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72)
2023(12439)
2022(10166)
2021(9594)
2020(7887)
2019(18541)
2018(18314)
2017(35167)
2016(18770)
2015(21073)
2014(20896)
2013(20637)
2012(18603)
2011(17018)
2010(17161)
2009(15914)
2008(15678)
2007(13541)
2006(12141)
2005(11205)
作者
(53459)
(44560)
(44489)
(42571)
(28664)
(21376)
(20030)
(17302)
(17022)
(15912)
(15385)
(14981)
(14376)
(14288)
(14007)
(13843)
(13212)
(12844)
(12738)
(12652)
(11173)
(11094)
(10834)
(10189)
(10015)
(9917)
(9869)
(9535)
(9062)
(8788)
学科
(87678)
经济(87602)
管理(47926)
(46290)
方法(37603)
(35681)
企业(35681)
数学(34073)
数学方法(33466)
中国(27786)
(22111)
地方(18129)
业经(16936)
(16856)
(16442)
贸易(16430)
(15993)
(15871)
(15029)
农业(14629)
(13002)
银行(12987)
(12708)
金融(12706)
(12533)
理论(12289)
(11668)
环境(11560)
技术(10857)
(10730)
机构
大学(270123)
学院(267107)
(117835)
经济(115648)
管理(99843)
研究(98119)
理学(86196)
理学院(85149)
管理学(83337)
管理学院(82841)
中国(74865)
(58737)
科学(58470)
(51754)
(49226)
研究所(44933)
中心(43122)
(43067)
财经(41797)
(38319)
经济学(38276)
(37663)
业大(37632)
北京(37593)
(35645)
(35557)
师范(35315)
经济学院(34365)
农业(33632)
财经大学(31435)
基金
项目(180918)
科学(143977)
基金(135153)
研究(129381)
(119548)
国家(118712)
科学基金(101477)
社会(85490)
社会科(81278)
社会科学(81255)
基金项目(70014)
(66316)
自然(65112)
自然科(63770)
自然科学(63757)
自然科学基金(62624)
教育(59627)
(57830)
资助(56514)
编号(49396)
重点(41334)
(41094)
成果(40528)
(39391)
国家社会(37437)
(36929)
教育部(35477)
课题(35124)
创新(34764)
科研(34389)
期刊
(124908)
经济(124908)
研究(83869)
中国(53572)
学报(41983)
科学(40709)
(39650)
(38099)
管理(38067)
大学(32590)
学学(30568)
教育(28427)
农业(26911)
(25009)
金融(25009)
技术(23098)
经济研究(22367)
财经(21369)
(18638)
问题(18215)
业经(17993)
(15911)
(15452)
统计(15035)
世界(14104)
国际(13725)
(13516)
技术经济(13325)
(12231)
决策(12008)
共检索到4005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智环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从一般性来看可选择特大和大城市发展模式、中等城市发展模式、县城发展模式和建制镇城市化模式。但西部地区最好是选择以县城为重点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这是由西部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历史状况、区域分工特点和西部地区的经济与政治条件决定的。为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应采取各种有效办法促进西部地区县城城市化的发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朱鹏扬  李雪峰  李强  
地方政府作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推动中国区域及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基于中央-地方关系及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竞争等视角,侧重于分析地方政府在既有激励约束条件下会"如何作为"。文章基于实践,总结提出将中国地方政府拟化为一个理性经济主体-"公司",从"经营公司"的视角来理解地方政府在外部机制和制度约束下的运作逻辑,以此分析地方政府城市经营的逻辑。研究表明,在中国分税制、土地制度、土地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多重约束下,地方政府"公司化"运营行为导致了地方上较高的土地财政规模和过去几十年中"化地不化人"的城市化模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玉春  杜为公  
西部大开发中的农村城市化问题是实现西部区域均衡发展的关键 ,利用“城市”和“农村”两个辐射波的对接 ,是目前西部农村城市化的战略选择。本文对波状对接模式及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成新  郝兆印  孙雪  任柏华  姚士谋  
21世纪被誉为"城市时代"。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一直处于快速发展轨道,2011年全国城市化率达到51.3%,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和转折点。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社会矛盾凸显、环境负荷加重的关键时期,城市化模式亟待创新。本文在从城市发展质量、城乡二元矛盾、城市社会分层和资源环境危机等方面阐释我国城市化模式转变必要性的基础上,基于科学发展观理念提出,今后应该采取多元集约型协调发展的人本城市化模式,并从发展速度、扩张模式、动力机制、区域分工、城乡关系等方面提出我国城市化新模式实施的路径选择。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徐林  曹红华  
中国城市化率目前超过了50%,城镇化更已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城镇化不仅可以孕育经济转型、增长的新动力,而且城市还是一种现代、文明、幸福的生活方式。中国方兴未艾的城镇化进程除与既有公共服务体制产生明显紧张关系外,城市病大量出现也直接预示着城市化根本目标和城市文明理念有被颠覆的危险。文章以国内31个重点城市为样本,应用实证数据进行城市品质评价,试图揭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某些普遍不足,并发现特定城市的优势及弱点。文章认为,实现城市品质,须从战略、政策和技术等诸层面着眼,制定系统举措;与此同时,制度基础所决定的政府行为逻辑是城市品质的根本保障。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周铁训  
实现中国城市化必须实施均衡城市化发展战略。使城市化在 2 0 4 5—2 0 50年达到 50 %是较为现实的 ,也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选择以大城市为依托 ,并利用大城市功能的集中与扩散效应发展中、小城市的模式。为此 ,首先要进行农村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伟波  向明  范红忠  
德国的城市化采用了以大城市为核心、建立互补共生的区域城市圈的模式。在城市圈内,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中小城市是城市体系中的主体。德国的这种城市化模式保证了低房价,减少了居民上下班通勤时间和成本,完善了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保持和发展了各城市独特的城市文化,形成和发展了多样化的旅游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征平  俞晓玲  
城市化动力问题, 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与速度的重大问题。新中国建立之后, 由于其城市化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政治抉择, 因而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内在作用, 也使整个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其工业化发展水平。在今天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 其城市化动力模式对市场机制作用的吸纳, 亦成为当前加速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娟  曾菊新  
结合城市化的新观念,提出了中国城市化发展新理论模式——中国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建立在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基础之上,指的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城乡之间各种经济活动主体构成一个有序化的关联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获得一种特有的网络组织功能效应。同时,还在此理论基础上针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自的现实条件,分别对其实施城乡网络化发展进行了初步构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刚  袁家冬  韩宗白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已具有相当规模。但是,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仍有些滞后。因此,采取多种方式最大限度满足不同投资主体的城市建设投融资需要,对于推进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城市化建设投融资模式的比较,对我国城市化建设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在预测未来我国城市化建设资金规模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化建设投融资模式进行探讨。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江和伟  
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提出波状对接模式,以此作为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旨在通过促进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共同发展,相互形成对外辐射,不断实施对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单纯城市“城市化”带来农村地区的相对贫困,单纯乡村“城市化”迟滞工业化进程,最终较好地实现城市化这一宏观目标。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柯淑娥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柯淑娥一、小城镇战略并非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理想模式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在我国城市化战略选择上,虽然意见不尽统一,但走小城镇发展道路的城市化理论在目前占据主导地位,而且这一理论也普遍成为各地决策者的实践行为。不可...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玲  
《社会科学评论》1988年第5期李迎生的文章对“以小城镇为主体的城市化模式”提出了不同看法。作者认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生变革的新时期,有计划、有重点、因地制宜地发展一些作为农村区域中心的小城镇,对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我国广大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善,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但城市体系中大中小城市之间的比例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城市体系也将体现与之相应的结构特征,这种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目前无论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技术发达程度,还是从小城镇的职能和布局来看,绝大多数地区都条件不够,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智刚  周素红  
研究目的: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剖析目前在快速城市化地区普遍存在的5种土地开发模式,分析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案例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开发模式的多元化是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传统的土地使用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研究结论:尽快统一对集体用地流转的管理思路,加强流转环节的税费管理,防止政府土地收益的进一步流失,强化政府的统筹作用,充分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城市用地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