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22)
2023(13825)
2022(11841)
2021(11322)
2020(9291)
2019(21647)
2018(21272)
2017(40429)
2016(21944)
2015(24690)
2014(24372)
2013(24255)
2012(22099)
2011(20127)
2010(19882)
2009(18041)
2008(17405)
2007(14676)
2006(12816)
2005(11144)
作者
(62886)
(52365)
(51895)
(49625)
(33391)
(25014)
(23494)
(20612)
(20009)
(18293)
(18020)
(17813)
(16513)
(16477)
(16217)
(16024)
(15501)
(15330)
(14942)
(14753)
(12911)
(12780)
(12461)
(11718)
(11632)
(11592)
(11474)
(11209)
(10393)
(10252)
学科
(90094)
经济(90000)
管理(59146)
(52912)
(42576)
企业(42576)
方法(40661)
数学(35815)
数学方法(35402)
中国(27446)
(22939)
(21003)
(19113)
地方(18904)
业经(18413)
环境(17786)
(17323)
贸易(17315)
(16836)
农业(15193)
(14783)
(14316)
理论(13375)
(12926)
(12491)
银行(12451)
技术(12391)
(12173)
(12043)
金融(12041)
机构
大学(311927)
学院(308027)
(125995)
经济(123322)
管理(121879)
研究(110259)
理学(106273)
理学院(104981)
管理学(103204)
管理学院(102667)
中国(81056)
科学(69674)
(67735)
(54859)
(53822)
研究所(50790)
中心(48470)
(48177)
业大(46130)
财经(44397)
北京(43299)
(42245)
师范(41909)
(41651)
(40823)
(40686)
经济学(38507)
农业(37776)
经济学院(34790)
师范大学(34620)
基金
项目(220478)
科学(174233)
基金(162414)
研究(158795)
(142958)
国家(141893)
科学基金(121474)
社会(101318)
社会科(96094)
社会科学(96068)
基金项目(87111)
(82553)
自然(79753)
自然科(77856)
自然科学(77839)
自然科学基金(76422)
(71449)
教育(71192)
资助(66311)
编号(62763)
成果(50193)
重点(49654)
(48919)
(47288)
(45062)
课题(43112)
国家社会(42412)
科研(42198)
创新(42153)
教育部(41650)
期刊
(132464)
经济(132464)
研究(91956)
中国(53703)
学报(49707)
科学(47391)
(42709)
管理(42647)
大学(37294)
(36937)
学学(35162)
农业(30521)
教育(30468)
技术(24198)
(22177)
金融(22177)
经济研究(21757)
财经(20673)
业经(20093)
问题(18806)
(17667)
资源(16673)
(16444)
图书(15768)
科技(15374)
理论(14310)
技术经济(14171)
现代(14020)
(13890)
(13643)
共检索到4383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江曼琦   田伟腾  
基于多期土地遥感影像,探讨了中国城市生态空间的演进特征与优化方向。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生态空间总量不断减少,但减少速度逐渐放缓;减少的生态空间主要流向耕地,其次流向建设用地;生态空间内部转移以林草互转为主;生态空间结构以单类型、林地为主,宏观上的区域、规模差异较小,但复合亚类各有特色;生态压力以E级压力型为主,高压力型的城市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和大中等城市,近十年生态压力得到缓解。建议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从根本上消除生态空间被入侵的压力;积极发展林草产业,提升绿色空间质量;积极推动城市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扩大城市蓝绿空间的供给;注重保护并发挥耕地的生态环境安全维护功能,拓宽生态服务能力供应渠道;特色化、差异化生态治理,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景荣  张捷  章锦河  钟士恩  马金海  张玉玲  
通过运用DEA模型,对中国城市尺度酒店业效率的空间特征以及优化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中国城市酒店业综合效率总体处于一般水平,纯技术效率最优的城市多于综合效率最优和规模效率最优的城市,并且还揭示了纯技术效率是造成综合效率处于一般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②从区域特征来看,中国城市酒店业综合效率呈现出"东部高于东北,东北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从分类特征来看,高效率类型、低效率类型和中间两种类型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空间分布格局。③中国城市酒店业投入产出指标普遍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现象,并指出可以通过大力引进新的技术,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和规模,提高要素的转化效率和推进资产重组等措施来综合提升中国城市酒店业的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韩晓涵  
文章将生态效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评定产业生态化程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3—2016年中国城市群195个城市的相关指标进行科学处理,在超效率DEA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城市群产业生态效率进行评价,最后探究中国城市群产业生态化空间差异。结果表明:2003—2016年各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发展稳定,个别年份小幅度变化,产业生态化总体水平有所上升,但仍存在进步空间;从各地级市产业效率的发展情况看,经济实力越强的城市产业生态化效率越高,北京、上海的产业生态化综合得分最高,平均得分均超过1;从时空特征来看,我国各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地带性差异显著,呈现出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地区递减的趋势。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郑建锋  陈千虎  
本文以1990-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进特征、分异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整体呈多中心化发展态势,且遵循:东部-中部-西部、超大-特大-大-中-小城市和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的梯次演变规律,但其间穿插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和一般地级市、中小城市多中心化发展水平转换、加速等阶段性特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发展分异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常态,这主要缘于中东部地区城市、中小型城市内部多中心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以及不同行政等级间城市多中心化发展水平的分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梁流涛  赵庆良  陈聪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探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路径。研究方法:DEA模型,分组比较法。研究结果:测度了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将之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了效率变化的源泉。研究结论:(1)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不高,具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在空间分布上,各城市效率值大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对应关系。(2)纯技术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强于规模效率。(3)大部分城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不同等级和不同区域的城市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存在明显的差异。(4)城市土地利用中要素投入冗余现象严重,可以通过合理配置投入要素方式优化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袁媛  古叶恒  陈志灏  
本文研究了2007-2011年间中国35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贫困的空间演化、分布的差异特征。结果显示:近5年来贫困人口总量略有增长,贫困人口分布整体呈现均衡化趋势;从区域看,西部地区的城市贫困人口集聚加剧,贫困加深区较多;从城市看,小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少数民族聚居型城市是构成贫困加深区的主要类型。2011年,贫困发生率自东向西逐渐升高,中小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少数民族聚居型城市相对拥有更高的贫困发生率。进一步分析,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呈现高人均GDP和高贫困发生率的"隐藏性贫困",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型城市呈现低人均GDP和相对低贫困发生率的"特殊性低贫"。未来国家反贫困政策应该充分考虑城市的区位、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构成特征,重点关注贫困加深地区的中小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少数民族聚居型城市,并解决经济发展和贫困之间的特殊关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婷  张瑜  
通过综合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经济统计数据,构建2000—2020年可比较的长时序面板数据集,分析中国城市群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一定黏性,但也呈现出普遍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阶段较高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要显著高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性都市圈。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婷  张瑜  
通过综合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经济统计数据,构建2000—2020年可比较的长时序面板数据集,分析中国城市群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一定黏性,但也呈现出普遍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阶段较高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要显著高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性都市圈。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三保  曹锐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一线与新一线城市代表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比较新一线城市营商环境的内部差异,及其与一线城市之间的差距,对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基于文献回顾,挖掘出影响企业创新的六大营商环境要素:政府干预程度、金融发展水平、法治水平、市场化与地方保护程度、人力资本、公共服务。随后,对照六大指标,分别从世界银行三次"营商环境调查"中挖掘相应企业层次数据,从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比较新一线城市的组内差异,及其与一线城市的组间差距。之后,运用营商环境的最新测度数据,对其综合比较。最后,基于比较结论,从五个方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出针对性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菁  胡碧霞  匡兵  陈丹玲  
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Kernel密度估计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大陆31个省市2001—2014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动态演进。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波动式上升态势,地区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轨迹差异显著,其中,东、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中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由2001年东部效率高,中部、西部地区效率低的特征演变为"吉林—内蒙古—青海—西藏"和"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的两个高水平值带状分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菁  胡碧霞  匡兵  陈丹玲  
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Kernel密度估计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大陆31个省市2001—2014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动态演进。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波动式上升态势,地区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轨迹差异显著,其中,东、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中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由2001年东部效率高,中部、西部地区效率低的特征演变为"吉林—内蒙古—青海—西藏"和"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的两个高水平值带状分布;(3)中国城市土地效率在研究期内呈两级分化的空间非均衡特征,极化程度先减弱后加剧,集聚类型呈高值集聚、低值集聚交替;(4)三大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核密度函数在形状、位置和峰度的变化轨迹均差异显著,说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演进路径存在地域差异。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妍妮  高波  魏守华  
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运用帕累托指数、mono指数和首位度三个指标,本文综合考察了2007—2014年中国有代表性的十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与内在规律。结果发现:考察期内,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和辽中南城市群遵循位序—规模型分布特征,即近似服从Zipf法则。中部地区中原城市群由弱多中心结构向弱单中心结构演变,长江中游城市群呈弱多中心结构,西部地区城市群则表现为典型的单中心结构特征。此外,十大城市群的平均首位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大,说明东部城市群较西部城市群相对均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文嫮  蓝佳  
文章分析了2012—2018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影院空间扩张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影院空间扩张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影院由集中分布于四大中心城市扩张到四大城市群,再向周边四、五线城市扩张,总体上呈现为“等级式”扩张模式。(2)国有院线影院数量远超民营,表现为“等级式”结合“邻近式”扩张模式,民营院线影院则表现为单一的“等级式”扩张。(3)票房前四的院线都采取了“等级式”扩张模式。除实力最强的万达院线采取单一“等级式”扩张之外,大地院线通过吸引加盟的方式跑马圈地,实现“邻近式”扩张;而上海联合和中影南方,则主攻一线城市,并扎根于总部所在城市群,采取“区域深耕式”扩张。(4)影院扩张受到收入水平、人口密度、互联网发展水平、受教育水平的正向影响;而空间溢出效应多为负,极化效应明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三百  孙鹏  张可云  
住房及其不平等是中国居民自古以来所关注的问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更需重视。利用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的个体微观数据计算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均住房不平等程度,并运用空间统计和回归分析发现城市住房不平等呈现显著的时空演化特征。总体上住房不平等程度先上升后下降,但四大板块、南北方和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东北地区的住房不平等程度最低。东北和华北地区城市住房不平等有显著的低值集聚特征,东南沿海地区有显著的高值集聚特征,但具有空间集聚特征的城市逐渐减少。同时,经济发展与住房不平等呈“倒U型”关系,而不同区域城市经济发展与住房不平等的相关性样式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敏  匡兵  陶雪飞  
利用收敛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区2006—2016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空间差异的演进特征进行定量刻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启示。结果表明:(1)无论是全国层面、区域层面,还是省域层面,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在研究期内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2)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层面和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空间差异表现出σ收敛特征,σ系数在考察期内都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总体差异逐渐缩小。同时,全国层面和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地区分布还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东北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但不存在条件β收敛;(3)土地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变量对不同区域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空间收敛过程的影响程度并不一致;(4)应该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重要参照,通过规划约束、市场引导等抑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无序扩张。同时探索城市存量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理论和方法,指导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及新增建设用地空间配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