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47)
- 2023(14277)
- 2022(12402)
- 2021(11904)
- 2020(9851)
- 2019(23469)
- 2018(23112)
- 2017(44966)
- 2016(24182)
- 2015(27294)
- 2014(27299)
- 2013(27079)
- 2012(24621)
- 2011(22308)
- 2010(22262)
- 2009(20418)
- 2008(19688)
- 2007(16797)
- 2006(14702)
- 2005(13008)
- 学科
- 济(104443)
- 经济(104335)
- 管理(66097)
- 业(61731)
- 企(50222)
- 企业(50222)
- 方法(50142)
- 数学(44483)
- 数学方法(43800)
- 中国(29457)
- 农(25697)
- 学(21497)
- 财(21465)
- 业经(20791)
- 地方(20531)
- 贸(19429)
- 贸易(19417)
- 易(18889)
- 农业(17320)
- 理论(16630)
- 制(16095)
- 和(15577)
- 环境(15457)
- 技术(14256)
- 银(13830)
- 银行(13785)
- 划(13569)
- 融(13382)
- 金融(13380)
- 行(13188)
- 机构
- 大学(345279)
- 学院(341481)
- 济(141662)
- 经济(138788)
- 管理(137118)
- 理学(119746)
- 理学院(118393)
- 研究(116925)
- 管理学(116153)
- 管理学院(115558)
- 中国(86995)
- 京(74562)
- 科学(72188)
- 财(60840)
- 所(57676)
- 研究所(53012)
- 中心(51634)
- 农(51533)
- 财经(49959)
- 业大(49743)
- 北京(47520)
- 江(46478)
- 经(45734)
- 范(45427)
- 师范(45038)
- 经济学(43370)
- 院(42875)
- 农业(40377)
- 经济学院(39161)
- 州(38122)
- 基金
- 项目(238209)
- 科学(188603)
- 基金(175531)
- 研究(172139)
- 家(153396)
- 国家(152249)
- 科学基金(131354)
- 社会(110020)
- 社会科(104450)
- 社会科学(104421)
- 基金项目(92939)
- 省(89781)
- 自然(86267)
- 自然科(84377)
- 自然科学(84360)
- 自然科学基金(82816)
- 教育(79151)
- 划(76776)
- 资助(73534)
- 编号(68493)
- 成果(55060)
- 部(53249)
- 重点(53041)
- 发(50118)
- 创(48867)
- 课题(47275)
- 教育部(45893)
- 国家社会(45831)
- 创新(45696)
- 科研(45334)
- 期刊
- 济(147981)
- 经济(147981)
- 研究(101807)
- 中国(61307)
- 学报(52273)
- 科学(50236)
- 管理(50032)
- 农(46036)
- 财(43471)
- 大学(39864)
- 学学(37452)
- 教育(35968)
- 农业(32621)
- 技术(29688)
- 融(25209)
- 金融(25209)
- 经济研究(25033)
- 财经(23729)
- 业经(22582)
- 问题(20743)
- 经(20389)
- 业(17673)
- 图书(17483)
- 技术经济(17098)
- 统计(16672)
- 科技(16204)
- 资源(15810)
- 贸(15731)
- 理论(15674)
- 现代(15374)
共检索到4887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宏伟
本文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增长与空间组织的最新理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践,演绎出中国城市空间组织的三种典型模式,依次为单中心块聚式模式、主—次中心组团式模式和多中心网络(开敞)式模式。这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城市总体布局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城市增长 空间组织 模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蕊 崔大树
文章以浙中城市群为例,分析了群内产业空间分异影响其空间组织模式演变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浙中城市群各城市的产业由初级的集聚与扩散向产业集群发展,其空间组织由以金华和义乌为中心且各城市功能互补的双中心组织模式,向以金华和义乌为中心、永康为副中心且商贸和生产功能一体化的多中心空间组织模式转变。基于这一分析结果,文章提出了浙中城市群空间组织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浙中城市群 空间组织 产业空间分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毓峰 胡雯
经济增长是一个具有时间指向和空间特征的非线性复杂过程。现有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解释可概括为结构-增长分析和制度-增长分析两类模式,但都忽略了空间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从而难以全面解释和预测中国经济增长。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有其特有的空间组织基础,现有的行政区空间组织基础是中国二十多年来体制改革的逻辑结果,已经难再满足中国经济进一步持续增长的需要。这就要求空间组织模式从行政区经济转换到区域经济,这一转换既为缓解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和重要切入点,但也对深入推进制度变革尤其是构建区域综合治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斌栋 王言言 张志强 李琬
鉴于以往研究较少关注城市规模分布形态的规模差异性和城市规模分布演化与城市增长模式之间的关联,论文基于1953—2010年中国6次人口普查数据,选择了全部城市(包含地级市市区和县级市)和地级市(地级市市区)2种样本组,对中国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的形态特征、演变趋势及其与Gibrat定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主体符合Zipf定律的线性分布,但两端即小城市和超大城市因规模不足而偏离线性分布,这一现象也得到全球各国证据的支持;从演化角度来看,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在早期逐渐分散化并偏离Zipf定律,但从2000年开始转而向符合Zipf定律的方向回归,其中大城市率先在1990年就开始了转向,与这一阶段城市人口随机增长表现出耦合性,从而验证了Zipf定律和Gibrat定律的逻辑一致性。该发现对于促进中国城市规模分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俊峰 高凌宇 焦华富
借助于RS和GIS,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上海市跨黄浦江扩展空间组织过程及特征,探讨了上海跨江扩展的空间组织模式,揭示出影响上海城市跨江扩展空间组织的主导因素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上海城市跨江扩展开始于上海开埠,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以后。2上海城市跨江扩展空间组织经历离散型、带状集中型、弱扩散型、强扩散型、均衡型和重构型等6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扩展方式、空间形态、城市功能均呈现出较大差异。3空间组织模式上,从整个上海市的角度,采取东西互动、两岸一体化构架的空间组织模式,主要体现在城市中央商务区的组织、城市发展轴线的布局以及两岸交通的构架等方面。从浦东视角,呈多心组团开敞式空间组织模式,主要围绕四大国家级开发区和主要城镇进行扩展和组织。4上海城市跨江扩展的空间组织为一个自组织与他组织复合作用的过程。跨江扩展的前期,为自组织结果,路径依赖性强;在强扩散型空间组织阶段,制度创新、全球化是影响城市空间组织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均衡型空间组织阶段,市场机制影响巨大。本研究可为其他滨江城市跨江扩展的空间组织提供理论指导和可借鉴的经验模式。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简泽
经济增长空间上的不平衡和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一个技术外部性的视角下,这篇文章考察了工业生产的空间组织对经济增长地理结构的影响。理论和经验的分析表明,在逐渐成长起来的市场力量的作用下,技术外部性、工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正反馈机制产生的规模报酬递增延续和放大了地区间不平衡的工业化过程,从而导致了经济增长空间上的不平衡和地区收入差距时间上的持久性和自我增强的特征。
关键词:
技术外部性 工业空间组织 地区收入差距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龙奋杰 郭明
为城市生产活动和劳动力居住提供空间的土地供给,对城市增长模式具有重要影响。在我国城市产业迅速集聚、劳动力流动的制度约束逐步放松的发展背景下,城市土地供给的数量和结构对城市经济、人口规模和结构及劳动生产率增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以2000年-2006年中国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建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对城市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产业用地供给对城市GDP增长有明显的作用,但其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步下降,而技术及人力资本的贡献在不断增大。居住用地供给充足的地区劳动力增长较快。实证结果表明城市政府应根据城市自身产业发展与劳动力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城市土地供给规划。
关键词:
土地供给 产业用地 居住用地 城市增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振龙 李少星 张敏
我国正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城市人口剧增,建设用地外延性扩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学者与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目前对其负面影响还没有有效的对策。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早于中国,通过总结国外城市化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找到些许我国对类似问题的对策。论文以巴黎都市区空间增长为例,考察了法国战后城市空间增长的模式与机制,以期对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空间增长 模式 机制 法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永敬 罗小龙 田冬 王盈
在西方跨界区域理论的视角下,对我国出现的跨界新区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根据动力机制的差异可以将我国目前的跨界新区分为政策驱动型、互动发展型、市场引领型三大类。从跨界新区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来看,跨界新区主要存在着轴向发展型、团块组合型和跨界飞地型三种空间形态。同时,根据不同行政主体在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差别,其管治模式呈现出了多层管治、分区域差别化管治、地方主导的块状管治和委托代管的管治等几种管治类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史春云 张捷 沈山 钟静 周章
旅游区域之间同时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旅游空间竞合是指邻近区域在竞争前提下的有机合作,实现一体化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基于竞合模式的空间组织强调在不同旅游区域之间建立一种稳定和谐、互惠共赢、动态平衡的空间竞合关系。以江苏沿江为例,文章探讨了基于竞合模式的旅游空间组织,并分析了江苏沿江旅游区与其它相邻旅游区域的竞合格局。
关键词:
竞合模式 区域旅游 空间组织 江苏沿江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陶长琪 周伟贤
本文采用空间面板计量分析方法,考察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动态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和地区效应。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自相关固定效应模型,对1985~2006年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化上看,中国经济增长差异呈现先趋同后趋异再趋同的趋势,并表现出两俱乐部趋同;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条件收敛,且收敛速度先减缓后加速。从空间演化上看,经济集聚和省域差距相伴随出现,增长过程中区域外溢显著存在,促进了经济的趋同演化。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趋同 空间面板自相关 区域外溢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刁琳琳
基于空间经济理论对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影响经济增长的模式机理、效应机制进行阐述,分别从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空间配置对提高要素利用效率的微观机制,及传统经济学考察经济增长目标的宏观层面——产业结构、就业和居民收入来讨论空间重构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发展传统城市经济理论对城市重构效应的经济学解释,丰富中国城市空间的研究体系。分析表明:①城市空间集中和分异是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②土地利用和分配过程导致城市地域分异,而城市空间增长的区位形态决定土地功能结构,土地价值空间分布也相应发生变化;③生产空间再造引起的劳动力地域重组是引发城市重构的重要原因,劳动力区位过程应遵循效用平衡条件,避免空间失...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一星,曹广忠
本文川计算城市人口可比增长速度的方法.分三个阶段检验了我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总体状况和空间差异.认为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呈明显的马鞍形,大城市增长速度波动最大,与决策者的认识与愿望不一致。通过三个阶段快速增长城市和缓慢增长城市分布的分析、认为东中西之间和南北之间的差异都很明显。我国城市发展的重点,第一阶段在西部.第二阶段在中部、第三阶段在东部。南方城市的增长速度在第一阶段远远落后于北方。第二阶段差距有所缩小.第三阶段南方城市接近或超过了北方城市。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的趋势仍在继续。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空间差异的变化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方针的转变相一致。
关键词:
城市人口规模 可比增长速度 空间差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罗奎 方创琳 马海涛
城市化与就业是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充分认识城市化与就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指导中国城市化与就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在梳理中国城市人口与就业统计口径变更的基础上,选用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及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利用莫兰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探讨中国地级行政单元尺度城市化与非农就业增长的空间特征及相互关系。研究表明:①2000-2010年间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就业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绝对增长均表现为大城市主导,相对增长则表现出向中心城市周边扩散的趋势;②莫兰指数揭示出中国2000-2010年间城市化与非农就业增长空间分布呈现出极化趋势,且两者空间分布格局类似;③通过对地理加权模型回归系数划分得到各区域城市化与非农就业增长的关系类型,全国大部分地区城市化与非农就业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趋势,城市化滞后区域主要有青海、甘肃中东部及四川盆地中部,重庆、新疆以及部分省会城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城市化超前。据此提出,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差异化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于涛方
文章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地级城市层面分析中国流动人口类型、时空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论是:(1)城市人口流入符合集聚规律和规模报酬递增假说,东部发达城市地区和其他区域重要经济中心城市保持着极强的人口集聚能力。(2)城市人口流入增长主要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综合机会",现代性和国际性特征及生活质量成为吸引外来人口的重要"拉力"条件。(3)城市人口流动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城市人口流入的主要拉力因素开始呈现高生活质量驱动、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创新驱动及高端服务业驱动,而中西部城市流动人口增长驱动力较为复杂。(4)投资对城市流动人口增长,特别是东部和发达城市仍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消费等因素的影响则不突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