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07)
- 2023(18904)
- 2022(16053)
- 2021(15005)
- 2020(12574)
- 2019(29114)
- 2018(28738)
- 2017(55339)
- 2016(29919)
- 2015(33641)
- 2014(33392)
- 2013(33270)
- 2012(30373)
- 2011(27457)
- 2010(27462)
- 2009(25522)
- 2008(25388)
- 2007(22134)
- 2006(19583)
- 2005(17705)
- 学科
- 济(128573)
- 经济(128429)
- 业(102868)
- 管理(96350)
- 企(90208)
- 企业(90208)
- 方法(59580)
- 数学(49642)
- 数学方法(48902)
- 农(36103)
- 中国(35634)
- 财(35340)
- 业经(34410)
- 农业(24858)
- 制(24586)
- 务(24573)
- 财务(24493)
- 财务管理(24463)
- 学(23981)
- 贸(23539)
- 贸易(23524)
- 地方(23266)
- 企业财务(23219)
- 易(22897)
- 理论(22847)
- 技术(22573)
- 和(21436)
- 划(19722)
- 策(19112)
- 环境(18961)
- 机构
- 学院(430877)
- 大学(430139)
- 济(179447)
- 经济(175762)
- 管理(173492)
- 理学(149863)
- 理学院(148251)
- 管理学(145747)
- 管理学院(144938)
- 研究(143812)
- 中国(111032)
- 京(92362)
- 科学(87952)
- 财(81089)
- 所(72007)
- 农(70354)
- 研究所(65505)
- 财经(65337)
- 中心(64471)
- 业大(63193)
- 江(62629)
- 经(59637)
- 北京(58569)
- 农业(55231)
- 经济学(54264)
- 范(54131)
- 师范(53643)
- 院(52226)
- 州(50630)
- 经济学院(48935)
- 基金
- 项目(290300)
- 科学(230003)
- 基金(213021)
- 研究(211263)
- 家(185794)
- 国家(184277)
- 科学基金(159473)
- 社会(135557)
- 社会科(128611)
- 社会科学(128574)
- 基金项目(111913)
- 省(111537)
- 自然(103839)
- 自然科(101559)
- 自然科学(101537)
- 自然科学基金(99766)
- 教育(95991)
- 划(93731)
- 资助(88693)
- 编号(84632)
- 成果(68082)
- 重点(64468)
- 部(64304)
- 发(61461)
- 创(61403)
- 课题(57828)
- 创新(56889)
- 国家社会(56402)
- 教育部(55289)
- 科研(55096)
- 期刊
- 济(195591)
- 经济(195591)
- 研究(127726)
- 中国(81000)
- 管理(67209)
- 学报(64969)
- 农(63938)
- 财(63278)
- 科学(62037)
- 大学(49857)
- 学学(46951)
- 农业(44632)
- 教育(43473)
- 技术(38765)
- 融(36654)
- 金融(36654)
- 财经(32424)
- 业经(32313)
- 经济研究(31928)
- 经(27957)
- 问题(26535)
- 业(26229)
- 技术经济(23181)
- 图书(22435)
- 统计(20785)
- 现代(20492)
- 贸(20159)
- 科技(19993)
- 世界(19390)
- 理论(19359)
共检索到6353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席强敏 陈曦 李国平
在工业效率提升的目标导向下,中国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在专业化与多样化发展模式之间进行选择。本文构建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与工业效率提升的一个分析框架,并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工业效率提升导向下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模式选择。研究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工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规模的上升和门类的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逐渐由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对周边城市工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空间溢出效应越强,但受交易成本和"面对面"接触需求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在100公里范围内的...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于斌斌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利用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与经济增长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受到行业结构、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的约束: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中小城市选择专业化集聚模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适合选择多样化集聚模式。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样化集聚模式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东部、中部、西部)都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杨玲 杜运苏
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引发能源不足、环境污染恶化和贸易争端加剧等问题,中国制造业到了需要转型的时候。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亚产业,具有能耗小、污染少、附加值高等方面的行业特点,加快其发展将对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间的产业融合,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作为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最核心的投入要素,可采取"干中学"的方式加速其成长和培育。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詹浩勇 冯金丽 袁中华
由制造业内部结构决定的对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异质性程度是影响城市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的基本因素,但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现实模式还需结合其高端服务要素禀赋状况做进一步判断。基于2006-2012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和分组检验结果支持上述机理。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以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应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以不同类别制造业均衡发展的城市应围绕重点功能需求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以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集聚经济圈核心城市应发展高级生产性服务业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詹浩勇 冯金丽 袁中华
由制造业内部结构决定的对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异质性程度是影响城市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的基本因素,但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现实模式还需结合其高端服务要素禀赋状况做进一步判断。基于2006-2012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和分组检验结果支持上述机理。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以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应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以不同类别制造业均衡发展的城市应围绕重点功能需求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以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集聚经济圈核心城市应发展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以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中西部城市应发展与特定制造业集群体系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范秀成 王莹
生产性服务业对空间布局产生不均衡的影响,有利的区位模式可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并造就全球城市的产生和生产性服务的全球扩张。随着中国市场开放度的提高,众多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在跨国公司扩散效应的影响下,我国生产性服务得到蓬勃发展,其区位模式选择对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在相关理论回顾的基础上,从集聚和扩散两方面对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模式进行对比,进而提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发展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区位模式 国际比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永文 康涛
作为工业部门的重要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工业化发展具体重要作用。为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如何助力工业效率提升,立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的作用路径,采用2005—202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考虑空间效应的中介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提升的影响作用,并进一步就可能存在的区域异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作用不仅表现为“本地效应”,而且表现为空间溢出效应,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考量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知识存量和改善市场环境这三条路径来作用于工业效率并助力工业效率的提升;(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助力工业效率提升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其对工业效率的提升作用更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韩峰 王琢卓 赖明勇
基于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综合视角构建了理论、计量模型,对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主要通过技术外部性作用于经济增长,且专业化集聚的影响更明显;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规模则是市场外部性的来源,其通过城市间投入—产出的垂直关联效应作用于经济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作用由东向西逐步递增,而多样化集聚仅对东部地区影响显著;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规模的影响则由东向西依次递减;随着经济增长分位数增加,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空间集聚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呈倒U型趋势,且多样化集聚的影响不断增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虎 韩爱华
研究目标:从时空演进视角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的空间特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2003~2015年中国城市数据,基于Pareto指数测算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刻画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的空间差异,基于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分析相邻地区产业规模分布空间转移效应,深入考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的空间差异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在年度和省域层面产业空间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健性。Dagum基尼系数分解结果显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空间分异,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得到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受相邻省域的影响更加显著。研究创新:探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空间特点,试图从时空角度理解近年来中国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与动态演变规律。研究价值:有助于指导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与产业空间协调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殷 李金勇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区位选择的特点,除了受传统区位要素外在影响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有其内在的发生机制,而聚集因素在生产性服务企业区位模式中扮演主导作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路红艳
本文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其与制造业的关联特性,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制造业主导的生态群落集群和虚拟集群模式,提出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空间虚拟网络的创造,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集群模式,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创新、专业化分工、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静
生产性服务业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行业,其增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对产业结构优化、价值链层级提升和整体经济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已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置于战略高度,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该文从产业、价值链和行业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阶段,而后以我国京、津、沪、渝四大都市圈为例,阐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四种模式,最后指明生产性服务业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阶段 发展模式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丁博 曹希广 邓敏 奚君羊
依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16年中国239个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SEM和SAR),并且构建地理邻接与地理距离两种空间权重矩阵,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可以提升本地区的制造业效率,而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其邻近地区的制造业效率。各个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提升作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提升作用最小,并且中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韩德超
本文从产业间垂直联系的角度出发,利用2000-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FDI对我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制度改善对生产效率影响的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FDI的增加与我国内资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反之,这种相关性变得微弱且不显著。然而,即使在考虑制度改善对生产效率影响后,生产性服务业FDI的增加依然能显著提高我国外资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这一研究结果为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影响的理论依据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也为我国调整吸引外资政策提供了借鉴参考。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FDI 生产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