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845)
2023(18777)
2022(16303)
2021(15451)
2020(13162)
2019(30866)
2018(30634)
2017(59063)
2016(32130)
2015(36685)
2014(36743)
2013(36473)
2012(33941)
2011(30901)
2010(30966)
2009(28918)
2008(28587)
2007(25164)
2006(21981)
2005(19648)
作者
(95124)
(79287)
(78718)
(75160)
(50265)
(37982)
(35943)
(31135)
(29933)
(28337)
(26729)
(26722)
(25188)
(25082)
(24592)
(24469)
(23892)
(23424)
(22747)
(22723)
(19697)
(19579)
(19204)
(17947)
(17765)
(17632)
(17485)
(17463)
(16114)
(15725)
学科
(135608)
经济(135465)
管理(90579)
(85513)
(69140)
企业(69140)
方法(63940)
数学(56249)
数学方法(55470)
中国(39155)
(35631)
(32909)
(29800)
业经(27706)
(26343)
贸易(26327)
(25619)
地方(25260)
(25109)
农业(23464)
(21069)
银行(21011)
理论(20872)
(20508)
(20258)
财务(20168)
财务管理(20119)
(20082)
环境(20066)
(19600)
机构
大学(471512)
学院(467944)
(191008)
经济(186911)
管理(182278)
研究(159708)
理学(157500)
理学院(155697)
管理学(152681)
管理学院(151842)
中国(120627)
(101699)
科学(99494)
(87107)
(81247)
(77941)
研究所(74082)
中心(72276)
业大(70755)
财经(70462)
(67530)
北京(64799)
(63923)
农业(61529)
(61297)
师范(60722)
经济学(58228)
(57715)
(54753)
经济学院(52641)
基金
项目(314382)
科学(246216)
基金(228441)
研究(226199)
(199960)
国家(198384)
科学基金(169220)
社会(142073)
社会科(134636)
社会科学(134598)
(121053)
基金项目(120229)
自然(111051)
自然科(108469)
自然科学(108438)
自然科学基金(106412)
教育(104240)
(102975)
资助(96093)
编号(92094)
成果(75054)
重点(70529)
(69674)
(66472)
(64130)
课题(63382)
科研(60517)
创新(59970)
教育部(59324)
国家社会(58591)
期刊
(203964)
经济(203964)
研究(137450)
中国(86505)
学报(75525)
(69886)
科学(68991)
(64951)
管理(64829)
大学(56335)
学学(52932)
农业(48241)
教育(47686)
技术(40386)
(38672)
金融(38672)
财经(33875)
经济研究(33597)
业经(32726)
(28975)
问题(28621)
统计(26778)
(25416)
图书(24556)
(23286)
(23239)
技术经济(23156)
理论(22198)
(21626)
科技(21190)
共检索到6848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家庭  季凯文  
随着城市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本文通过构建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测度。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为提高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家庭  季凯文  
运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探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差异性较为显著,城市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地均投资强度、GDP建设用地增长弹性以及地均科研投入、环境因素等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最为重要,且效果较为显著。因此,应结合我国当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积极制定相应的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家庭  季凯文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于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是,总体而言,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率并不高。本文运用DEA模型方法对中国典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典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效率低下的原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任成好  张桂文  
我国2011年城镇化率超越50%,"城市病"进入集中爆发阶段。文章构建了城市病测度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借助SPSS18.0统计软件,得出我国288个地级市的城市拥堵指数(Y1)、城市资源短缺指数(Y2)、城市环境污染指数(Y3)和城市病综合指数(Y)的得分及排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病与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空间分布的关系,并对几个特殊城市的城市病指数给予了分析说明。在国家全面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形势下,全面诊断并测度我国所有城市的城市病"病情"将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健康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彦光  
城市是一种没有特征尺度的现象,故其只能主观定义,而不能客观界定。城市化水平统计难题因此而生。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各地测量标准不一,二是统计上的不适当高估,三是建设中的想当然拔高。由于城市形态和城市规模分布都具有无标度性特征,一个城市的边界和一个区域的城市数目都无法客观确定。这种现象为城市化水平统计过程中的主观操作留下了理论上的漏洞。可是,国内至今没有统一、科学的城市定义,城市化水平统计各地标准参差不齐,水分明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至少要开展下述基础性工作:基于统计学知识规范城市定义,合理制定城市人口规模门槛,细化城市人口普查单元,在大众中普及正确的城市化概念。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苏建恺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需求量增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我国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十年为分析周期,采用我国2004-2013年十年间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处于递增状态,且沿海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普遍高于内陆的城市,经济集聚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劳动力人口密度、政府支出对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与土地利用效率并不是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城市教育水平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间接地对土地利用造成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杨武  柳杰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和人口对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加。一方面,非农建设和环境污染侵占了大量耕地资源,导致耕地数量急剧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要求单位面积耕地具备更大的产出能力。因此,对耕地的集约利用已经成为提高我国耕地产出效率和确保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必然选择。该文首先通过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投影寻踪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结果显示:2002~2011年间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区域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地区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中、西部次之。然后,依据已测度的结果,采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进一步分析得到...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晓晨  贺敏  吴伟军  颜文聪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愈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关键核心技术之争已经势在必行,迫切需要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本文以380家战略性新兴上市公司的截面统计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从经营管理能力、持续盈利能力、快速成长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五个角度入手,并对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之间的共性与特性加以考虑,构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测度的指标体系,计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细分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并利用广义熵指数族指标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差异及其决定性因素。研究建议: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统筹以及政策支持,提升研发投入;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成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许永洪  曾五一  
本文引入Hamilton-Costa方法,利用现有的城市价格和收支统计数据,对中国CPI偏差进行了估计。研究发现,以1997年作为基年,1998年和2000-2006年中国公布的定基CPI与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成本指数不存在偏差;1997-2006年间,仅1999年存在5.83%的累积偏差;研究还发现,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存在横向与纵向的差异,不能通过横向简单对比来评价城市间的生活水平差别,也不能通过简单对比2000前后的恩格尔系数评价中国城市的生活水平的变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钟元  李腾  马强  
金融集聚是金融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选择我国九大国家中心城市2003-2016年的数据为样本,使用区位熵方法测算了九个城市的金融集聚水平,并进一步实证分析了金融集聚对于城镇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第一,考察期内,各个中心城市的金融集聚水平均呈现上升的态势,北京、上海的金融集聚水平位居前列,武汉、西安较低。第二,整体来看,金融集聚可对城镇绿色经济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分区域来看,北京和上海的金融集聚对于城镇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其余七个城市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三,金融集聚对城镇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低于门槛值时,金融集聚可对城镇绿色经济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超过门槛值后,金融集聚对城镇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不再显著。最后文章根据结论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凤升  孙彦彬  赵俊平  
为了比较研究中国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选取1995-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相应统计数据作为样本。构建了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自发消费水平分别为543.10、168.60元(以1995年为基期);中国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大约在0.67-0.71之间波动,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大约在0.63-0.74之间波动。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和收入水平呈逐年提高、增长速度加快的趋势;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和收入水平增速缓慢,相对较低。应当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等角度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而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刘玲  陈诗高  
基于低碳经济理念构建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定权聚类评估方法和比较分析法测度并对比分析低碳经济理念和传统理念下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低碳经济理念对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城市住宅区土地合理集约利用;测度结果的对比反映了传统理念下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不足。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灿  刘钰鹏  
粮食加工业是"农村&城市"产业生态圈的枢纽,连接粮食生产、流通以及消费等环节。现阶段粮食加工业在整体稳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从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中发现,粮食加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多方面问题,如成本费用高、产品附加值低、国际市场占有率低等,导致粮食加工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较低。为突破粮食加工企业的盈利瓶颈,应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产品品牌价值以及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来寻求解决路径和具体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万庆  吴传清  罗翔  曾菊新  
根据"五普"和"六普"城镇常住人口统计数据,按照国际上常用的城市人口规模阈值标准筛选城市样本,采用统计分布检验、空间基尼系数、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等方法,从全国、区域和省域三个层面考察中国城市规模的统计分布模式、空间分布特征和结构演化态势。结果表明:(1)2000—2010年,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均符合位序—规模法则,但并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帕累托分布和齐普夫分布;城市规模结构呈"金字塔"格局,城市规模差距过小;受行政区划变动的影响,城市规模分布呈现集中化趋势;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增长趋势差异明显。(2)2010年,仅东北地区城市规模服从帕累托分布,其他区域城市规模既不服从帕累托分布也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四大板块内部城市规模差距均过小,且并不存在梯度或反梯度分异规律;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首位城市规模相对优势不突出;2000—2010年,中部地区的城市规模差距在缩小,而其他区域城市规模差距则在扩大。(3)绝大部分省份内部城市规模发展过于均衡,但也有部分省份城市体系"一城独大"特征明显;省域城市规模差距的地域差异显著,但未表现出梯度或反梯度分异特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振山  张绍良  陈浮  侯湖平  张锦辉  赵金梅  
在界定城市土地集约与生态协同利用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模糊G型分布、聚类分析等方法,构建协同度测算模型,并以我国内陆31个省会城市为例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利用二者之间的协同现状。结果表明:31个城市中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利用处于高度协同的城市占19%;较高度协同的占29%;较低度协同的占42%;低度协同的占10%。据此认为,在城市土地开发、拆迁改造的过程中,应加强城市土地集约与生态协同利用,有序推进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