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45)
2023(8191)
2022(6788)
2021(6155)
2020(4897)
2019(11221)
2018(10914)
2017(20488)
2016(10488)
2015(12128)
2014(11912)
2013(12122)
2012(11723)
2011(11119)
2010(11014)
2009(10454)
2008(9958)
2007(8621)
2006(8167)
2005(7591)
作者
(31820)
(26675)
(26657)
(25543)
(17299)
(12601)
(11874)
(10318)
(10289)
(9531)
(9159)
(8679)
(8521)
(8511)
(8321)
(8292)
(7899)
(7701)
(7515)
(7061)
(6746)
(6304)
(6298)
(6127)
(6047)
(6015)
(5575)
(5364)
(5297)
(5221)
学科
(76197)
经济(76145)
管理(30060)
方法(24246)
数学(22018)
数学方法(21945)
(21400)
中国(21185)
地方(18993)
环境(17091)
(15497)
企业(15497)
(13166)
地方经济(12957)
(12293)
(11977)
贸易(11970)
(11604)
业经(11265)
(9949)
(9826)
(9810)
(9067)
(8958)
金融(8958)
经济学(8626)
关系(8399)
(8364)
农业(8184)
(8123)
机构
大学(171714)
学院(168350)
(91984)
经济(90555)
研究(69039)
管理(60531)
中国(52244)
理学(51724)
理学院(51055)
管理学(50500)
管理学院(50186)
科学(37372)
(37215)
(36823)
(34180)
经济学(31861)
研究所(31046)
财经(30058)
中心(28820)
经济学院(28489)
(27529)
(24685)
北京(24165)
(22824)
财经大学(22343)
(21934)
(21884)
科学院(21804)
师范(21759)
研究中心(20003)
基金
项目(109250)
科学(88279)
基金(84449)
研究(79285)
(73688)
国家(73224)
科学基金(62722)
社会(57497)
社会科(54841)
社会科学(54828)
基金项目(43861)
(37429)
自然(37305)
自然科(36418)
自然科学(36407)
自然科学基金(35746)
资助(34749)
教育(33694)
(32667)
编号(27376)
国家社会(26377)
(26016)
(25650)
重点(24856)
中国(24686)
教育部(22785)
成果(21902)
发展(21874)
人文(21650)
(21602)
期刊
(105337)
经济(105337)
研究(59104)
中国(30710)
(25972)
科学(23822)
管理(23155)
学报(22026)
(19550)
经济研究(18897)
大学(17387)
学学(16652)
财经(16599)
问题(15553)
(15176)
金融(15176)
(14658)
农业(13626)
(13138)
世界(12634)
技术(12536)
业经(11946)
国际(11877)
技术经济(10195)
统计(9310)
资源(9093)
教育(8480)
经济问题(8476)
现代(8095)
(7842)
共检索到2621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黄志基  马妍  贺灿飞  
引入世界银行(2009年)提出的"3D"分析框架,探讨了密度、距离和整合与城市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密度与城市污染排放存在倒U型关系,但密度的提升能够显著降低城市污染排放强度。距离对污染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影响不同,缩短与大城市的距离、与省会城市的距离不利于城市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但可以降低污染排放强度,提高城市污染控制效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卢福财  詹先志  
为了探讨环境污染与制造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获得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治理的启示,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城市环境污染程度的增加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在考虑空间关联性之后的不同作用结果。利用2005—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数据,通过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和门槛模型,分析环境污染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的间接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水污染还是二氧化硫污染,均存在空间溢出;三种污染物中能够带来显著负作用的是固体废弃物污染,而其余两种的负作用并不显著;在一定量的积累下,环境污染会对制造业集聚构成威胁,并且这种威胁受环境污染总量和环境规制力度的约束。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敏  
以经济集聚的负外部性为切入点,基于2005~2012年276个城市的数据,运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对经济集聚与城市环境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与城市环境污染排放之间存在着平滑转换机制效应,两者因转换机制的不同而呈现非线性关系。特别是当城市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低时,经济集聚显著降低了城市环境污染排放,减排效应明显;而当城市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超过一定值时,经济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排放的减排效应受到抑制而减弱。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安国  马睿娟  王美艳  杨开忠  
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在不完全竞争框架内用技术创新、递增报酬、运输成本以及这些因素的消长解释区域发展差异。我们针对2014年中国270个地级城市非农产业生产活动的规模报酬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的经济计量研究表明:(1)城市劳动产出弹性与城市技术水平或创新能力正向关联;(2)资本产出弹性与人口密度正向关联,与运输成本负向关联;(3)270个地级城市中有267个城市的规模弹性值大于1,表明中国城市和区域非农产业经济活动具有典型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4)中国城市和区域非农产业经济活动的规模报酬依东、中、东北和西部顺序梯度递减,这为杨开忠(2001)解释中国四大经济地带发展差异的"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丁建军  
不同于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新经济地理学(NEG)在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框架下解释产业转移现象,认为产业转移的基础不必然是"第一自然"的差异,在完全相同的均质空间下,产业转移也能出现,并且对产业转移的相关原理给予了独特的解释。以现有文献为基础,本文从产业转移机制、产业转移的特征与规律、产业转移的福利效应以及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效应四个方面总结了产业转移的NEG相关解释。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丁建军  
不同于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在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框架下解释了产业转移现象,认为产业转移的基础不必然是"第一自然"的差异,在完全相同的均质空间下,由于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所构成的集聚力和扩散力的相互作用,产业转移也会发生,并且表现出突发性、自我强化、预期自我实现和价值链环节分离的特性及关联度弱的产业先转移等规律。此外,新经济地理学还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考察了产业转移的福利效应,包括瓦尔拉斯效应、生产租金和规模区位效应、累积效应以及转移效应,并对影响产业转移的税收优惠竞争、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和区域补贴等政策措施的效果进行了剖析。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赵永亮  张光南  
本文利用28个省份8个行业的2000—2007年样本数据,实证考察了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区域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结果表明,传统变量如地区工资率和自然运输成本成为外资进入受到制约的基本因素,而新经济地理因素的中间品市场获得和产品市场获得,则成为外资进入的显著影响因素,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因素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国民待遇"的公平性部分抑制了外资进入的积极性。最后,文章考察发现,外资进入国内市场具有省份壁垒和行业壁垒的双重特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伟凯  黄志基  贺灿飞  
在已有的关于城市群经济空间的研究及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提出的3D理念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评价城市群经济空间的3D框架指标体系,运用多个关键指标反映城市群密度、距离和整合3个维度的状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16个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共有3D城市群3个,2D城市群3个,1D城市群2个,0D城市群8个。城市群呈现金字塔等级结构,但1D城市群需要0D城市群发展补充。评价结果符合城市群发展趋势,同时为城市群未来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经济空间3D理论框架可以继续完善并扩展到城市维度。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张伟  粟榆  罗向明  
环境污染保险的需求来自于排污企业转嫁损失风险的需要,而企业的潜在损失风险又取决于政府的环境规制力度。如果政府颁布的环保法规对非法排污行为的处罚不严,并且环境执法过于宽松,则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企业面临的罚款和赔偿较少,无须通过购买保险来转嫁损失风险,从而导致环境污染保险需求不足。在规模经济效应的制约下,需求的疲软又会造成供给缺乏弹性,最终造成环境污染保险出现供需"双冷"的局面。政府应该从加强环境规制力度入手,通过经济激励的方式来启动企业对环境污染保险的市场需求,进而提升保险公司的供给意愿,而不应实施政策性保险的发展模式。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马草原  周亚雄  
环境保护"费改税"是我国当前税收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一个污染外部性新经济地理模型框架内,研究了市场失灵状态下"配套型"环境税、技术进步与污染治理之间的逻辑机理。结果显示:污染的外部性必然导致市场失灵;基于差异化税率的配套型环境税有助于实现福利视角的帕累托改进与区域差距收敛;在技术进步率、污染系数等外生条件既定情形下,环境税的双重红利效应显著存在;但是只有超越临界值的技术进步才能产生持续的双重红利。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徐瑛  
本文基于工业用地供给模型,修改了多样性偏好假定,并将中国按照工业发展程度分成四类地区,分析四类地区政府在GDP考核目标下的工业用地供给策略。通过求解纳什均衡的近似解析解,笔者发现,处于工业发展初级阶段的地区,倾向于多供给土地,形成小规模企业;反之亦然。同时本文证明了在同样的劳动力规模下,交易成本高、同质性竞争激烈、技术水平低下的地区会供给更多的工业用地。这为提升工业用地使用效率指明了方向。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豆建民  张可  
本文将环境污染扩展到生产密度理论模型中,构建了一个经济集聚对污染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模型,从治污成本分摊、治污技术溢出、治污集中监管、治污的专业化分工四个方面对理论模型进行了解释。采用2002—2011年中国285个城市的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经济集聚和污染排放强度间的关系及其空间依赖性。研究表明,经济集聚与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呈现倒"U"型关系,当经济集聚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后,提高城市经济集聚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强度。经济集聚的间接效应和反馈效应分别占直接效应的52.4%和40%,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特征。最后,运用广义倾向评分法分别考察了有空间依赖和无空间依赖两...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覃一冬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关于经济空间集聚的研究视角,采用我国2003—2009年间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经济集聚的决定因素。实证研究结果发现,Marshall所强调的三个外部性经济均显著影响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但是劳动力市场外部性和知识外溢却呈现出离心力作用。此外,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表明,扩大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和增加教育投入能促进城市经济集聚,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则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一体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斌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研究集聚现象的资源禀赋、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等关键概念,建立寡头垄断模型下的空间集聚机制,同时考虑产业之间的纵向关联和企业之间的策略性互动关系,借助博弈论分析,来解释煤电产业基地的地理集聚现象。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在不存在规模效应、运输成本和要素禀赋差异的情况下,煤电企业不会产生地理上的集聚。第二,逐步放开这些条件就会发现,要素禀赋差异引发了煤炭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规模效应加剧了煤炭企业的地理集聚。第三,当运输成本不存在时,煤炭产业的集聚不会引发相应的电力产业集聚,但是只要存在运输成本,即使运输成本很小,电力企业也会发生迁移从而集聚。可见,考虑了运输成本,煤炭企业的集聚带...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昊生  孙久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实践层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因而进行理论研究与总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内,构建了包含环境外部性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产业分布会先由分散状态转变为聚集状态,再由聚集状态转变成分散状态,高效率企业具有更强的流动能力;环境污染是一种分散力,会阻碍聚集的出现,降低聚集程度;污染的空间溢出是一种聚集力,会增加聚集程度。本文又进一步将模型扩展为包含了区域差异的三区域模型,验证了模型结论的稳定性。本文理论模型的结论,为京津冀发展中出现的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