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22)
2023(13636)
2022(11420)
2021(10442)
2020(8793)
2019(20698)
2018(20049)
2017(38446)
2016(20927)
2015(23986)
2014(23921)
2013(23900)
2012(22273)
2011(20232)
2010(20238)
2009(18923)
2008(18856)
2007(16706)
2006(14798)
2005(13556)
作者
(61684)
(51762)
(51512)
(49343)
(32810)
(24776)
(23610)
(20193)
(19790)
(18405)
(17710)
(17279)
(16563)
(16520)
(16276)
(16132)
(15348)
(15220)
(14912)
(14872)
(12841)
(12665)
(12549)
(11822)
(11812)
(11590)
(11432)
(11305)
(10542)
(10465)
学科
(99022)
经济(98923)
管理(56460)
(53993)
方法(42806)
(41767)
企业(41767)
数学(38330)
数学方法(38036)
中国(30721)
(26702)
(23585)
(21564)
贸易(21553)
(21008)
地方(20009)
业经(19569)
(19514)
(17791)
农业(17422)
(14138)
银行(14101)
(13917)
环境(13754)
(13557)
金融(13555)
(13534)
(13255)
(12774)
(12649)
机构
大学(310816)
学院(306267)
(136634)
经济(133938)
管理(114485)
研究(112132)
理学(98313)
理学院(97074)
管理学(95456)
管理学院(94865)
中国(85440)
(67559)
科学(66830)
(61111)
(57054)
(54224)
研究所(51815)
中心(50441)
财经(48702)
(45950)
业大(45222)
(44453)
经济学(44440)
北京(42847)
农业(42634)
(40839)
师范(40481)
(40457)
经济学院(40285)
财经大学(36155)
基金
项目(203256)
科学(160790)
基金(150452)
研究(146469)
(132092)
国家(131096)
科学基金(111409)
社会(96599)
社会科(91713)
社会科学(91685)
基金项目(79177)
(76249)
自然(70398)
自然科(68842)
自然科学(68824)
自然科学基金(67605)
教育(66473)
(65662)
资助(61693)
编号(56697)
(46657)
重点(46378)
成果(46189)
(44707)
国家社会(41603)
(41424)
课题(39960)
教育部(39811)
创新(39025)
科研(38977)
期刊
(148145)
经济(148145)
研究(94768)
中国(63706)
(49400)
学报(48720)
(46762)
科学(46383)
管理(40466)
大学(36732)
学学(34501)
农业(33146)
教育(28817)
(27646)
金融(27646)
经济研究(25036)
技术(24909)
财经(24707)
业经(22282)
问题(22038)
(21422)
(19393)
(18792)
国际(16534)
世界(16309)
技术经济(15783)
统计(15646)
资源(14518)
(14510)
(13968)
共检索到4636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萌  冯长春  曹广忠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状态,揭示土地投入产出效率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作用机制,为认识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特征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非参数统计估计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评价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指数计算,从时空角度探讨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与城镇化水平间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与城镇化率间的耦合关系相对较低,且空间角度存在东中西梯度递减与城市规模递增的分布特征。研究结论:土地投入产出效率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度变动的驱动因素在不同时期并不相同,相同因子在不同时期的作用方向也可能发生变化,二者的耦合...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会  王奇  
文章在阐释城镇化对污染排放影响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构建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完全排污系数以分析城镇化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并对中国1997~2007年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完全排污系数远大于农村居民,二者均随时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但农村居民下降幅度更大。城乡居民人均消费规模差异是其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完全排放系数差异的主要原因,2007年其贡献率分别达到94.07%、90.16%。城镇化效应对1997~2007年中国消费引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呈现持续的增效应。最后,基于2007年数据对城镇化的污染排放影响的测算表明,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工业化学需氧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增长0.48%、0.44%,"十二五"期间的城镇化进程将给减排目标的完成增加较大的工作难度。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永贺  赵威  蔡冰冰  张荣荣  杨慧  
基于城市投入产出指标,采用超效率DEA、Malmquist指数和耦合度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城市投入产出效率及其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2001年~2015年上海在城市资源要素投入产出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城市.攀枝花、六盘水等一些工业城市的城市效率得分低于0.626.城市效率相对低的城市主要由川西北、皖南等地分布转移到川西南、鄂北等地区分布.2)从时空格局演变看,2001年~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城市的tfpch值平均每年提升0.8%.长江下游沿海地区城市和多数沿江城市的tfpch值要明显大于其他城市.3)攀枝花、马鞍山等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分最低,并且得分逐年下降,表明在资源开发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整体上,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呈现先恶化后稳定的状态.4)从时空格局演变看,2001年~2015年长江经济带的城市投入产出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态势.低度耦合型城市由长江中下游的湘北、苏北等地区转移到鄂西北、湘南等地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斌  刘慧子  
在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因子分析法对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进而利用耦合度模型对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将其划分为拮抗、磨合和协调三大阶段、9类状态。最后以陕西省1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对陕西省各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并为其他地区的研究提供经验借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岩  董慰  王乃迪  丁拓  董禹  
特色文化城市是结合地域自身文化特质打造的,具有文化个性精神的城市。首先,构建特色文化城市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以确定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然后,对中国的广州、苏州、成都、郑州和哈尔滨5个案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两大系统的联动发展情况。结果表明5个城市两大系统发展均为上升态势,属于协调耦合型,具有高度相关的良性耦合关系,且尚未达到高度协调的促进发展状态。最后,提出引导两大系统向高度协调有序方向发展的对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莉芳  杨向阳  
基于我国23个城市2005-2012年的旅游产业数据,采用三阶段DEA模型,测度了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扰动后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并归纳出城市旅游业发展效率的空间布局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城市旅游业发展效率受环境影响较大,调整后的技术效率有所上升,规模效率有所下降,规模效率低下是造成综合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且绝大部分城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在空间布局方面,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处于或接近效率前沿面,且发展效率稳定性强;在时间维度上,不同城市间旅游业发展效率的演变模式存在差别。据此提出挖掘非经济因素价值、培育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立足城市旅游特色资源、促进大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以技术效率为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莹  杨芳玲  
通过建立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系统的多指标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5年我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与土地财政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其时空分异规律。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看,我国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的耦合协调关系经历了由失调衰退—过渡—协调发展三个阶段;从区域层面看,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的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区域内部协调度差异较小,土地财政相对于城镇化发展表现为"滞后—超前—同步"的演变特征;中部地区协调度及其内部均衡性次于东部,土地财政主要由超前型向滞后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静  张淑安  刘丽雯  
在居民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后,如何引导其尽可能地降低对环境的损害效应,是决定经济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问题。文章基于2002-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投入产出表估算了城镇居民消费含污量,探究了城镇居民消费含污量变化的规律及原因,并检验环境恩格尔假说。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含污量规模占全国40%左右,且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人均消费含污量则相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含污量的增加主要是规模效应引起的,效率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规模效应;投入效应的作用较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消费含污量大体呈反向关系,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环境恩格尔假说的成立。研究对于改善个人消费形态、鼓励可持续消费模式、倡导绿色消费理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尹鹏  刘曙光  段佩利  
文章运用传统DEA模型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算2000年、2008年和2016年中国18大城市群城镇化效率特征,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厘清城市群城镇化效率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发现: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时,城市群城镇化综合效率整体递增,纯技术效率差异不大,规模集聚水平相对较高;考虑非期望产出时,城市群城镇化效率低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时的城镇化效率,环境污染给城镇化发展带来效率损失;城市群城镇化效率与经济增长处于低水平的拮抗耦合阶段和初级协调类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伟  徐世黔  赵璐  
选择城镇化与金融作为交叉研究视角,建立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研究数据库,选择金融相关率和劳动力区位熵作为测度指标,分析刻画我国城市金融发展水平序列类型与空间格局,并对城市金融水平与城镇化水平进行交叉组合分析。结论表明:(1)各城市金融资产及人力资源较全国平均水平具有高集聚的特点,但各城市之间发展并不平衡,呈现相对落后、较为发达和相对集聚三种类型;(2)我国城市金融发展格局呈现出主要存在以北京为金融发展高地的北部金融发展区和南部上海为龙头的沿海金融发展弧带;(3)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镇化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表现出阶段关联性,并呈现出"少数核心发展极+沿海-内陆梯度分布"的金融发展态势。最后,提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红祥  徐鹤  赵立腾  李天威  葛察忠  
基于1990~2012年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相关数据,构建了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与社会城镇化在内的城镇化指数,以及包括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空间占用在内的资源环境指数。利用VAR模型来定量研究城镇化指数与资源环境指数之间的动态关系。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系统存在耦合关系。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对资源环境系统产生胁迫效应,同时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加重,资源环境系统也会对城镇化的规模、速度、效率等提出约束要求,但是约束效应要小于胁迫效应。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梁炳伟  雒占福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各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本文基于2003-2012年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从经济、社会、生态和城乡一体化四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评价各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并结合ESDA-Arc GIS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β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差异明显,城镇化均值表现为东部>全国>中部>西部,增长幅度表现为西部>全国>东部>中部;(2)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表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梯度变化规律;(3)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β收敛,在增加空间因素后,城镇化水平的绝对收敛速度明显加快,稳健性也大大提高,从条件β收敛分析来看,人均GDP和非农人口比重2个因素是促进我国各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经济增长与市民化的空间联动是实现中国城镇化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梁炳伟  雒占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昱  田伟腾  马文博  
文章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异系数法、发展水平评价模型、耦合度模型,借助ArcGIS平台,对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非均衡性、空间异质性及耦合关系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非均衡现象较为明显,两者呈现"中心—外围"特征;发展度以"包围势态"布局,且多属于滞后发展型和初级发展型;良好均衡型耦合关系表现为旗布星峙,蚌埠市、济源市、淮北市3个城市为均衡过度型和初级均衡型;协调度等级中,中级和初级呈点对称分布,其他等级呈散点分布。未来应坚持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地区开放度水平,实现乡村就地城镇化;完善人口导入和土地集约利用机制;调动社会民间资本,打造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平台,促使专项资金使用规范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贾琦  运迎霞  尹泽凯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颁布并已进入实施阶段,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与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我国三大城市群为例,分别建立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构建了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时空耦合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中超过九成的城市处于中低度协调阶段,且于2005年后呈现不断优化的态势,就城市群内部而言,其表现为相异属性集聚的状态,其协调集聚的程度与自身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总体集聚的空间格局自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