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00)
- 2023(15016)
- 2022(12878)
- 2021(12102)
- 2020(9917)
- 2019(23042)
- 2018(22687)
- 2017(43877)
- 2016(23314)
- 2015(26122)
- 2014(26029)
- 2013(26141)
- 2012(24293)
- 2011(22180)
- 2010(22113)
- 2009(20485)
- 2008(19698)
- 2007(16995)
- 2006(15244)
- 2005(13626)
- 学科
- 济(117342)
- 经济(117233)
- 管理(64874)
- 业(58937)
- 企(47957)
- 企业(47957)
- 方法(46711)
- 数学(41014)
- 数学方法(40649)
- 中国(31325)
- 地方(26134)
- 农(25839)
- 学(23552)
- 业经(22582)
- 财(22547)
- 贸(19170)
- 贸易(19156)
- 易(18523)
- 制(18512)
- 农业(17286)
- 环境(17004)
- 和(16202)
- 地方经济(15551)
- 理论(15243)
- 银(15069)
- 银行(15031)
- 融(15023)
- 金融(15021)
- 行(14477)
- 体(13889)
- 机构
- 大学(346143)
- 学院(340963)
- 济(151179)
- 经济(148175)
- 管理(134116)
- 研究(123295)
- 理学(116364)
- 理学院(114976)
- 管理学(113215)
- 管理学院(112586)
- 中国(91294)
- 京(74586)
- 科学(73679)
- 财(64454)
- 所(61320)
- 研究所(56103)
- 中心(53684)
- 财经(52645)
- 农(50361)
- 经(48017)
- 业大(47807)
- 北京(47791)
- 经济学(47527)
- 江(47459)
- 范(45341)
- 师范(44986)
- 院(44871)
- 经济学院(42600)
- 财经大学(39241)
- 农业(39197)
- 基金
- 项目(233453)
- 科学(185186)
- 基金(172715)
- 研究(170299)
- 家(150515)
- 国家(149353)
- 科学基金(128468)
- 社会(111200)
- 社会科(105576)
- 社会科学(105543)
- 基金项目(91859)
- 省(86920)
- 自然(82106)
- 自然科(80224)
- 自然科学(80206)
- 自然科学基金(78773)
- 教育(76394)
- 划(74166)
- 资助(70883)
- 编号(66717)
- 成果(54114)
- 部(52629)
- 重点(52125)
- 发(50473)
- 创(47519)
- 国家社会(46902)
- 课题(46078)
- 教育部(45489)
- 创新(44495)
- 人文(44042)
- 期刊
- 济(167749)
- 经济(167749)
- 研究(107870)
- 中国(60500)
- 学报(51722)
- 科学(50138)
- 管理(49532)
- 财(45960)
- 农(45394)
- 大学(39515)
- 学学(37289)
- 农业(31826)
- 教育(31581)
- 融(28300)
- 金融(28300)
- 经济研究(28216)
- 技术(28085)
- 财经(26651)
- 业经(23742)
- 问题(23187)
- 经(22979)
- 技术经济(18073)
- 贸(17329)
- 世界(16877)
- 业(16506)
- 图书(16260)
- 理论(16043)
- 现代(16022)
- 资源(15476)
- 科技(15475)
共检索到5024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同斌 刘俸奇 孙静
本文研究了城市和圈层空间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在机理。结论表明,城市向圈层地区知识溢出效应的增强,能够缩小城市与圈层之间的经济差距。异质性分析和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更高强度的劳动力自由流动并没有加快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收敛,而是扩大了城市与圈层之间经济产出的差异。在城市向圈层地区知识溢出程度提高的过程中,政府在公共支出决策时会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城市中,强化了城市与圈层地区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
关键词:
城市圈层结构 溢出效应 空间经济结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炜瀚 丁匡达
本文立足于我国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相关规划,从经济学和地理学交叉学科的视角,以山西太原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以城市中心性高低和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为依据,划定了太原都市圈的空间圈层,并提出太原都市圈具有典型的分割分层性,外围城市较难融入核心都市圈层的特点,也就是说太原市目前仍然更多地处于极化发展阶段,而不是向外围扩散辐射阶段。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运用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城镇等级—规模模型对都市圈各市县的非农业人口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经验证实了太原都市圈内中心城市垄断性较强的特点,发现圈内城市的空间分布基本属于K=7的行政原则,并据此为太原都市圈的拓展与...
关键词:
太原都市圈 空间结构 经济结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亚斌 艾洪山
城市化并不等于工业化,但是工业化是促进城市化的有效方式。在不均质发展的中国,城市如何找准自己在区域中的定位,并依托这种定位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工业逐步通过工业化实现城市化,并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实现城市化、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中国自身发展现状以及基本国情出发,从价值链分工的角度尝试性的提出了区域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每个城市应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选取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链环节进行生产,并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逐步通过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实现。
关键词:
城市化陷阱 圈层结构 价值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娜
发展城市群经济结构,提升区域经济流通效率,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诸多结构性问题的主要路径。本文引入城市经济结构分布的三维模型,并在中心分布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客观赋权法计算了我国十大城市群的空间经济结构中心值,并采用空间Durbin计量模型对区域流通发展水平和城市群中心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拟合。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群经济结构的中心水平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阶梯式下降,而流通产业发展对城市中心水平的促进则呈现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的反阶梯式下降。协调内陆城市群的流通产业发展,能够极大推动经济中心的均衡分布,使得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走向均衡、全面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庆光
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泛珠三角经济圈11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状况、技术水平的差异程度,对泛珠三角经济圈进行空间上的分类,把空间特征相似的地区聚成一子区域,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泛珠三角经济圈各子区域的功能定位。
关键词:
泛珠三角 空间经济结构 聚类分析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国政
临空经济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临空经济的形成与演进有基本动力和支撑条件两种因素。其中基本动力又可以分为内外因两种作用。内因是指以枢纽机场为中心的临空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外因是指机场所在城市的推动与支持;支撑条件可以分为政策支持、发展战略、产业布局、生产要素、市场条件等方面。临空经济在演进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圈层,产业布局应按照不同圈层的特点来进行。临空经济的形成使以机场为中心的临空经济区从城市的地理边缘演化为城市经济的中心之一。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梁俊 龙少波
经济部门的结构性变化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近十几年来,经济结构变迁研究出现了三个重要趋势:一是从强调引起结构变迁的需求或供给单方面原因向同时强调两方面原因转变;二是从假定封闭经济以及要素的完全流动性向假定开放经济和存在要素流动障碍转变;三是从孤立地考察结构变迁问题向更多地从结构变迁视角来分析其他宏观经济问题转变。本文按照文献发展脉络和逻辑关系对这三类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进一步的研究需要重视衡量经济结构指标的一致性,关注人为因素对经济结构变迁的影响,在研究中国的经济结构变迁问题时需要考虑中国经济体制的特点,如所有制结构、各种形式的政府干预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贾德铮 高汝熹
本文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使用1981—2010年长三角16个城市的GDP数据,分别构建了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考察长三角都市圈城市间的空间关系。结论认为,长三角都市圈城市间存在较强的空间竞争合作关系,形成"两线两圈"式的空间效应体系;此外,上海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不足,与周边城市的竞争效应多于合作效应。
关键词:
长三角都市圈 城市空间效应 区域竞争合作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高素英 李能 张烨 王羽婵
优化空间布局对推动区域健康发展、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圈层经济理论为优化空间布局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鉴于此,运用ESDA方法和区域复杂网络模型,以河北省为实证对象,分析了区域间布局结构及其联系强度,对网络结构特征度量值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区域网络呈现出无标度的"择优增长"特征,空间布局亟待优化;石家庄和唐山在区域复杂网络中具有良好的资源控制能力和重要地位,河北省可以优化为三大经济圈层,即环京津经济圈、冀中南经济圈和冀西北经济圈。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晓光
随着港口经济圈辐射力和影响力逐步向外扩散,以港口为原点、港口城市为轴心,形成了以港口核心圈层、辐射圈层和影响圈层的结构。应从地理区位、港口定位、城市站位、政策到位等多个视角解读港口经济圈的必备条件,从基础条件、港口产业、运输体系等方面,构建科学的港口经济圈圈层结构。
关键词:
港口经济圈 圈层结构 宁波舟山港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晓光
随着港口经济圈辐射力和影响力逐步向外扩散,以港口为原点、港口城市为轴心,形成了以港口核心圈层、辐射圈层和影响圈层的结构。应从地理区位、港口定位、城市站位、政策到位等多个视角解读港口经济圈的必备条件,从基础条件、港口产业、运输体系等方面,构建科学的港口经济圈圈层结构。
关键词:
港口经济圈 圈层结构 宁波舟山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松峰 刘春国 陈旭 薛重生
在分析武汉城市圈经济现状的基础上,从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和交通格局三个方面,探讨了当前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定量测度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特征;从而提出"亚圈层多核联动"这一推进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组织新模式,并就新模式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做了阐释。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经济一体化 亚圈层多核联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童牧 何奕
通过考虑内部市场因素,在封闭经济假设下,本文构造了新的地方专业化指标,并利用该指标计算了1990年、1997年和2004年中国各省区的地方专业化水平。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地方专业化水平的空间差异与该省区在全国经济中的相对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通过解析中国的空间经济结构及其演化,还发现中国制造业在东部三大经济区的分类集聚模式。
关键词:
地方专业化 空间经济结构 经济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曾艳 聂辰旭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是在广东和广西两省交界处的梧州市和肇庆封开县境内新设立的两省直管经济区。该试验区面积较小,因而有必要向外拓展,即以该试验区为核心,形成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的圈层结构,以此来深化粤桂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其空间界定上主要采用了一小时经济圈、经济区物流配送半径、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等区域空间界定的方法和理论,并结合相应的经济发展数据来加以分析和佐证,这对今后粤桂经济合作区的发展和建设起着基础性研究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根年 许紫岳 舒季君 陈国亮 徐维祥
跨区域空间连续性视角研究"四化同步区"圈层结构时空演化与聚集经济圈优序组织,借用均值定理的思路和方法测度观察样本城市"四化同步"与否的"二元离散"属性(1-同步,0-异步),并构建Probit二元离散模型,以中国287个地级以上样本城市"四化同步"的概率大小识别跨区域空间连续性的"四化同步区"空间边界优序组织。研究发现:1地级市四化中各化发展偏离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明显收敛态势,并体现出明显的俱乐部效应;2"问题区域"和"区域问题"普遍存在,虽"四化同步"发展城市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在胡焕庸线(黑河—腾冲)西北侧"四化同步"发展城市仅零星呈现,成为突出的"问题区域",而总体上表现出来的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成为一些城市"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3"四化同步"发展城市密集区表现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区域涟漪的圈层空间结构特征,而异质性大国区间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的差异性主宰不同层级"四化同步区"圈层空间结构的地理分布,并与当今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有惊人的吻合;4"四化同步区"圈层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特征有利于特定区域分工更趋合理、一体化程度更高、空间效率得以提升的聚集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研究结果所隐含的政策含义显而易见,以异质性大国不同区域涌现的不同层级"四化同步区"圈层空间结构为基础形成的特定区域聚集经济圈,并表现出空间边界外拓的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