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76)
- 2023(15416)
- 2022(12598)
- 2021(11728)
- 2020(9565)
- 2019(21753)
- 2018(21018)
- 2017(40582)
- 2016(21362)
- 2015(23989)
- 2014(23538)
- 2013(22906)
- 2012(20518)
- 2011(18416)
- 2010(17885)
- 2009(16218)
- 2008(15384)
- 2007(12963)
- 2006(11199)
- 2005(9826)
- 学科
- 济(98860)
- 经济(98774)
- 管理(58985)
- 业(56349)
- 企(45240)
- 企业(45240)
- 方法(40728)
- 数学(36149)
- 数学方法(35760)
- 中国(29942)
- 农(25121)
- 地方(23211)
- 业经(21984)
- 财(19332)
- 贸(18130)
- 贸易(18120)
- 易(17651)
- 农业(16917)
- 制(15415)
- 学(15019)
- 环境(14762)
- 产业(14756)
- 技术(13982)
- 发(13492)
- 和(13323)
- 银(13249)
- 银行(13241)
- 融(12976)
- 金融(12974)
- 地方经济(12910)
- 机构
- 学院(296302)
- 大学(295534)
- 济(133102)
- 经济(130810)
- 管理(118305)
- 理学(103254)
- 理学院(102131)
- 研究(100914)
- 管理学(100591)
- 管理学院(99998)
- 中国(75951)
- 京(61524)
- 科学(57678)
- 财(55278)
- 所(46928)
- 中心(45892)
- 财经(45804)
- 研究所(43050)
- 经济学(42572)
- 经(42054)
- 江(40642)
- 农(39829)
- 范(39503)
- 师范(39201)
- 经济学院(38487)
- 业大(38417)
- 北京(38069)
- 院(37368)
- 财经大学(34397)
- 州(32652)
- 基金
- 项目(208865)
- 科学(169164)
- 基金(156212)
- 研究(155798)
- 家(134875)
- 国家(133855)
- 科学基金(117389)
- 社会(104729)
- 社会科(99642)
- 社会科学(99622)
- 基金项目(82475)
- 省(78716)
- 自然(73053)
- 自然科(71456)
- 自然科学(71443)
- 教育(70676)
- 自然科学基金(70144)
- 划(66985)
- 资助(62003)
- 编号(61408)
- 成果(47918)
- 部(47240)
- 发(47236)
- 重点(47226)
- 国家社会(45260)
- 创(44199)
- 课题(41773)
- 教育部(41477)
- 创新(41424)
- 人文(40739)
- 期刊
- 济(138688)
- 经济(138688)
- 研究(86807)
- 中国(52074)
- 管理(44141)
- 财(40259)
- 科学(40076)
- 学报(37752)
- 农(36044)
- 大学(30543)
- 学学(28774)
- 教育(28076)
- 技术(26288)
- 农业(25338)
- 融(24278)
- 金融(24278)
- 经济研究(23845)
- 业经(22816)
- 财经(22384)
- 问题(20142)
- 经(19549)
- 贸(16187)
- 世界(14633)
- 技术经济(14476)
- 业(14266)
- 资源(14211)
- 国际(14105)
- 现代(14069)
- 统计(13792)
- 商业(13577)
共检索到4223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冯邦彦 李建国
区域城际产业同构分为行政类同构和集聚类同构两种。我国原有的城市化战略忽视了城市的市场范围、城市层次和产业分工的一致性、城市的功能定位、城际的网络效应等,因而加剧了区域城际产业行政类同构,减弱了集聚类同构。基于区域城市间产业同构化的视角,我国要摈弃以前违背市场规律的单一城市化发展战略,而制定宏观的区域城市群化战略能够利用城市的正外部性、城市的自组织能力、城市的等级体系,协调城市行政利益从而减弱产业行政类同构,加强集聚类同构,以此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松良 邱容机 朱朝枝
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1978年以后经历了与城乡发展政策互动的3个阶段,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但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同等GD P总量条件下的城市化;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发展不协调,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战略不科学。未来中国城市化战略调整的方向为:城乡协调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科学布局,协调发展;各区域间协调发展。
关键词:
中国 城市化 二元经济结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家强
城市化战略是整个社会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上升阶段,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战略选择必然是一种多样性的模式选择,分散性的道路选择,梯度性的区域选择,综合性的效益选择和阶段性的进程选择。这是由中国国情和中国城市化特点所决定的一种现实选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翠玲 王建红
在我国城市化问题研究中长期存在着一些论争,这些论争主要是基于研究者的不同立场和研究视角而导致的。这些论争所以存在,在于其未充分考虑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和历史性。基于此,应制定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不同类型乡镇和农村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关键词:
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战略体系 研究框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孙全胜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需要政府发挥好引导作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聚集了大量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高了工业化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产业经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从宏观的城市化进程和微观的城市发展两个层面着手。在宏观上,中国城市化和产业结构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演变过程。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处于恢复性发展时期,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在微观上,政府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财税措施,建立低碳环保型的公共交通系统。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苏雪串
乡村城市化: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正确选择苏雪串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的人类社会正处于城市化的时代,城市化已成为席卷各地的世界潮流。城市化作为社会经济运动的总过程,有它本身的客观规律。但是,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自然环境、历史背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永正 王秀秀
认为中国传统的城市治理主体单一,目标功利化,治理空间封闭化;传统的城市化在其目标与标准、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城市化空间与范围方面也存在误区。进一步认为,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治理进行三维战略转型:在治理主体上,应由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型;在治理目标上,应由唯GDP目标转为人本化目标;在治理空间上,应由城乡分割转为城乡统筹。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治理 反思 转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鸿雁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不仅没有形成中国本土化的城市化发展理论与模式,而且也没有一个完善而有系统的本土化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更为严重的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还没有解决根本性的目标问题,即面对中国未来30年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理论和模式;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已有的经验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能否在制度层面上总结发达国家城市化成功的经验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中国式的城市化模式。认为在城市化理论本土化的层面上,必须对中国的城市化理论与模式加以建构,并据此对中国的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实践型发展战略,提出了十个方面的理论概括。
[期刊] 改革
[作者]
汪冬梅 杨学成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头二十年,我国实际走了一条“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道路”。这一道路在为中国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留下了隐患。因为,“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并非具有普遍性和长久生命力的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而只是中国在“转轨发展”这种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条件下做出的特别选择。着眼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背景,遵循城市化一般规律的客观要求,在已经到来的城市化建设的新阶段,中国应该走“市场主导的多元化城市化道路”。
关键词:
城市化 小城镇建设 中国城市化道路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昊 赖小琼
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一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密切关联。一般认为,城市化对经济增长通常表现出正向的驱动作用。但相关研究中,更多是从传统的视角强调城市化过程中结构转变的影响,而新近理论研究则表明经济活动的集聚也有助于经济增长。本文基于对已有研究的讨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有效率的城市化应该是结构转变和集聚的统一,考察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应该综合考虑集聚的影响。为此,本文区分了两种类型(宽度和深度)的城市化涵义,并采用动态面板回归模型的GMM估计法,从集聚和二元结构转变的综合视角探讨了中国各区域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及其差异,数据分析发现考虑集聚影响的城市化更能解释中国...
关键词:
城市化 集聚 结构转变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原新 唐晓平
在我国城市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可持续的城市化模式———都市圈化,并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归纳,进而将中国三大都市圈与日本的都市圈进行比较,结论是:中国沿海地区的都市圈化,既适应世界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还能实现国家和区域的人口—经济—生态的平衡。都市圈化的推行,将在中国沿海地区形成以三大都市圈为核心的长达数千公里的人口高度聚集的沿海城镇密集地区,成为新时期我国国家竞争战略的支撑点,并将在一定程度上消弭城乡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体制鸿沟和贫富鸿沟。
关键词:
城市 都市圈 城市化 都市圈化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成金华 陈军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中国区域能源消费和主要能源产品的消费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一趋势形成的内在动因在于城市化进程所依赖的人力资本存量、技术创新优势、产业结构水平以及市场化水平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递减分布。科学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能源消费区域差异的基本规律,对促进城市化进程与能源消费的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城市化 能源消费 区域差异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魏后凯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化战略*魏后凯1978年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开始加速。城市化一方面孕育了城市现代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并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观念;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大量的城市垃圾,造成空...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郑宝银
中国城市化发展受到城市规划、农村社区建设、城乡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方式、体制改革等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是一个制度变迁的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采取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发展方针,推动了80年代以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是否继续实行这一方针,出现了不同的意见,认为不能继续沿用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指导思想,而应根据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及城市化的趋势,把城市化的指导思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施秧秧 吴宇哲 张奇
"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体功能分区战略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推进模式。在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中,采用开发建设优先或保护利用优先的不同划定思路,必然会相应产生不同的土地空间格局和城市发展模式。通过回顾我国城市化政策,对我国城市在土地开发建设、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审视。一方面,由于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展是该时期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由于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对耕地资源以及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又是必须执行的方针,从而在理论上构成了土地开发和保护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城市化 土地利用 开发和保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