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82)
2023(8214)
2022(6873)
2021(6447)
2020(5215)
2019(12102)
2018(11787)
2017(22202)
2016(11885)
2015(13602)
2014(13425)
2013(13472)
2012(12515)
2011(11561)
2010(11501)
2009(10984)
2008(11004)
2007(9581)
2006(8631)
2005(8083)
作者
(32946)
(27829)
(27515)
(26384)
(17815)
(13035)
(12574)
(10674)
(10632)
(9689)
(9637)
(9244)
(8895)
(8887)
(8786)
(8632)
(8215)
(8069)
(7941)
(7752)
(7034)
(6541)
(6522)
(6279)
(6245)
(6109)
(6074)
(5929)
(5448)
(5430)
学科
(54077)
经济(53983)
管理(38061)
(31411)
(25505)
企业(25505)
方法(20657)
中国(20616)
数学(18483)
数学方法(18384)
(15443)
(14601)
(12648)
(11609)
贸易(11602)
(11384)
业经(10830)
(10540)
环境(9672)
(9605)
银行(9599)
(9277)
地方(9117)
体制(8959)
(8903)
金融(8901)
(8205)
(8086)
(7813)
财务(7795)
机构
大学(179317)
学院(174936)
(84428)
经济(82802)
研究(66101)
管理(65735)
理学(55980)
理学院(55304)
管理学(54740)
管理学院(54383)
中国(51727)
(40129)
(38900)
科学(34912)
(31722)
财经(31425)
中心(28838)
(28809)
研究所(28395)
经济学(28392)
经济学院(25442)
北京(25099)
(24887)
(23950)
财经大学(23550)
(22642)
(22377)
师范(22241)
业大(20464)
研究中心(19456)
基金
项目(114477)
科学(93079)
基金(88130)
研究(85735)
(76160)
国家(75616)
科学基金(65514)
社会(60151)
社会科(57217)
社会科学(57207)
基金项目(46000)
自然(39376)
(39372)
自然科(38510)
自然科学(38501)
教育(38478)
自然科学基金(37842)
资助(35570)
(34885)
编号(31848)
(28060)
(27473)
国家社会(26932)
成果(26877)
重点(25932)
中国(25058)
教育部(24874)
(24477)
(23472)
人文(23333)
期刊
(93856)
经济(93856)
研究(60562)
中国(37684)
(31161)
管理(25620)
科学(23877)
学报(22264)
(21042)
大学(18241)
(17709)
金融(17709)
学学(17135)
财经(16822)
经济研究(15838)
教育(15252)
(14626)
问题(14325)
农业(14024)
技术(12918)
(12184)
业经(11859)
世界(11219)
国际(10775)
现代(8548)
技术经济(8205)
(7914)
(7851)
经济问题(7509)
城市(7443)
共检索到2726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汉林  王奋宇  李路路  
中国单位现象主要是指中国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社会行为通过组织功能多元化方式逐一整合到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即“单位”之中,从而由这种单位组织代表他们的利益,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给予他们社会行为的权利、身份和地位,左右和控制他们的行为,逐步实现人们社会行为以单位组织为基本单元的社会现象。正是由这种独特的中国单位现象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极其独特的两极结构:一极是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和政府,另一极则是大量相对分散和相对封闭的一个个的单位组织。国家对社会的整合与控制,不是直接面对一个个单独的社会成员,更多地是在这种独特的单位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单位来实现的。虽然,随着今天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的这种两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天宝  柴彦威  
单位制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实现现代化而在城市构建的基本工具,其研究是理解历史、解读转型的重要视角,其积极因素将构成规划城市未来的重要理念。单位制研究已有30年的历史,涉及社会学、地理学、规划学等多个学科。总体而言,单位制度研究比较成熟,单位空间和社会研究在研究成果方面相对不足。单位制度起源研究有路径依赖、资源约束等视角,但确切性还不充分。单位制度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划分还未形成统一的看法。转型以来,不同类型的单位之间分化明显,不同类型的单位均有研究,但整体的判断还不明确。空间研究中,物质空间研究成果较多,但解释不足,行为空间和社会空间相对缺乏。从单位制社区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得以广泛关注,但转型的路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天宝  柴彦威  
单位制研究具有理解历史、解读转型和规划未来等重要意义,单位制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则是单位制研究的基础。单位制是在特殊的国际背景和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渐形成的,不仅受到了国际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以及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均给单位质制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同时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同样巨大。已有研究加深了对单位形成的认知,但在单位文化及心理、单位制形成影响因素的确切性和不同类型单位的成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冯骞  段尧清  
城市社区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文章分析了城市社区信息"条块分割"问题的成因及危害,进而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法,即建立一个完整的城市社区信息整合机制;同时指出了这一机制正常运转所需的组织结构保障。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颂梅  
社区商业是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共同推进的成果。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社区商业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一项关乎社会和谐、环境宜居、社会保障的重要民生工程。发展社区商业是促进经济发展,满足居民消费,改变城市面貌,扩大劳动就业,提升城市商业现代化和综合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缚龙  
漫长的农业社会给中国城市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独特的社会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孕生出中国城市社区的特质。把握这种特质、追溯其根源,从物质形态的表象中发掘文化隐意,对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解决城市问题都有重要意义。一、从文化意义上研究社区“社区(Community)一词是指许多个人、家庭、团体、以及习俗、制度组合在同一个地区之内,并从这种共同组合形式中形成种种联系”。美国著名城市社会学家伯吉斯的这段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梁华  
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现代化不仅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社会发展的活力,也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多元协同治理结构是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演进方向和目标。要实现从传统治理结构向多元协同治理结构的转变,需要双重整合机制来实现。第一重整合机制是刚性的整合机制,通过正式制度的变迁和创新来明确政府部门、社区、居民、社会组织间的权责,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结构,塑造包容、民主的社区议事组织和议事程序,形成制度化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方式;第二重整合机制是柔性的整合机制,通过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塑造形成社区协同治理意识,提高治理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降低治理结构运行的组织成本和协调成本,以及利益协调和补偿中的交易成本和运行成本。双重整合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公共财政和服务型政府的建立、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梁华  
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现代化不仅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社会发展的活力,也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多元协同治理结构是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演进方向和目标。要实现从传统治理结构向多元协同治理结构的转变,需要双重整合机制来实现。第一重整合机制是刚性的整合机制,通过正式制度的变迁和创新来明确政府部门、社区、居民、社会组织间的权责,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结构,塑造包容、民主的社区议事组织和议事程序,形成制度化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方式;第二重整合机制是柔性的整合机制,通过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塑造形成社区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柴彦威  塔娜  毛子丹  
中国城市空间重构表现为均质的城市空间向异质的多元的城市空间转变。单位转型是城市空间重构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单位的空间和社区特点对于构建单位退休者社区和基于新单位制的低碳城市空间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单位的制度因素和社会特征和居民迁居,对于重塑城市居住空间具有重要影响,单位居民迁居和单位隐性化作用是城市空间重构的中心环节。因此,基于单位视角解读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凤琴  
在综合分析大量有关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文献的基础上,对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概念、类型、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社区公共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大量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研究还停留在解释其内涵、外延、分类、个案等基本问题上,研究细节有余而整体不足,至今还停留在初步学理探讨阶段。最后,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简要述评,其目的在于为进一步研究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理论指明方向,也为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实践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唐钧  
文章回顾了近20年来中国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的政策演变,着重探讨中国社会对城市人口的公共管理从“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的结构性变化,以及城市人口和城市社区目前的现状,并就社区的本义,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社区民主与社区的职业化,讨论当前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宋梅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集中管理、分配各种社会资源,采取了"单位制"的社会组织模式,"单位制"社区的形成一方面满足了职工的诸多生活功能,另一方面密切了地域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社会结构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社区"概念也因行政辖区的划分而获得了与西方"社区"完全不同的内涵,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冷漠和全球化后"脱域"机制的影响,如何使"社区"的概念再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毛子丹  柴彦威  
随着城市转型深入,中国城市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作为城市治理起点的社区治理成为研究焦点,不仅需要针对城市化引致的城市人口"增量"建设城市社区,还需要对原有的单位社区"存量"进行转型设计,以推动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然而单位社区治理模式受到单位制残留因素影响而经历了不同的转变路径,遇到了不同的障碍。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北京毛纺南社区治理模式演变的剖析,展现了单位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的过程中治理主体多元化趋势,但社区资源的积累不足导致了单位组织退出曲折化、"治理空缺"出现并伴随社区环境快速恶化等特点。进而提出,在衰退型单位社区转型过程中,外部力量的介入尤为重要,需要通过资源转化、培育社区治理主体...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高卫东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开发的关键是要建立起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从资源整合的动力角度,社区教育整合机制可概括为三种典型机制:行政整合机制、利益整合机制、志愿整合机制。应从加大社区教育宣传力度、健全社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加强社区教育合作平台建设、大力培育社区民间组织等方面强化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建设。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勇  
20世纪8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个国家及地区不可避免地面临全球化带来的种种冲击。其中,全球化对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影响尤引人关注。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可以动态、完整地描述城市化的形成、发展及衰败等动态过程,揭示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城市化动力新机制。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呈现出主体的多元化、动力机制的不均衡性及不稳定性等新特点和新内容。经济全球化通过提高中国城市专业化水平与交易效率,增强了中国城市分工演进水平,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