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40)
- 2023(6075)
- 2022(5034)
- 2021(4775)
- 2020(3831)
- 2019(9139)
- 2018(8683)
- 2017(16237)
- 2016(8605)
- 2015(10066)
- 2014(9585)
- 2013(9888)
- 2012(9467)
- 2011(8979)
- 2010(8753)
- 2009(8125)
- 2008(7974)
- 2007(6750)
- 2006(6183)
- 2005(5713)
- 学科
- 济(43881)
- 经济(43829)
- 管理(20147)
- 方法(18042)
- 中国(17836)
- 数学(16708)
- 业(16656)
- 数学方法(16609)
- 企(11606)
- 企业(11606)
- 贸(10114)
- 贸易(10108)
- 易(9911)
- 农(9042)
- 学(8900)
- 地方(7865)
- 财(7416)
- 环境(7360)
- 制(7242)
- 发(6766)
- 业经(6461)
- 城市(6410)
- 银(6247)
- 银行(6225)
- 融(6133)
- 金融(6133)
- 行(6115)
- 关系(6073)
- 农业(5805)
- 出(5752)
- 机构
- 大学(135650)
- 学院(130058)
- 济(64383)
- 经济(63307)
- 研究(58114)
- 管理(44874)
- 中国(43922)
- 理学(38271)
- 理学院(37721)
- 管理学(37167)
- 管理学院(36934)
- 科学(34483)
- 京(31572)
- 所(30042)
- 研究所(27671)
- 财(26081)
- 农(24342)
- 中心(23974)
- 经济学(22235)
- 财经(21267)
- 院(21223)
- 北京(20688)
- 经济学院(19975)
- 经(19800)
- 农业(19642)
- 业大(19274)
- 科学院(18514)
- 江(17565)
- 范(17038)
- 师范(16800)
- 基金
- 项目(89531)
- 科学(71342)
- 基金(69343)
- 家(63461)
- 国家(63061)
- 研究(60431)
- 科学基金(52449)
- 社会(41939)
- 社会科(39937)
- 社会科学(39927)
- 基金项目(35684)
- 自然(34070)
- 自然科(33343)
- 自然科学(33329)
- 自然科学基金(32763)
- 省(29606)
- 资助(29346)
- 划(28012)
- 教育(26431)
- 部(21552)
- 重点(21058)
- 中国(20753)
- 编号(20095)
- 发(19938)
- 国家社会(19521)
- 教育部(18160)
- 创(17782)
- 科研(17309)
- 创新(16983)
- 计划(16806)
共检索到2018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青 张晓青 路广
以中国20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对城市的收缩数量、速度和轨迹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城市收缩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收缩幅度呈逐年上升态势;城市收缩轨迹共有五种类型,其中复发—缓解增长型所占比例最高;"增长—收缩—复兴"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周期性的过程,城市复兴是城市增长和城市收缩相互转换机制的关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康 刘骁啸 姚常成
中国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的增长与收缩面临着内外部条件的系统性重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如何摆脱“矿竭城衰”的历史宿命,实现城市人口的正增长,目前尚缺乏经验证据。本文采用2010—2020年116个资源型城市的截面与面板数据,定量刻画了资源型城市增长与收缩的演变轨迹,并实证考察了产业结构转型对人口增减变化的相关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六成以上的资源型城市在研究期内表现为收缩状态,呈现出“一带两片”的空间分布格局;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在短期内均对资源型城市的人口增长表现为挤出效应,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转为正向,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补偿效应暂未显现;产业结构多样化在短期内可促进资源型城市人口的增长,但长期来看并不显著。基于此,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需要以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为重要突破口,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长期主线,基于地方比较优势实施产业延伸与产业更新并行战略,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应强调战略差异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鲍超 李秋颖 梁广林
采用市辖区统计数据、GIS空间分级方法以及重心移动模型,对1985~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经济与用地的空间格局及重心演变轨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及城市发展方针相适应,2000年之前中国总体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区及特大城市周边地区集群式布局与东中西非均衡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2000年之后中国东中西部城市集群的现象更加明显,但全国层面逐渐形成了较高水平的相对均衡发展空间格局;中国城市人口、经济与用地规模的重心历年均位于苏鲁豫皖交界附近,"由北向南"移动的特征最为明显,东西向的移动距离较小且移动方向不尽一致,不仅反映了区域与城市发展政策对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也反映了东中西部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天健
历经70年的探索与前行,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道路。站在新中国成立70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总结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将关于城市建设的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故事提升到理论层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回顾了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从经济总量、城市化、居民生活、就业、城市群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由此认为,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存在以下特征化事实:第一,持续的经济体制改革真正释放了城市经济增长潜力;第二,快速城市化和人力资本增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城市群崛起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四,"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一直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中国城市经济 历史轨迹 特征化事实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龙瀛 李郇
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推动中国城市发展的三驾马车出现了变化,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出口加工工业开始出现衰退,国内劳动力增长出现刘易斯拐点以及城市土地财政市场出现紧缩,中国城市发展正在脱离原有的快速发展轨道,出现了城市增长的分化。其中,城市收缩的出现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新现象之一。国际上收缩城市的研究由来已久,案例不乏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城市,背后的原因各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孝威 张洪波 李同方 冶兆霞 薛超伟 张雨柔 杨志芳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组基多轨迹模型,对中国32个主要城市进行了水资源短缺程度评价与缺水类型识别,并探究了城市缺水类型转化以及水资源管理风险问题。研究表明:(1)中国城市的水资源短缺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主要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加深,缺水城市以北方城市为主。(2)西北片区城市以资源—工程型缺水为主导,华北与东北片区大部分属于资源型和管理型缺水,南方城市多表现为工程型和水质型缺水。(3)缺水越严重的地区,城市缺水问题亦越复杂,且驱动因素具有时变性,城市扩张和GDP增长的交织影响常引发城市缺水类型或主导位置的转换,甚至导致城市缺水风险实质性化。(4)城市规模越大、GDP总量越高,越易出现管理型缺水问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永平
城镇化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经济社会高级化发展的必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城镇化水平,更应关注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因此,本文旨在系统追溯中国城镇化的演进轨迹,揭示以往城镇化发展演变的经验与规律,通过国际比较发现差距与潜力,进一步深入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现实困境,探讨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与转型方向,为制定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经验支持,同时为中国经济增长再续"奇迹"提供政策菜单。
关键词:
城镇化 演进 转型方向 新型城镇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温佳楠 宋迎昌 任杲
构建了城市收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分析了2011-2016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收缩水平,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城市收缩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约42. 2%的城市处于收缩状态,小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少数民族聚居型城市呈收缩状态;城市收缩水平呈现出全局空间相关性,城市收缩水平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显著,呈现出自东北向西北逐渐由冷点过渡为热点的空间格局;中国的城市收缩可分为四类空间聚类模式:H-H型增长式格局,H-L型内部增长式格局、周边收缩的极化式格局,L-H型内部收缩、周边增长的空心化格局,L-L型塌陷式格局,收缩最严重的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
关键词:
中国 城市收缩 空间格局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勇
城市群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我国城市群发展起源于区域合作,乡镇企业、开发区和产业集群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城镇化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速了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落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提高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需要使更多城镇和城市群走向成熟,并成为区域经济的中流砥柱;加强城市群规划与区域经济体系建设进一步融合;促进城市群绵延带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城市群 城镇化 区域经济 区域合作
[期刊] 改革
[作者]
宫占奎 于晓燕
历经25年发展,APEC形成了独特的原则与运行模式,并已在广泛的合作领域内取得丰硕成果,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在APEC合作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APEC中国会议在启动FTAAP建设、增强互联互通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推进APEC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预计未来APEC将会继续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领域深化合作,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APEC 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战略
[期刊] 改革
[作者]
胡双发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目前国内经济学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梳理国内学者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的研究文献,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解读、特征揭示、原因探究、机遇解析、挑战剖析和政策取向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对当前全面把握和今后进一步研究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有所裨益。现有研究呈现实证研究不足、偏重宏观经济层面等特点,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的实证研究以及经济新常态下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研究。
关键词:
中国经济新常态 发展方式转型 新常态理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殷李松 周志太 贾敬全
文章对1979—2010年中国四大地区的劳动力就业数据,采用生物系统论研究方法,将地区劳动力视为复杂系统,对中国四大地区内外劳动力格局演变进行估计,从而深入讨论用工荒根源及演变轨迹。结果发现:劳动力就业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间有内在规律——23定律,这一定律是中国用工荒到来的根源,它决定中国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将先后于2014、2020、2025、2027年进入用工荒;东部用工荒是紧随劳动力自然就业繁荣期之后,而东北、中部和西部则是劳动力自然繁荣期后经历较长的潜伏期才进入用工荒。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史新宇
计算机、智能通信及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的普及运用造就了城市的大数据环境。收集、提取和分析城市中的各种时空数据,并进行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对研究城市发展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多源轨迹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城市居民的通勤行为特征,并基于此进一步研究城市居民的职住空间平衡和分离现象。主要采用移动轨迹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轨迹数据分析模型,从语义聚合的角度分析,针对城市居民通勤的轨迹数据进行计算。并以上海市出租车和社交网络的轨迹数据为对象,分析上海市居民当前的职住空间整体特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龙瀛 吴康 王江浩
收缩城市的研究已经在西方国家开展多年,发生收缩的背景和原因也各有差异。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中国部分城市也发生了人口收缩。本文利用2000和2010年乡镇街道尺度的人口数据,对中国收缩城市进行了识别、分类和影响因素分析,并针对中国收缩城市自身的特点,提出初步的对策建议和规划设计应对。最后从中国收缩城市的深度探测、典型收缩城市研究、规划应对手段以及研究网络的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了中国收缩城市研究的研究框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方成 丁剑平
我国宏观经济在过去的20年高增长和高波动并存,2000年后波动有所减弱。文章利用1992-2011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的价格规则和数量规则。研究发现,汇率在货币政策规则中反应不显著,数量规则对产出和通胀的反应比价格规则更显著;2000年前后货币规则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反应具有动态时变特征;数量规则比价格规则对产出和通胀的调控更有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