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19)
- 2023(13902)
- 2022(11623)
- 2021(11101)
- 2020(9216)
- 2019(20933)
- 2018(20046)
- 2017(37831)
- 2016(19881)
- 2015(22287)
- 2014(21396)
- 2013(21031)
- 2012(19082)
- 2011(17014)
- 2010(16541)
- 2009(14893)
- 2008(14160)
- 2007(11481)
- 2006(9658)
- 2005(8313)
- 学科
- 济(83023)
- 经济(82939)
- 管理(55353)
- 业(50576)
- 企(41626)
- 企业(41626)
- 方法(38870)
- 数学(35137)
- 数学方法(34739)
- 中国(25705)
- 农(20589)
- 财(19946)
- 业经(16784)
- 贸(15972)
- 地方(15970)
- 贸易(15963)
- 易(15562)
- 制(15508)
- 学(15475)
- 环境(13753)
- 农业(13380)
- 务(12197)
- 财务(12164)
- 财务管理(12137)
- 划(11838)
- 技术(11798)
- 和(11723)
- 企业财务(11535)
- 银(11237)
- 银行(11220)
- 机构
- 大学(275982)
- 学院(271092)
- 济(118159)
- 经济(115862)
- 管理(108327)
- 研究(95552)
- 理学(95217)
- 理学院(94073)
- 管理学(92583)
- 管理学院(92056)
- 中国(70708)
- 京(57799)
- 科学(55756)
- 财(51146)
- 所(44233)
- 中心(43569)
- 财经(42217)
- 研究所(40870)
- 经(39000)
- 农(38886)
- 经济学(37790)
- 业大(37733)
- 江(36677)
- 范(36499)
- 师范(36165)
- 院(36146)
- 北京(35582)
- 经济学院(34163)
- 财经大学(31996)
- 农业(30404)
- 基金
- 项目(197932)
- 科学(160372)
- 基金(150485)
- 研究(143455)
- 家(132085)
- 国家(131132)
- 科学基金(114536)
- 社会(96258)
- 社会科(91488)
- 社会科学(91468)
- 基金项目(80185)
- 自然(73993)
- 省(72885)
- 自然科(72402)
- 自然科学(72387)
- 自然科学基金(71126)
- 教育(66049)
- 划(63501)
- 资助(59336)
- 编号(54827)
- 部(45529)
- 重点(45487)
- 成果(42348)
- 发(42300)
- 国家社会(42037)
- 创(42023)
- 教育部(39768)
- 创新(39451)
- 科研(38387)
- 人文(38075)
- 期刊
- 济(117971)
- 经济(117971)
- 研究(80828)
- 中国(49637)
- 科学(39625)
- 学报(38578)
- 财(38381)
- 管理(38051)
- 农(33123)
- 大学(30752)
- 学学(29119)
- 教育(26234)
- 农业(23340)
- 技术(21935)
- 财经(20358)
- 经济研究(20218)
- 融(20028)
- 金融(20028)
- 经(17665)
- 业经(17284)
- 问题(16972)
- 资源(14455)
- 业(13835)
- 贸(13595)
- 世界(12792)
- 统计(12391)
- 科技(12158)
- 技术经济(12037)
- 现代(11916)
- 版(11891)
共检索到3816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孔芳霞 刘新智 何强
以城市“三生”空间功能治理效果为切入点,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不同时段中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治理绩效,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城市及其“三生”空间治理绩效均呈不断提升趋势,且地区差异缩小。城市治理绩效正向空间相关性显著,“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城市生产与生活空间治理绩效与城市规模成正向变动关系,生态空间治理绩效反之,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规模扩张与人口集聚压力所带来的“大城市病”。鉴于此,城市治理应统筹兼顾、补齐短板,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采取多样化发展方式;注重城市规模与城市空间的适配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小芳 赵宇鸾 李秀彬 薛朝浪 夏四友
国土空间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如何促进国土空间有序、适度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基于"三生功能"视角,通过熵权法和功能评价分析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特征,并利用空间功能比较优势指数、系统聚类等方法,探讨其国土空间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长江上游城市群"三生功能"呈"少强多弱"的特征,空间上城市生产、生活功能测度值自核心城市区向外围区域呈递减的趋势,且低值区总体成片分布;(2)生态功能测度值自核心城市向外围区域总体呈递增的趋势,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经济发展矛盾明显;(3)将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划分为4种优势功能区,并提出了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优化方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烈佳 鲁昭 胡伟艳
探讨城市空间“三生”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城市空间优化、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以“三生”理论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法、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模型方法,研究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得出:(1)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倒“U”型逐步趋于波动平稳发展的态势;(2)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呈“东高西低”的格局,高值主要集中在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并且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向周围梯度递减;(3)影响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环境治理水平,且存在空间差异。研究认为: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优势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空间优化、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赵印泉 曹红玉 杨尽 蒋尹 张瑞虎
研究川西北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与多功能演变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对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三生空间”的理论,构建了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了2010—2020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运用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测度多功能水平,并诊断主要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川西北高原以生态空间为主导,2010—2020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变速度由慢到快,生态空间收缩加快,生产空间缓慢向生态空间渗透,生活空间快速向生态空间扩张;(2)川西北高原土地利用多功能表现为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生产功能,土地利用多功能呈现前慢后快的增长模式,空间格局由东高西低格局向相对均衡状态演变,“三生空间”格局演变与土地多功能水平变化特征一致;(3)生态环境是制约土地多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农药施用量、化肥施用量、农村人均用电量、城镇用地、地均旅游人次、人均社会消费等均影响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春梅 徐小峰 张豪 胡银根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与利用变化和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以经济发达地区上海市为例,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功能角度出发,运用GIS空间分析、熵权法、景观生态学等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的特征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三生空间功能评价结果,可以将上海市划分为非农生产生活区、三生协调区、生产主导区和农业生产生态区等4个具有独特禀赋特征的功能区域;(2)空间功能是农村居民点演变的基础,在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下,形成2005~2018年不同区域差异化的演变趋势;(3)截至2018年底,3个区域农村居民点规模:农业生态区>生产主导区>三生协调区;形状规整程度:生产主导区>三生协调区>农业生态区;分布集聚程度:农业生态区>三生协调区>生产主导区。根据上述结果,结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了各功能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研究结果有助于直观地揭示土地利用布局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等状况的动态关系,促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乡体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欣 殷如梦 方斌 李在军 王丹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进入转型期,深入分析土地利用多宜性可为科学土地利用布局提供理论支持。以江苏省55个县域为研究对象,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维度构建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识别体系,借助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模型探析江苏省县域"三生"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结合地理探测器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关联性,并根据主导功能差异提出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江苏省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空间分异明显,呈现以南京、苏州、无锡为主导的生产空间,环洪泽湖、沿海、依山的生态空间和以城镇为中心的生活空间集聚特征;(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承载能力、生态因素共同驱动"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各因素间存在明显的强度差异和空间异质性,经济发展-生活承载驱动、生态保育-生活提升驱动、农业生产-生活发展制约、经济发展-生活承载制约4种类型机理各异并呈现自东南向西北渐变特征;(3)依据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维度功能在不同空间的强弱主次特征确定了生产-生活主导功能区、生产功能主导辅以生活功能提升区、生态功能为主导限制生产功能区、生产功能主导生态功能培育区四类功能区,并以强化生产生活功能凝聚力及保育生态功能为逻辑主线,分析总结其对应的土地利用策略。研究结果不仅可明确江苏省各县域单元的土地利用功能定位,也是优化主体功能区划及合理调控区域功能结构的理论补充和实践参考,为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婷 张瑜
通过综合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经济统计数据,构建2000—2020年可比较的长时序面板数据集,分析中国城市群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一定黏性,但也呈现出普遍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阶段较高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要显著高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性都市圈。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多中心化 夜间灯光数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嘉毅 陈玉萍
基于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空间扩展呈非线性增长与稀疏式扩张演变的态势,其省际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在2006年以前表现出了大幅度波动的特征,在2006年以后随时间的推移逐步收敛;城市空间的重心先后经历了向南与向西南迁移的轨迹,七大区域在空间扩展规模、贡献率与扩展强度上皆存在空间异质性;对扩展强度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的高速扩展区、快速扩展区、中速扩展区、低速扩展区、缓慢扩展区错位分布,且扩展强度从东往西梯度递减;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人口规模、政府干预度、气候舒适度是城市空间扩展的显性驱动因素,创新能力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的显著性则因时空而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婷 张瑜
通过综合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经济统计数据,构建2000—2020年可比较的长时序面板数据集,分析中国城市群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一定黏性,但也呈现出普遍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阶段较高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要显著高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性都市圈。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多中心化 夜间灯光数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志英 李媛媛 汪琳 裴玉力
文章以云南省县域为评价单元,利用熵值法、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三生"功能特征,借鉴比较优势指数识别优势功能,并提出分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1)空间异质性上,生产、生活、综合功能存在较高一致性,数量上呈金字塔状等级分布;空间圈层结构较明显,呈由昆明市区向外的"核心—边缘"态势。生态功能在数量上呈纺锤体形等级分布,空间上西部强于东部。(2)空间相关性上,生产、生活、综合功能聚集程度较强,冷热点区局部重合;热点区单核心聚集,冷点区多片环绕。生态功能呈西部"高值—高聚集",东部"低值—高聚集",冷点区由东向西呈倒"T"形布局。(3)生态功能优势区占比最大,生产—生活优势区集中于滇中城市群,滇西及滇东北呈多优势功能混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志英 李媛媛 汪琳 裴玉力
文章以云南省县域为评价单元,利用熵值法、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三生"功能特征,借鉴比较优势指数识别优势功能,并提出分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1)空间异质性上,生产、生活、综合功能存在较高一致性,数量上呈金字塔状等级分布;空间圈层结构较明显,呈由昆明市区向外的"核心—边缘"态势。生态功能在数量上呈纺锤体形等级分布,空间上西部强于东部。(2)空间相关性上,生产、生活、综合功能聚集程度较强,冷热点区局部重合;热点区单核心聚集,冷点区多片环绕。生态功能呈西部"高值—高聚集",东部"低值—高聚集",冷点区由东向西呈倒"T"形布局。(3)生态功能优势区占比最大,生产—生活优势区集中于滇中城市群,滇西及滇东北呈多优势功能混合。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晓丽 罗玛诗艺
探究区域"三生"功能共生融合效应是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为例,在构建"三生"空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长江经济带"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Moran’s I指数对其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情况较好,呈现出由轻度失调到基本协调的波动上升趋势;长江经济带城市功能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性,呈现出"东高西低"特征,但其差异逐渐缩小;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具有较强的集聚效应,高—高聚集区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低—低聚集区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内陆省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敏 匡兵 陶雪飞
利用收敛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区2006—2016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空间差异的演进特征进行定量刻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启示。结果表明:(1)无论是全国层面、区域层面,还是省域层面,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在研究期内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2)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层面和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空间差异表现出σ收敛特征,σ系数在考察期内都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总体差异逐渐缩小。同时,全国层面和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地区分布还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东北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但不存在条件β收敛;(3)土地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变量对不同区域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空间收敛过程的影响程度并不一致;(4)应该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重要参照,通过规划约束、市场引导等抑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无序扩张。同时探索城市存量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理论和方法,指导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及新增建设用地空间配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旭阳 曾艳梅 范娅梅 文传浩
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剧了各利益主体对土地资源的竞争,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日趋激烈,进而造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波动。以长江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20年5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运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长江上游“三生空间”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上游“三生空间”转型具体表现为生活空间和工业生产空间面积快速扩张,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面积减少,转变的主要类型是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转化。(2)198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略有提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东部和西南部,中部和西部形成低值集聚区。(3)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存在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工业生产空间、其他生态空间对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的侵占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关键因素。未来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三生空间”转型,推动“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合理化,构建起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秋颖 方创琳 王少剑
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不协调、区域不均衡、生态破坏严重、国土空间利用质量低下等问题。为实现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基于"三生"功能的理念,构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及其子系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基于2012年中国内地省级截面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层面的"三生"空间利用质量不高,在省级层面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则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东部地区的生产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和生活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又高于西部地区;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值区主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