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61)
- 2023(16541)
- 2022(13465)
- 2021(12100)
- 2020(9607)
- 2019(21739)
- 2018(20910)
- 2017(38912)
- 2016(21033)
- 2015(23215)
- 2014(22804)
- 2013(22834)
- 2012(21771)
- 2011(20409)
- 2010(20539)
- 2009(18917)
- 2008(18575)
- 2007(16397)
- 2006(15075)
- 2005(13792)
- 学科
- 济(112911)
- 经济(112806)
- 管理(53835)
- 业(50455)
- 方法(37654)
- 企(36799)
- 企业(36799)
- 中国(34349)
- 数学(33317)
- 数学方法(33061)
- 地方(28739)
- 农(27125)
- 业经(24057)
- 学(22586)
- 贸(20382)
- 贸易(20368)
- 易(19692)
- 财(19006)
- 农业(18909)
- 环境(17360)
- 制(17023)
- 地方经济(16712)
- 融(16697)
- 金融(16695)
- 银(16514)
- 银行(16460)
- 发(16298)
- 行(16062)
- 产业(15042)
- 技术(13498)
- 机构
- 大学(320234)
- 学院(317436)
- 济(144010)
- 经济(141401)
- 研究(125230)
- 管理(113233)
- 理学(96944)
- 理学院(95601)
- 管理学(93966)
- 中国(93438)
- 管理学院(93374)
- 科学(76501)
- 京(70327)
- 所(64920)
- 财(61004)
- 农(60454)
- 研究所(59311)
- 中心(53854)
- 业大(48794)
- 财经(48720)
- 农业(47648)
- 江(47202)
- 经济学(46458)
- 北京(45071)
- 院(44852)
- 经(44475)
- 范(44036)
- 师范(43511)
- 经济学院(41733)
- 科学院(39217)
- 基金
- 项目(212151)
- 科学(167715)
- 基金(156724)
- 研究(148769)
- 家(140266)
- 国家(139169)
- 科学基金(117080)
- 社会(99865)
- 社会科(94905)
- 社会科学(94881)
- 基金项目(82282)
- 省(80182)
- 自然(74467)
- 自然科(72796)
- 自然科学(72769)
- 自然科学基金(71474)
- 划(69490)
- 教育(65933)
- 资助(62911)
- 编号(55709)
- 发(51528)
- 重点(48973)
- 部(46901)
- 成果(45140)
- 创(43656)
- 国家社会(43500)
- 创新(41157)
- 发展(40914)
- 展(40305)
- 科研(40199)
- 期刊
- 济(165716)
- 经济(165716)
- 研究(101451)
- 中国(66134)
- 学报(56264)
- 农(55409)
- 科学(51752)
- 财(43003)
- 管理(42265)
- 大学(41658)
- 学学(39460)
- 农业(38029)
- 融(30734)
- 金融(30734)
- 教育(28974)
- 经济研究(28599)
- 财经(25272)
- 业经(24738)
- 技术(24439)
- 问题(22910)
- 经(22045)
- 业(20801)
- 贸(19176)
- 世界(18100)
- 国际(17620)
- 技术经济(16773)
- 资源(15411)
- 版(15116)
- 统计(14811)
- 科技(14677)
共检索到4915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徐振剑 吕拉昌 辛晓华
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科学衡量数字经济及其相关效应成为学界的热点议题。文章从知识与信息、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及数字化治理与公共服务等维度,构建了中国城市数字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结合空间统计分析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的空间分异格局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分异明显,呈现东部沿海城市及省会城市领先发展的态势,形成包括核心节点—次核心节点—省会级数字经济中心—市级数字经济中心的等级体系。分维度看,数字化服务与治理平均发展水平最高,产业数字化平均发展水平最低;城市间产业数字化水平的差异最大,数字化服务与治理水平发展差异较小;城市间数字产业化维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维度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不平衡特征突出。ICT产业集聚、政府支持、人力投入、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市发展 空间分异 产业集聚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彭文斌 邝嫦娥
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综合运用箱型图分析法、Dagum基尼系数法和空间β收敛模型,分析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非均衡特征和空间收敛特征。结果表明:2011-2021年全国及四大地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非均衡特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位数以上的城市是数字经济发展增长主体;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且各区域间差异呈逐步缩小趋势;全国及四大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东北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慢,而一系列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加快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收敛速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志 易恩文 王军
优化资源配置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本目标,基于市场价格、竞争与风险机制的市场化视角,以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实践为基础,构建“数字经济—市场化—资源配置”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全国地级市样本数据,在测算城市数字经济和资源配置效率指数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实证发现: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改善了资源配置扭曲,这一结论在考虑指数测度误差、内生性问题以及外生政策冲击等因素后依然成立;市场化是数字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数字经济对资源配置扭曲的优化效应存在边际递减的非线性特征,且在优化效应的结构差异上存在“资本—产品—劳动力”的递进逻辑;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改善城市间产品和资本配置扭曲相互强化的内生交互循环,但也可能因城市间的“虹吸效应”导致劳动力配置在空间上产生“新扭曲”现象。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邓荣荣 张翱祥
数字经济为政府治理、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数字经济发展是否抑制了环境污染是亟需解答的问题。文章基于中国285个城市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多维度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城市各类环境污染物的排放,运用工具变量估计、引入外生政策冲击、替换解释变量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发展对不同污染物的降低作用有所差异,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降低效应最明显,工业废水和工业烟尘排放量次之,对PM_(2.5)浓度的降低效应最小。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绿色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是数字经济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机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周边城市各类环境污染物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污染减排效应相比中、西部地区更大,且数字经济发展仅在东、中部地区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文章的内容丰富了有关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是对有关数字经济研究的有效补充,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助力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可靠的实证依据,同时为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污染减排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闫怡然 李和平 刘兆德
基于2005~201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定量分析了中国280个市辖区范围的城市经济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经济效率得分不高,变化幅度不大;城市规模效益梯度比较明显;城市经济效率与城市行政级别格局一致;区域差异较小并且呈现缩小趋势,省内差异贡献明显大于省间差异贡献;城市经济效率的空间格局比较稳定,形成了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群"状分布高值区域,以群内核心城市为中心,与群内较高、中等城市经济效率城市共同组成"核心—边缘"空间格局,而低水平城市则成片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所选6个因素对城市经济效率均有正向影响,其中城市规模、投资强度、区域联系的影响程度居前3位;地理区位差异是客观因素,要素禀赋是初始因素,而投资强度、区域创新投入等是直接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闫怡然 李和平 刘兆德
基于2005201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定量分析了中国280个市辖区范围的城市经济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经济效率得分不高,变化幅度不大;城市规模效益梯度比较明显;城市经济效率与城市行政级别格局一致;区域差异较小并且呈现缩小趋势,省内差异贡献明显大于省间差异贡献;城市经济效率的空间格局比较稳定,形成了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群"状分布高值区域,以群内核心城市为中心,与群内较高、中等城市经济效率城市共同组成"核心—边缘"空间格局,而低水平城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田俊峰 王彬燕 王士君 程利莎
基于腾讯研究院公布的"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综合运用泰尔指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多种方法,探究2016年中国东北地区数字经济总体以及各分维度发展特征与空间分异格局,在此基础上对空间分异的成因进行探测与比较。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较全国其他地区存在滞后,内部极化明显,形成"核心-边缘"结构,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2)数字经济各分维度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省域内部差异是导致各分维度差异的主因。(3)数字经济各分维度在空间上既有协同发展态势也有分异特征。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发展优势突出,资源型城市发展明显滞后。(4)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分异受区域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基础与潜力以及人口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复合影响,其中,人口素质是主因。分维度对比发现,智慧民生分维度与其他分维度发展空间分异的成因差异明显,其影响因素相对单一,且受实体经济基础影响较弱。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空间分异 成因探测 东北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艺 刘慧 公丕萍 宋涛
以中国边境地区45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从对外贸易状况、利用外资水平、人均水平三个维度构建了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了2000、2005、2010及2014年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并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4年各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均不断上升,对外贸易在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地位逐渐提升。22014年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呈现出空间极化态势。东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最好、西南地区次之、西北较差。3不同时期影响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不同,但国家政策始终对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结合地区情况申请相关优惠政策是推动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突出。发展壮大本地优势产业、加强人才培养是推动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边境地区 外向型经济 对外贸易 熵值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佳 赵金金
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未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和南海诸岛)为研究对象,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个方面,对省域旅游经济总体水平及发展速度的空间分异进行系统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测度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结合趋势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全面分析我国省域旅游经济的整体趋势与局部空间特征;进一步构建回归模型对影响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揭示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特征、演化规律及其形成机制,以期为制定行之有效的省域旅游经济差异调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凯利 李欣儒 贺超城 吴江
文章基于城市群视角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演变规律。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编码的方式选取评价指标,构建包含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四个维度的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1—2020年我国11个城市群156个城市的数据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借助Kernel密度估计、Gini系数等方法进行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研究,揭示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动态演进规律、区域差异及来源。研究发现,区域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态势较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区域差距仍然较大;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非均衡性和空间相关性问题,需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联动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满凤 杨杰 陈梁
基于2014年开始陆续建立数据交易平台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11—2018年中国277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以数据交易平台建设为表征的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显著促进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在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反事实检验及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显著,且短期内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扩大了地区间数字鸿沟。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通过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资本与劳动配置效率显著推动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数字基础设施、创新能力、政府干预程度方面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俊明 魏雯琪 张鹏 韩秀兰 杨怡雪 薛婧 于一鸣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文章基于2013—2020年CO2与四类典型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数据,采用时空动态熵值法测度同期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市域数字经济发展(DED)水平,提出并运用贝叶斯时空因果森林模型,研究本地和空间邻接周边市域DED(周边WDED)对本地市域减污降碳协同效应(CPCR)的促进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中国市域DED和CPCR均呈增长趋势和“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2)本地DED和周边WDED对本地CPCR的促进效应分别呈“对数函数”型和“S函数”型特征。(3)本地DED促进效应的空间分布符合以“胡焕庸线”为界的“西高东低”空间结构,周边WDED促进效应在西部区域和沿海地区较低,而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北方地区。为促进减污降碳协同,需要在多个层面加强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和优化,包括强化区域平衡、关注空间溢出效应、增强区域发达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建飞 程迪 丁志伟 李燕菲 张浩
基于1 244个镇域研究单元的人均财政收入数据,采用多种空间方法分析安徽省镇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论如下:(1)从不平衡度指数看,该值在研究时序变化上先升后降,表明近期研究区内部差异程度有所减小;空间序列上南北差异较大,黄山、宣城等市内部差异较小,阜阳、亳州等市内部差异较大。(2)从Zip指数来看,虽然经济发展水平集中的力量逐渐减弱,但实力强劲乡镇的发展速度依然较快且其垄断性较强。(3)从空间分异格局看,高值区主要有两大组团,一处在皖南区集聚且逐渐向北扩展,但2016年有所缩减;另一处则贯穿南北形成条带状"串珠",呈现先逐渐扩大后几乎消失的变化特征。中值区呈基底状分布在皖中区域。低值区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其中西北区逐渐向南扩大,东北区逐渐减小。(4)从空间集聚状态看,4种显著类型区均存在且以显著HH区和显著LL区为主。显著HH区在黄山市周围集聚,并逐渐向池州、宣城扩展;显著LL区在阜阳、亳州等市集聚,并逐渐向南延伸;显著HL区和显著LH区数量较少且集聚现象不明显。(5)从影响因素来看,基于回归系数的平均值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建成区人口/总人口>常住人口>从业人员>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从业人员>行政面积>建成区面积/总面积>工业增加值>人均工业产值>地均工业产值。
关键词:
经济发展 时空分异 镇域尺度 安徽省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鲁玉秀 方行明
在理论分析数字经济影响FDI区位选择的内在机理基础上,采用中国2011—2018年284个地级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构建数字经济指数,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数字经济影响FDI的间接作用机制和系列异质性特征。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FDI的流入,并以间接影响制造业发展加速FDI流入,经过各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实施宽带中国的城市、东部地区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数字经济对强化FDI区位选择的影响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推动数字金融、刺激居民创业渠道影响FDI。这些发现为新时期中国夯实数字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并稳定外资找到了新思路并提供了实证依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市 FDI 对外开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宁 丁四保 赵伟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调整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将成为我国各省(市)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和21世纪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循环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由于我国区域间在国土规模、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必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本文在构建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定量化的测度,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一方面,我国各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空间分异 空间优化 中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