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74)
2023(10325)
2022(8507)
2021(8069)
2020(6473)
2019(15028)
2018(14491)
2017(26614)
2016(14288)
2015(16361)
2014(16158)
2013(16016)
2012(15093)
2011(13959)
2010(13805)
2009(13180)
2008(13069)
2007(11112)
2006(9987)
2005(9367)
作者
(40230)
(34321)
(33717)
(32302)
(21625)
(16054)
(15281)
(13253)
(13076)
(11870)
(11797)
(11443)
(10994)
(10948)
(10819)
(10567)
(9977)
(9872)
(9647)
(9539)
(8452)
(8122)
(7999)
(7715)
(7637)
(7583)
(7424)
(7191)
(6758)
(6682)
学科
(64901)
经济(64804)
管理(43404)
(36236)
(29187)
企业(29187)
中国(24205)
方法(23856)
数学(21203)
数学方法(21048)
(16677)
(16548)
(15552)
(13124)
贸易(13115)
(13113)
业经(12942)
(12848)
(11696)
地方(11141)
(10972)
银行(10962)
环境(10820)
(10627)
金融(10625)
(10615)
体制(9750)
农业(9712)
土地(9406)
(9238)
机构
大学(212777)
学院(206840)
(96696)
经济(94914)
研究(80643)
管理(77351)
理学(65984)
理学院(65077)
管理学(64234)
管理学院(63820)
中国(63467)
(46965)
(45537)
科学(44564)
(39474)
中心(35720)
研究所(35490)
财经(35423)
(32557)
经济学(31796)
(30727)
北京(30206)
(29690)
(29430)
经济学院(28407)
(27681)
师范(27486)
业大(26831)
财经大学(26582)
农业(23895)
基金
项目(138140)
科学(111547)
基金(105689)
研究(101307)
(92517)
国家(91844)
科学基金(78876)
社会(70195)
社会科(66646)
社会科学(66633)
基金项目(55182)
自然(48517)
(48001)
自然科(47401)
自然科学(47389)
自然科学基金(46556)
教育(45598)
(42882)
资助(42117)
编号(37554)
(33165)
重点(31775)
成果(31430)
国家社会(31385)
(31241)
(29566)
中国(29169)
教育部(28926)
(28288)
人文(27045)
期刊
(107549)
经济(107549)
研究(70968)
中国(48291)
(35270)
科学(31652)
学报(30061)
管理(29992)
(28293)
大学(24054)
学学(22473)
(20730)
金融(20730)
教育(19516)
农业(19006)
财经(18872)
经济研究(18050)
(16420)
问题(15845)
技术(15303)
(14099)
业经(14013)
世界(13077)
国际(12860)
(10595)
资源(10319)
现代(9816)
技术经济(9502)
(9429)
(9222)
共检索到3289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董昕  
本文系统总结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中国城市土地制度建设,分析中国城市土地制度建设的历史作用,并挖掘中国城市土地制度建设中的内在逻辑。百年来,中国城市土地制度历经了多次开创性实践,在市场建设、资源利用、用地保障、资金支持、民生改善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其中,一直遵循着以国家和人民的大局利益为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完善的内在逻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严金明  郭栋林  夏方舟  
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党的土地制度百年变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基本原则和科学内涵。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框架,本文梳理总结了百年来党的土地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以革命为主线""以公平为目标""以效率为优先""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战略"的历史逻辑,分析了百年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探讨了直接指导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以史为鉴、以理为纲,探讨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为未来土地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胡怀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落后农业国,到2021年成功地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通过梳理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探索历程,能够探寻贯穿于中国土地制度百年变革之中的理论逻辑。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邢中先  
中国共产党对民营经济政策的百年变迁,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阶段,呈现出鼓励与限制、改造与曲折、修复与优化和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演进历程。这一政策的变迁历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民营经济的认识过程和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内在逻辑,即: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为逻辑起点;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理论为逻辑方向;以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改革发展中相互促进为逻辑主线;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逻辑终点。新时代对民营经济政策要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着眼于"中国特色",统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协同发展;服务于"现代化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优化于"外部环境",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亚东  
本文基于"大历史观",在梳理农地制度演进的基础上,分析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这有助于党和国家判断并顺应历史潮流,制定科学有效的农地政策。研究发现,第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经历了5次农地制度变迁,分别是由"国家公有、农民经营"向"农民私有、农民经营"、向"地主所有、租赁经营"、向"农民私有、农民经营"、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向"集体所有、农民经营"转变;本文构建"国内国际环境与农地制度调整变迁"理论分析框架,解释了中国农地制度百年变迁史。第二,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表明,每次农地制度变迁都伴随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以及党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第三,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实践逻辑表明,农地制度调整是党和国家在推进农地制度变迁时,结合国内农村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制度实施过程中经验总结对农地制度进行的修正。第四,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理论逻辑表明,党和国家在推进农地制度变迁和调整过程中,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中国农村实践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程雪阳  高林娜  蒋仁开  
研究目的:从法治角度梳理、分析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我国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经验。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律文本分析、法律规范解释。研究结果: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的"革命型土地法模式",为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探索的"引导型土地法模式",为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探索的"改革型土地法模式",为社会主义焕发青春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构建的"创新型土地法模式",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研究结论:百年土地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坚持人民至上是基本立场,坚持理论创新是动力源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荣  
研究目的:理解百年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治理经验。研究方法:从价值、利益和产权的互动机制视角建立了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分析主线,对制度逻辑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中国土地产权围绕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价值目标,以保护维护人民利益为原则,先后形成了5个版本的产权治理结构。治理结构的迭代,既是对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反馈,更是对实践中土地产权制度实施的秩序和效能的保障。研究结论:土地产权制度体现了"价值决定利益,利益需要产权"的逻辑主线。百年土地产权制度主要围绕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两个关系进行了制度建设,保障了公有制的严肃性又不失其治理效率。当前和未来的土地产权制度还需进一步协调当代和后代的关系,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制度基础。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贾利军  陈恒烜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党的发展理念则是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纲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党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聚焦"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主题这一逻辑展开。从纵向的历史演进看,党的发展理念体现了鲜明的完备性、科学性、连续性和计划性;从横向的历史节点看,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催生了理念的变革与演进。党的发展理念统一了思想认识,统领了战略、政策,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敏  汪勇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并大力推行制度治党。因为制度治党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元逻辑"遵循,也是现代政治发展与政党治理制度化的"功能逻辑"表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先后走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孕育与萌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开端与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起步与型构、新时代的发展与完善的艰辛历程。这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化推进提供了镜鉴启示,那就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理念,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必须坚持中国问题导向,让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辉映伟大新时代。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敏  汪勇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并大力推行制度治党。因为制度治党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元逻辑"遵循,也是现代政治发展与政党治理制度化的"功能逻辑"表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先后走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孕育与萌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开端与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起步与型构、新时代的发展与完善的艰辛历程。这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化推进提供了镜鉴启示,那就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理念,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必须坚持中国问题导向,让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辉映伟大新时代。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利根  龙开胜  
土地制度是城乡的基础制度。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由于土地资源本底约束变化,城乡土地制度不断演进,形成效率与公平价值目标转变,城乡二元土地制度边际改进,法律限制与合约自由结合,以及规则与实践的法治保障改善等内在发展理路,奠定了制度发展的逻辑基础。城乡土地制度的成功实践,得益于贯彻正确的土地制度建设指导思想,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法治化道路等宝贵经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乡土地制度需要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和发扬成功经验,通过土地产权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市场交易制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以及土地法治建设等的完善,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可靠的土地资源保障。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继明  李蒙蒙  
本文构建了一个动态发展目标与利益主体约束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从产权管制的视角出发,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权合一的管制时期、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权分离的弱管制时期和城乡土地产权同权化的放松管制时期。通过对不同时期政府对土地产权管制的梳理发现,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始终和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紧密相关,并和政府与农民的土地权益分配交织推进,这为深化当前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孟子   刘志阳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议题。在斗争和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总结生产力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内容。本文基于历史演化视角,系统梳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产力理论发展脉络,重点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贡献。本文认为:(1)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演进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发育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初步形成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稳步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深化阶段。(2)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主线历经了“注重生产关系变革—强调生产力增量发展—重视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内核转变。(3)新质生产力理论继承了党在现代化建设各个时期的生产力理论成果,从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的视角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孟子   刘志阳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议题。在斗争和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总结生产力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内容。本文基于历史演化视角,系统梳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产力理论发展脉络,重点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贡献。本文认为:(1)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演进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发育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初步形成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稳步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深化阶段。(2)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主线历经了“注重生产关系变革—强调生产力增量发展—重视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内核转变。(3)新质生产力理论继承了党在现代化建设各个时期的生产力理论成果,从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的视角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孟子   刘志阳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议题。在斗争和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总结生产力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内容。本文基于历史演化视角,系统梳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产力理论发展脉络,重点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贡献。本文认为:(1)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演进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发育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初步形成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稳步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深化阶段。(2)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主线历经了“注重生产关系变革—强调生产力增量发展—重视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内核转变。(3)新质生产力理论继承了党在现代化建设各个时期的生产力理论成果,从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的视角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