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91)
- 2023(8940)
- 2022(7019)
- 2021(6385)
- 2020(4999)
- 2019(11460)
- 2018(11227)
- 2017(21039)
- 2016(11095)
- 2015(12701)
- 2014(12359)
- 2013(12021)
- 2012(10902)
- 2011(10014)
- 2010(9711)
- 2009(8990)
- 2008(8761)
- 2007(7455)
- 2006(6777)
- 2005(6343)
- 学科
- 济(55825)
- 经济(55773)
- 管理(29302)
- 业(26295)
- 中国(21317)
- 方法(21197)
- 数学(19210)
- 企(19167)
- 企业(19167)
- 数学方法(19130)
- 农(14386)
- 业经(11644)
- 地方(11264)
- 贸(11103)
- 贸易(11095)
- 易(10840)
- 财(10187)
- 发(9545)
- 农业(9521)
- 制(9420)
- 环境(8969)
- 学(8898)
- 银(8189)
- 银行(8180)
- 行(7959)
- 融(7881)
- 金融(7881)
- 城市(7629)
- 产业(7580)
- 体(7371)
- 机构
- 大学(165082)
- 学院(161818)
- 济(78756)
- 经济(77494)
- 研究(63257)
- 管理(60253)
- 理学(52351)
- 理学院(51656)
- 管理学(50868)
- 管理学院(50573)
- 中国(48565)
- 科学(36343)
- 京(36143)
- 财(32493)
- 所(30776)
- 研究所(28252)
- 中心(27056)
- 经济学(26702)
- 财经(26652)
- 农(25178)
- 经(24715)
- 经济学院(24084)
- 北京(23089)
- 院(23034)
- 范(21786)
- 业大(21753)
- 师范(21617)
- 江(21507)
- 财经大学(20128)
- 农业(19812)
- 基金
- 项目(112379)
- 科学(91745)
- 基金(87129)
- 研究(80816)
- 家(76695)
- 国家(76198)
- 科学基金(65957)
- 社会(57356)
- 社会科(54640)
- 社会科学(54627)
- 基金项目(46115)
- 自然(40976)
- 自然科(40151)
- 自然科学(40144)
- 省(39509)
- 自然科学基金(39479)
- 教育(35524)
- 划(34838)
- 资助(34179)
- 编号(28852)
- 部(26306)
- 国家社会(26037)
- 重点(25884)
- 发(25390)
- 中国(24316)
- 创(23127)
- 教育部(22804)
- 成果(22686)
- 创新(21935)
- 人文(21629)
共检索到2412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明斗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区2002—2011年城市化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0年间,中国城市化效率整体呈现波浪式下降的演进过程,全国处于生产前沿面的省区数量总体上也呈现下降的趋势,且空间分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动。以2011年为典型年份对城市化效率进行全面分解,同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经济规模总量等要素对城市化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市空间的人口承载力则对城市化效率具有负面阻碍作用。
关键词:
城市化效率 城市化投入 城市化产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宝剑 李庆雯 杨智晨
中国式现代化对城市群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市群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构建城市群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莫兰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其时空特征和分异机理,发现城市群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呈持续增长态势,且差距不断缩小,但各维度现代化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城市群“领头羊”效应和极化趋势明显。空间分布的“东—中—西”梯度格局逐渐减弱,重心“向西向南”迁移,东西向对城市群现代化的拉动作用弱化,同时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城市群现代化的驱动因素具有多元化特征,对外开放水平解释力最强,而中西部城市群金融支持水平能够充分激发其他因子发挥交互作用。在此基础上,从优化城市群功能分工、发挥中西部城市群比较优势以及提升城市群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提出城市群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闫怡然 李和平 刘兆德
基于2005~201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定量分析了中国280个市辖区范围的城市经济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经济效率得分不高,变化幅度不大;城市规模效益梯度比较明显;城市经济效率与城市行政级别格局一致;区域差异较小并且呈现缩小趋势,省内差异贡献明显大于省间差异贡献;城市经济效率的空间格局比较稳定,形成了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群"状分布高值区域,以群内核心城市为中心,与群内较高、中等城市经济效率城市共同组成"核心—边缘"空间格局,而低水平城市则成片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所选6个因素对城市经济效率均有正向影响,其中城市规模、投资强度、区域联系的影响程度居前3位;地理区位差异是客观因素,要素禀赋是初始因素,而投资强度、区域创新投入等是直接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闫怡然 李和平 刘兆德
基于2005201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定量分析了中国280个市辖区范围的城市经济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经济效率得分不高,变化幅度不大;城市规模效益梯度比较明显;城市经济效率与城市行政级别格局一致;区域差异较小并且呈现缩小趋势,省内差异贡献明显大于省间差异贡献;城市经济效率的空间格局比较稳定,形成了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群"状分布高值区域,以群内核心城市为中心,与群内较高、中等城市经济效率城市共同组成"核心—边缘"空间格局,而低水平城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书畅 叶艳妹 肖武
研究目的:测度并探索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促进城市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研究方法:"一步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2009—2016年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提升,但仍处于中低水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在空间上由东向西递减,效率越低的区域其内部不均衡性越明显;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集聚态势显著,集聚程度趋于加强;高效率均质区域集中于东部地区,并出现向中西部延伸的趋势,低—高关联类型主要分布在东、中部交界地区,高—低关联类型在空间上表现为沿交通干线的带状分布,低效率均质区域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研究结论:应注重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的技术效率,通过投入要素优化和技术能力提升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的报酬递增,同时要制定区域差别化的效率提升策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沁萍 杨永春 田洪阵 顾磊 张博
基于植被变化视角,以中国656个建制城市的建成区为研究对象,选择1992、2000和2010年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植被数据,选用城市建成区内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均值反映建成区植被的状况;用建成区内NDVI均值和背景区内NDVI均值的比值(NDVI比值)衡量人为因素对城市建成区植被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①同一年份,城市规模越大,建成区植被越差;近20 a来,除小城市植被变差外,其他等级城市植被总体在变好。②同一年份,规模小的城市人为因素产生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近20 a来,人为因素对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植...
关键词:
植被变化 NDVI 灯光数据 建成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莎莎 程寅 唐婷婷
文章以中国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城市群数字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了城市的数字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城市群数字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类型与分布格局,进而测算各子系统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力分解,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针对城市群不同问题状况的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城市群数字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以中等及以下的发展水平为主;(2)城市群数字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向好但仍普遍处于基本失调阶段,且大多都处于系统均衡状态,未有明显上升趋势;(3)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发展受到数字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系统的相互影响和制衡。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邱梦华
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经历了逐渐分异的历史变迁过程。如果不对居住分异加以适当的调控就会出现居住空间极化与隔离问题。城市居住空间极化是社会不公正在居住空间上的表现。城市政治经济转变与城市规划、土地制度改革与房地产开发、住房制度改革与住房商品化是转型过程中城市居住分异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社会自组织力量、制定公正的社会政策是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城市居住空间 分异 极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开军 龙顺发
绿色发展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是衡量旅游业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综合运用Super-SBM-Undesirable模型、Markov链、Dagum基尼系数、空间杜宾模型等多种方法分析2010~2019年中国城市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动态演进趋势、空间差异大小及差异来源、以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等。结果表明:(1)2010~2019年中国城市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明显的“W”型阶段变化特征,在空间上具有较为显著的集聚特征。(2)中国城市旅游业旅游发展效率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并且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增长。高效率城市的倒退风险高于其他等级,主要向较高效率下移。(3)中国城市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总体基尼系数整体上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但是波动性较强,并且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在2013年之前,空间差异呈现逐渐扩大趋势,随后在2014~2017年,呈现较为显著地缩小趋势,而后呈现略微扩大趋势。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内差异。(4)旅游专业化水平、交通通达度表现出正向溢出效应,而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负向溢出效应。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建议,对促进中国城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玉华 章明
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04,2009和2012年4期TM遥感影像,研究近10年来重庆两江新区景观格局时空分异特征,探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与城市化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2年期间,两江新区呈现出以水田、旱地景观类型为主,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林地景观分布集中;研究时段内,该区域水田、旱地面积急剧下降,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快速增加;2城镇村及工矿用单一动态度绝对值最大,2009—2012年所有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动态度值显著增加,且在2009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由慢速变化型转换为快速变化型;3景观尺度指数在2004年变化趋势均出现转折,在2009—2012年间各景...
关键词:
快速城市化 景观格局 时空分异 两江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贾艳青 张勃 张耀宗 唐敏 马彬 王国强 刘秀丽 罗正明
论文利用长三角地区65个气象站1960—2014年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并比较了大城市站、一般城市站和乡村站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以及城市化对大城市站和一般城市站各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极端气温暖指日数明显增加,冷指日数明显减少,极值指数呈微弱上升趋势。暖指数城市站比乡村站增加趋势明显,冷指数城市站比乡村站减少趋势明显。除月最低气温极小值外,其他极值指数变化趋势在城市、乡村间差异较小。大城市站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冷(暖)昼日数和月最低气温极小(大)值城市化影响显著,一般城市站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和月最低气温极小值城市化影响显著,城市化对极端气温影响明显的是长三角北部、江苏南部和浙东南的部分城市站点。冷昼日数城市化效应在冬季较明显,暖昼(夜)日数城市化效应在夏季较明显,春季、夏季、冬季城市化对极值指数的影响显著。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城市化影响 长三角地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睿 洪再生
天津市作为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之一,其半城市化地区在2000年以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其建设用地扩张变化剧烈。通过对2000~2015年中四期遥感影像数据的分析,采用区位熵法,对天津市半城市化不同区域建设用地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对其空间格局进行类型划分。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其形成因素及驱动机制进行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睿 洪再生
天津市作为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之一,其半城市化地区在2000年以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其建设用地扩张变化剧烈。通过对20002015年中四期遥感影像数据的分析,采用区位熵法,对天津市半城市化不同区域建设用地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对其空间格局进行类型划分。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其形成因素及驱动机制进行分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贾艳青 张勃 张耀宗 唐敏 马彬 王国强 刘秀丽 罗正明
论文利用长三角地区65个气象站1960—2014年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并比较了大城市站、一般城市站和乡村站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以及城市化对大城市站和一般城市站各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极端气温暖指日数明显增加,冷指日数明显减少,极值指数呈微弱上升趋势。暖指数城市站比乡村站增加趋势明显,冷指数城市站比乡村站减少趋势明显。除月最低气温极小值外,其他极值指数变化趋势在城市、乡村间差异较小。大城市站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冷(暖)昼日数和月最低气温极小(大)值城市化影响显著,一般城市站冰冻日数、霜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城市化影响 长三角地区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捷凯 叶玲 宋伟轩 涂振发
住房是公民生存生活的基本条件,住房负担关系着中国亿万流动人口在迁入城市的居留成本和生活质量,深刻影响着流动人口的居留和迁移决策,其中租房负担主要影响流动人口短期居留意愿,购房负担主要影响流动人口永久居留意愿.该研究基于2012年和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以地级以上城市为空间单元,通过比较不同区域、不同等级城市、不同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群体的收入和住房负担差异,发现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房租和房租收入比均显著低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等级城市、高层次教育程度和稳定职业特征群体的租房负担较其他群体重.从综合收益成本角度判断,东部发达地区和高等级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未来一段时期重点迁入地区,但逐渐超越其经济负担能力的房价,将越来越成为流动人口永久定居城市的最大阻碍,导致其居留成本攀高,最终被迫回流或迁至相对低成本城市.基于共同富裕和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建议城市政府管理部门加大针对流动人口群体的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