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52)
2023(12256)
2022(10214)
2021(9299)
2020(7621)
2019(17403)
2018(16618)
2017(31185)
2016(16992)
2015(19006)
2014(18526)
2013(18399)
2012(16853)
2011(15493)
2010(15299)
2009(14392)
2008(14220)
2007(12299)
2006(10971)
2005(9861)
作者
(50554)
(42525)
(42390)
(39991)
(26871)
(20234)
(18993)
(16506)
(16248)
(14780)
(14669)
(14060)
(13682)
(13344)
(13273)
(13074)
(12605)
(12569)
(12248)
(12090)
(10540)
(10372)
(10122)
(9572)
(9453)
(9382)
(9277)
(9172)
(8477)
(8385)
学科
(72192)
经济(72080)
管理(51689)
(46099)
(36614)
企业(36614)
方法(30179)
数学(27170)
数学方法(27002)
中国(24483)
(19906)
(18637)
(17839)
(15933)
贸易(15926)
(15588)
业经(15268)
(13486)
环境(12604)
(12373)
(12282)
银行(12238)
农业(12131)
地方(11894)
(11718)
(11437)
金融(11435)
(11291)
财务(11273)
财务管理(11246)
机构
大学(252452)
学院(248125)
(111864)
经济(109889)
管理(92739)
研究(91931)
理学(80590)
理学院(79629)
管理学(78557)
管理学院(78097)
中国(69407)
科学(54583)
(53681)
(50956)
(46239)
(45966)
研究所(42223)
财经(40776)
中心(40198)
业大(38918)
(37410)
农业(36491)
经济学(36430)
(35082)
北京(33654)
(33029)
经济学院(32877)
财经大学(30634)
(30291)
师范(29890)
基金
项目(171677)
科学(136732)
基金(129839)
研究(119556)
(116144)
国家(115271)
科学基金(98058)
社会(81884)
社会科(77880)
社会科学(77864)
基金项目(68715)
自然(63245)
(62901)
自然科(61862)
自然科学(61840)
自然科学基金(60796)
(55087)
教育(53826)
资助(52014)
编号(43620)
(39599)
重点(39444)
(36402)
国家社会(36185)
(35949)
(35460)
成果(35005)
教育部(34009)
创新(33957)
科研(33075)
期刊
(117553)
经济(117553)
研究(76251)
中国(49243)
学报(43895)
(41065)
科学(40219)
(39054)
管理(33607)
大学(33222)
学学(31772)
农业(27554)
(22276)
金融(22276)
财经(21196)
经济研究(20594)
教育(19330)
(18336)
问题(17383)
技术(17150)
业经(16637)
(15321)
(14923)
世界(13382)
国际(13204)
(12469)
科技(11557)
技术经济(11475)
业大(11207)
现代(10932)
共检索到3665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天宝  柴彦威  
单位制研究具有理解历史、解读转型和规划未来等重要意义,单位制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则是单位制研究的基础。单位制是在特殊的国际背景和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渐形成的,不仅受到了国际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以及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均给单位质制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同时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同样巨大。已有研究加深了对单位形成的认知,但在单位文化及心理、单位制形成影响因素的确切性和不同类型单位的成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天宝  柴彦威  
单位制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实现现代化而在城市构建的基本工具,其研究是理解历史、解读转型的重要视角,其积极因素将构成规划城市未来的重要理念。单位制研究已有30年的历史,涉及社会学、地理学、规划学等多个学科。总体而言,单位制度研究比较成熟,单位空间和社会研究在研究成果方面相对不足。单位制度起源研究有路径依赖、资源约束等视角,但确切性还不充分。单位制度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划分还未形成统一的看法。转型以来,不同类型的单位之间分化明显,不同类型的单位均有研究,但整体的判断还不明确。空间研究中,物质空间研究成果较多,但解释不足,行为空间和社会空间相对缺乏。从单位制社区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得以广泛关注,但转型的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学广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基石,单位制度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体制转轨和社会经济转型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而"单位制"城市空间生产方式构成了我国当前城市空间转型的基底,有别于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空间生产"的规则。对"单位制"城市空间生产的研究,既是对既有城市发展路径的反思,又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模式的探索,是我国城市空间转型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从政治经济空间组织、计划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公有制的土地制度和重工业导向的城市经济发展路径等方面概括了"单位制"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基础,揭示出"单位制"城市空间生产方式在组织单元、政治经济功能、生产主体和功能单元、生产内容和职能、空间生产的价值倾向以及相应的空间分化形态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同时指出新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单位制"空间生产方式的效率相对低下、城市企业主义治理下空间商品化属性凸显、空间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悖离而导致空间冲突锐化、"空间公平"的追求的愈加重要等问题,并进而指出城市空间生产方式由封闭式的"单位制"向开放式的"社区制"转型的趋向。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重达  吕斌  
单位制度在中国解放后建立,实现了较强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成为国家进行社会调控和整合的工具,还有效缓解了建国初期城市就业压力,提供了社会福利保障,并塑造了计划体制下中国城市的基本结构特征。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传统单位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位制度的许多社会功能也逐渐被剥离或弱化。分析了传统单位制度的社会功能,以及在制度改革后的社会转型期这些社会功能是如何由新的制度来完成的。从这些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中可看出,单位制度的影响仍然存在,改革应该借鉴传统的单位制度,寻找新的途径来完成对中国城市社会的管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爱君  胡安军  
文章基于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会城市(含自治区首府、直辖市,不含拉萨)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经济水平、科教支出水平、工业化水平及降雨量等因素对城市雾霾影响。结果表明: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雾霾产生正向影响,且城市规模与雾霾之间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科教支出水平和城市降雨能够显著降低雾霾,工业化会导致城市雾霾程度加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田子露  
本文以32个代表性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层面研究2011-2014年期间城市团购交易的主要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信息基础设施、交通和金融发展水平都显著地促进了团购市场的发展。进一步的从东部与中西部城市间的对比发现:信息基础设施、交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都显著促进东部地区的城市团购交易额增长。工资收入水平显著地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团购交易额的增长。人口规模对不同地区城市团购交易额的增长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抄军  赫广义  江群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城市化的内涵。进一步,构建了生产力水平指标体系,计量分析表明:"生产力水平是城市化水平的Granger原因"的单向因果关系,生产力水平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指标将提高3.115个百分点;对生产力布局、产业政策选择等的探索和调整,导致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在生产关系层面,户籍制度及依附其上的土地、社会保障、教育等城乡有别的制度安排促使了城乡二元结构,影响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借鉴城市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平稳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梅  黄贤金  揣小伟  
论文从能源消费、工业生产过程和废弃物排放多个方面对中国城市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和分析,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1—2015年中国城市年碳排放量基本呈增加趋势,仅2015年的城市碳排放量较2014年有所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煤炭消费量和水泥产量的减少;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碳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25%、26.24%和23.51%,其中,东部地区的占比先增加后降低,中部地区的占比持续下降,而西部地区的占比则持续上升。对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相邻区域的城市碳排放对本地区的城市碳排放造成明显影响;经济规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二产比重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碳排放量的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童玉芬   和明杰  
城市群因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而受到持续关注。本文用豪斯道夫分形维数测算了我国19个城市群的人口规模结构,并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以实证模型研究了城市群人口规模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我国多数城市群人口过度集中于核心城市;影响城市群人口规模结构的直接成因是人口迁移流动,进一步地经济、行政、社会、自然四类因素的集聚力和分散力共同塑造了城市群人口规模结构特征,其中城市群收入差距、行政等级差异、交通发达度、高等教育差异、医疗资源差异、地形起伏度、总人口等会促使城市群人口规模结构集中化,而人均GDP、第三产业占比、环境污染强度等会促使城市群人口规模结构分散化。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城市群人口规模结构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盛科荣  杨雨  孙威  
利用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数据和隶属联系模型构建中国城市网络,在解析城市网络中心性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定量识别与测度了中国城市网络中心性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在"行为—结构—绩效"分析框架下探索性解析了城市网络中心性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城市出度中心性体系呈现"香港-北京"双核结构特征,中介度体系呈现以北京为首位城市的首位分布特征,入度中心性体系则呈现多核心结构特征;市场潜力、关键资源、区位条件和经营环境等城市属性特征对于城市网络中心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不同维度中心性特征对于不同类型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择优选择、偏好依附和网络邻近是中国城市网络中心性发育的动力机制,这将进一步强化具有传统优势城市的网络地位。在网络发展环境下,中国城市化政策和城市治理体系需要作出相应调整,中国政府必须积极应对网络环境下的城市间发展差距,并在更大空间尺度上推动城市之间的网络合作。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汉林  王奋宇  李路路  
中国单位现象主要是指中国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社会行为通过组织功能多元化方式逐一整合到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即“单位”之中,从而由这种单位组织代表他们的利益,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给予他们社会行为的权利、身份和地位,左右和控制他们的行为,逐步实现人们社会行为以单位组织为基本单元的社会现象。正是由这种独特的中国单位现象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极其独特的两极结构:一极是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和政府,另一极则是大量相对分散和相对封闭的一个个的单位组织。国家对社会的整合与控制,不是直接面对一个个单独的社会成员,更多地是在这种独特的单位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单位来实现的。虽然,随着今天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的这种两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晋  
单位视角是审视中国学校组织运行不能回避的视角。学校教育性的发挥与单位制度运作有契合的一面,也有不适的一面。首先,单位制度本身对学校教育性构成第一重影响;其次,事业单位制度对学校教育性构成第二重影响;再次,教育性单位制度的内部运行理路对学校教育性构成第三重影响。因此需诉诸于学校单位去"单位化"之制度设计。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赵炬明  
与北美大学相比,中国大学的组织与管理有两点根本不同:制度化的精英主义和单位制度,其他不同均源于此。这两点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和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因此这些特征不会迅速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过去的十余年,制度化的精英主义依然如故,但单位制度却受到市场化改革的严重挑战。本研究所考察的大学仍保持其单位制度,但学校里的某些变化开始改变其性质。本文进而讨论了这些变化及其可能的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夏清滨  黄少安  
文章使用土地存量、资本存量、劳动力就业人数作为投入要素,以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产出变量,使用超效率DEA方法测算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全要素土地效率,并对中国城市全要素土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全要素土地利用效率普遍不高,产业结构和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限制了土地效率的提高,人力资本和政府的作用有利于土地效率的提高,土地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但不显著。上述因素在不同地区的作用有所偏重。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彭文斌  文泽宙  邝嫦娥  
基于2005年~2016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BM-DEA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评价绿色创新水平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影响绿色创新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绿色创新大致表现出缓慢上升趋势,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逐渐形成了以城市群为区域范围的"多核心"集聚形态;绿色创新具有累积效应,往期绿色创新成果会推动当期绿色创新发展;交通条件、教育水平、环境规制均会促进绿色创新,低层次产业结构则会显著抑制绿色创新,而扩大开放程度不利于本地区绿色创新,但会促进周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加强城市间绿色创新资源的流动、整合与共享,实现中国城市绿色创新协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