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56)
- 2023(12760)
- 2022(10430)
- 2021(9406)
- 2020(7472)
- 2019(17095)
- 2018(16821)
- 2017(31386)
- 2016(17020)
- 2015(19276)
- 2014(19168)
- 2013(18915)
- 2012(17796)
- 2011(16578)
- 2010(16611)
- 2009(15072)
- 2008(14794)
- 2007(13018)
- 2006(11979)
- 2005(11228)
- 学科
- 济(85081)
- 经济(85006)
- 管理(40094)
- 业(39682)
- 中国(31107)
- 方法(27833)
- 企(26680)
- 企业(26680)
- 地方(25255)
- 农(25105)
- 数学(24754)
- 数学方法(24607)
- 业经(18704)
- 农业(17357)
- 贸(16532)
- 贸易(16517)
- 易(15965)
- 发(15348)
- 学(14428)
- 制(13978)
- 环境(13857)
- 财(13626)
- 银(13575)
- 银行(13544)
- 地方经济(13449)
- 融(13397)
- 金融(13396)
- 行(13286)
- 发展(11470)
- 展(11358)
- 机构
- 学院(247632)
- 大学(247626)
- 济(112352)
- 经济(110257)
- 研究(98479)
- 管理(87880)
- 中国(74697)
- 理学(74420)
- 理学院(73367)
- 管理学(72250)
- 管理学院(71765)
- 科学(58291)
- 京(55635)
- 所(50250)
- 财(47404)
- 研究所(45634)
- 农(45119)
- 中心(42992)
- 财经(37424)
- 江(37365)
- 经济学(36230)
- 北京(35987)
- 业大(35801)
- 范(35799)
- 师范(35464)
- 院(35346)
- 农业(35155)
- 经(34181)
- 经济学院(32634)
- 科学院(30545)
- 基金
- 项目(163699)
- 科学(129969)
- 研究(120360)
- 基金(119661)
- 家(105454)
- 国家(104605)
- 科学基金(88402)
- 社会(80072)
- 社会科(76023)
- 社会科学(76007)
- 基金项目(62888)
- 省(61790)
- 自然(53841)
- 教育(53695)
- 划(53217)
- 自然科(52629)
- 自然科学(52617)
- 自然科学基金(51688)
- 资助(47877)
- 编号(46760)
- 发(42163)
- 成果(38258)
- 重点(37852)
- 部(36711)
- 国家社会(34843)
- 发展(34451)
- 展(33915)
- 课题(33891)
- 创(33495)
- 中国(31965)
- 期刊
- 济(130798)
- 经济(130798)
- 研究(82407)
- 中国(56403)
- 农(43243)
- 学报(38708)
- 科学(37995)
- 管理(33369)
- 财(32754)
- 农业(29940)
- 大学(29612)
- 教育(28305)
- 学学(27712)
- 融(26050)
- 金融(26050)
- 经济研究(22160)
- 业经(20949)
- 技术(20251)
- 问题(18966)
- 财经(18905)
- 业(16748)
- 经(16642)
- 贸(15318)
- 世界(14866)
- 国际(14237)
- 资源(12757)
- 技术经济(12172)
- 发(11905)
- 现代(11789)
- 图书(11293)
共检索到3916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汪段泳 朱农
城市化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迁移密切相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区域差异非常明显,其根源是在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各地区,影响城市化发展的诸因素之发育程度及所起作用不同。本文运用平行数据(panel)模型,对影响中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城市化发展的诸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为:①各地区之间,特别是沿海与内地之间,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非常显著。②在中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当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起推动作用;而在沿海地区,则由第三产业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③对外开放政策对推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起了显著作用,在沿海省份表现尤为突出。由此可以推断,中、西部开放力度的加大将推动当地城市化...
关键词:
城市化 地区差异 产业结构 对外开放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涛 李波 卜永祥 伍超明
利用中国1999年至2004年65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本文对我国城市非农人口的增长与城市的总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平均工资、土地价格变动以及制造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把样本分成东、中、西部地区和大、中、小城市六组,具体分析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城市规模下,这些变量对中国城市化水平决定程度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城市化应着力促进大城市第三产业和中小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使大城市转变成为服务中心和市场中心,中小城市成为制造业中心的观点。
关键词:
城市化 制造业 劳动力成本 土地价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农
长江上、中、下游三大地带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性是由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的模式决定的。利用长江地区 9省 1市的统计数据 ,研究了长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并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 ,探讨了长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揭示了长江地区城镇化和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农村非农化、基础设施、政府投资等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未来长江地区的发展过程中 ,要以城镇化的发展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实现城镇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在非农产业中 ,要大力开发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潜力 ,加快农业劳动力异地转移的步伐。农村工业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口向城市的过度集中...
关键词:
长江地区 人口城镇化 区域经济 回归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江辉
文章利用1997~2008年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有关产业结构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Eiews6.0统计软件为分析工具,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因素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着显著的直接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明显,而第一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不显著,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城市化 产业结构 多元线性回归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静 饶梅先
工业环境效率是工业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协调性程度的度量。文章使用方向性距离函数的方法处理非期望产出问题,研究我国区域的工业环境效率状况,计算和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环境效率的差异与演进趋势,研究表明:在加入污染变量后东部地区环境效率值变化程度较小,而中西部地区环境效率水平下降幅度较大。该文实证考察了制度、地域以及经济运行层面的决定因素对地区环境效率差异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对三大地区的作用机理存在较大差别。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思齐 于都 孙伟增
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但是地区间差异显著。首先分析和归纳了影响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然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验证了各因素对互联网使用情况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区域性因素,如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投入以及互联网基础设施对于互联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而社会人口因素,如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结构的作用效果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影响地区间互联网使用情况差异的因素主要来自需求端,其中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是影响东部与中西部城市间互联网使用差异关键因素;人口规模对于中部与西部城市之间的差异也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关键词:
互联网发展 影响因素 地区差异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冯邦彦 马星
关于中国城市化的测度存在颇多争论,关于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也存在不同意见,本文试图就这两点争论提出自己的判断,并以此为据,对被学者们忽视的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进行详细分析。另外,在谈论城市化水平的发展程度时,人们往往只注重绝对的城市化率,忽略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我们认为将二者综合起来考虑,并将其应用于中国及各省区城市化水平的分析,才能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用非农就业比重与城市化比较分析城市化发展水平更为科学。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慧慧 胡秋阳 张云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对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地级市层面的数据测算并分析了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演进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撤县设区这一促进经济空间一体化的行政区划变革对地级市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撤县设区显著改善了地级市层面城市化相对于工业化的落后局面,提高了两化的协调性。原因在于,县市经济空间的一体化有助于提升工业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自由度和协调性,促使工业企业和人口因谋求集聚效应而向城市集聚。因此,行政区划和层级安排需要充分考虑对经济空间造成的分割竞争和整合协调,以及由此给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城市化 工业化 空间经济 撤县设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尚启君
在理论上,为了节省运费,工业企业内在地要求集中布局,这使大城市化成为城市化模式的主导形式。工业大规模集中布局之处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降水充沛、地势平坦、靠近沿海。一个国家难以改变的自然地理条件基本上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城市化模式。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我国可划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内应重点发展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从总体上看,我国由于适宜工业大规模集中布局的区域非常稀缺,不宜发展过多的超大城市和密集的城市群。要促进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造共享工业集中布局稀缺区域的体制环境;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跨省流动人口的后顾之忧。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胥玲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土地使用制度和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地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中国近3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但随着近几年房价的不断攀升,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农,曾昭俊
文章从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的发展具有趋同性,即城市规模越大,人口增长率越低;(2)迁移的惯性对城市人口增长起促进作用;(3)对外开放能显著促进城市的发展,在经济还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内陆地区,其作用尤为显著;(4)基础设施条件能显著影响城市人口增长的节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耀彬 涂红
基于驱动-压力-状态-响应(DPSR)分析框架建立结构因素图,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别对中国东、中、西、东北4个区域的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资源消耗和污染强度以及地区贫困不均等因素正成为限制东部地区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2经济稳步发展和空间逐步扩张是积极推动中、西部2个地区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主要因素;3东北地区相对于中国其他3个地区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形成过程有很大不同,人口增长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等特征因素尤为重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建国 刘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率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城市化质量依然很低。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金融市场、教育与文化、医疗卫生、信息化、人居环境方面选取有代表性的14项指标对中国的城市化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中国的城市化质量总体较低,省际间的城市化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决定城市化质量的因素主要在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因此,提高城市化的质量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教育、医疗卫生水平;此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城市的绿化和环境的改造,实现城市化"量"与"质"的统一。
关键词:
城市化质量 影响因素 因子分析 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曦 陈中飞
本文在传统城镇化理论模型中引入城镇聚集成本和农村人口迁移成本,建立了城镇化水平决定的预期收益一成本(非)均衡模型。然后基于92个国家1980—2010年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和制度两方面揭示决定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我们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参与率越高,第一产业比重越小,民众自由度越大,高等教育普及率水平越高,一国的城镇化水平也就越高;而无论是根据OECD国家还是非OECD国家的经验,中国的实际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国际经验下的合意城镇化水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阻碍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并非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因素,而是诸如人口户籍管理这样的制度性因素,因而破除户籍制度势在必行。
关键词:
城镇化水平 均衡模型 聚集效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莉 刘呈军 彭刚
本文以新发展理念为背景,对中国人类发展指数(CHDI)进行了拓展研究,构建了"寿命、教育、收入、新发展理念"四个核心维度的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并对全国及31个省份1990-2017年的人类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研究了 1990-2017年31个省份CHDI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了 CHDI的动力机制与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西部地区CHDI与东部地区之间差距较大;(2) CHDI具有正的空间相关关系,呈现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和外溢效应;(3)CHDI的三大主要驱动因素为城镇化水平、人均GDP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另外,能源消耗强度为主要的抑制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