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58)
2023(17664)
2022(14693)
2021(13370)
2020(11201)
2019(25366)
2018(24706)
2017(47073)
2016(25517)
2015(28171)
2014(27820)
2013(27830)
2012(25466)
2011(23063)
2010(23009)
2009(21738)
2008(21832)
2007(19262)
2006(17180)
2005(15805)
作者
(75487)
(63203)
(62942)
(59571)
(40151)
(30176)
(28374)
(24366)
(23990)
(22474)
(21862)
(21072)
(20320)
(20118)
(19816)
(19280)
(18871)
(18637)
(18164)
(18108)
(15709)
(15543)
(15287)
(14296)
(14059)
(13989)
(13972)
(13962)
(12709)
(12553)
学科
(110416)
经济(110258)
(95747)
管理(88111)
(84194)
企业(84194)
方法(47047)
数学(38211)
数学方法(37912)
(35024)
(33263)
中国(32485)
业经(32230)
(26526)
(23691)
财务(23664)
财务管理(23631)
农业(23239)
企业财务(22488)
(21728)
贸易(21715)
(21179)
技术(20188)
地方(19356)
(18867)
(18646)
(18184)
(17980)
银行(17928)
(17580)
机构
学院(371370)
大学(370978)
(160903)
经济(157796)
管理(144382)
研究(128522)
理学(124303)
理学院(122960)
管理学(121334)
管理学院(120623)
中国(100796)
(78463)
科学(77524)
(75475)
(70006)
(65360)
财经(59753)
研究所(59157)
中心(57621)
业大(57300)
(55688)
农业(55343)
(54591)
经济学(50026)
北京(49029)
(45894)
经济学院(45080)
财经大学(44432)
(43721)
(43449)
基金
项目(248795)
科学(197665)
基金(185344)
研究(176226)
(164037)
国家(162688)
科学基金(139670)
社会(117567)
社会科(111665)
社会科学(111637)
基金项目(97776)
(94873)
自然(90513)
自然科(88531)
自然科学(88504)
自然科学基金(87040)
(80495)
教育(78414)
资助(74822)
编号(67127)
重点(56172)
(55532)
(54198)
成果(53900)
(53035)
国家社会(50501)
创新(50152)
(49506)
(48660)
科研(47700)
期刊
(177533)
经济(177533)
研究(110111)
中国(74389)
(64446)
学报(61343)
(60985)
科学(57036)
管理(56741)
大学(46469)
学学(44269)
农业(43756)
(35406)
金融(35406)
财经(30715)
技术(29496)
经济研究(29160)
业经(28739)
教育(28677)
(26568)
(26254)
问题(24670)
(20240)
技术经济(19507)
世界(18889)
(18241)
现代(17959)
国际(17952)
科技(17108)
商业(16549)
共检索到5594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吉亚辉  甘丽娟  
本文通过构造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2006—2013年中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垂直关联模型,构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框架,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协同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的作用存在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叶  刘伯凡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制造业依旧呈现疲软状态。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破除制造业的发展困境,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城市群"为空间研究范畴,构建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制造业生产效率间的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并利用我国22个城市群2003—2011年的相关数据,检验了城市群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显示:(1)面向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产生了正向影响;(2)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的改进,是面向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强  王丽君  徐生霞  
通过对区位熵的加权处理,给出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2006—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门槛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带动效应,而这种效应表现出阶段递减特性。从分解效应看,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正向带动效应表现出单门槛非线性特征,而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具有双门槛效应;分区域看,相较于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东中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分行业看,科学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现倒U型特点,而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临界减小特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矫萍  林秀梅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FDI和制造业FDI协同集聚的产业属性和空间属性,分析二者协同集聚影响制造业增长的传导机制,并利用2004-2013年我国24个省市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二者的协同集聚关系及二者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FDI在我国省际间存在协同集聚现象,制造业FDI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FDI集聚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二者之间的协同集聚效应能够促进制造业增长,尽管对制造业增长的促进作用还不大,但其在促进本地区制造业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周围地区制造业的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冯严超  王晓红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测算出2003-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指数,基于空间杜宾模型,设置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协同集聚对本地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存在"虹吸效应",两者之间在全国层面存在"U"型曲线的动态关系,但在不同地区层面、不同规模层面则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新型城镇化具有明显的"时间惯性",协同集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空间关联效应在考虑"时间惯性"的情况下并不高。在未来的发展上,政府应从实施"产城融合"战略、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政府角色转变、建立统一金融市场等方面着手,实现协同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胜  陈秀英  
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是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重要抓手和现实路径,对促进深港科技协同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尽管深港科技与产业合作呈现良好态势,但两地间产业互动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瓶颈仍有待破解。应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构建多元联动协同机制,从提升深港产业协同集聚效率、构建高效协作的产业协同机制、促进深港服务业内外联动开放等方面着手,以产业协同集聚驱动深港科技协同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伍先福  
综合既有文献进行理论推演,本文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可能从正反向同时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使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呈现一定的复杂性。初步检验后发现,在不进行内生分组的情况下,全国均值水平上的产业协同集聚显著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一步利用24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内生分组检验,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随着构成产业专业化集聚度的升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倾向于由负转正。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正  岳文浩  霍富迎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利于克服鲍莫尔成本病,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本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的理论机制进行了阐释,并依据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9),运用灰色GM(1,N)模型与产业协同集聚相对指数法,从产业融合、城市群集聚层面精准测算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已经从制造业主导走向二者协同融合模式。在产业层面上,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加深;在城市群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总体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空间集聚化发展趋势,融合模式逐渐由单一城市或地区主导,转变为城市群内部之间的协同集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景华  冯剑  张吉福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与其内在发展规律有效结合,方能事半功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作为城市群发展的两大主要产业门类,其协同集聚水平决定了城市群发展的质量和成熟程度。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联系和空间互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两者的供需关系是它们形成空间集聚的基本动因,但非唯一因素,知识溢出和劳动力池共享等外部性也是两者空间集聚的原因。未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理顺本地区产业分工链条,充分发挥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辐射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丁焕峰  孙小哲  王露  
产业协同集聚与融合发展已成为带动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测度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度与城市专利质量水平,并实证检验了协同集聚带来的城市专利质量提升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能提升城市专利质量水平。产业协同集聚是促进地区创新的空间前提条件。主要影响机制的探讨表明,知识外部性溢出与分工深化是导致城市专利质量提升的主要中介渠道,但创新成果转化加速的中介提升机制尚不明晰。分地区看,相比于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产业协同集聚更能促进城市专利质量提升;分行业看,制造业与金融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协同集聚所带来的城市专利质量提升效应更加明显。目前中国整体上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问题是促进城市专利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苏华  都佳瑶  
西北城市群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点,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向西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以城市群为载体,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利用协同集聚指数分析了西北城市群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情况,并用GIS软件对两者的协同效应进行了空间演变描述,可以看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同城市群发展不平衡,城市群的经济发展需要两者的协同带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席强敏  
以天津市为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外部性理论的三大集聚因子显著地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协同集聚的结论。其中,中间投入品的共享和知识溢出效应吸引两大产业部门在空间上邻近分布,而劳动力池的共享并没有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反而有显著的挤出效应。另外,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部门趋向于与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在空间上邻近分布,而劳动密集型和能源依赖型制造业部门在空间布局时主要受劳动力市场、能源等因素影响,对邻近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布局的必要性较弱。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慧玲  凌悦  罗家鑫  
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区域经济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和创新与进化能力3个维度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同时借助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据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政策支持在两产业协同集聚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过程中起增强型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为合理加强“两业融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思路。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刘胜  陈秀英  王芮  
在全球服务链和价值链重构背景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与微观企业区位选择的关系对优化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及促进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中国工业企业大样本微观数据,综合运用泊松分布模型、负二项回归模型和零膨胀负二项模型等方法,考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新建企业异质性选址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吸引新建企业"用脚投票"进行选址决策,且在采用不同的实证方法及克服内生性问题等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显著成立;(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出口型、沟通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新建企业的选址吸引力更为明显;(3)机制检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能够通过需求可达性、供给可达性、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等渠道影响新建企业选址决策。鉴于此,应基于异质性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使用需求,进一步完善地方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产业与空间匹配机制,强化服务供需侧可达性和集聚外部性效应,以高效高质的产业互动来吸引企业投资选址。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胜  李文秀  陈秀英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合理的空间协同分布体系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但目前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的研究还相对匮乏。鉴于此,基于产业空间协同分布视角,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与城市面板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显著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且这一作用依赖于企业所有制类型、要素密集度、沟通密集度、城市规模等异质性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主要通过作用于企业的交易成本结构、进入与退出决策行为及研发创新激励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