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59)
- 2023(16494)
- 2022(14057)
- 2021(13019)
- 2020(10739)
- 2019(24614)
- 2018(24040)
- 2017(45724)
- 2016(25090)
- 2015(27978)
- 2014(27617)
- 2013(27617)
- 2012(25320)
- 2011(23148)
- 2010(22703)
- 2009(20467)
- 2008(19799)
- 2007(16803)
- 2006(14655)
- 2005(12679)
- 学科
- 济(104720)
- 经济(104615)
- 管理(68616)
- 业(62421)
- 企(49662)
- 企业(49662)
- 方法(46965)
- 数学(41614)
- 数学方法(41248)
- 中国(30553)
- 农(26562)
- 学(24045)
- 地方(22744)
- 财(22564)
- 业经(21234)
- 贸(20501)
- 贸易(20493)
- 易(19937)
- 环境(19730)
- 农业(18058)
- 制(16347)
- 和(16144)
- 技术(15008)
- 理论(14690)
- 划(14596)
- 银(14313)
- 银行(14242)
- 融(13966)
- 金融(13964)
- 行(13645)
- 机构
- 大学(360866)
- 学院(357030)
- 济(146008)
- 经济(143113)
- 管理(138987)
- 研究(127960)
- 理学(121922)
- 理学院(120455)
- 管理学(118398)
- 管理学院(117777)
- 中国(92631)
- 科学(82591)
- 京(77643)
- 农(65380)
- 所(65200)
- 财(60738)
- 研究所(60573)
- 业大(58872)
- 中心(56006)
- 农业(51970)
- 财经(50476)
- 江(48821)
- 北京(48804)
- 范(47217)
- 师范(46672)
- 院(46511)
- 经(46249)
- 经济学(44691)
- 经济学院(40505)
- 州(39513)
- 基金
- 项目(257236)
- 科学(201805)
- 基金(188445)
- 研究(180415)
- 家(168193)
- 国家(166898)
- 科学基金(141399)
- 社会(115568)
- 社会科(109593)
- 社会科学(109564)
- 基金项目(100724)
- 省(98420)
- 自然(94011)
- 自然科(91832)
- 自然科学(91804)
- 自然科学基金(90135)
- 划(84901)
- 教育(81454)
- 资助(77027)
- 编号(70469)
- 重点(58521)
- 部(56560)
- 发(55534)
- 成果(55408)
- 创(53145)
- 科研(49829)
- 创新(49806)
- 课题(48877)
- 国家社会(48451)
- 计划(48437)
- 期刊
- 济(149428)
- 经济(149428)
- 研究(102372)
- 学报(65236)
- 中国(62740)
- 科学(58316)
- 农(58019)
- 大学(47935)
- 管理(47559)
- 学学(45523)
- 财(42331)
- 农业(40683)
- 教育(34252)
- 技术(27208)
- 融(25933)
- 金融(25933)
- 经济研究(25515)
- 财经(23921)
- 业经(23495)
- 业(21727)
- 问题(21113)
- 经(20566)
- 科技(18648)
- 资源(17589)
- 版(17449)
- 业大(17228)
- 图书(16997)
- 技术经济(16584)
- 贸(16431)
- 理论(15670)
共检索到5023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紫媛 张朝辉
厘清中国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区域分异与影响因素对城市居民生活控排,支持全面协调推进碳中和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测算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19年的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分析其区域异质性,并进一步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来识别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我国居住碳排放区域泰尔指数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表明我国城市居住碳排放差异逐年缩小。(2)中国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区域内差异分布空间格局在2010—2019年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区域内居住碳排放的差异越小。(3)我国居住碳排放的时间积累特征明显,且收入水平对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特征。(4)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本市人口密度提升会对周围城市居住碳排放产生轻微抑制作用,而产业结构优化在促进本市居住减排的同时也会导致邻近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升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紫媛 张朝辉
厘清中国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区域分异与影响因素对城市居民生活控排,支持全面协调推进碳中和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测算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19年的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分析其区域异质性,并进一步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来识别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我国居住碳排放区域泰尔指数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表明我国城市居住碳排放差异逐年缩小。(2)中国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区域内差异分布空间格局在2010—2019年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区域内居住碳排放的差异越小。(3)我国居住碳排放的时间积累特征明显,且收入水平对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特征。(4)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本市人口密度提升会对周围城市居住碳排放产生轻微抑制作用,而产业结构优化在促进本市居住减排的同时也会导致邻近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升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德勇 徐安
修正了IPCC关于电力碳排放系数的计算方法,根据中国(省市)能源平衡表估算了1995-2008年中国30个省市的城镇碳排放,划分了高、中、低三个不同排放区域,分析城镇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城镇碳排放及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镇碳排放是中国碳排放的主体;城镇碳排放总体快速增长趋势,2001年后表现尤为明显;中国城镇碳排放存在很强的区域差异,2008年高排放区域的八个省市城镇碳排放总量占全国城镇碳排放总量的5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对城镇碳排放影响最大,然后是城镇化率和能源强度,人口总量对碳排放影响较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能源强度降低对城镇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梅 黄贤金 揣小伟
论文从能源消费、工业生产过程和废弃物排放多个方面对中国城市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和分析,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1—2015年中国城市年碳排放量基本呈增加趋势,仅2015年的城市碳排放量较2014年有所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煤炭消费量和水泥产量的减少;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碳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25%、26.24%和23.51%,其中,东部地区的占比先增加后降低,中部地区的占比持续下降,而西部地区的占比则持续上升。对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相邻区域的城市碳排放对本地区的城市碳排放造成明显影响;经济规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二产比重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碳排放量的增长。
关键词:
城市 碳排放核算 时空差异 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郑思齐 霍燚 曹静
本文估算了中国1999-2006年间25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居住碳排放及其子项(生活用电、冬季供暖和日常炊事)。以2006年为例,南北方城市人均居住碳排放量分别为0.39和0.64吨/人,仅为美国最"绿色"城市的1/7和1/4。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估算了中国城市居住碳排放的收入弹性与价格弹性,用电碳排放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分别为1.447和-0.681;供暖碳排放的收入弹性为1.379,价格弹性系数不显著。显著大于1的收入弹性意味着居住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将快于经济增长速度,价格杠杆对于居民用电有较好的调控作用,这些均值得政策制定者的重视。本文还发现在具有适宜的气候条件、紧凑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模...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国志 李宗植
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文章对我国30个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将其分为低排放、中排放、高排放三个不同区域并进行比较。同时,基于STIRPAT模型和面板数据方法,文章分析了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不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性不断扩大;不同区域人口、经济、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是不一样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各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是要达到曲线的拐点需要经历非常漫长的时间。另外,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当期经济增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彭觅 吕斌 张纯 黄斌
本文采用1998—2007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耗、工业产业、交通和生活数据,从省域层面上分析了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和变动情况,并分阶段分类型对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碳排放总量还是单位GDP碳排放量来看,其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变动情况来看,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有向南部内陆省份扩大趋势。不同水平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差异大,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工业行业结构为主,低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交通和生活为主,且制造业产业结构对单位GDP碳排放量开始起抑制作用。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姜国刚 顾婷婷 赵杨
针对我国各地碳排放量不均衡现象,对中国1999~2013年30个省份碳排放进行度量。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采用面板门限回归估计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分析经济增长因素对碳排放量的非线性影响。结果发现:GDP水平变量为门限变量时存在单门限效应,将模型划分为高低两个区制;GDP增长速度变量为门限变量时存在双门限效应,将模型划分为高、中、低3个区制。在高GDP水平区制和中、低GDP增速区制下,EKC存在拐点。根据估计结果将中国碳排放情况划分为6个象限,对各地区进行划分,并对碳排放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解释。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莉娜 曲建升 黄雨生 王莉 曾静静 边悦
论文在总结划分居民生活碳排放(HCEs)类别的基础上,以中国HCEs量为测度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1997—2012年人均HCEs进行分析,同时对2012年人均HCEs的空间格局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本结论如下:根据划分方法,HCEs按照碳排放源可分为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按照基本生活需求可分为基本和发展碳排放;按照人类消费行为可分为交通、居住、食品、商品及服务碳排放五大类。从时间尺度来看,中国各类别人均HCEs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空间差异来看,1997—2012年,我国各省人均HCEs表现出共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从空间格局分布来看,2012年中国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呈现从东到西递减的趋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邓晓兰 鄢哲明 杨志明
利用序列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测度了2003-2010年中国106个地级城市的市场和环境效率,分析了东、中、西部之间存在的效率差异,并利用受限因变量模型研究了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的城市发展存在"双重恶化"现象,即东部城市的市场和环境效率均值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尽管市场和环境效率均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下降的幅度正在逐渐缩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强度、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城市开放程度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环境效率。
关键词:
城市 环境 效率 区域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世进 周敏
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一个国家的碳排放量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这些因素对碳排放量的贡献也不同。文章通过区分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特征,构建省域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外贸依存度、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中影响碳减排的因素效果是有差异的。从而,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永年
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中国284个地级城市的碳排放效率,从时空维度分析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演变和分异特征,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和分解,通过构建绝对/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其收敛性。研究发现,2009—2020年,中国地级城市碳排放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发展趋势,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小分散大集聚”的俱乐部特征。在区域差异上,东中西部、南北方的区域间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的来源由超变密度向三者相对均衡的状态转变,南北方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贡献。全国城市、东中西和南北区域碳排放效率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中部地区收敛速度较快,西部地区收敛速度相对较慢,低碳技术创新、创业活跃度、工业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财政分权水平对碳排放效率变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菁
文章利用STIRPAT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1997~2010年工业化阶段投资、工业增长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认为投资是影响碳排放规模的最主要因素,中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受投资影响最大,技术进步对环境压力的影响在西部地区最为明显,技术要素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通过政策支持来加强。
关键词:
STRPAT模型 国家工业化 碳排放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仲云云 仲伟周
文章运用线性数据转换函数法对生产过程中的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处理;利用BC2-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计算了中国29个省份1995-2009年的全要素碳排放绩效,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全要素碳排放绩效近些年呈现下降趋势,并表现为明显的区域特征。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全要素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揭示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效率和曼奎斯特碳排放绩效指数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并提出了现阶段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韩晶 王赟 陈超凡
科学合理地测度我国不同区域碳排放绩效及实证分析影响碳排放绩效的各个因素对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应用DEA-Malmquist指数对2005~2011年全国30个省(市)的工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算,然后采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空间散点图分析碳排放绩效的空间集群状况,最后建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对工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我国碳排放绩效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三大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东部绩效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再次之,其差异主要来自技术进步的差距;第二,我国碳排放绩效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具有高水平区域集中,低水平区域聚集的特点;第三,经济发展、对外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