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83)
- 2023(13513)
- 2022(11654)
- 2021(11018)
- 2020(8814)
- 2019(20717)
- 2018(20418)
- 2017(39085)
- 2016(21151)
- 2015(23782)
- 2014(23595)
- 2013(23491)
- 2012(21520)
- 2011(19661)
- 2010(19192)
- 2009(17256)
- 2008(16490)
- 2007(13853)
- 2006(12057)
- 2005(10510)
- 学科
- 济(89521)
- 经济(89428)
- 管理(59568)
- 业(53007)
- 企(43031)
- 企业(43031)
- 方法(40988)
- 数学(36371)
- 数学方法(35985)
- 中国(26979)
- 农(21838)
- 财(19661)
- 学(19299)
- 地方(18037)
- 业经(17977)
- 环境(17761)
- 贸(17266)
- 贸易(17258)
- 易(16808)
- 农业(14453)
- 和(14343)
- 制(14202)
- 划(12947)
- 理论(12754)
- 技术(12480)
- 银(12323)
- 银行(12283)
- 融(11924)
- 金融(11923)
- 务(11895)
- 机构
- 大学(302161)
- 学院(297956)
- 济(125277)
- 经济(122766)
- 管理(120126)
- 理学(105034)
- 研究(104919)
- 理学院(103821)
- 管理学(102210)
- 管理学院(101696)
- 中国(77057)
- 京(65068)
- 科学(64845)
- 财(52745)
- 所(51560)
- 研究所(47670)
- 中心(45923)
- 农(45241)
- 业大(44072)
- 财经(43679)
- 北京(41469)
- 经(40070)
- 范(39777)
- 师范(39479)
- 江(39296)
- 院(38508)
- 经济学(38467)
- 农业(35566)
- 经济学院(34728)
- 财经大学(32814)
- 基金
- 项目(212673)
- 科学(168544)
- 基金(157357)
- 研究(154076)
- 家(137636)
- 国家(136617)
- 科学基金(117660)
- 社会(99068)
- 社会科(94065)
- 社会科学(94036)
- 基金项目(84328)
- 省(79680)
- 自然(76844)
- 自然科(75094)
- 自然科学(75080)
- 自然科学基金(73739)
- 教育(69106)
- 划(68532)
- 资助(64331)
- 编号(60716)
- 成果(48213)
- 部(47571)
- 重点(47524)
- 发(45498)
- 创(43689)
- 课题(41529)
- 国家社会(41471)
- 创新(40941)
- 教育部(40827)
- 科研(40629)
- 期刊
- 济(129450)
- 经济(129450)
- 研究(89383)
- 中国(51025)
- 学报(46349)
- 科学(44466)
- 管理(42328)
- 农(40073)
- 财(36772)
- 大学(35105)
- 学学(33036)
- 农业(28823)
- 教育(28814)
- 技术(23967)
- 融(21925)
- 金融(21925)
- 经济研究(21761)
- 财经(20617)
- 业经(19478)
- 问题(18436)
- 经(17643)
- 业(15448)
- 图书(15122)
- 资源(14997)
- 科技(14554)
- 技术经济(14230)
- 理论(14090)
- 贸(13979)
- 现代(13489)
- 世界(13272)
共检索到4215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一帆 袁大昌
在碳效率视角下,考虑非期望产出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2006—2016年中国城市碳效率进行测定;构建空间马尔科夫链,从城市尺度研究了中国碳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和趋势;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对不同类型碳效率类型内碳排放特征与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碳效率呈梯度上升趋势,但整体碳效率仍处于中下水平,提升潜力巨大;城市碳效率水平具有稳定性,低效率类型城市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高效率类型城市虹吸效应大于集聚效应。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给出低碳可持续发展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一帆 袁大昌
在碳效率视角下,考虑非期望产出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2006—2016年中国城市碳效率进行测定;构建空间马尔科夫链,从城市尺度研究了中国碳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和趋势;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对不同类型碳效率类型内碳排放特征与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碳效率呈梯度上升趋势,但整体碳效率仍处于中下水平,提升潜力巨大;城市碳效率水平具有稳定性,低效率类型城市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高效率类型城市虹吸效应大于集聚效应。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给出低碳可持续发展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建荣 许二肖
文章基于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物流仓储用地面积数据,利用用地蔓延指数模型测度城市物流蔓延程度,结合变异系数、冷热点分析方法探索城市物流蔓延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区域差异,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索城市物流蔓延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大多数城市处于中低速物流蔓延状态,蔓延态势呈现“低—高—低”的演化过程;城市物流蔓延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整体呈现“西热东冷”的分布,省会城市相较于非省会城市物流蔓延态势更加严峻;政府和土地利用维度对长江经济带尤其是长江中上游城市物流蔓延影响最大,应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减少物流仓储用地的分散使用,降低城市物流蔓延带来的不利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管驰明 崔功豪
文章剖析100多年来中国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特点、成因,并展望演变趋势。对城市人口密度、非农人口规模、CD值和城市规模结构的综合分析表明,中国城市空间格局具有东密西疏、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省际差异大、交通指向明显的特点。这种地带性差异由来已久,是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社会和外部环境等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要素在空间上存在很大差异,且要素协同作用时,具有惯性和马太效应,中国未来城市空间格局的差异仍将持续存在,并有可能扩大,东部沿海新城市空间将成为未来城市格局的主体。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久文 焦张义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初期,由于受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以此为依据将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了各阶段城市空间格局的变迁。研究发现,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西部地区新增城市数量和城市化速度高于中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城市化速度最慢;从改革开放之后到本世纪初,东部地区经历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呈现出东部快于中西部、南部快于北部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
城市空间格局 城市化 区域发展战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邱立新 徐海涛
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中国8个城市群中具有代表性的13个城市为样本,对其在三个五年规划期内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结构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十二五"末期小幅反弹;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由正到负,再由负变正的V型变化,这是城市化初期的典型特征。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分布发生了两次明显位移,充分体现了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外贸程度对成渝及珠三角等南方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较为显著,外贸程度越高,对碳排放的影响越大。制定碳减排政策应因地制宜,因城而异,经济发达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英启 程钰 王晶晶 刘娜
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提高碳排放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度了2003—2018年中国68个低碳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效率在时间上整体呈上升趋势,效率值从0.169上升至0.423,年均增长率为6.31%,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2)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呈先缩小后逐渐扩大趋势,空间上呈现“东中西”递减分布格局;从城市等级规模来看呈现“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特征。(3)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绿色技术创新与试点城市碳排放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外资强度与碳排放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各影响因素对三大地区和不同规模城市的作用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创新投入、产业结构和区域差异化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在军 管卫华 蒲英霞 李慧 马颖忆
结合传统统计方法与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了2003—2010年来山东省区域旅游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分析了区域旅游发展的格局演变,得到主要结论:从重心的演化轨迹得出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存在东西发展区域不平衡性,但有缩小趋势。通过计算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和区域旅游发展的局部关联性测度,说明地市间的旅游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呈现出高值区被高值区包围,低值区被低值区包围的趋势。根据旅游冷热点区变换的比较,发现2003—2010年间山东省旅游增长的空间格局没有明显的跃迁,旅游增长热点区一直稳定地位于沿海地区,而冷点区同样在空间上表现出较稳定的特征,据此提出山东区域旅游发展对策。
关键词:
旅游经济 时空差异 空间格局 山东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杜红亮 胡蓓钰
本文综合采用地理学、生态学、科学计量学、统计学等研究分析方法,分别从全部论文和数学、材料科学和免疫学等三个学科的角度,对世界科学重心的空间迁移情况进行了详细探讨,继而重点分析比较了国际科学合作中十大主要国家、"金砖五国"与中国的国际科学合作格局的时空演变和趋势特征,并对中国在其中的作用与地位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改进中国的国际科学合作水平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全球科学重心正随着论文总量的增长持续地自西向东、自北向南转移,并主要集中于西欧、北美和东北亚;十大主要的国际科学论文发表国家亦是国际科学论文合作的主要推动者,相互合作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中国虽是最重要的国际论文新增长源,但仍不是国际公认的国际科学合作强国;建议中国进一步确立开放创新和国际合作的战略观,并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国际科学合作。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杨 吴次芳 韦仕川 郑娟尔
研究目的:对21世纪初期中国建设用地扩展的总体空间动态演变格局、集聚中心和孤立点的空间转移路径以及建设用地扩展的局部空间差异进行探索。研究方法: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指数(EBI、EBIi)和空间误差模型。研究结果:(1)总体上,建设用地扩展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性和空间关联性,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模式;(2)集聚中心和孤立点的空间转移存在一定的规律性;(3)从局部看,建设用地扩展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局部空间差异;(4)第二产业和非农业人口增长率对建设用地扩展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研究结论:忽视了地理位置因素的传统统计分析方法无法真正反映空间要素的动态演变过程,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彪 程达
以能值分析法作为账户统计工具,运用SBM模型指数对2005-2014年京津冀地区城市新陈代谢效率进行时空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通过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新陈代谢效率进行测算能够准确地反映城市新陈代谢效率的实际水平;2005-2014年京津冀综合代谢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格局上由2005年的"低分散"转变为2014年的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高集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污染治理投资水平与新陈代谢效率呈正相关关系,但显著性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化水平与新陈代谢效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则对新陈代谢效率有负向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战豫 张伞伞
研究中国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是从更精细尺度推动减污降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论文基于2012—2020年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估算中国19个城市群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研究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19个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大且占比稳定,西南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小;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碳排放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趋势;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碳排放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东北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空间分异影响力最强,且地区生产总值与科学技术支出、年平均人口、公路客运量的交互作用是促进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战豫 张伞伞
研究中国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是从更精细尺度推动减污降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论文基于2012—2020年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估算中国19个城市群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研究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19个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大且占比稳定,西南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小;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碳排放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趋势;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碳排放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东北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空间分异影响力最强,且地区生产总值与科学技术支出、年平均人口、公路客运量的交互作用是促进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魏婕 杜欣娱 任保平
当前,中国的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应着力于支撑和促进产业现代化。基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公共服务能力两个维度构建包含28个基础指标的产业基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2003—2017年中国277个样本地级市的产业基础能力指数,并进一步运用核密度估计法、莫兰指数、σ收敛性检验等方法分析样本整体、三大地带、六大区域和六个城市群产业基础能力的时序演变、分布动态、空间相关性及收敛性,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全国及各地区的产业基础能力明显提高,但分布特征各异;各省份产业基础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但大部分省份属于低—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产业基础能力及扩散带推动效应有待提高;总体上看各城市间产业基础能力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逐渐扩大,呈现明显的分化趋势,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发散性趋于弱化(或趋于收敛),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发散性趋于强化。因此,不仅要大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公共服务能力,还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缓解地区间产业基础能力差异扩大的趋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进而有效推动产业现代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梦丽 王伟 刘静玉 梁留科 乔墩墩 安俞静
通过构建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2005,2010,2015年的综合实力分别进行测算与评定,运用基于扩展断裂点模型的加权Voronoi图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引力范围进行划分并展示了城市间引力界线的变化趋势,揭示了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3个年份的城市引力范围时空演变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年份,综合实力较高的地区基本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中部和北部,东南部城市综合实力较弱,排名靠后,呈现出中北高、东南低两极化的发展规律;目前中原城市群城市引力范围格局中,郑州市的引力范围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