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52)
- 2023(11691)
- 2022(10193)
- 2021(9809)
- 2020(8060)
- 2019(19088)
- 2018(18822)
- 2017(36288)
- 2016(19519)
- 2015(22146)
- 2014(21986)
- 2013(21969)
- 2012(20141)
- 2011(18311)
- 2010(17942)
- 2009(16357)
- 2008(15759)
- 2007(13211)
- 2006(11515)
- 2005(10013)
- 学科
- 济(82472)
- 经济(82383)
- 管理(53291)
- 业(48792)
- 企(39528)
- 企业(39528)
- 方法(38430)
- 数学(33949)
- 数学方法(33643)
- 中国(25519)
- 农(19954)
- 财(17509)
- 学(16853)
- 贸(16360)
- 贸易(16352)
- 地方(16345)
- 业经(16326)
- 易(15935)
- 环境(13446)
- 农业(13257)
- 制(13086)
- 和(12767)
- 理论(12130)
- 技术(11494)
- 银(11235)
- 银行(11202)
- 划(10983)
- 融(10777)
- 金融(10776)
- 行(10748)
- 机构
- 大学(280471)
- 学院(275598)
- 济(116015)
- 经济(113664)
- 管理(111774)
- 理学(97737)
- 研究(96936)
- 理学院(96622)
- 管理学(95099)
- 管理学院(94607)
- 中国(71438)
- 京(60926)
- 科学(59347)
- 财(48876)
- 所(47643)
- 研究所(43955)
- 中心(42290)
- 农(40707)
- 财经(40526)
- 业大(39946)
- 北京(39045)
- 经(37211)
- 范(36917)
- 师范(36645)
- 江(36269)
- 经济学(35593)
- 院(35496)
- 经济学院(32161)
- 农业(31997)
- 财经大学(30506)
- 基金
- 项目(195314)
- 科学(154627)
- 基金(144446)
- 研究(142665)
- 家(125870)
- 国家(124910)
- 科学基金(107547)
- 社会(91510)
- 社会科(86807)
- 社会科学(86784)
- 基金项目(77336)
- 省(72226)
- 自然(69823)
- 自然科(68235)
- 自然科学(68221)
- 自然科学基金(66989)
- 教育(64221)
- 划(62312)
- 资助(59470)
- 编号(56648)
- 成果(45619)
- 部(44120)
- 重点(43235)
- 发(41367)
- 创(40049)
- 课题(38639)
- 国家社会(38258)
- 教育部(38032)
- 创新(37444)
- 科研(37074)
- 期刊
- 济(120286)
- 经济(120286)
- 研究(84024)
- 中国(47533)
- 学报(42079)
- 科学(40654)
- 管理(39444)
- 农(36259)
- 财(33774)
- 大学(31891)
- 学学(29892)
- 教育(27706)
- 农业(26172)
- 技术(22075)
- 融(20323)
- 金融(20323)
- 经济研究(20084)
- 财经(19242)
- 业经(17614)
- 问题(17500)
- 经(16430)
- 图书(14845)
- 业(13949)
- 理论(13593)
- 科技(13259)
- 技术经济(13241)
- 贸(13194)
- 资源(13004)
- 现代(12719)
- 世界(12699)
共检索到3916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邱梦华
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经历了逐渐分异的历史变迁过程。如果不对居住分异加以适当的调控就会出现居住空间极化与隔离问题。城市居住空间极化是社会不公正在居住空间上的表现。城市政治经济转变与城市规划、土地制度改革与房地产开发、住房制度改革与住房商品化是转型过程中城市居住分异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社会自组织力量、制定公正的社会政策是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城市居住空间 分异 极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菊芬 朱杰
在对中国城市居住分异进行阶段梳理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城市居住分异的特点,认为居住分异在空间上已经由大尺度的分异转向大尺度混合、中等尺度的分异,即在城市尤其大城市的内城或近郊区都呈现各类收入阶层居住社区混合现象,楼盘(小区)成为当今城市新的居住分异单元;同时,中国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演变与住房供给方式的发展、演变直接相关。
关键词:
居住分异 演化 特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旭坤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了国际学界称之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近20年来SSCI的相关研究文献表明,中国城市空间分异的表现形式、类型、成因及社会影响等,既有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同之处,又有中国的特殊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在一定范围内属于正常,超出阈值便会带来消极效应。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虽然没有出现居住空间的贫富严重对立,但也形成了多种形态的居住空间分异,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和研究其发展态势。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杨思家
城市居住分异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明显的一个表现,它由市场因素与非市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文章对阿朗索的土地竞标租金模型进行修改,加入中国城市特有的假设条件建立住宅竞标价格模型来分析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现象产生的市场因素。从社会稳定、劳动力市场、城市交通及公共资源四个方面讨论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最后,基于住宅竞标价格模型的分析,我们找到居住分异对策的核心是缩小不同收入家庭对住宅价格反应程度的差距。
关键词:
土地竞租模型 城市居住空间 分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升
对全球化进程中移民与城市社会结构变动的讨论已成为研究当前中国城市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通过对中国城市的个案研究,探讨了移民对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变动产生的影响结果与关联机制。研究表明:全球化下移民劳动分工的经济产业链引发了城市社会阶层结构变动,跨境或跨域流动的移民生态链引发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动;经济产业链的依附机制与移民生态链的联结机制并存,在城市中促生了阶层分化和居住分异,表征了城市社会结构在"纵—横"两个维度的变动。"纵—横"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共同促生移民流入下的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变动的多维马赛克图景,这为中国城市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城市治理实践提出了新的课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菊芬 张京祥
从住房制度、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加剧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制度性因素,并通过对国外及香港地区相关制度的分析,提出了对我国城市居住分异进行制度性调控的建议,即一方面要运用经济手段对住房市场进行干预和调节,另一方面要完善现有的住房供应制度,坚持住房有分异,分异有尺度,以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居住分异 制度成因 制度调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闫怡然 李和平 刘兆德
基于2005~201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定量分析了中国280个市辖区范围的城市经济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经济效率得分不高,变化幅度不大;城市规模效益梯度比较明显;城市经济效率与城市行政级别格局一致;区域差异较小并且呈现缩小趋势,省内差异贡献明显大于省间差异贡献;城市经济效率的空间格局比较稳定,形成了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群"状分布高值区域,以群内核心城市为中心,与群内较高、中等城市经济效率城市共同组成"核心—边缘"空间格局,而低水平城市则成片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所选6个因素对城市经济效率均有正向影响,其中城市规模、投资强度、区域联系的影响程度居前3位;地理区位差异是客观因素,要素禀赋是初始因素,而投资强度、区域创新投入等是直接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闫怡然 李和平 刘兆德
基于2005201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定量分析了中国280个市辖区范围的城市经济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经济效率得分不高,变化幅度不大;城市规模效益梯度比较明显;城市经济效率与城市行政级别格局一致;区域差异较小并且呈现缩小趋势,省内差异贡献明显大于省间差异贡献;城市经济效率的空间格局比较稳定,形成了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群"状分布高值区域,以群内核心城市为中心,与群内较高、中等城市经济效率城市共同组成"核心—边缘"空间格局,而低水平城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禤铃沂 龚岳 李贵才
利用五普、六普和2015年全国1%抽样调查数据,计算了北上广深四座特大城市的区位熵、差异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研究发现,2000-2015年,我国特大城市流动人口形成近郊集中居住的环状区域,不同户口地类型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不同。城市流动人口从近郊集中转向远郊扩散,镇流动人口从远郊集中转向郊区分散,农村流动人口从郊区集中转向城市各区域扩散。特大城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程度总体呈先加深后减少趋势,城市流动人口融合程度较好,镇的流动人口融合程度一般,农村流动人口融合程度较差;农村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隔离程度最为严重。各特大城市人口多元化程度在15年间普遍上升且趋向一致,特大城市人口多样化指数可能存在0. 7左右的均衡点。
关键词:
空间分异 流动人口 特大城市 户口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钟奕纯 冯健
基于深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将迁移人口按照户籍地划分为市内迁移、省内迁移和省际迁移3种类型。通过计算区位熵分析街道迁移人口比重在全市中的水平,并用空间自相关来识别其空间集聚状况,以揭示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而用分异指数刻画迁移人口的分异程度。然后以街道迁移人口比重为因变量,住房因素和就业因素为自变量,采用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来分析和解释迁移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迁移人口区位熵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圈层结构分布特征,以南山区和福田区为中心向外依次为市内、省内和省外迁移人口
关键词:
迁移人口 居住空间分异 住房 就业 深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钟奕纯 冯健
基于深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将迁移人口按照户籍地划分为市内迁移、省内迁移和省际迁移3种类型。通过计算区位熵分析街道迁移人口比重在全市中的水平,并用空间自相关来识别其空间集聚状况,以揭示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而用分异指数刻画迁移人口的分异程度。然后以街道迁移人口比重为因变量,住房因素和就业因素为自变量,采用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来分析和解释迁移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迁移人口区位熵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圈层结构分布特征,以南山区和福田区为中心向外依次为市内、省内和省外迁移人口;2迁移人口的居住分布存在空间集聚,市内迁移人口集聚分布在行政中心周围,省内迁移人口集中分布在商业中心周围,省外迁移人口集中分布在工业园区较多的关外街道;3省外迁移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的居住分异程度最高;4省外迁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显著地受住房因素的影响,省内迁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则受就业因素的影响,住房和就业因素对市内迁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迁移人口 居住空间分异 住房 就业 深圳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莹 冯宗宪
文章通过构建基于住房消费偏好的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模型推理得出:居住空间分异的程度取决于购房者对住宅区位特征的偏好特点及程度,并以西安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购房者对住宅区位类特征的总体偏好显著胜出,从而导致西安居住空间分异不断加剧;消费者对地块所处区域和周边环境质量的偏好胜过对地块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偏好,因此西安居住空间分异结构以扇形和马赛克式为主,同心圆带状为辅。此外,研究还证明政府对居住空间分异的作用大于开发商的作用,要控制或削弱这种态势,必须依靠政府干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琴诗 周强 宋伟轩
城市居住分异是一种多维过程和复杂系统,传统单一维度和较大空间尺度的分析越来越难以准确描刻城市内部多元异质的社会空间分异格局。论文基于居住分异多维属性与尺度效应的逻辑基础,借鉴西方居住分异不断迭代更新的研究思路,结合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新时代特征,构建居住分异“社会—物质—信息”三元空间辩证统一的理论框架。围绕信息要素与数字资本介入下居住分异的多维转向与方法创新,深化对数字化时代城市居住分异模式的再认知,提出居住分异研究需要从单维尺度向辩证统一、从分异指数向结构探测、从时空联系向互动机理转型。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评述与反思,拓展中国居住分异研究的理论深度,为促进城市社会空间高质量均衡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捷凯 叶玲 宋伟轩 涂振发
住房是公民生存生活的基本条件,住房负担关系着中国亿万流动人口在迁入城市的居留成本和生活质量,深刻影响着流动人口的居留和迁移决策,其中租房负担主要影响流动人口短期居留意愿,购房负担主要影响流动人口永久居留意愿.该研究基于2012年和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以地级以上城市为空间单元,通过比较不同区域、不同等级城市、不同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群体的收入和住房负担差异,发现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房租和房租收入比均显著低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等级城市、高层次教育程度和稳定职业特征群体的租房负担较其他群体重.从综合收益成本角度判断,东部发达地区和高等级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未来一段时期重点迁入地区,但逐渐超越其经济负担能力的房价,将越来越成为流动人口永久定居城市的最大阻碍,导致其居留成本攀高,最终被迫回流或迁至相对低成本城市.基于共同富裕和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建议城市政府管理部门加大针对流动人口群体的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李秀清 肖黎明 方兰
碳中和背景下打造城市绿色营商环境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全面精准衡量城市绿色营商环境则是其中的关键。文章使用2008-2020年我国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构建我国城市绿色营商环境评价体系,通过构建熵权法、CRITIC法和变异系数法的最优组合权重,测算城市绿色营商环境指数,同时借助泰尔指数考察城市绿色营商环境的空间差异及其来源,结果发现:(1)尽管我国城市绿色营商环境在不断优化(0.0733→0.1543),但却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东部城市绿色营商环境的相对优势明显且在不断扩大。(2)绿色营商环境各分项指标得分也呈逐年增加之态势,且同样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在金融环境、市场环境和人力资源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服务与法治环境则在不断改善,而城市生态环境指数整体上都处于较低水平。(3)绿色营商环境的泰尔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0.3565→0.3482),表明我国城市绿色营商环境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平衡性开始得到缓解,且这种不平衡主要来自省内差异。本文测算的绿色营商环境指数为城市营商环境的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与依据,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以下两方面提出政策启示:(1)各地要着力提升绿色营商环境的各项指标水平;(2)有针对性地推动地区间和地区内协调发展。
关键词:
碳中和 绿色营商环境 空间分异 泰尔指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