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938)
- 2023(21067)
- 2022(17508)
- 2021(16330)
- 2020(13811)
- 2019(31858)
- 2018(31392)
- 2017(60035)
- 2016(32342)
- 2015(36360)
- 2014(36204)
- 2013(36147)
- 2012(33434)
- 2011(30224)
- 2010(30571)
- 2009(28658)
- 2008(28435)
- 2007(25253)
- 2006(22286)
- 2005(20290)
- 学科
- 济(154185)
- 经济(154031)
- 业(107246)
- 管理(101712)
- 企(92102)
- 企业(92102)
- 方法(65315)
- 数学(55209)
- 数学方法(54437)
- 农(40614)
- 中国(39702)
- 财(39380)
- 业经(36986)
- 地方(30995)
- 制(28377)
- 农业(28247)
- 学(27860)
- 贸(26464)
- 贸易(26446)
- 务(26292)
- 财务(26223)
- 财务管理(26177)
- 易(25646)
- 企业财务(24811)
- 理论(23738)
- 和(23177)
- 技术(23094)
- 银(22176)
- 银行(22142)
- 融(21353)
- 机构
- 学院(473773)
- 大学(471096)
- 济(205850)
- 经济(201730)
- 管理(184317)
- 研究(161366)
- 理学(158356)
- 理学院(156600)
- 管理学(153806)
- 管理学院(152914)
- 中国(125701)
- 京(100052)
- 科学(97196)
- 财(93282)
- 所(82081)
- 农(79468)
- 财经(74411)
- 研究所(74167)
- 中心(73492)
- 江(71297)
- 业大(68292)
- 经(67599)
- 经济学(63718)
- 北京(63092)
- 农业(62279)
- 范(58760)
- 师范(58169)
- 院(57856)
- 经济学院(57266)
- 州(56610)
- 基金
- 项目(311588)
- 科学(247061)
- 基金(229410)
- 研究(224093)
- 家(200764)
- 国家(199121)
- 科学基金(171963)
- 社会(145302)
- 社会科(137875)
- 社会科学(137837)
- 基金项目(120478)
- 省(120141)
- 自然(111824)
- 自然科(109367)
- 自然科学(109339)
- 自然科学基金(107445)
- 教育(102497)
- 划(101139)
- 资助(95005)
- 编号(88686)
- 成果(71290)
- 重点(70077)
- 部(69160)
- 发(67175)
- 创(65761)
- 国家社会(61234)
- 创新(61118)
- 课题(60894)
- 科研(59743)
- 教育部(59457)
- 期刊
- 济(230112)
- 经济(230112)
- 研究(140047)
- 中国(90799)
- 财(74910)
- 农(72290)
- 管理(72195)
- 学报(71420)
- 科学(68466)
- 大学(54770)
- 学学(51933)
- 农业(49126)
- 融(44103)
- 金融(44103)
- 技术(43760)
- 教育(42038)
- 财经(37843)
- 经济研究(37563)
- 业经(35739)
- 经(32761)
- 问题(30825)
- 业(29021)
- 技术经济(26469)
- 统计(25897)
- 贸(24815)
- 策(23599)
- 世界(23112)
- 现代(22213)
- 版(21780)
- 国际(21745)
共检索到713122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于斌斌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利用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与经济增长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受到行业结构、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的约束: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中小城市选择专业化集聚模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适合选择多样化集聚模式。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样化集聚模式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东部、中部、西部)都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曹聪丽 陈宪
本文拓展了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模型,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结构调整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03-2014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与结构调整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和结构调整的经济增长效应受到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口规模的约束。(1)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规模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边际收益随专业化向多样化模式转变增加。(2)处于"三期叠加"的中国城市经济一、二产业调整的"结构红利"正在逐步消失,但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水平的提升以及专业化向多样化发展模式的适时转变,有助于二、三产业调整中"结构红利"的进一步释放。(3)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城市规模,专业化、多样化发展模式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沛余 葛幼松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但过度集聚会对周边地区经济产生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有效促进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在东、西部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中、西部的本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在中部地区存在负面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人力资本投资、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也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曦
基于2003~201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Krugman专业化指数"等指标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视角揭示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分工的演化特征,并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指数对本地及周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2003~2013年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分工的差异化程度得到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指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呈上升趋势;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三个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地域分工模式符合中心地理论特点,呈现等级规模结构,而金融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地域分工相对分散,地方化程度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中心城市分别在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商业服务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差异显著;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且地区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会将市场范围扩散到邻接城市,抑制邻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关键词:
地域分工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曦
基于2003201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Krugman专业化指数"等指标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视角揭示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分工的演化特征,并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指数对本地及周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20032013年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分工的差异化程度得到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指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呈上升趋势;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三个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地域分工模式符合中心地理论特点,呈现
关键词:
地域分工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曹聪丽 陈宪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综合理论框架,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规模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协同作用,并采用地级市及以上数据对相关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发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了本地区和邻近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城市规模扩大增强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发挥;城市经济绩效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呈现倒U型,且城市具有动态非唯一最优规模;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跨越了门槛规模(167万人)的多样化集聚促进了本地区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同时多样化集聚存在空间溢出效并在100公里时最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书瀚 于化龙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各个城市群提升竞争力的新目标。同时,在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背景下,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加快动力转换的关键领域。城市群既是科技创新的集聚区,也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载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条件较好的城市群集聚发展,是提升城市群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本文考察了中国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着重分析科技创新水平不同的城市群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其经济增长效益发挥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与经济增长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刘丽萍
应用生产函数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2009—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经济指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在省域上呈现出较强的经济资源竞争关系,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商务业与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而信息业有较弱的负向溢出效应。政府应关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各项影响,加大知识创新以提升该行业效率,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溢出的转化能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应用领域以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浩然
文章从行业和地区异质性视角入手,基于2003-2012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门槛面板模型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取决于城市规模;经济总量跨越了门槛的城市可以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大城市的知识溢出效应及更好的上下游关联产业匹配中提高效率,城市经济总量越大,集聚效益越显著;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在总体上并不显著,随经济体量的扩大呈现倒U形变化。此结果意味着不同等级的城市适合发展不同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需要鼓励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而经济规模较小的城市应避免盲目追求产业结...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蕊
基于中国2003-2018年26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规模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和城市生产率也呈现"倒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红利"的发挥受制于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红利"的大小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相关,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城市生产率有积极影响。据此,本文认为中国大部分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还未达到最优水平,集聚红利有限,同时,除了部分城市实现规模经济外,多数城市并未达到最优规模。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城市规模 城市生产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司秋利 张涛 罗芳勇
生产性服务业最重要的两种空间集聚模式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基于对不同集聚模式影响本地绿色经济增长和空间溢出效应机理的理论探讨,利用我国2003—2019年18个城市群208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并存时的城市绿色经济增长效应最大,且受城市规模调节作用的影响;相对于专业化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的本地绿色经济增长效应更大,且只有多样化集聚存在正向但并不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当前,城市群内部尚未形成中心城市多样化集聚与外围城市专业化集聚协同分工的有效格局,因此,应加强城市群内部生产性服务功能规划。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侯淑霞 王雪瑞
本文利用中国2010、2011年截面数据,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集聚理论,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内生经济增长的空间联立模型,实证检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内生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都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与异质性,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内生关系,但尚未产生拥挤效应。因此,加强省际合作、共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合理布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优化经济增长、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等应成为中国经济规划的合理选择。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艾小青 张雪薇
本文利用2005~2016年全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交通基础设施显著促进了经济集聚,不同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梯度性,从而对经济集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随着中国经济从工业化阶段逐渐迈进城市化阶段,交通基础设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效应的影响由集聚效应转变为扩散效应;交通基础设施、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对经济集聚的影响受到城市规模的约束,多样化对大城市作用显著,而专业化对中小城市作用显著。交通基础设施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差异化发展对经济集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为中国城市发展路径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政策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珺 王嘉丽 张夏恒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进程中,产业集聚形成的规模效应发挥了关键作用。选取2011—2021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空间SDM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技术外溢、节约成本、增强交流三方面对本地制造业创新效率产生积极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东部地区制造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中部、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本地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地抑制了邻近地区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具有负的空间溢出效应。该研究对于促进生产性服务集聚、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与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珺 王嘉丽 张夏恒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进程中,产业集聚形成的规模效应发挥了关键作用。选取2011—2021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空间SDM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技术外溢、节约成本、增强交流三方面对本地制造业创新效率产生积极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东部地区制造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中部、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本地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地抑制了邻近地区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具有负的空间溢出效应。该研究对于促进生产性服务集聚、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与政策启示。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推荐搜索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基于行业异质性视角
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测度
城市规模、产业关联与共同集聚——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和空间互动两个维度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提高制造业生产率吗?——基于行业、地区和城市异质性视角的分析
工业集聚、空间溢出效应与地区增长差异——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中国城市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基于城市等级体系视角的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如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基于集聚外部性与城市规模约束的实证分析
产业关联、空间效应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研究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异质门槛效应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