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60)
- 2023(8841)
- 2022(7353)
- 2021(6766)
- 2020(5575)
- 2019(12806)
- 2018(12405)
- 2017(23267)
- 2016(12153)
- 2015(14112)
- 2014(14086)
- 2013(14266)
- 2012(13772)
- 2011(13117)
- 2010(12947)
- 2009(12369)
- 2008(11913)
- 2007(10260)
- 2006(9495)
- 2005(8891)
- 学科
- 济(83225)
- 经济(83137)
- 管理(31330)
- 方法(26676)
- 业(24749)
- 数学(24342)
- 数学方法(24207)
- 中国(23193)
- 地方(19790)
- 企(18037)
- 企业(18037)
- 学(15718)
- 农(14421)
- 地方经济(13083)
- 制(12671)
- 业经(12626)
- 贸(12546)
- 贸易(12538)
- 易(12136)
- 环境(11507)
- 财(11454)
- 融(10503)
- 金融(10503)
- 经济学(10337)
- 发(10106)
- 体(9815)
- 银(9636)
- 银行(9631)
- 行(9451)
- 农业(9380)
- 机构
- 大学(195870)
- 学院(191108)
- 济(100056)
- 经济(98392)
- 研究(78192)
- 管理(68961)
- 中国(60139)
- 理学(58601)
- 理学院(57808)
- 管理学(57011)
- 管理学院(56633)
- 京(43090)
- 科学(42855)
- 财(42168)
- 所(39005)
- 研究所(35288)
- 经济学(34350)
- 财经(33768)
- 中心(33221)
- 经(30882)
- 经济学院(30644)
- 院(28372)
- 北京(28174)
- 农(27234)
- 江(26730)
- 范(25202)
- 财经大学(25065)
- 师范(25060)
- 科学院(24221)
- 业大(23675)
- 基金
- 项目(123799)
- 科学(99514)
- 基金(95018)
- 研究(89110)
- 家(83431)
- 国家(82872)
- 科学基金(70445)
- 社会(63418)
- 社会科(60352)
- 社会科学(60339)
- 基金项目(49252)
- 自然(42558)
- 省(42216)
- 自然科(41548)
- 自然科学(41539)
- 自然科学基金(40781)
- 资助(39209)
- 教育(38595)
- 划(37407)
- 编号(31606)
- 部(29676)
- 国家社会(28760)
- 重点(28339)
- 发(28018)
- 中国(27149)
- 成果(25777)
- 教育部(25690)
- 创(24311)
- 人文(24184)
- 发展(23527)
- 期刊
- 济(116349)
- 经济(116349)
- 研究(67225)
- 中国(39633)
- 财(29762)
- 科学(28307)
- 管理(26442)
- 学报(26076)
- 农(24705)
- 大学(20470)
- 经济研究(20304)
- 学学(19546)
- 财经(18677)
- 融(18606)
- 金融(18606)
- 问题(17064)
- 农业(16682)
- 经(16403)
- 技术(14094)
- 业经(14015)
- 贸(13876)
- 世界(13653)
- 国际(12626)
- 教育(11131)
- 技术经济(10974)
- 统计(10790)
- 资源(10517)
- 经济问题(9585)
- 业(9356)
- 现代(9246)
共检索到3022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匡兵 卢新海 周敏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整体分布特征及其演进规律,为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与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高效融合及协调发展提供指导与参考。研究方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研究结果:(1)中国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地理格局;(2)在全国层面和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层面,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都不断加剧,且各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3)中国不同水平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之间的流动性较差,各省份在总体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分布中的相对位置比较稳定,且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长期均衡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文钰 高向东
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及模拟是城市空间结构、郊区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经济学和区域科学学者对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模型研究文献很多,揭示了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分布经历了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演变。本文从单中心城市和多中心城市2种研究假设,梳理了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研究进展。从已有研究看,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北京、上海等个别大城市的研究上,多为个案研究。这些研究表明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存在共性特征:①单中心人口密度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中国的紧凑性的城市人口分布;②负指数函数在模拟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时有较好的优度;③同国外相关研究结论一致,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模型中,人口密度梯度逐渐变小,密度曲线变得更为平缓。④多中心模型研究表明,部分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分布已经符合多中心模型分布特征,大城市次中心已经初步发育。纵观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的研究,发现存在数据质量差、研究方法滞后、研究城市少、可比性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该在未来应努力利用GIS等提高数据质量,创新研究方法,对中国城市密度模型研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加强比较研究,从而构建中国城市密度模型的相关理论,进而推动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及郊区化研究。
关键词:
城市人口密度模型 中国 郊区化 评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安康 韩兆洲 舒晓惠
本文使用1988-2007年20年间省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分解方法,根据人均GDP和对数相对人均GDP两个指标描绘出1988-2007年我国省域经济发展分布状况,通过对省域经济增长分布函数进行因素分解,以考察省域经济发展中增长与不平等对于分布变动的相对影响。研究发现,20年间我国省域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呈现出"双峰趋同"的态势,说明了异质性群体的存在。在对分布函数因素分解过程中,研究表明分布变化的首要原因为均值效应(省域经济增长),其次为方差效应(省域经济不平等),残差效应(省域经济中的异质性群体)的效果最小。
关键词:
省域 经济 增长分布 核估计 因素分解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科 吴次芳 陆张维 贝涵璐
基于1998-2005年间27个省区和4个直辖市的土地经济密度数据,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与人口、交通区位、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和科技进步等因素之间的潜在关系,并选择了天津市、辽宁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6个典型地区,试探性地应用库兹涅茨曲线模拟了土地经济密度的变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规律。研究表明:①土地经济密度与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交通区位、科技进步等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呈负相关关系;②土地经济密度的变化率与经济规模之间的关系呈现类库兹涅茨曲线形态。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部分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林双娇 王健
文章采用2001-2017年中国城市物流业相关数据,基于幂律指数测算物流业规模分布,运用Dagum基尼系数与Markov链模型分析物流业规模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规模分布具有幂律特征,大型城市物流业发展较为充分,中小型城市物流业发展相对落后,但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全国物流业规模分布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超变密度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波动上升,成为物流规模分布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中国城市物流业规模分布存在马太效应,低水平与高水平的城市规模分布基本稳定在初始状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敏 胡碧霞
以中国东北地区34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东北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均呈波动下降态势,区内差异对东北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差异的贡献率高于区间差异;东北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表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集聚效应,且从LISA集聚图来看,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L-L"区和"H-H"区城市数量都有所增加,分别集中分布在黑龙江省东北部和辽宁省中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施宏 高明
在土地利用和碳排放方面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研究基础上,提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与碳排放之间的EKC假说。基于1995—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构造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假说进行验证。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估计结果均表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与碳排放之间存在EKC的"重组"效应,二者呈现倒N型的曲线关系,曲线的极大值点出现在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为180000万元/km2附近。动态模型估计的结果也表明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当前,除上海、浙江、福建、河北和江苏5个省(市)的城市碳排放量随着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增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施宏 高明
在土地利用和碳排放方面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研究基础上,提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与碳排放之间的EKC假说。基于1995—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构造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假说进行验证。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估计结果均表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与碳排放之间存在EKC的"重组"效应,二者呈现倒N型的曲线关系,曲线的极大值点出现在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为180000万元/km2附近。动态模型估计的结果也表明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当前,除上海、浙江、福建、河北和江苏5个省(市)的城市碳排放量随着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增长而降低外,大部分地区的城市需到2020年才能进入这一阶段。为此,要提升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使城市尽早进入曲线的下降阶段,以及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促使极大值点提前到来。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广忠 白晓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土地三大投入要素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等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并在控制以上变量的条件下侧重考察了城市区位差异的影响。发现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明显,具有区位优势的城市土地效益平均高于缺乏区位优势的城市;沿海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十分显著,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相对较高,而内陆地区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有待发掘;航空口岸对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未发挥积极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要素投入、科技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翼 谢保鹏 赵鸿雁 陈英 裴婷婷
[目的]掌握2005—2016年我国主要省份(不包括港澳台等地区)土地经济密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非平稳性。[方法]ESTDA-GTWR研究框架,包括空间马尔科夫、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迁跃、地理时空加权回归模型。[结果](1)我国主要省份土地经济密度整体稳定,逐级递增,空间非均衡性增强,且在高邻域水平下具有均质性,低邻域水平下具有异质性,在高区域水平下较为稳定,中低区域水平下更易变动,整体受邻域影响较小。(2)土地经济密度局部空间结构动态性较弱,动态强度降低,高动态强度省域数量增加;局部空间依赖方向较为稳定并趋向更稳定,波动重心由北向南转移。(3)土地经济密度局部空间凝聚力较高,存在路径依赖或锁定特征,只有青海省发生了时空迁跃。(4)人均GDP、货运量、土地出让金、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以及地形起伏度对土地经济密度整体影响为正,城市化率、城市规模对土地经济密度整体影响为负;在研究时点中,所有影响因素的时空非平稳性都有所增强,在空间上表现出收缩、稳定、位移、集聚、扩散以及极化等特征,在强度上则存在增强,减弱,稳定的变化趋势。[结论]要实现土地经济密度局部空间格局的跃升存在难度,未来应制定具有弹性的土地管理政策,促进土地经济密度均衡增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浩锋 施苏 饶小军
以深圳市为例,基于宏观和微观视角分析了城市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特点。分析结果显示,传统的街道密度指标可以揭示城市宏观层面的片区密度差异,而街道网络的拓扑结构则能够从微观层面揭示城市密度的空间分布变化。对于街道网络、土地开发强度和用地功能构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有助于从规划设计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城市密度的配置问题。
关键词:
城市密度 街道网络 功能构成 深圳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杨本建 张立龙
优化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提高城镇化质量对未来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如何优化人口分布格局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现有的文献存在持续争议。文章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讨论城市最优人口密度问题,认为各城市之间存在一种赶超现象,少数城市是吸收和转化国外技术的主要场所,是本国的增长前沿,其他城市通过接受前沿城市的溢出来实现增长,城市人口的最优密度与城市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角色有关,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而不同。借鉴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文章在一个赶超的框架下分析了人口密度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重点考察在靠近增长前沿和远离增长前沿的城市中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运用1999-2014年中国地级以上的城市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对于靠近增长前沿的城市来说,人口密度的经济增长正效应更大;对于远离增长前沿的城市来说,人口密度的经济增长正效应更小或效应为负;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这种非线性效应随着与增长前沿城市的空间距离和行政边界数量增加而衰减。文章结果意味着,限制增长前沿城市的人口密度将会对它们的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下一步城镇化的政策重点应该是对这些城市做好发展规划,在增加城市人口密度的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从而控制这些城市的拥挤,而不是简单地限制人口进入和将人口分布在广阔的空间上。
关键词:
城市人口密度 增长前沿距离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一洲 吴次芳 罗文斌
研究目的:从经济地理学角度研究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方法:空间密度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根据自然禀赋、集聚经济和政策制度三个维度对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分析,自然资源禀赋总体上呈正向效应,但中西部城市与东部相比更偏向于依赖初始禀赋;在当前的产业集聚初步阶段,产业多样性比专业化更有利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提高;城市交通成本降低、消费多样性和高人力资源素质有利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对于东部城市的影响效应要高于中西部城市;经济开放政策呈明显的正向效应;目前土地市场化政策对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论:经济地理学中的重要因素对城市土地经济密...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丽岗
本文以1995~2011年的中国城市经济面板数据为基础,用就业密度反应要素集聚水平,空间距离反映集聚溢出形成的技术梯度,考察了两者与中国城市非农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城市非农生产率与就业密度显著正相关;沿距离呈现出"U型"特征,属于典型的"中心—外围"结构;城市间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技术交流的增加正在逐步降低距离的负效应。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距离 要素密度 技术梯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庭辉 彭佳颖 郑玉航
由于中国各地区在初始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中国经济转型"渐进式"路径的影响下,中国区域经济转型成本水平的分布存在差异性。文章基于中国区域经济转型成本指数数据,使用Kernel密度估计反映区域经济转型成本的整体趋势特征,分析区域经济转型成本的分布动态演进和空间差异性。
关键词:
区域 经济转型成本 Kernel密度估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