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82)
2023(10662)
2022(8207)
2021(7349)
2020(5611)
2019(13046)
2018(12462)
2017(22690)
2016(11604)
2015(12748)
2014(12374)
2013(12504)
2012(11710)
2011(10886)
2010(10671)
2009(9894)
2008(9515)
2007(8213)
2006(7316)
2005(6465)
作者
(32878)
(27764)
(27339)
(25959)
(17643)
(13043)
(12271)
(10679)
(10582)
(9522)
(9453)
(9036)
(8668)
(8642)
(8619)
(8376)
(8209)
(7974)
(7720)
(7502)
(6731)
(6433)
(6404)
(6218)
(6174)
(6161)
(5913)
(5741)
(5529)
(5378)
学科
(61277)
经济(61231)
管理(36481)
(35595)
(28465)
企业(28465)
中国(22704)
方法(22539)
数学(20282)
数学方法(20179)
业经(15676)
技术(15576)
(13952)
地方(13661)
(12015)
技术管理(12011)
贸易(12003)
产业(11864)
(11696)
(11640)
农业(9859)
信息(9407)
(9382)
银行(9379)
(9352)
金融(9351)
(9293)
总论(9248)
(9196)
环境(9191)
机构
大学(175776)
学院(172991)
(85381)
经济(84039)
管理(68909)
研究(64504)
理学(59958)
理学院(59241)
管理学(58626)
管理学院(58255)
中国(49439)
(37660)
科学(35446)
(34521)
(30247)
经济学(28753)
财经(28409)
中心(28353)
研究所(27769)
(26205)
经济学院(26018)
北京(24120)
(23715)
(22928)
(22679)
师范(22531)
(21879)
财经大学(21436)
业大(20892)
科学院(19779)
基金
项目(122719)
科学(100671)
基金(93833)
研究(91445)
(82026)
国家(81439)
科学基金(71167)
社会(64703)
社会科(61727)
社会科学(61714)
基金项目(49386)
(43993)
自然(42548)
自然科(41715)
自然科学(41708)
自然科学基金(41020)
教育(39970)
(38168)
资助(35991)
编号(33224)
(31621)
国家社会(29568)
创新(28664)
(28257)
(27787)
重点(27557)
成果(26248)
中国(25469)
教育部(24942)
人文(23933)
期刊
(87848)
经济(87848)
研究(57221)
中国(34790)
管理(27231)
科学(24145)
(23553)
学报(21492)
(19256)
大学(17254)
学学(16015)
经济研究(15931)
教育(15817)
(15136)
金融(15136)
财经(14416)
技术(14106)
农业(13607)
问题(13255)
(12713)
业经(12055)
(11246)
世界(10605)
科技(10142)
技术经济(10071)
国际(9901)
(9060)
(8719)
统计(8214)
现代(8163)
共检索到2574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雄  高志刚  克甝  
文章基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视角构建城市数字创新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综合评价法测算出2011—2020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字创新水平,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传统Markov链以及空间Markov链考察中国城市数字创新水平的地区差距和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数字创新水平呈现不断上升态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城市数字创新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部高、中西部低”的分布格局。(2)中国城市数字创新水平的地区差距整体呈扩大趋势,地区间差距是造成中国城市数字创新水平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3)全国整体城市数字创新水平在样本考察期内主要呈现单极化形态,而三大地区则由多极分化演变为单极化。(4)中国城市数字创新水平状态较为稳定,低水平城市向邻接高水平城市转移的概率相对较高,同时处于高水平城市的数字创新发展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军  
文章基于2016—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TOPSIS法测算产业链创新水平。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Kernel密度与Markov链方法,分析中国产业链创新的整体状况、地区差距与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从全国总体来看,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表现出稳步提高趋势;中国产业链创新四大子系统呈现“高度耦合、良性协调”特征。分地区来看,中国产业链创新水平具有显著地区差距,华东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远超其他地区,西南、西部与东北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较低;华东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呈现极化现象显著趋势,华北、西南地区表现出极化现象逐步弱化的趋势;除华南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差距表现出缩小趋势之外,其他地区产业链创新水平差距均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婧  杜广杰  
文章基于2000~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绿色专利授权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布动态分析、空间Markov链等方法实证考察中国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具有较严重的空间非均衡态势,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大幅高于其他城市。(2)随着时间推移,区域间差异对于总体空间差异的贡献逐渐上升,超变密度的贡献逐渐降低。区域间差异的拉大主要表现为高水平城市之间差异扩大,而中等水平与低水平城市之间相对差异缩小。(3)空间效应在中国城市绿色创新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高水平的空间滞后类型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绿色创新向更高水平转移的概率,未来中国城市绿色创新的发展存在空间收敛趋向。强化区域间协调、激发协同创新势能成为打破当前中国城市绿色创新严重空间非均衡态势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戴一鑫  胡沅洪  孙生  
城市群正逐步成为创新组织和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且城市群内地区间创新联系不断强化。文章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Markov链分析方法,从城市群维度审视了中国创新水平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特征。主要结果有:(1)中国创新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东部与中西部城市群创新水平差距在扩大;(2)中国城市创新水平差距从发散向收敛态势转变,这源于东部沿海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内城市创新的溢出和扩散效应;(3)处于相同空间依赖模式下的城市更易形成空间收敛。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城市群创新空间互动的存在性和作用机制,尤其在东部沿海城市群内更加明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洁  李琳  
本文使用每年获得被引数前5%的发明专利测度2000—2018年中国281个城市突破性创新水平,从“东西”和“南北”双重视角,分析中国城市突破性创新时空分异动态演进特征、区域差异来源以及空间收敛性等。研究表明:(1)中国城市突破性创新水平明显提升,但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和方向性,创新重心不断南移,整体呈现“南进北退”演变趋势。(2)区域间差异是东西差异的主要来源,虽然南北方区域间差距呈扩大之势,但仍由区域内差异主导,中国区域创新差距为以东西差距为主的结构特征未发生根本改变。(3)全国及各区域均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东快西慢、南快北慢。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科学把握全国及各区域突破性创新空间格局和发展趋势,为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机融合的区域创新战略布局提供新的学术线索。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清春  刘淑芳  马永欢  
基于1995~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以人均专利授权数衡量创新水平,通过构建工具变量回归模型,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尺度考察了创新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尺度上,创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先缩小后扩大,呈U型关系,拐点值为专利授权数等于5.884件/万人;在地区尺度上,创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表现为线性特征。在西部地区,创新对城乡收入差距有缩小作用,在东部地区,则表现为扩大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公博  关成华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构建包含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绩效在内的指标体系,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对中国城市的创新水平进行测度,并对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发现城市创新水平与行政级别之间密切相关,创新水平最高的城市往往是省会与副省级城市;城市创新水平还与经济发展水平有较高一致性,创新水平总体由东部向中西部城市递减;创新水平高的城市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的京津地区,水平低的城市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珠三角和环渤海的周边城市成为"创新低值集聚区"值得关注,这与长三角地区周边多为创新活跃城市形成鲜明对比,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程中华  于斌斌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利用中国2003-2012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市职工平均工资的空间相关性呈现波动性的递增趋势;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为显著的负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从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抑制了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倪青山  卢彦瑾  贺筱君  唐菲悦  
研究目标:以城市为单元探求中国城市创新绩效的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方法:位序规模法则、Dagum基尼系数和Markov链方法。研究发现:城市创新绩效总体差异大,基尼系数长期高于0.7,其中组间差异的贡献率高达94%以上。创新绩效中心城市由4个扩大为18个,但城市创新绩效极化现象依旧明显,20%的城市贡献了约80%的创新绩效,约80%的城市创新绩效不足首位城市的5%。平均有74.8%的创新绩效中心、次中心城市位于东部,出现明显分布不平衡现象。城市创新绩效等级向上转移难向下转移易,向上或向下转移具有显著的城市等级异质性和地区异质性,但城市创新绩效等级整体呈上升趋势,各级城市均向首位城市靠拢。由创新绩效边缘城市升为中心城市难度极高且历时久。研究创新:使用了299个城市1991~2018年的长面板数据;本文以首位城市为参照系,将城市分为创新绩效中心、次中心和边缘城市,然后又将其按东中西部地区复合分组进行时空分析。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城市创新绩效的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为城市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弘儒  
本文通过构建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对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采用Dagum基尼系数探寻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来源,并利用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等方法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揭示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1)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地区的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地区间差距是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东-东北地区的差距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3)Kernel密度估计与Markov链分析表明,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存在极化现象,不考虑空间因素时,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各省份间不易发生状态转移,空间因素在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动态演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与高发展水平省份为邻能促使中低发展水平省份向中高水平跃迁,而与低发展水平省份为邻则抑制了低发展水平省份向上跃迁的可能。本文为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状,优化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实证依据与决策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谦  林寿富  管河山  
提高技术创新有效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但何为有效技术创新至今鲜有研究。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提出了有效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效度的概念,构建了基于“动因——要素——效果”路径的工业企业有效技术创新内在机理模型和技术创新有效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技术创新有效度。然后,基于关系数据分析范式,从创新投入产出和创新环境两大视角,采用QAP方法对影响技术创新有效度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全样本、分时期和分时点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创新投入产出变量,尤其是资金投入和专利产出已成为决定省域创新差异的关键内部因素;而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则成为与其呈显著反方向变动的重要外部因素。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青  刘亚男  
基于2009—2019年30省面板数据构建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法、Kernel核密度估计,系统探究了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动态演进特征。研究表明:考察期内,全国及三大区域的乡村振兴水平显著提升。从平均水平来看,东部最大,中部居中,西部最小。从水平的增速来看,西部最大,中部居中,东部最小。总体差距、区域内和区域间差距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距,其次是区域内差距,最后是超变密度。从三大区域内的差距来看,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地区差距最大,东部居中,中部最小。从其动态演进来看,全国及三大区域的乡村振兴区域差距逐渐变小,西部地区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提升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缩小区域间差距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平卫英  肖秀华  
为全面系统地考察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对我国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各省份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和核密度函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各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的空间相关性以及动态演进过程。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非均衡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在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以及部分北部沿海、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低值地区主要聚集在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和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在观测期内,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高值区、中值区和低值区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持续提高,各区间内的地区差距持续变大,在未来几年,该趋势可能会继续保持。本文明确了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的发展现状、地区差距和演进趋势,对我国数字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有重要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会珍   李伊璞  
基于2006—2021年中国279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水平。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金融支持实现其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重点城市、非资源型城市、科技支出较高与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会珍   李伊璞  
基于2006—2021年中国279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水平。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金融支持实现其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重点城市、非资源型城市、科技支出较高与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