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20)
2023(17452)
2022(14689)
2021(13598)
2020(11316)
2019(25882)
2018(25449)
2017(48414)
2016(26491)
2015(29785)
2014(29547)
2013(29335)
2012(26867)
2011(24334)
2010(23909)
2009(21968)
2008(21255)
2007(18469)
2006(16244)
2005(14470)
作者
(79410)
(65858)
(65524)
(62310)
(42065)
(31575)
(29573)
(25979)
(25274)
(23285)
(22576)
(22321)
(20998)
(20811)
(20483)
(20454)
(19790)
(19709)
(18947)
(18849)
(16617)
(16049)
(16012)
(15002)
(14850)
(14586)
(14537)
(14434)
(13285)
(13142)
学科
(108583)
经济(108458)
管理(72659)
(68239)
(54147)
企业(54147)
方法(48180)
数学(42208)
数学方法(41817)
中国(32867)
(29725)
(24767)
(24398)
业经(23760)
(21740)
贸易(21729)
地方(21139)
(21130)
农业(19922)
(18981)
环境(17470)
(16213)
理论(16041)
(16038)
银行(15965)
技术(15868)
(15390)
金融(15389)
(15287)
(14605)
机构
大学(382544)
学院(377656)
(155352)
经济(152244)
管理(145645)
研究(137149)
理学(126695)
理学院(125216)
管理学(122979)
管理学院(122343)
中国(100753)
科学(87110)
(83266)
(70182)
(70082)
(66485)
研究所(64712)
业大(61702)
中心(59858)
农业(55646)
财经(54348)
(52988)
北京(52842)
(49888)
(49765)
(49565)
师范(48958)
经济学(47499)
经济学院(42865)
(42790)
基金
项目(265611)
科学(207834)
基金(194433)
研究(186603)
(173546)
国家(172182)
科学基金(145674)
社会(119258)
社会科(112994)
社会科学(112964)
基金项目(103133)
(101046)
自然(96576)
自然科(94343)
自然科学(94313)
自然科学基金(92618)
(87082)
教育(84121)
资助(79818)
编号(73183)
重点(60112)
(58391)
成果(58217)
(56932)
(54670)
科研(51268)
创新(51205)
课题(50873)
国家社会(50131)
计划(49720)
期刊
(166181)
经济(166181)
研究(112381)
中国(70271)
学报(69059)
(63321)
科学(61391)
管理(52636)
大学(51046)
学学(48270)
(47221)
农业(43878)
教育(37281)
(30329)
金融(30329)
技术(29546)
经济研究(28498)
财经(26267)
业经(26181)
(23782)
问题(22889)
(22618)
科技(19245)
(18620)
图书(18606)
业大(18210)
(17811)
技术经济(17806)
世界(17021)
资源(16973)
共检索到5483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珩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中国的能源消费将会进一步增加。以能源消费为因变量,以城市化、工业化和能源价格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算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DP,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都会增加中国的能源消费;第三产业比重则会降低中国能源消费;另外由于技术进步和节能政策的作用,中国能源消费还存在着一个负的时间趋势。采用回归方程以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部分目标为依据,对中国2015年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将维持6%左右的增长速度。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结构,能源价格和节能技术等方面对中国的节能政策进行分析。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静萍  周景博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以2014年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为样本,就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对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模式均有显著差异。工业化对空气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影响模式为正向线性;城市化对空气质量具有间接影响,其中,人口比重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为负向线性,人口密度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人口密度影响拐点的置信区间为(363,1232)人/平方千米,2014年,有64个城市在此区间内,需要决策者重点关注。本文的创新在于首次将SEM引入空气质量影响因素研究领域,在实证分析中揭示出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的不同路径与模式;并提出,城市化率的提高和第二产业比重的降低均有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从改善空气质量的角度,应将集中型城市化作为我国城市化的基本路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静萍  周景博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以2014年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为样本,就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对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模式均有显著差异。工业化对空气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影响模式为正向线性;城市化对空气质量具有间接影响,其中,人口比重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为负向线性,人口密度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人口密度影响拐点的置信区间为(363,1232)人/平方千米,2014年,有64个城市在此区间内,需要决策者重点关注。本文的创新在于首次将SEM引入空气质量影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力  
未来单纯依靠工业化推动经济已经走向尽头,随着外需逐渐转向内需,城市化仍将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本文首先利用logistic函数预测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水平,其次利用主成分法降低纬度并确定权重,构建城市化综合评价体系。结果发现中国未来仍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其城市化的拐点将在2017年出现;但同时中国各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良莠不齐,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质量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而经济潜力因子和环境因子应该被赋予更多的重视。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宏利  
本文分析了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居民(包括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并没有完全享受到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在"十五"和"十一五"的大部分时间,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而国家税收的增速却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收入分配不均问题日益严重,收入差距过大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文章认为,在城市化滞后的情况下,投资与出口导向型的重工业化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改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着力点在于提高劳动力价格。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振球  谢香  钟宁波  
从历史演进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角度看,城市化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和动力,第二产业的发展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提出了需要。本文使用1978—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工业化水平和第三产业GDP统计数据,建立VAR模型对全国城市化、工业化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率增长率、第二产业增长率以及第三产业增长率滞后期对第三产业增长率的影响作用在短期和长期是不一致的。我国当前要提高第三产业增长率,必须科学地规划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第三产业以一个合理的内部结构持续发展;必须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在第二产业协调化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其高度化;必须科学规划城市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城...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黄树强  
一 现状和已有的解释 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其主要表现为:1.若以制造业创造的国民生产值占GNP的比重代表工业化水平,1990年中国已达到工业化国家60年代的平均水平,但城市化水平比工业化国家低40多个百分点;2.若以制造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代表工业化水平,亚洲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每增加1%,城市化水平提高1.88%,而新中国40多年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谢俊贵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型工业化给中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重要动力。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变城市化落后局面;采取多途径发展方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把握国际化发展趋势,推进信息化城市建设。这样,才能使中国城市化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作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涵  成金华  
为了取得可靠的能源需求预测,本文引入工业化、城市化等重要因素,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机在时间序列预测中的优势,确定了输入向量集合和输出向量集合,建立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能源需求预测模型。将我国1985-2009年能源需求相关数据进行模拟与仿真,并对中国2010-2020年能源需求量进行预测,并模拟解释变量不同增长率下能源需求的演变并给出政策选择。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对能源需求影响很大,到2020年能源需求将达到45.3亿t标准煤,而且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对能源需求就越大。变量模拟得出的结论是产业结构也是能源需求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工业结构的调整,即便是微调,也会对能源需求...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明慧  陈锦  
利用1999~2009年中国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可以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对能源消费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恩格尔系数对能源消费具有显著的反向影响。此外,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性: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东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东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居民恩格尔系数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助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供应的矛盾,保障社会和谐发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谭崇台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必由之路,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中国现在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相比,面临许多特殊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是农民工问题。只有有效地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中国才能成功地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简新华等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馨  牛叔文  赵春升  胡莉莉  
中国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将居民家庭的能源消费分为直接和间接两部分,通过生活方式分析法测算了中国居民家庭的间接能源消费以及相应的碳排放量,研究了城乡居民家庭两部分能源消费的结构和变化趋势以及相对应的碳排放。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都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逐年增加而间接能耗下降。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一个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将会增加能源消费量1085.26千克标煤。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的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费结构反映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从能源消费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人们的消费行为逐渐由生存型消费转为发展型消费。家庭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也在逐年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产生的碳排放量分别达到8535.04万吨和56678.76万吨,农村分别为6883.41万吨和8117.94万吨。在这种形式下,应当引导居民逐步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成金华  陈军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中国区域能源消费和主要能源产品的消费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一趋势形成的内在动因在于城市化进程所依赖的人力资本存量、技术创新优势、产业结构水平以及市场化水平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递减分布。科学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能源消费区域差异的基本规律,对促进城市化进程与能源消费的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庄颖  夏斌  
中国的经济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对碳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建立全国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省级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993—2001年间,我国工业化比城市化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更大,2002—2014年间城市化比工业化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大;对于三类收入水平不同的地区,工业化、人均GDP及建成区面积因素均对碳排放起正向拉动作用,而城市化因素因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碳排放的作用不尽相同。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耀彬  
文章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和协整分析来实证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并利用因素分解模型定量测算出城市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变动的贡献份额。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联系,且二者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但这种长期均衡的短期纠正力量并不很强;现阶段城市化对我国能源需求的贡献作用尚比较小,而且还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在当前条件下,建立有助于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化推进模式是中国降低能耗的根本路径选择和重要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