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68)
2023(13243)
2022(10673)
2021(9545)
2020(7567)
2019(17259)
2018(17006)
2017(32607)
2016(17470)
2015(19765)
2014(19858)
2013(19603)
2012(18406)
2011(16934)
2010(17118)
2009(15922)
2008(15717)
2007(14166)
2006(13137)
2005(12223)
作者
(50015)
(41774)
(41720)
(39953)
(27073)
(19762)
(18804)
(16156)
(16063)
(14916)
(14536)
(13796)
(13542)
(13436)
(13296)
(13001)
(12522)
(12050)
(12006)
(11564)
(10719)
(10156)
(10133)
(9562)
(9518)
(9496)
(9020)
(8916)
(8281)
(8269)
学科
(99487)
经济(99405)
管理(52567)
(46703)
(36264)
企业(36264)
方法(31161)
中国(29626)
数学(27660)
数学方法(27439)
地方(24485)
(23380)
业经(19342)
(19065)
环境(17580)
(17234)
(16814)
贸易(16802)
(16315)
(15974)
农业(15517)
地方经济(14804)
(14433)
(13991)
(13626)
银行(13617)
(13246)
金融(13246)
(13200)
(12713)
机构
学院(261028)
大学(260845)
(129830)
经济(127467)
研究(99629)
管理(97820)
理学(82660)
理学院(81721)
管理学(80688)
管理学院(80174)
中国(76883)
(56989)
(55977)
科学(53845)
(48884)
财经(44656)
研究所(43868)
中心(43231)
经济学(42277)
(40639)
(39249)
经济学院(37742)
(36522)
北京(36226)
(35858)
(34038)
师范(33818)
财经大学(32816)
业大(31259)
(30593)
基金
项目(163801)
科学(131787)
研究(123263)
基金(122527)
(105487)
国家(104691)
科学基金(90326)
社会(84108)
社会科(80005)
社会科学(79989)
基金项目(62772)
(59936)
教育(54588)
自然(54273)
自然科(53023)
自然科学(53013)
自然科学基金(52097)
(51124)
资助(50220)
编号(47354)
成果(39024)
(38415)
(37905)
重点(37179)
国家社会(36544)
课题(33996)
教育部(33157)
中国(33150)
(32991)
发展(32574)
期刊
(153675)
经济(153675)
研究(90022)
中国(52158)
(42648)
管理(39302)
科学(34371)
(34293)
学报(32015)
(28500)
金融(28500)
经济研究(26159)
大学(25718)
学学(24198)
财经(23566)
农业(23301)
教育(22910)
技术(22210)
业经(21442)
问题(21399)
(20632)
(18088)
国际(16575)
世界(16407)
技术经济(14950)
现代(13341)
(12953)
统计(12936)
经济问题(12400)
经济管理(11769)
共检索到4153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林美顺  
运用联立方程的广义矩系统估计方法,考察了1985~2013年中国城市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评估了不同时段的减排收益与成本。结果表明,城市化率每提高1%,可增加GDP 0.671%,但同时推动碳强度上升0.274%;化解城市化与碳减排之间矛盾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降低减排的经济成本,发展第三产业,而降低第二产业比重等措施则需要甄别选用;2005~2013年期间,中国碳减排的单位成本是前10年的2.05倍,过快的第二产业比重降速与清洁能源比重增速是减排成本快速上升的根本原因;未来减排策略的重点是:短期内为实现2020年的减排目标,必须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的能耗强度和能源强度在2014~2...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伯强  刘希颖  
作为目前国际上碳排放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大的国家,中国碳减排的国际压力日益增大,而所处的城市化经济发展阶段的能源需求特征又使得碳减排相对困难,因此,制定现阶段的碳减排政策是中国政府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针对中国当前阶段性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特征,对Kaya恒等式做出适当修正,引入城市化因素,研究了现阶段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本文选用协整的方法研究了CO2排放量与主要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动态地解释和预测了在各解释变量服从既定概率分布的前提下中国CO2排放量的增长情形。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碳排放增量,实现低碳转型应当在保证GDP增长的前提下,通过控制城市化速度和将城市化进程作为低碳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周燕  
目前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中国"十二五"规划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相关部门在进行决策时不能不考虑城市发展水平与CO2排放的关系。通过协整理论及修正误差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中国经历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虽然1949-2007年城市化与CO2排放并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改革开放前后城市化和CO2排放量都呈现出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即CO2排放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且改革开放前后城市化水平对CO2排放影响存在差异。另外,尽管从短期来看,CO2排放不受当年城市化变动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不论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与CO2排放之间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城市化对CO2排放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夏宗军   刘志平   王宜飞   王金凤   李晓丹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2000年以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首先通过对不同阶段发文数量、关键词聚类与趋势等进行分析,整理得出国内外学者关于建筑施工阶段碳减排研究的热点;再通过研究热点、高频词变化与趋向,梳理理论界对该领域节能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与管理措施的关注,据此进一步分析并提出建筑施工阶段碳减排策略,包括运输过程碳减排策略和施工安装过程碳减排策略,以助力我国建筑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夏炎  范英  
为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纷纷采取相应的碳减排策略,制定减排目标,而减排目标的实现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优化,强制减排要付出较大的经济代价。本文通过建立减排成本评估的投入产出-计量优化组合模型,研究了我国减排成本曲线的动态变化,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中国家减排的宏观经济损失更大的结论,提出了实现我国碳强度减排目标的非等量递增减排路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袁亮  何伟军  Dagmawi Mulugeta Degefu  沈菊琴  安敏  
通过两阶段的让步碳减排博弈模型分析发现:碳减排会影响各国的效用,效用的变化大小依赖双方的Logistic系数和限制性参数;在让步减排之后,两者不一定能实现帕累托最优,但是可以实现帕累托提升,让步谈判的输方获得更大的效用;而赢方的减排量在某一特定的区间范围内时效用也会得到提升。由于气候问题的严重性、流动性和不可分性,各国在协商过程中应该结合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在谈判中相互让步与妥协并承担起与自身能力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责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袁亮  何伟军  Dagmawi Mulugeta Degefu  沈菊琴  安敏  
通过两阶段的让步碳减排博弈模型分析发现:碳减排会影响各国的效用,效用的变化大小依赖双方的Logistic系数和限制性参数;在让步减排之后,两者不一定能实现帕累托最优,但是可以实现帕累托提升,让步谈判的输方获得更大的效用;而赢方的减排量在某一特定的区间范围内时效用也会得到提升。由于气候问题的严重性、流动性和不可分性,各国在协商过程中应该结合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在谈判中相互让步与妥协并承担起与自身能力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责任。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姜跃  韩水华  赵洋  
在低碳经济下,以由低碳制造商、普通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考虑了无碳税和有碳税两种情形,分析了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两种情况下供应链减排决策及合作策略,研究发现,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碳税税率应该设置在一个合理分范围内,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低碳制造商减排的积极性,碳税如果设置过高,增加了企业的经营负担,并没有起到减排的作用,但是在集中决策下,碳税越高越能促进企业减排;同时还发现集中决策能够有效地提高供应链利润,因此需要设计一定约束机制来保证供应链各企业能够按照集中决策的方式来进行决策,并分析得出了合作机制。最后使用算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相关参数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张强  叶少帅  魏园方  
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每年有大量的在施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碳排不容忽视。结合施工实际,梳理施工过程的碳排影响因子,重点对施工现场的机械碳排进行量化。结合某项目案例,对其施工过程的碳排进行测算,并对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碳排进行分析对比,进一步提出施工阶段节能减排的宏观和微观措施。通过研究,探寻建筑施工节能减排的潜力,为建筑业节能减排提供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刚  
我国在全球的碳减排上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当前的碳减排方案,可以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伞形国家集团"、"欧盟"、"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三大集团。各个集团出台不同的碳减排方案。深入分析美国与欧盟的碳减排方案,有利于我国制定更为科学的碳减排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美国与欧盟的碳减排方案存在差异,但是可以发现它们的碳减排方案都是基于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考虑,都是一种国家利益的考量。因此,在未来的碳减排上,我国应该秉承将碳减排与经济发展挂钩的基本策略;此外,尚需要进行一些国际谈判的策略选择。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斌  吴书胜  
文章基于2003-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城市化水平测算指标体系、邻接矩阵、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采用面板门限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贸易开放、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贸易开放、城市化、二氧化碳排放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贸易开放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受人力资本存在的单一门限值影响,若地区人力资本越过门限值,贸易开放可以显著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反之,贸易开放对二氧化碳排放则有促进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寰  何广  肖义  
【目的】高质量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落实低碳发展理念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考察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意义凸显。【方法】本文运用2006—2019年中国216个城市面板数据,以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并通过稳健性测试,多维度分析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模型考察低碳试点政策的影响机制。【结果】(1)与非试点城市相比,低碳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且纳入平行趋势、安慰剂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2)低碳城市试点均能通过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减少能源消耗量来发挥碳减排作用。(3)低碳城市试点碳减排效应具有显著异质性。碳减排效应在东部、中部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要强于西部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基于“胡焕庸线”视角下低碳试点政策对东南半壁城市的碳减排效应较西北半壁城市更为明显。【结论】本文从多维度评价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的碳减排阶段性成效,有助于深化低碳发展理念、探索低碳发展路径,为未来更多城市系统性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新形势下低碳城市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制定差异化与精准化路径促进绿色发展,为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刘兵  祁神军  张云波  佘洁卿  温日琨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构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模型。以厦门市学生宿舍、居民住宅及公共建筑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总结三类建筑碳排放的共性,进而提出不同功能建筑的减排策略。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治国  王杰  车帅  
本文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影响产业结构的分析思路,将空间碳排放纳入动态最优化模型,理论剖析土地城市化推进的空间减排效应及其内在机制,进而将半参数与参数空间模型相结合实证考察不同类型土地城市化的空间减排效应,并重点检验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就全国而言,土地城市化与碳排放整体上存在倒U型关系,相较于以建成区面积表征的广度土地城市化,夜间卫星灯光数据表征的深度土地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倒U型关系更加典型且边际减排效应更为显著;分区域来看,仅东部地区土地城市化与碳排放保持稳健的倒U型关系,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呈现正向单调关系;长期来看,广度土地城市化对周边地区碳排放具有抑制效应,而深度土地城市化则具有持续的促增效果;产业结构在土地城市化发挥空间减排效应的过程里中介作用显著,且这一中介效应具有非线性特征;土地城市化具有空间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效应。本文据此提出,土地城市化推进应基于地方发展现状积极调整推进模式,强化区域联动发展和协同减排,同时把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渠道,拓展土地城市化空间减排效应发挥的多元路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海涛  许学工  刘文政  
博弈论能够解释许多经济活动和国际关系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利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对《京都议定书》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争斗进行了分析,指出各利益集团之间斗争的内在原因,并对中国在新一轮谈判中的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由于《京都议定书》生效,而美国仍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并同时抛出自己的减排方案,这必然会引起新一轮的减排博弈。面对美国等一些国家施加的压力,中国在这场新的博弈中要有所准备,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既要维护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又要有助于减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