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99)
2023(13449)
2022(11247)
2021(10319)
2020(8660)
2019(20112)
2018(19810)
2017(37666)
2016(20392)
2015(23365)
2014(23462)
2013(23180)
2012(21427)
2011(19450)
2010(19422)
2009(18266)
2008(18244)
2007(16144)
2006(14210)
2005(13027)
作者
(60067)
(50459)
(50373)
(48000)
(31954)
(24060)
(22989)
(19688)
(19108)
(17813)
(17149)
(16747)
(16048)
(16020)
(15755)
(15681)
(15179)
(14948)
(14488)
(14464)
(12491)
(12330)
(12292)
(11508)
(11456)
(11313)
(11117)
(11060)
(10174)
(10146)
学科
(94241)
经济(94152)
管理(58608)
(53604)
(42339)
企业(42339)
方法(41139)
数学(36483)
数学方法(36199)
中国(28803)
(24867)
(20917)
地方(19500)
业经(19168)
(18825)
贸易(18817)
(18333)
(18287)
环境(17105)
(16670)
农业(16294)
(13796)
银行(13765)
(13329)
(13273)
(13238)
金融(13236)
(13203)
(12941)
理论(12541)
机构
大学(303996)
学院(300568)
(131251)
经济(128668)
管理(113958)
研究(107850)
理学(98646)
理学院(97446)
管理学(95787)
管理学院(95236)
中国(81839)
(65427)
科学(65155)
(57427)
(54703)
(50806)
研究所(49920)
中心(48583)
财经(46506)
业大(43688)
(43629)
(42456)
经济学(41819)
北京(41455)
(40198)
农业(40071)
师范(39826)
(38764)
经济学院(37840)
(34801)
基金
项目(201576)
科学(160164)
基金(149614)
研究(145009)
(131172)
国家(130182)
科学基金(111486)
社会(95548)
社会科(90626)
社会科学(90598)
基金项目(79258)
(75743)
自然(71318)
自然科(69745)
自然科学(69725)
自然科学基金(68498)
教育(66044)
(65241)
资助(60956)
编号(56531)
成果(45910)
重点(45850)
(45780)
(44219)
(41236)
国家社会(40760)
课题(39448)
教育部(39231)
创新(38794)
科研(38784)
期刊
(141225)
经济(141225)
研究(89527)
中国(58371)
学报(47119)
(45699)
科学(45032)
(43622)
管理(40427)
大学(35469)
学学(33386)
农业(31069)
教育(27990)
(25957)
金融(25957)
技术(24535)
经济研究(23900)
财经(23382)
业经(21455)
问题(20659)
(20197)
(17853)
(17379)
世界(15389)
国际(15283)
技术经济(15196)
资源(14792)
统计(14625)
(14233)
图书(13593)
共检索到4444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宾  徐维祥  陈国亮  
城市化行为包含城市化的生活和生产行为,城市化环境包含城市化的空间和生态环境。行为与环境的耦合协调保证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对其进行时空分析可为制订差异化的城市发展策略提供依据。利用耦合协调关系模型及2000至2013年的中国省级层面数据,研究了城市化行为与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问题。结果表明:行为方面,生活和生产行为耦合协调关系虽有一定提升,但仍存在重生产轻生活的问题,且自东向西程度增加。环境方面,空间环境受制于土地,而生态环境依赖投入,因此空间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变化更为复杂,且分布无规律。行为与环境方面,关系逐渐改善,但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发达地区普遍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燕  吴玉鸣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关系。应用耦合机制和时空协调性模型,对1996、2000和2004年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性。中国大部分省区处于低强度低协调的颉颃阶段,且东部大部分省区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在空间对应上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②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差距在增大;③中国大部分省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类型为工业化发展超前型。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李维维  陈田  马晓龙  
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有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构建城市化长效机制。本文从指标代表性入手,在构建旅游化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旅游化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的省际格局。结果显示,旅游化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性,呈现出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东中西梯度递减的格局。这种省际格局的形成是经济水平、服务供给、环境条件、产业实效、资源优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具有经济主导和产业支撑的特征。未来应遵循地域差异与实际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实施旅游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的优化策略。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丁利春  
山西省作为我国的煤炭大省,在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山西耦合协调发展的测度对山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分析山西省的基本发展情况,简要介绍城市化和城区生态环境的现状,计算不同权重后分别建立不同综合度的评价指标模型、耦合度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文章得到以下结论:社会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是推动山西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但生态环境整体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响应是推动生态环境发展的主要原因。山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11年间都在拮抗发展,山西城市化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生态环境不良则制约城市化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施宏  王富喜  高明  
将山东半岛作为研究区域,建立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质量指数及二者的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从时空两个维度分析了山东半岛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质量的耦合关系和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①城市化水平只能反映城市化的速度,并不等同于城市化质量,土地城市化较快的城市,在土地城市化质量上反而较低。②从时间序列上看,山东半岛城市群自1999年到2010年,土地城市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市化速度,2004年起半岛城市群城市土地面积迅猛增长,土地城市化质量开始明显低于人口城市化质量。③从空间格局上看,山东半岛城市群8地市总体协调发展度偏低,烟台、日照、威海三市的人口城市化质量和土地城市化质量耦合度较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霍露萍  
基于城乡融合视角,通过构建我国城市扩张和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6—2020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城市扩张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价分析,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探究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及主要根源,采用空间莫兰指数探讨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从时间趋势看,我国城市扩张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呈递增趋势,但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类型具有异质性。东部地区大多为初级协调阶段,中部和东北地区为勉强协调阶段,而西部地区的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和新疆处于濒临失调阶段。第二,耦合协调度总体Dagum基尼系数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是影响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第三,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M”型波动趋势,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霍露萍  
基于城乡融合视角,通过构建我国城市扩张和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6—2020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城市扩张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价分析,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探究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及主要根源,采用空间莫兰指数探讨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从时间趋势看,我国城市扩张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呈递增趋势,但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类型具有异质性。东部地区大多为初级协调阶段,中部和东北地区为勉强协调阶段,而西部地区的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和新疆处于濒临失调阶段。第二,耦合协调度总体Dagum基尼系数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是影响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第三,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M”型波动趋势,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玉坤  白云升  洪舒蔓  
基于新发展阶段的特征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分析了2005—2019年四川省18个地级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同时,构建动力因素模型,分析影响耦合协调度的动力因素。结果显示:2005—2019年,四川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水平大幅提升,但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成都"一市独大"现象严重,多数城市属于城市化滞后型。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呈现不均衡状态,多数城市处于基本协调阶段,呈由成都向外围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异与集聚特征。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为政府动力和内源动力,对国外循环的依赖度较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阳海鸥  廖玲莉  冷清明  
基于江西省11个地级市2015~2019年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城市化和大气颗粒物时空分布特征,构造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二者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2015~2019年全省城市化综合水平稳步上升,PM_(2.5)和PM_(10)浓度先升高后降低。(2)城市化综合水平空间离散特征显著,PM_(2.5)和PM_(10)自2016年起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城市化综合水平、PM_(2.5)和PM_(10)的局部自相关特征高度一致,呈“西北高,东南低”格局。(3)2015~2019年城市化与大气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整体提高,城市化往大气环境友好型发展,11个地级市耦合协调度提升差异显著,部分地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离散特征,以南昌为中心呈“中间高,四周低”分布格局。江西省会城市南昌实现了城市化与大气环境的良好协调发展,除南昌以外多数地级市的发展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建议各地级市因地制宜地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莹  杨芳玲  
通过建立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系统的多指标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5年我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与土地财政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其时空分异规律。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看,我国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的耦合协调关系经历了由失调衰退—过渡—协调发展三个阶段;从区域层面看,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的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区域内部协调度差异较小,土地财政相对于城镇化发展表现为"滞后—超前—同步"的演变特征;中部地区协调度及其内部均衡性次于东部,土地财政主要由超前型向滞后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恒  方兰  
农业绿色化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数字乡村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探究二者协同互动关系是当前新时代乡村振兴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二者内涵及耦合机理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基于耦合协调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测算2010~2019年中国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并对其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10~2019年间,中国农业数字化水平呈稳步提升态势,总体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东西部数字化差距正逐渐缩小。中国农业绿色化水平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区域间农业绿色化水平差异正逐步缩小。(2)中国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呈增长趋势,耦合协调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数字化是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未来优化的重点方向,绿色化是胡焕庸线以东地区未来应重点发展方向。(3)中国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创新水平和经济水平是核心影响因素。基于此,政府应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区域政策,推动数字化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岩  董慰  王乃迪  丁拓  董禹  
特色文化城市是结合地域自身文化特质打造的,具有文化个性精神的城市。首先,构建特色文化城市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以确定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然后,对中国的广州、苏州、成都、郑州和哈尔滨5个案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两大系统的联动发展情况。结果表明5个城市两大系统发展均为上升态势,属于协调耦合型,具有高度相关的良性耦合关系,且尚未达到高度协调的促进发展状态。最后,提出引导两大系统向高度协调有序方向发展的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耀彬  李仁东  宋学锋  
在阐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涵义的基础上,利用协同学思想构建二者之间的耦合度模型,并对1985年以来的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从时间上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时序基本处于颉颃阶段,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较低;②从空间上看,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都明显存在着地域性差异,且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东部省区普遍高于中西部省区的规律,同时它还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③由于经济发展、历史基础、自然条件和政策影响的差异作用,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在空间分布上不具有对应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段佩利  刘曙光  尹鹏  张海峰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厘清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沿海城市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沿海城市开发强度加速上升,均值由1995年的2.5254%增至2015年的5.1568%,高值集中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冲积平原,深圳(35.6402%)和上海(35.0359%)始终处于最高一级,资源环境承载力稳步上升且处可载状态,均值由1995年的0.3126增至2015年的0.3825,呈现以长江口为界,北高南低的空间特征。(2)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多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非同步性特征明显,深圳耦合度最高,宁德耦合度最低,两者协调度整体不高,以中度失调为主,深圳协调度最高,汕尾协调度最低。(3)各参数对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地理空间非平稳性特征,5个自变量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为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程度>产业发展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毕国华  杨庆媛  刘苏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机制,分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度模型,研究了2008、2010、2012和2014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总体上处于磨合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从耦合协调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呈"两头窄、中间宽"的梭型态势;从相对发展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较城市化的相对发展状态呈"倒三角"态势。3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具有波动性,未来应注重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发展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稳定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