑龙江的城市经济区影响范围的整体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南部地区城市发展态势较好,影响范围有北扩趋势;大庆和牡丹江城市经济影响区的范围有所扩大,齐齐哈尔和佳木斯的影响范围相对缩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戴日文  陈国生  陆利军  
通过数学方法求取湖南省城市14个地级市的综合实力指标评价及等级层次划分。根据城市综合实力指数,选取6个中心城市,然后计算中心城市邻近城镇的空间影响力。再根据空间影响力的大小划分各中心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最后以城市经济影响区为基础,综合考察各中心城市的区域特征、现实条件、发展潜力,确定城市经济区界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党彦龙  白永亮  
首先,对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的中心性指数进行测度,找出中心城市武汉。其次,基于断裂点模型,以武汉为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参照,对边缘圈层的空间辐射范围进行界定。再次,基于城市的中心性和空间区位,找出边缘圈层的支撑城市——长沙、南昌、合肥、襄阳、宜昌、驻马店。基于断裂点模型,以武汉为中心,支撑城市为参照,对核心圈层的空间辐射范围进行界定,并找出核心圈层的支点城市——岳阳、九江、安庆、六安、信阳、随州、荆门、荆州。最后,基于引力模型对支撑城市的空间引力范围和引力层级进行界定,以此刻画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圈—边缘圈的"双圈"空间框架,以及由六大城市圈构成的空间支撑,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1+6"的空间结构...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张冰冰  沈红  
社会变迁和经济转型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扩张增加了知识劳动力的相对供给,大量劳动力不得不在要求低于其教育水平的岗位上工作,过度教育现象普遍。然而,过度教育同时具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无法也不应被完全消除,只能够被调控,为实现其社会总体效应的最大化,有必要保持"适度"的过度教育。本文在搜集33个国家2002年到2014年宏观劳动力市场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众数法测量了上述国家的过度教育比率,并发现其呈现出国际趋同的态势,其稳定状态由一国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及其初始条件所决定。为此,在选取了23个衡量劳动力市场特征的关键指标后,通过面板聚类分析寻找到与中国劳动力市场特征及趋势相似的12个国家,计算出中国过度教育的适度范围约为9%到26%。对比发现,中国总体的过度教育比率处于适度范围,但城镇过度教育的比率则已超过了这一范围,需通过教育的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引导过度教育的理性回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