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15)
2023(13884)
2022(11630)
2021(10951)
2020(9050)
2019(20740)
2018(20350)
2017(38079)
2016(20441)
2015(22558)
2014(22228)
2013(22005)
2012(20565)
2011(19004)
2010(19013)
2009(17599)
2008(17620)
2007(15682)
2006(13884)
2005(12745)
作者
(59144)
(49926)
(49340)
(46968)
(31916)
(23700)
(22239)
(19061)
(18924)
(17624)
(17264)
(16747)
(16242)
(15900)
(15659)
(15308)
(14692)
(14500)
(14343)
(14253)
(12658)
(12054)
(11848)
(11415)
(11167)
(11078)
(10978)
(10702)
(9931)
(9923)
学科
(82361)
经济(82240)
管理(65374)
(60361)
(52011)
企业(52011)
方法(33809)
数学(28660)
数学方法(28350)
中国(27704)
(22405)
(20767)
(19557)
技术(19460)
(19291)
业经(18913)
(16722)
贸易(16710)
(16330)
(15383)
银行(15356)
(14825)
(14356)
金融(14352)
(14165)
地方(13886)
技术管理(13733)
理论(13704)
(13185)
财务(13161)
机构
大学(302350)
学院(295978)
(126532)
经济(124023)
管理(113223)
研究(108015)
理学(97371)
理学院(96147)
管理学(94669)
管理学院(94065)
中国(81986)
科学(64600)
(64560)
(60081)
(54114)
研究所(49317)
中心(48001)
财经(47675)
(45656)
(44084)
(43569)
业大(40650)
北京(40609)
经济学(40421)
(39712)
师范(39331)
(39146)
经济学院(36196)
财经大学(35815)
农业(35797)
基金
项目(201241)
科学(162474)
基金(151680)
研究(145222)
(133979)
国家(133001)
科学基金(114544)
社会(96689)
社会科(91891)
社会科学(91870)
基金项目(80115)
(74510)
自然(73764)
自然科(72208)
自然科学(72186)
自然科学基金(70988)
教育(66270)
(65029)
资助(60356)
编号(54956)
(46694)
(46363)
成果(46284)
重点(46181)
创新(43028)
(42385)
国家社会(42033)
(40954)
教育部(40121)
课题(38598)
期刊
(137108)
经济(137108)
研究(92969)
中国(62498)
学报(46938)
科学(46102)
(45984)
管理(44824)
(40628)
大学(35801)
学学(33618)
教育(31414)
(27656)
金融(27656)
农业(27325)
财经(24587)
技术(23233)
经济研究(22869)
(21310)
问题(19191)
业经(19134)
(16193)
(15915)
科技(15697)
世界(14776)
技术经济(14671)
国际(14308)
(13916)
图书(13580)
现代(13536)
共检索到4484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戴靓  纪宇凡  王嵩  朱青  丁子军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分析中国城市间知识合作创新的网络结构并探讨其背后的邻近性机制对提高城市创新效率、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间论文合作发表和专利联合申请的截面数据,综合构建了2011年和2019年中国城市知识创新网络,分析其结构演化特征,并采用多元回归的二次指派程序(MRQAP)从邻近性视角探讨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2011—2019年中国城市知识创新网络密度增强,择优链接弱化,呈现出多中心发展趋势,合作格局由北京和上海主导转变为北京上海引领与区域中心带动相结合,从而形成多个区域网。(2)城市间知识合作创新除了受城市经济水平、科教支持力度、行政等级的正向影响外,也受地理、组织、文化、社会、制度邻近的显著促进,邻近性机制对中国城市知识创新网络演化具有较强解释力。(3)不同维度邻近性对城市知识创新网络的影响是动态的和交互的,过度的地理、社会、认知邻近会阻碍城市间知识合作创新,认知邻近可弥补地理距离,而社会邻近往往伴随着地理邻近。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城市协同创新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思薇  陈西坤  
中国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加快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构建是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流动共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缩小区域创新差距的重要途径。以专利转移为视角构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利用31个省份1990—2020年有关数据,并划分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年3个时间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及和弦图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其演化的邻近性机制,为促进区域创新资源流动共享、创新主体合作互惠、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结果显示:(1)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向复杂网络演化,网络连接同配性与异配性并存;(2)网络通达性与技术转移效率显著提高,小世界特征明显;(3)网络空间分布失衡,梯度差异明显;(4)“核心-边缘”格局不断强化,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并存;(5)地理邻近、经济邻近显著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技术邻近、认知邻近、产业邻近显著抑制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专利交易机制、推进科技创新网络向多中心多层级结构演变和充分发挥中介省份桥梁作用等,促进中国科技创新网络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平平  金浩  赵晨光  
基于我国2002-2018年31个省市的区域创新统计数据,本文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等网络演化特征,并结合QAP回归考察多维邻近性对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网络密度稳步提升,"多中心驱动"网络已经形成,创新中心发展遵循着邻近递减与等级扩散的规律。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凝聚子群结构变动较大,各省市扮演的角色也随之不断调整,逐步呈现出"多中心、多层次"的网络创新格局。社会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地理邻近性对我国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依次减小,地理邻近性与社会邻近性表现为替代效应。据此,提出优化区域创新网络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建科   田冬翠  
基于2000—2020年海洋产业合作申请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城市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空间格局和邻近性机理。结果表明:(1)拓扑结构方面,2000年和2001年城市创新网络不具备无标度网络特征;2002—2020年,网络规模逐渐扩大,城市间合作增加,网络以2011年为分界点由松散转为集聚阶段。网络的无标度特性和小世界性逐渐明显,并由“双核心”结构逐渐发育为以北京为单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2)空间格局方面,核心城市和中介城市均表现出区域性特征,主要集聚在京津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城市创新网络形成了以三角结构为支撑的四边形空间格局。(3)城市专利合作由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扩展,但海洋产业的科技创新主要依靠深圳、青岛、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城市和北京、武汉等少部分内陆城市。(4)社会邻近性对城市创新网络的解释力最高,地理距离对城市合作的限制作用逐渐减弱,不同邻近因子间均存在非线性增强的两两交互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江凯乐   梁双波  
区域创新网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运用长江经济带城市间专利转移与合作数据,引入K-means聚类、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技术转移与合作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索了不同类型城市在技术创新网络中所扮演角色变化,并分析了专利流向的发展规律、多维邻近性对技术转移与合作的影响。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的技术创新网络呈现明显的异质性特征,表现在网络密度分布和重要节点分布两个方面;(2)长江经济带技术创新网络中的城市节点类型与特征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演变,技术创新网络一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加强;(3)专利净流入量与专利申请量、人均GDP呈现倒U形的关系。认知邻近、社会邻近、制度邻近、经济邻近、产业邻近、技术邻近和地理邻近都对技术转移与合作产生影响,但在不同时期其影响的强度和显著性存在差异,并且不同邻近因子之间具有显著的交互增强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阮平南,王文丽,刘晓燕  
研究技术创新网络多维邻近性是否伴随创新网络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而呈现出不同演化特征,对创新网络内部伙伴选择、关系治理和创新绩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BM专利合作网络数据,运用Feature Selection方法,从地理邻近、社会邻近、技术邻近、组织邻近和制度邻近5个维度分析技术创新网络多维邻近性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生命周期视角下,在创新网络创生阶段,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时主要考虑技术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成长阶段主要考虑地理邻近性,成熟和衰退阶段主要考虑社会邻近性;②演化视角下,地理邻近性与技术邻近性曲线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大飞   孙守恒   胡倩  
基于生命周期视角,选取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业2001—2020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多维邻近性及交互性对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的动态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业合作创新网络演化呈现阶段性扩大特征。区域内部合作创新网络由“单核—边缘型”向“双核—多重点—边缘”型演变,跨区域合作创新网络由“一轴两点”型向“菱形”格局演变;(2)知识邻近性与合作创新网络演化具有倒U型关系,社会邻近性对合作创新网络演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制度邻近性的影响不显著;(3)社会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具有显著替代效应,知识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知识邻近性与社会邻近性交互项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提高合作创新绩效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展亚荣  谷人旭  
数字经济时代,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的虚拟空间对实体地理空间的影响不断加剧。论文基于2016—2020年中国网络游戏项目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负二项式重力模型等探究网络游戏产业的城市合作网络结构及其多维邻近性机制,以揭示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为探索新时期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的发展强化了网络游戏产业的分散化和集聚趋势,外部网络在网络游戏项目运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小城市对跨地域合作网络更为依赖;(2)城市间基于网络游戏产业价值链分工合作的联系比较稀疏,合作网络呈现不均衡的“菱形”格局,网络层级基本遵循中国现有的城市体系,核心节点高度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地方行政中心在合作网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3)社会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城市产业规模、对外连通性、人力资本等对网络游戏产业合作网络的构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地理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作用不显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翼鸥  谷人旭  马双  
技术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城市作为多种要素流动的中心,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状况,是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对技术转移的机理进行探讨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论文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2000—2015年的专利转移数据,借助Gephi、ArcGIS和Stata等工具,对中国技术转移网络的主体结构、分部类模式及其空间特征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①就技术转移网络的主体而言,虽然民营企业和高校的地位不断攀升,但多数联系建立在高校、科研院所与其衍生企业之间,说明网络整体连通性较低,溢出效应微弱;②从分部类专利转移数据来看,对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的知识往往在相对较少的地方产生,且其转移的空间尺度主要集中于城市内,说明中国城市间技术转移存在一定的地域阻隔;③对多维邻近性及其影响的回归分析表明,多数城市在建立创新联系时,更倾向与同一行政区内或地理、技术规模邻近的城市进行专利转移,即地理邻近、技术邻近、社会邻近对中国产学研合作网络的构架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吕国庆  曾刚  顾娜娜  
本研究利用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进行检索整理,采用社会网络多元回归和纵向网络分析方法,就地理邻近和社会邻近对创新网络及其演化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处于初级阶段,地理邻近的作用趋于稳定,仍是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形成的基础及演化的首要驱动因子。社会邻近丰富了行为主体间的知识流动渠道,逐渐发展成为寻求创新合作伙伴的重要方式。最后,提出了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阮平南  栾梦雪  刘晓燕  
选取OLED产业2007—2016年专利数据,构建40家组织的显、隐性知识转移网络,采用QAP分析法探究地理、技术和社会邻近性对组织间不同类型知识转移的影响。3种邻近性对其作用效果存在差异,且多维邻近性间存在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技术、社会邻近性均正向影响组织间显、隐性知识转移;地理邻近性对组织间显、隐性知识转移无显著影响,但能正向调节技术、社会邻近性对组织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冯粲   韩霞   史冬梅   张煜  
基于城市创新主体间共同申请专利和专利权转移数据,通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的协同创新网络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创新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从多维邻近性视角出发进一步探索创新网络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地理邻近、制度邻近、认知邻近对城市间协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重视多维邻近性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影响,不断优化城市群创新环境,放大中心节点城市创新溢出和辐射功能,并完善城市群内部创新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玉珊   王光辉  
在分析2011、2020年中国城市技术创新网络结构演化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容量—负荷”级联失效模型与二次指派程序(QAP)从内生网络结构与外生多维邻近的双视角探讨网络结构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技术创新网络向紧密性提高、韧性提升的方向演进;(2)创新网络结构韧性受内生结构参数与外生多维邻近机制的复合影响;(3)仿真结果表明,节点抗风险能力、节点重要性、网络密度、网络层级性均与网络结构韧性具有正相关关系;(4)QAP结果表明,创新网络边韧性摆脱地理依赖,创新、产业、知识和经济邻近对其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于永达  闫盛枫  
随着科学的发展及与知识的融合,越来越多的创新通过多个组织合作完成,但现有研究对于合作创新机理仍缺乏共识。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通过引入邻近性概念构建合作创新解释框架,然后基于中国1985-2015年集成电路领域的500 945条专利的全样本数据,通过QAP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地理邻近、知识积累邻近、知识结构邻近与创新环境邻近共同影响合作伙伴选择,且随着时间推移与产业发展,地理邻近的重要程度逐渐降低,知识结构邻近的影响呈现U型变化,知识积累邻近和创新环境邻近在产业进入成熟阶段后开始正向影响合作创新伙伴选择,表明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国巍  张停停  
针对创新网络空间格局如何形成及演化的问题,基于多元邻近视角剖析创新网络空间格局形成机理,运用Agent理论设计仿真算法,并基于Netlogo构建创新网络空间格局演化仿真平台。通过模拟实验发现:(1)多元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区域内、外部合作共生,且(跨区、内部)合作边数与区域面积、毗邻距离呈正、负相关;(2)社会邻近或技术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产生(绝对)空间集聚,且集聚态势与区域位置中心性呈正相关;(3)创新网络空间格局呈现随机型至斑块型(或均匀型)的动态演化趋势,且社会邻近或技术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产生均匀型空间格局,地理邻近或多元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产生斑块型空间格局;(4)地理因素作用下的创新网络(空间格局)仍保持幂律分布特性;(5)斑块型空间格局的创新绩效高于均匀型,且多元邻近下斑块型空间格局的创新绩效最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