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02)
2023(14338)
2022(12109)
2021(11501)
2020(9257)
2019(21613)
2018(21403)
2017(40909)
2016(22236)
2015(25129)
2014(25148)
2013(24796)
2012(22544)
2011(20402)
2010(20120)
2009(18320)
2008(17776)
2007(15179)
2006(13211)
2005(11762)
作者
(63587)
(52700)
(52191)
(50037)
(33797)
(25088)
(23820)
(20879)
(20137)
(18621)
(17953)
(17892)
(16603)
(16566)
(16411)
(16208)
(15779)
(15359)
(15022)
(14995)
(12945)
(12931)
(12575)
(11904)
(11741)
(11740)
(11587)
(11420)
(10477)
(10377)
学科
(93477)
经济(93376)
管理(59807)
(55899)
(44554)
企业(44554)
方法(40839)
数学(35773)
数学方法(35443)
中国(30106)
(24676)
业经(20187)
(19906)
(19632)
地方(19060)
(17849)
贸易(17839)
(17351)
农业(16499)
(15894)
环境(14691)
(14041)
理论(13994)
(13558)
银行(13522)
(13101)
金融(13100)
技术(13005)
(12975)
(12964)
机构
大学(318128)
学院(313245)
(130869)
经济(128189)
管理(123730)
研究(112248)
理学(107605)
理学院(106333)
管理学(104516)
管理学院(103957)
中国(83027)
(69468)
科学(68801)
(55961)
(55940)
研究所(51445)
中心(48860)
(48552)
财经(45985)
业大(45586)
北京(44493)
(42916)
(42677)
师范(42579)
(42160)
(41040)
经济学(40413)
农业(38042)
经济学院(36489)
(35075)
基金
项目(219849)
科学(173973)
基金(161945)
研究(160269)
(141643)
国家(140526)
科学基金(120688)
社会(102985)
社会科(97619)
社会科学(97593)
基金项目(86197)
(81810)
自然(77950)
自然科(76190)
自然科学(76175)
自然科学基金(74799)
教育(72262)
(70517)
资助(66230)
编号(63728)
成果(51668)
(49168)
重点(49080)
(47013)
(44807)
课题(43873)
国家社会(43291)
教育部(42198)
创新(41945)
科研(41757)
期刊
(138640)
经济(138640)
研究(96952)
中国(57261)
学报(49167)
科学(47290)
管理(44384)
(44236)
(39226)
大学(37309)
学学(34904)
教育(33307)
农业(31344)
(25313)
金融(25313)
技术(25289)
经济研究(23263)
财经(22088)
业经(21011)
问题(19928)
(18955)
(16889)
图书(16876)
(15012)
科技(14896)
资源(14877)
理论(14780)
技术经济(14723)
世界(14622)
现代(14538)
共检索到4538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戚伟  刘盛和  赵美风  
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构建中国656个城市流动人口空间数据库,从行政等级、规模等级、胡焕庸线、四大地域、城市群等多维视角分析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分布格局,据此将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市民化压力类型划分为五个等级、七种类型,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具有在少数城市集聚分布的极化特征,等级越高的城市,流动人口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往往更具优势。2具有流动人口绝对规模优势的城市主要集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而具有相对规模优势的在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均有广泛分布。3少数城市的市民化压力负荷较重,多数城市的市民化压力不大。其中,压力最大的城市达8座,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4应优先加大市民化压力大的城市的财政投入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同时引导流动人口向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中小城市集聚,转移市民化压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凌华  王卓  
基于Arcgis 10.2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建成全国362个地级市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和流动人口数据库。在假设全国不同区域流动人口市民化成本一致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区域流动人口规模和集聚特征探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最小,其中西部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凌华  王卓  
基于Arcgis 10.2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建成全国362个地级市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和流动人口数据库。在假设全国不同区域流动人口市民化成本一致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区域流动人口规模和集聚特征探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最小,其中西部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捷凯  叶玲  宋伟轩  涂振发  
住房是公民生存生活的基本条件,住房负担关系着中国亿万流动人口在迁入城市的居留成本和生活质量,深刻影响着流动人口的居留和迁移决策,其中租房负担主要影响流动人口短期居留意愿,购房负担主要影响流动人口永久居留意愿.该研究基于2012年和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以地级以上城市为空间单元,通过比较不同区域、不同等级城市、不同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群体的收入和住房负担差异,发现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房租和房租收入比均显著低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等级城市、高层次教育程度和稳定职业特征群体的租房负担较其他群体重.从综合收益成本角度判断,东部发达地区和高等级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未来一段时期重点迁入地区,但逐渐超越其经济负担能力的房价,将越来越成为流动人口永久定居城市的最大阻碍,导致其居留成本攀高,最终被迫回流或迁至相对低成本城市.基于共同富裕和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建议城市政府管理部门加大针对流动人口群体的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丙欣  叶裕民  
"六普"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规模大、增速快,以中青年为主体、男性比重较大,空间分布以东部为主、中西部地区增速较快,迁移距离由近邻流动为主转变为近邻流动、中程流动、远程流动并重,人口净流入、净流出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流动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地区差异较大,务工经商作为导致人口流动的首要因素作用更加突出,向城市集中趋势更加明显。定量分析表明,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与地区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人口迁移流动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但大量流动人口也带来了治安、住房、教育和欠发达地区"未富先老"等问题,需要政府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移民时期"带...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叶妍  
2017年5月出版/49.00元ISBN 978-7-5201-0493-7城市流动人口、城市产业发展、城市发展规模以及相关的城镇化问题、农民工问题、户籍制度问题等都是我国转型发展期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书基于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城市包容度综合指标体系",以产业发展与城市规模为研究视角,将城市包容度因素纳入经典理论模型进行定量测算与分析,并结合我国经济与制度背景进行逻辑体系重构,为推进"十三五"时期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市民化和社会融合献计献策。
关键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叶妍  
2017年5月出版/49.00元ISBN 978-7-5201-0493-7城市流动人口、城市产业发展、城市发展规模以及相关的城镇化问题、农民工问题、户籍制度问题等都是我国转型发展期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书基于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城市包容度综合指标体系",以产业发展与城市规模为研究视角,将城市包容度因素纳入经典理论模型进行定量测算与分析,并结合我国经济与制度背景进行逻辑体系重构,为推进"十三五"时期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市民化和社会融合献计献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苏丽锋  
文章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测算中国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并利用工具变量法估计四类特征因素对市民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流动人口总体的市民化水平很低,区域间差异并不明显,但不同省份之间的收入、社会保障等差异较大;本地家庭规模较大、独生子女身份、子女在本地居住对市民化具有明显的提升效应,而子女数量、年龄、家庭再生育意愿会对市民化产生负向影响;务工经商是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途径,流动时间越长市民化水平越高,但流动范围跨度过大不利于市民化;来自较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更高,而且流入地第三产业发展能有效促进市民化进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苏丽锋  
文章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测算中国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并利用工具变量法估计四类特征因素对市民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流动人口总体的市民化水平很低,区域间差异并不明显,但不同省份之间的收入、社会保障等差异较大;本地家庭规模较大、独生子女身份、子女在本地居住对市民化具有明显的提升效应,而子女数量、年龄、家庭再生育意愿会对市民化产生负向影响;务工经商是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途径,流动时间越长市民化水平越高,但流动范围跨度过大不利于市民化;来自较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市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逸群  刘冰洁  赵彦云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文章综合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和PAM聚类方法,对我国地级及以上290个城市的流动人口心理融入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动人口心理融入分布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心理融入水平的高低不仅受流动人口自身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还与流入城市的规模以及公共服务水平有关;且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呈现空间聚集特征,不同区域的异质性明显。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余英  李晨  
流动人口市民化是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重要来源,基于2007-2016年28个核心城市的面板数据,本文考察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财政压力效应。结果表明:市民化与城市财政压力存在线性关系,城市财政压力随着市民化率的提高而增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流动人口市民化对城市财政压力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人均市民化成本更高的城市,市民化率对城市财政压力的影响更强,人均市民化收益更高的城市,市民化率对城市财政压力的影响更弱。为平衡流动人口市民化与城市财政压力增大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政府应加强合作,合理划分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支出责任。同时,还应优化现行税制体系,为地方政府推进市民化进程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通  
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镇社会流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在此进程中,政府的容量平衡逻辑形成融城准入门槛,而流动人口以能动精神形塑渐次融城的市民化图景。但这种解释逻辑忽视了流动人口的内部差异以及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聚焦流动人口的主体视角,发现其内部的个体差异使其匹配不同的市民化阶段并表现出相应的市民化行为。因而,中国流动人口呈现渐阶融入的市民化图景。以信任为关键变量观察社会的转型特征,可以发现,伴随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进阶,其普遍主义信任特征愈发显著;流动人口不仅成为“标准的城里人”,也进阶性地成为“典型的现代人”;流动人口市民化不仅超越了差序格局的信任半径局限,而且构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潜在动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向球  苗长虹  麻永建  吕可文  
利用全国与河南省六普数据,对河南省流动人口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1)流动人口省内空间格局具有很强的不均衡性,具有向重要热点、重要轴带、重点区域集聚的特征,呈现出"一心多点、一区四带"的空间格局,形成"多点+弓箭"的空间迁移模式;(2)河南省迁出人口具有较强的沿海指向性与地域临近性的特征,而省外外来人口具有明显的地域临近特征;(3)在全国人口流动的趋势与流动人口空间集聚影响下,河南省成为全国的重要人口输出大省与人口净流出区域,人户的空间分离现象日益突出,并且人口规模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格局逐渐改变,人口分布与空间格局正发生重组。基于此,提出了河南省实现未来一系列的空间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和对策建议。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方翰青  谭明  
通过调查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及其与市民化的关系,了解目前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现状,以及社会融入过程中的心理特点。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在常州随机抽取239名流动人口进行调查。采用"流动人口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问卷,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结论:(1)流动人口对不同身份类型的认同存在着差异;(2)不同年龄、来城市时间、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职业类别、户口所在地对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程度存在显著影响;(3)流动人口市民化状况与身份认同程度存在显著相关;(4)市民化关系网络、市民化体验对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程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振  戚伟  刘盛和  齐宏纲  金浩然  张雪飞  
准确把握流动人口就业特征是制定相关就业政策的重要基础。论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划分传统第二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就业行业,分析流动人口就业行业选择差异,建立多层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体层次和城市层次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流动人口在就业市场处于弱势地位,其就业选择仍以传统服务业和传统第二产业为主,从事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就业的比例较低。(2)流动人口就业选择存在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流动人口选择传统第二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就业的比例较高,且以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等发达地区最为突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流动人口就业选择以传统服务业为主,部分城市现代服务业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但传统第二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就业比例均较低。(3)流动人口就业选择是流动人口嵌入城市就业结构的结果,产业结构、城镇人口规模等因素主要影响城市就业结构,而就业竞争及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则影响流动人口嵌入城市就业结构的过程,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流动人口就业行业选择。研究结果能够深化对流动人口就业选择机理的认知,特别是流动人口就业选择与城市产业发展的关系,可为流动人口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