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22)
- 2023(19267)
- 2022(16306)
- 2021(15352)
- 2020(12706)
- 2019(29386)
- 2018(28890)
- 2017(55474)
- 2016(30205)
- 2015(34130)
- 2014(33971)
- 2013(33372)
- 2012(30467)
- 2011(27421)
- 2010(27191)
- 2009(24896)
- 2008(24207)
- 2007(21134)
- 2006(18670)
- 2005(16708)
- 学科
- 济(123462)
- 经济(123311)
- 管理(85101)
- 业(80944)
- 企(64417)
- 企业(64417)
- 方法(55459)
- 数学(48575)
- 数学方法(47918)
- 农(36894)
- 中国(36780)
- 财(29690)
- 业经(27293)
- 学(26034)
- 贸(24475)
- 贸易(24463)
- 易(23834)
- 农业(23574)
- 地方(23413)
- 制(22583)
- 理论(19567)
- 银(18586)
- 环境(18566)
- 银行(18526)
- 务(18281)
- 财务(18195)
- 和(18192)
- 财务管理(18151)
- 技术(17907)
- 行(17659)
- 机构
- 大学(427835)
- 学院(425011)
- 济(175382)
- 经济(171762)
- 管理(165369)
- 研究(148045)
- 理学(143166)
- 理学院(141585)
- 管理学(138888)
- 管理学院(138155)
- 中国(111757)
- 京(92340)
- 科学(91670)
- 财(77608)
- 所(74449)
- 农(72417)
- 研究所(67959)
- 中心(66808)
- 业大(64718)
- 财经(62747)
- 江(61305)
- 北京(58556)
- 经(57377)
- 农业(56942)
- 范(56240)
- 师范(55651)
- 院(54107)
- 经济学(53907)
- 州(49407)
- 经济学院(48544)
- 基金
- 项目(292915)
- 科学(230619)
- 基金(214407)
- 研究(211278)
- 家(188649)
- 国家(187140)
- 科学基金(160202)
- 社会(134595)
- 社会科(127530)
- 社会科学(127494)
- 基金项目(112705)
- 省(111608)
- 自然(104654)
- 自然科(102278)
- 自然科学(102247)
- 自然科学基金(100399)
- 教育(96724)
- 划(95229)
- 资助(89053)
- 编号(84712)
- 成果(68267)
- 重点(65838)
- 部(64870)
- 发(62402)
- 创(60156)
- 课题(58377)
- 国家社会(56485)
- 创新(56323)
- 科研(56240)
- 教育部(55515)
- 期刊
- 济(188136)
- 经济(188136)
- 研究(126928)
- 中国(80929)
- 学报(69381)
- 农(66308)
- 科学(63972)
- 管理(60878)
- 财(57918)
- 大学(52996)
- 学学(49809)
- 农业(46083)
- 教育(45534)
- 技术(36691)
- 融(35792)
- 金融(35792)
- 经济研究(31166)
- 财经(30583)
- 业经(30420)
- 经(26387)
- 问题(26102)
- 业(24512)
- 图书(21320)
- 理论(20970)
- 贸(20417)
- 技术经济(20386)
- 版(20010)
- 科技(19593)
- 世界(19153)
- 实践(18852)
共检索到6258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哲
本文在考察中国城市化水平和增速变化的基础上,通过两部门劳动力要素流动差异模型,推演出影响城市化动力的两大内生因素为工农业产品价格和劳动生产率,并基于两者差异,分析了中国城市化动力的内生机制和实现情况,认为影响中国城市化增速变化的重要原因来自作为城市化动力的工资率差异。随着工业劳动生产率缓慢提升和农产品价格长期上涨,中国城市化增速将保持高位平稳的态势。
关键词:
城市化动力 产品价格 劳动生产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欧阳博强 孙学涛 王振华
利用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产业结构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城市化的门槛效应,并据此分析了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的原因。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与二三产业增加值之比呈倒"U"形关系;产业结构的"工业化"倾向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随城市化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线性特征,中等城市化水平下的"工业化红利"最为显著;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具有协同影响,但存在地区差异;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的原因在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下降,不能完全归因于产业结构的服务化倾向。
关键词:
城市化 产业结构 劳动生产率 门槛模型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芳芳
相对于第二产业,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偏低,这与发达国家两产业劳动生产率趋同的现象相反。城市化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手,也在无形之中对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产生着巨大影响。在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快速提升,第三产业也具备了快速发展的需求规模,在由工业化向城市化跃进时期,相对于第二产业,城市化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则更加直接且强大,第三产业也逐渐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但我国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明显缺口。本文基于理论和典型化事实,利用MSVA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差异 城市化 就业结构优化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芳芳
相对于第二产业,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偏低,这与发达国家两产业劳动生产率趋同的现象相反。城市化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手,也在无形之中对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产生着巨大影响。在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快速提升,第三产业也具备了快速发展的需求规模,在由工业化向城市化跃进时期,相对于第二产业,城市化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则更加直接且强大,第三产业也逐渐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但我国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明显缺口。本文基于理论和典型化事实,利用MSVAR模型检验了当前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化是否是二三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并在检验过程中挖掘制约城市化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作用的因素。研究结论显示,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并改善城市化进程中的政策环境是发挥城市化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作用的关键。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差异 城市化 就业结构优化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梁婧 张庆华 龚六堂
本文基于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导出城市规模与城市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中国2003—2009年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对由此得到的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发现地级市中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呈现显著的倒U形关系。在可比方法估计下我们发现中国被低估的城市已明显减少,大部分城市处于最优规模的附近,但同时被高估的城市数量在增加。此外,与东、中部等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集聚经济 劳动生产率 最优城市规模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毛丰付 潘加顺
提高城市化质量和劳动产出效率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关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发达国家城市化平稳期假定做出的,这与中国当前发展情境不符。本文在城市产出总量函数中引入了资本存量和产业结构变量,考察快速城市化时期的资本存量、劳动投入、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等关键经济变量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国1995—2010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本文发现:劳均资本存量、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等因素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作用,并且呈现阶段性和趋势性特征。总体上看,资本深化的作用最大但呈缓慢下降态势,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的作用为正且呈"倒U型"变动,而人口集聚呈"规模报酬递增",要...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丹丹 张倩肖
在测算和分析中国工业1999-2014年间整体、分区域和分行业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呈绝对收敛特征;分区域看,中国四大区域均呈绝对收敛特征,东北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和西部地区次之,沿海地区收敛速度最慢;分行业看,绝大多数工业行业都表现出收敛特征,且技术密集型行业比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收敛速度快。
关键词:
中国工业 劳动生产率 β收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任洲鸿
构建一种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是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进程的理论要求和时代要求。本文认为,应当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精神,突破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唯(物质)生产资料所有制论"的理论思维,批判吸收现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蕴含着的劳动价值论思想并借鉴其诸多实证研究成果,以系统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力资本化理论为基础实现对按劳分配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
按劳分配 劳动力资本化 理论创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洁雄
本文利用2000—2008年的城市数据,研究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动态发展趋势及其区域特征。主要结论有:(1)技术效率和人均资本存量是劳动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作用在近年呈强化趋势。(2)中西部城市集聚效应强于东部。(3)服务业比重与劳动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4)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系数不显著,出口加工区与保税区甚至带来负效应。(5)受技术效率和人均资本存量的影响,劳动生产率存在收敛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杰 周倩
文章基于我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GMM、门槛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城市规模和产业结构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协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与城市规模之间呈倒U形关系,与二产/三产增加值之比也呈现倒U形关系;(2)城市"规模红利"的发挥受制于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的"结构红利"大小也受城市规模的影响。文章据此提出:虽然少数中国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已经初步出现规模不经济迹象,但绝大多数中等城市规模仍偏小,"规模红利"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同时绝大多数城市还未充分发挥第二产业的潜力,不宜过早"去工业化"。文章据此对中国城市发展战略...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吴昊
笔者在产出函数中以劳动生产率为因变量,引入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为自变量对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展开分析,选取全国286个地级市的数据面板为样本,使用FE、RE、Tw-FE、LSDV、FGLS等方法研究发现:从时间上看,人均资本存量对劳动生产率提升作用最大,但提升效果趋于稳定;人力资本投入、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效果处于增长的趋势中且人力资本投入的提升最具潜力;劳动力要素投入则显出规模不经济。从空间上看,人力资本投入、人均资本存量在中西部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高于东部;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效果东部高于中西部;工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吴昊
笔者在产出函数中以劳动生产率为因变量,引入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为自变量对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展开分析,选取全国286个地级市的数据面板为样本,使用FE、RE、Tw-FE、LSDV、FGLS等方法研究发现:从时间上看,人均资本存量对劳动生产率提升作用最大,但提升效果趋于稳定;人力资本投入、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效果处于增长的趋势中且人力资本投入的提升最具潜力;劳动力要素投入则显出规模不经济。从空间上看,人力资本投入、人均资本存量在中西部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高于东部;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效果东部高于中西部;工业化程度在东部显出消极影响,中西部则呈现积极影响;而劳动力要素投入在东部和中部呈现规模不经济,西部则相反。综合来看,近阶段人力资本投入对于中国劳动生产率提升作用最为显著,我国要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应注重人力资本的增值与纵深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修岩
本文基于中国2003~2006年的城市面板数据,通过就业密度、城市相对多样化水平和相对专业化水平等集聚经济因素对城市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了关键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从而得到更加可靠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在控制住其他影响因素后,一个城市的就业密度和相对专业化水平对其非农劳动生产率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集聚经济 就业密度 生产率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韩峰 阳立高
文章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构建理论、计量模型及内外市场需求测度,运用2003-2011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国内、国际市场潜力和产品多样化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城市间整体上互为商品市场,存在显著的需求关联效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和产品多样化均显著促进了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且国内市场潜力加强了产品多样化的影响效果。国际市场潜力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国内市场潜力。各地区国内市场潜力、产品多样化及其交叉项系数均显著为正,且由东向西依次递减;国际市场潜力显著提高了东、西部劳动生产率,但不利于中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内、国际市场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作用在东、西部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盖庆恩 朱喜 史清华
本文在封闭的两部门经济中,引入劳动力市场扭曲,使用非位似的Stone-Gary效用函数从理论上说明了劳动力市场扭曲同经济结构变化和劳动生产率间的关系,并使用1980—2009年间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首先,中国部门间劳动力市场存在扭曲,且并没有呈现随时间而减弱的趋势,控制部门间人力资本差异后的年均扭曲指数为0.24,即农业的工资水平仅相当于非农部门的24%;其次,劳动市场扭曲会显著迟滞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若消除扭曲,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将下降26.38%;最后,劳动力市场的扭曲使过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会带来显著的效率损失,年均潜在损失达到16.34%。若消除劳动力市场扭曲,中...
关键词:
市场扭曲 结构转变 劳动生产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相对劳动力成本对产业梯度转移的影响研究——基于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视角
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与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四位数行业的实证研究
中国城市集聚效应与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实证研究
数字经济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吗?——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中国城市车辆密度、劳动生产率与拥堵成本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的量化关系研究
经济开放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内资企业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省市和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
基于劳动生产率趋同的地区追赶研究
中国工业结构有序变动的劳动生产率因素研究——基于劳动生产力增长率和GM(1;3)模型的分析
中国区域劳动生产率存在趋同吗?——一个基于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