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47)
2023(11929)
2022(9823)
2021(9222)
2020(7535)
2019(17188)
2018(17097)
2017(32446)
2016(17303)
2015(19546)
2014(19076)
2013(18273)
2012(16072)
2011(14568)
2010(14746)
2009(13945)
2008(13158)
2007(11258)
2006(9925)
2005(9015)
作者
(46163)
(38349)
(38039)
(36575)
(24398)
(17968)
(17332)
(14856)
(14580)
(13384)
(13007)
(12812)
(11964)
(11930)
(11898)
(11760)
(11450)
(10979)
(10902)
(10803)
(9419)
(9329)
(9192)
(8803)
(8620)
(8549)
(8345)
(8154)
(7572)
(7434)
学科
(76514)
经济(76438)
管理(46670)
(40417)
方法(32723)
(31560)
企业(31560)
数学(29826)
数学方法(29293)
中国(25901)
(19840)
(16555)
业经(15694)
(15595)
贸易(15585)
(15221)
地方(14185)
(13039)
农业(12800)
(12091)
环境(11210)
(11171)
(11043)
银行(11035)
理论(10959)
(10666)
(10449)
金融(10448)
(9554)
(9545)
机构
学院(238890)
大学(237887)
(105943)
经济(103976)
管理(90968)
研究(82964)
理学(78681)
理学院(77820)
管理学(76265)
管理学院(75824)
中国(64013)
(50815)
科学(48097)
(46921)
(40049)
财经(37498)
中心(36872)
研究所(36356)
经济学(34620)
(34456)
(33027)
(32837)
北京(32147)
经济学院(31166)
(31131)
师范(30893)
业大(30817)
(30377)
财经大学(28003)
(26700)
基金
项目(161179)
科学(129206)
基金(120045)
研究(119287)
(104126)
国家(103409)
科学基金(89715)
社会(79413)
社会科(75578)
社会科学(75561)
基金项目(62025)
(60124)
自然(55909)
教育(54968)
自然科(54770)
自然科学(54761)
自然科学基金(53756)
(51231)
资助(49669)
编号(47368)
成果(37945)
重点(36435)
(36294)
(35195)
国家社会(34445)
(33339)
课题(33071)
教育部(31828)
创新(31391)
中国(30810)
期刊
(113971)
经济(113971)
研究(73966)
中国(45855)
(34740)
管理(34142)
科学(32516)
学报(31544)
(30964)
教育(25073)
大学(25036)
学学(23502)
农业(21543)
经济研究(21094)
技术(21084)
(20662)
金融(20662)
财经(18500)
业经(17858)
问题(16243)
(16151)
(13874)
统计(13384)
世界(12758)
(12413)
国际(12137)
(12055)
技术经济(11659)
现代(11171)
决策(10717)
共检索到3516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亚斌  艾洪山  
城市化并不等于工业化,但是工业化是促进城市化的有效方式。在不均质发展的中国,城市如何找准自己在区域中的定位,并依托这种定位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工业逐步通过工业化实现城市化,并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实现城市化、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中国自身发展现状以及基本国情出发,从价值链分工的角度尝试性的提出了区域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每个城市应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选取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链环节进行生产,并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逐步通过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实现。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皮亚彬  薄文广  何力武  
本文使用中国2000~2011年地级城市数据,研究了城市区位和城市规模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结论如下:(1)随着与核心城市距离变远,城市长期人口数量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呈现出"∽形"的非线性关系;(2)在城市体系内,城市规模和城市区位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3)某地区城市分布越密集,则该地区的城市人口增长越快,应积极发展城市群以带动城市化。在城市群发展战略上,需要注意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地理上的合理布局。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小鲁  
鉴于城市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国家"十二五"规划对未来城市化进程将要给予的关注,本文尝试探讨我国城市的合理规模和城市化路径。本文回顾了我国过去城市化的一些重要经验教训,认为我国目前一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不是太多,而是仍然太少。市场调节下的大城市合理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合理利用,尤其是节约土地资源。但不同规模城市及小城镇之间存在某些共生和互补关系,处在大城市辐射区内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更好的发展条件,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城市群。本文还通过计量模型分析,证明各国大城市的发展有规律可循,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本文预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诚  蒙大斌  
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提升国民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我国传统的城市化路径过度的依赖投资与出口增长,从而陷入了城市化发展的"投资循环"陷阱,抑制了我国消费水平的提升。因此,我国必须选择多元化投资、产业结构升级、规模化城市、农业现代化以及民生政策的新型的城市化道路。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余华义  
本文旨在研究城市化及其不同路径对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本文证明城市化率、城市密度和人口大城市化率提高对地方政府规模有正向推动作用,且人口大城市化对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高于单纯的城市化。产出大城市化率变动对地方政府规模有U型影响。中国大城市化对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高行政级别城市的膨胀实现的,产出大城市化率对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受人口大城市化率的影响。本文用中国1998—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对该理论机制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和理论分析高度吻合,且结果是稳健的。在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简政放权的背景下,本文为中央政府通过优化城市的布局和形态,从而实现对地方政府规模膨胀的控制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钱文荣  
通过对建国后的历史考察 ,认为中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的消长演变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而这种演变始终未能有效地消除土地资源配置低效率和城市用地规模过度扩张。由于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都是不完善的 ,因此 ,机制的“选择”应该是“以哪种机制为主”的选择。在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 ,应以市场机制为主 ,政府机制也能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 ,但必须采取措施来弥补政府缺陷。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姚士谋   朱振国   Kamking Cheng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冯贞柏  
本文在分析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有利条件及相应的障碍;判断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渐进化、区域化的基本特点;提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应该采取中小城镇为主的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承担规划、引导、督促及协调的职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永亮  
文章选择合适的规模经济理论,对中国城市规模经济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1)无论小城市、中等城市还是大城市,都存在着明显的规模经济;(2)规模经济的程度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呈下降趋势。据此提出政策建议:长期和整体来说,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做法是错误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魏守华  周山人  千慧雄  
有别于探讨单个城市最优(绝对)规模的研究,本文从城市体系角度,运用Gibrat对数正态分布定律,以2011年为例,检验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实际规模与理论规模偏差,并划分出偏大、合理和偏小三种类型:偏大城市集中在3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偏小城市集中在人口规模100万左右的中等城市,而通常以绝对规模衡量的人口50万以下的小城市却相对合理。进一步地,构造居民效用最大化目标函数,分析市场机制下的集聚效应和政府引导下的公共服务对城市规模偏差的影响。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偏大城市由显著的集聚效应和优越的公共服务共同引致,其中,集聚效应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多样化就业和提升工资水平...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康永久  
中国近40年的城市化进程,对女性成长具有特殊意味。有这样一群农村姑娘,她们本是家庭、村落或学校的宠儿,充满内在的骄傲,对人生有着特别的渴望期许,但最终走上了成功与幸福相对立的道路。对她们而言,成长中的陷阱遍布爱情、家庭与事业各个方面。在这里,赫然存在一种文化中断。这种文化中断不是根源于波伏瓦所说的“幸福的被动性”或布迪厄所说的“男性统治”及其背后的“象征暴力”,也不是由于家庭资本或社会经济地位的特殊影响,而是与一套外在的打断系统息息相关。正是这套打断系统在她们生活中再造了相互观看与占有、情感结构与事业组织、理论生活与生产性劳动的现实区分。而城乡二元体制,则是这种打断系统制度化的核心。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城市、学校与理论知识这样一套公共支持系统与女性成长的内在关联。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靳涛  李帅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是中国社会现阶段十分突出的发展问题。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引致了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机制。那么,体制改革真的是引起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内在元凶"么?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能简单回答的问题,故此,我们构建了刻画体制变化的体制柔性指标来全面分析体制改革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我们研究发现,体制变革不仅不是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元凶",而且还能有效缓解城乡居民之间"穷者穷、富者更富"的"马太效应"。"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市场化改革并不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罪魁祸首"。通过细化指标的分析发现,经济权利制度方面的改革和权利保障制度的改革都对改善收入问题有积极影响,但...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栾贵勤  田芳  孟仁振  
从集聚经济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城市规模的合理性,并利用2006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检验了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说明,城市规模的扩大并不能带来相应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从政策操作层面上看,在继续关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应该更多地支持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此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发展第三产业来提高城市的人均产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