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53)
2023(8358)
2022(6971)
2021(6573)
2020(5316)
2019(12342)
2018(11816)
2017(22132)
2016(11821)
2015(13459)
2014(12963)
2013(13151)
2012(12341)
2011(11566)
2010(11372)
2009(10677)
2008(10568)
2007(9055)
2006(8074)
2005(7496)
作者
(36369)
(30291)
(30192)
(28722)
(19579)
(14565)
(13659)
(11991)
(11947)
(10702)
(10588)
(10213)
(9881)
(9741)
(9720)
(9564)
(9066)
(8823)
(8775)
(8625)
(7487)
(7347)
(7325)
(7043)
(6839)
(6793)
(6679)
(6306)
(6093)
(6046)
学科
(53585)
经济(53524)
管理(28931)
(27670)
方法(23441)
中国(23343)
数学(21492)
数学方法(21346)
(19059)
企业(19059)
(12222)
(11951)
贸易(11944)
(11743)
(11697)
(11433)
(11052)
(10924)
保险(10833)
(10804)
银行(10780)
(10345)
地方(9756)
环境(9719)
(9688)
金融(9688)
业经(8557)
(7642)
农业(7617)
关系(7006)
机构
大学(178990)
学院(172777)
(80871)
经济(79397)
研究(72019)
管理(61513)
中国(58711)
理学(52195)
理学院(51451)
管理学(50525)
管理学院(50220)
科学(43265)
(40644)
(37315)
(36900)
研究所(34181)
中心(31084)
(31036)
财经(29631)
经济学(27483)
(27437)
北京(26500)
(26405)
业大(25023)
农业(24905)
经济学院(24789)
(23931)
财经大学(22599)
科学院(22485)
(21825)
基金
项目(118421)
科学(94498)
基金(91734)
(83092)
国家(82567)
研究(79853)
科学基金(69590)
社会(54924)
社会科(52158)
社会科学(52142)
基金项目(47653)
自然(46205)
自然科(45199)
自然科学(45183)
自然科学基金(44413)
(40358)
资助(38803)
(37246)
教育(34555)
(27723)
重点(27594)
编号(27235)
(25428)
中国(25254)
国家社会(24895)
科研(23395)
教育部(23375)
(23320)
计划(22364)
创新(22323)
期刊
(83633)
经济(83633)
研究(60570)
中国(35364)
学报(30389)
科学(29471)
(26770)
(26124)
大学(22644)
管理(22249)
学学(21684)
(21382)
金融(21382)
农业(18462)
经济研究(15121)
财经(15118)
(13081)
问题(12830)
(11609)
(11341)
世界(11098)
国际(10898)
技术(10866)
教育(10040)
资源(9453)
业经(9150)
统计(8785)
技术经济(7952)
现代(7730)
(7662)
共检索到2678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肖嘉玉  何超  慕航  杨璐  黄佳伊  辛艾萱  涂佩玥  洪松  
近年来,中国空气污染及其对人口健康危害的时空分布呈现出新的特征。论文使用5 a(2015—2019年)间逐小时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利用变化率计算、热点分析、趋势分析和超标频数统计等方法,分析了中国332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及人口空气污染暴露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论如下:(1)中国城市近年来空气质量有好转趋势,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下降的城市占所研究城市总数的91.3%;PM_(2.5)、PM_(10)、SO_2和CO等4种污染物浓度均有所下降,而NO_2和O_3浓度有所上升;(2) PM_(2.5)、PM_(10)、SO_2和CO浓度变化率的热点分布于新疆地区和云南—华南地区,NO_2浓度变化率的热点为新疆地区和河套平原,O_3浓度变化率的热点为华北平原至长江中下游流域;西北地区和华南地区空气质量变化幅度较小;(3) 9个城市在PM_(2.5)、PM_(10)、SO_2、NO_2、O_3和CO等6种污染物中均有暴露,分布于山西、河北与山东。暴露风险均为0级的低风险城市共有12个,分别位于新疆、云南、贵州、四川、广东、福建和黑龙江。研究结论对于跨区域空气污染的协同治理以及制定差异化的空间人口流动管理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琛  吴映梅  高彬嫔  钱婧  
大气PM_(2.5)污染是我国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分析PM_(2.5)污染及其人口暴露风险时空演变特征,揭示景观格局对大气PM_(2.5)浓度变化的影响,对揭示大气污染格局,进而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PM_(2.5)、人口格网数据为基础,采用暴露风险模型、趋势分析模型探究西南地区2000—2020年PM_(2.5)人口暴露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基于3期土地利用数据,在最佳移动窗口的基础上测算景观格局指数,运用相关系数法揭示景观格局与PM_(2.5)及其人口暴露风险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西南地区及各省年均PM_(2.5)浓度整体呈先缓慢上升再快速下降的特点,其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东西差异。(2)PM_(2.5)人口暴露风险空间分布格局各年均较为相似,较高、高和极高风险区多分布于人口集中的城镇地区。从空间变化看,PM_(2.5)人口暴露风险极显著下降区多出现在各地级市中心城区,极显著上升区多出现在城区边缘及中小城镇。(3)在各类型景观格局特征中,景观所占比例对PM_(2.5)浓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但不同景观中边缘密度、形状指数和平均斑块面积也发挥不同的作用。在整体景观格局特征中,景观破碎化程度、斑块形状复杂度及蔓延度的提高,将会导致PM_(2.5)年均浓度及其人口暴露风险的增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郑殿元  黄晓军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加剧,高温热浪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致使全球极端高温灾害发生,人类健康和城市系统受到严重威胁。以中国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1960—2018年累计的高温日数、热浪频次、热浪持续时间和热浪强度表征高温热浪,并耦合人类社会因素对高温人口暴露风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极端高温灾害认知经历了“天灾—人祸—共生”的转变过程,通过适应行为降低社会脆弱性提升恢复力,对缓解高温人口暴露风险尤为重要。(2)高温人口暴露风险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高风险区主要集聚在重庆、湖南、江西、浙江等南方地区;中等风险区出现在北京、河北等部分地区。(3)承灾体脆弱性是高温人口暴露风险增加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次为居住条件、非农人口比例、地形地貌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贺灿飞  张腾  杨晟朗  
中国不同城市的空气污染现状与年际变化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正在经历着明显的改善。城市空气污染是政府环境规制效果的体现,论文从影响环境规制的多种途径和渠道出发,将影响政府环境规制执行效果的原因分为三种因素,包括来自企业等利益攸关者的环境规制执行阻力、来自社会的空气污染改善受益方的环境规制执行压力和政府本身的环境规制执行能力。论文着重阐述了这三种动力内容,并利用空气污染指数(API)数据制作非平衡面板模型,对这三种动力因素与规制执行效果的关系进行了验证,发现环境规制执行阻力和环境规制执行能力显著地影响规制执行效果。教育等社会因素通过提升环境规制压力也能够对环境规制执行进行一定的推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闫茜   黄晓军   张玉星   赵凯旭   李琳钰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发生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人口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判别高温热浪的频发地带,明确潜在的人口高温暴露风险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利用气象站点数据、人口统计数据,采用高温热浪指数衡量高温热浪严重程度,并结合湿球黑球温度界定的高温热浪天数及人口普查数据构建人口高温暴露风险模型,在县域尺度上揭示1964~2021年长江经济带高温热浪和人口高温暴露风险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对风险进行归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累积高温热浪指数整体呈现先减少后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递减的特征,并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2)近60年间长江经济带人口高温暴露风险增加了96.2%,空间分布格局为“一低三高”,即西部地区低,成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中游及下游核心地带高。人口高温暴露风险集聚模式主要呈现整体集聚化,局部以高暴露风险区县集聚和低暴露风险区县集聚为主的空间特征。(3)人口因子和气候因子对人口高温暴露风险变化起关键作用,且在2000年后,气候因子的作用逐渐加强,贡献率由50%左右增至80%左右。从区域尺度上看,人口因子、气候因子分别对下游地区、中游地区高温暴露风险变化的贡献率最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存政  张心明  田子华  何丹军  刘贤金  
【目的】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研究毒死蜱、氟虫腈在稻米生产及食用加工过程中的残留消解规律,阐明不同用药量、用药次数与稻米中农药残留的关系,并以理论(MRL)与实际残留数据,结合食用前加工过程的去除消解动态研究,分别计算入口前的残留值,进行理论和准确暴露评估,分析大米的食用安全性,并以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为理论依据,从食用安全的角度对实际生产的用药模式进行调整,并重新界定最适的安全间隔期。【方法】田间试验参照农药残留登记准则(NY/T788-2004)进行,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农药残留在稻米曝晒、贮存、淘洗、蒸煮过程中的消解规律,采用饮食曝露模型——参考剂量百分比(POR)、暴露边缘(MOE)对不同年龄、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文杰  张时煌  高庆先  赵凌美  周兆媛  
依据2001年-2010年的空气污染指数(API)日报数据和相应时段的地面气象要素数据,从季节平均和月平均、空气污染等级和空气污染过程3个角度出发,分别研究北京、天津和石家庄3市的空气污染指数(API)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北京、天津、石家庄3市的空气污染状况在2001年-2010年期间逐步改善,夏季空气质量最好;北京春季受沙尘的影响、天津和石家庄冬季受取暖的影响导致对应季节的空气质量最差;②气象要素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存在较大时空差异,北京、天津和石家庄3市的月均尺度的API与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最高气压、水汽压和最大风速4类气象要素存在一致的相关关系,大部分相关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基于国家环保部公布的2014和2015年AQI及六种分项污染物日报数据,运用基尼系数测度以及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地理集聚和空间自相关特征,同时利用核密度方法估计了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空间分布动态演进过程。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及地理集聚特征;2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结构,空间因素对于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不可忽视;3样本考察期内城市大气污染有下降趋势,城市空气质量发展趋势向好。以上结论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建立并最终实现空气质量协同改善提供了实证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崔海莹  银超慧  卢新海  田明杰  危小建  
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运用大气校正法反演地表温度,基于步行指数计算步行性,通过空间叠加识别出高步行-高热类(预警空间)、高步行-低热类(友好空间)、低步行-高热类和低步行-低热类4类空间,并基于脆弱人群视角探究城市的健康公平性。结果表明:预警空间占全域12.53%,呈大小落石状分布于城市中心区,友好空间占全域1.13%,零星散落于预警空间内。研究区内32.50%的常住人口生活在预警空间,33.11%的儿童和40.01%的老年人生活在高步行性和高热环境暴露风险的空间中,预警空间对老年人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老年人健康风险较高。此外,儿童相对于老年人更多生活在低步行性空间,老年人相对于儿童面临更高的热环境暴露风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石莉  
2022年4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2年空气质量数据库更新时指出,全球99%的人口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这一比例高于4年前的90%。在全球污染最为严重的10个城市中,印度占据了其中的9个,而且都是由PM_(2.5)等微小颗粒物污染造成的。鉴于这一情况,WHO呼吁各国加大减排行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全球空气污染一度好转,从2021年以来,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恢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石莉  
2022年4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2年空气质量数据库更新时指出,全球99%的人口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这一比例高于4年前的90%。在全球污染最为严重的10个城市中,印度占据了其中的9个,而且都是由PM_(2.5)等微小颗粒物污染造成的。鉴于这一情况,WHO呼吁各国加大减排行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全球空气污染一度好转,从2021年以来,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恢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贻超  邓小文  周滨  卢学强  
我国目前在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常规评价指标无法表征特征污染物对区域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的暴露风险。以环境暴露风险理论为基础,对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大气、水及土壤构建复合环境要素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结果显示保护区的综合判别值为12.68×10-5 a-1,高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1.0×10-5 a-1,且地域差异比较明显,其中保护区北部农药厂周边地区潜在健康风险最高、东八里庄附近次之、而后蒲棒村周边相对较小。最终根据评估区域内环境暴露风险评价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治理措施,为保护区环境暴露风险的预警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静  柴彦威  符婷婷  
环境污染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危害居民的健康状况。已有关于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主要包括宏观区域层面的环境污染与健康指标的相关关系研究;基于居民日常交通出行的空气污染暴露与健康效应的研究;以及关注社会经济属性,重点探讨黑人、儿童、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所承受的环境负面影响,即环境公正和健康不平等研究。本文对上述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评价,基于时空行为、环境公正等学科前沿议题,为研究环境污染与健康之间的复杂性提供多样化的理论视角以及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同时提出,需要将个体时空行为、环境污染与健康相关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郝宇  张千雪  
SO2作为一种常规污染物在1990年代初就受到中国政府的重点管控。文章利用2002-2012年我国113个城市的人均SO2排放量面板数据探讨了我国人均SO2排放量变化的内在规律,使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的回归方法检验了市级人均SO2排放量的收敛性,并分析了人均SO2收敛速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在全国范围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内,城市人均SO2排放量存在着绝对与相对收敛;在影响收敛速度的各因素中,人均收入的提高可以加快人均SO2排放的收敛速度,而人口密度的增加则会降低人均SO2排放量的收敛速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