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51)
2023(18307)
2022(15406)
2021(14212)
2020(11665)
2019(26778)
2018(26768)
2017(50889)
2016(27543)
2015(31023)
2014(31300)
2013(31027)
2012(28855)
2011(26419)
2010(26605)
2009(24340)
2008(23808)
2007(20960)
2006(18900)
2005(17350)
作者
(81571)
(67685)
(67263)
(64116)
(43395)
(32334)
(30537)
(26607)
(25868)
(24245)
(23186)
(22896)
(21662)
(21628)
(20937)
(20830)
(20091)
(19488)
(19398)
(19306)
(17100)
(16789)
(16342)
(15516)
(15304)
(15179)
(14950)
(14782)
(13705)
(13386)
学科
(131803)
经济(131669)
管理(75900)
(70696)
(56113)
企业(56113)
方法(48915)
数学(42119)
数学方法(41748)
中国(38987)
(32746)
地方(31683)
业经(28183)
(27365)
(25512)
(23576)
贸易(23559)
(22778)
农业(22153)
(22074)
环境(20661)
(19506)
银行(19455)
(19215)
金融(19214)
(18819)
(18584)
(18362)
理论(18248)
地方经济(17635)
机构
大学(402713)
学院(399073)
(171346)
经济(167782)
管理(152117)
研究(147118)
理学(130081)
理学院(128490)
管理学(126388)
管理学院(125669)
中国(110458)
科学(88729)
(88529)
(75455)
(74996)
研究所(68067)
(65211)
中心(64067)
财经(59937)
(58841)
业大(57321)
北京(57126)
(54743)
(54522)
师范(54260)
(53160)
经济学(52908)
农业(50728)
(47649)
经济学院(47315)
基金
项目(265100)
科学(208809)
研究(194310)
基金(192809)
(168416)
国家(167019)
科学基金(142478)
社会(124683)
社会科(118128)
社会科学(118098)
基金项目(101711)
(101097)
自然(90631)
自然科(88517)
自然科学(88497)
教育(87896)
自然科学基金(86917)
(85928)
资助(79107)
编号(77653)
成果(63967)
(60439)
重点(59647)
(58744)
课题(54714)
(54194)
国家社会(51964)
创新(50694)
教育部(50396)
科研(49880)
期刊
(198649)
经济(198649)
研究(127753)
中国(82226)
学报(62633)
(60621)
科学(59433)
管理(58553)
(54592)
大学(47450)
教育(44808)
学学(44406)
农业(41987)
(38059)
金融(38059)
技术(34474)
经济研究(32615)
业经(30550)
财经(30116)
问题(26767)
(26020)
(22381)
(20937)
图书(20916)
技术经济(20609)
世界(20107)
国际(18974)
现代(18715)
科技(18566)
理论(18432)
共检索到6140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臧良震  张彩虹  
城市化、经济发展方式与碳排放之间紧密联系,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文章利用1952~2008年的相关数据,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通过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城市化、经济发展方式和碳排放三者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当前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虽然能够推动城市化进程,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以投资拉动为主,导致影响效果并不明显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CO2排放量不断增加;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对CO2的减排效果在短期内有效,但是长期效果不明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周燕  
目前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中国"十二五"规划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相关部门在进行决策时不能不考虑城市发展水平与CO2排放的关系。通过协整理论及修正误差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中国经历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虽然1949-2007年城市化与CO2排放并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改革开放前后城市化和CO2排放量都呈现出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即CO2排放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且改革开放前后城市化水平对CO2排放影响存在差异。另外,尽管从短期来看,CO2排放不受当年城市化变动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不论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与CO2排放之间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城市化对CO2排放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叶  王道平  赵耀  
物流活动是主要碳排放源之一,是温室气体减排、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从省域层面对我国物流作业的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和比较分析,对于从宏观上掌控各省域物流作业碳排放量及省域物流作业节能减排目标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给出了省域物流作业CO2排放量测量模型,测算了不同能源的CO2排放因子及排放系数。然后,以物流作业直接能耗法核算我国各省域2008年物流作业的CO2排放指标,包括各省域的CO2排放量和单位货物周转CO2排放量,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省域之间物流活动产生的CO2排放量存在着地域不平衡性,CO2排放量中东部大部分省域要高于西部省域,而单位货物周转CO2排放量西部大部分省域要高于中东部省域。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晓聪  沈鹏  谢明辉  赵慈  陈忱  刘晓宇  
采用脱钩模型和分解模型对1998—2020年中国工业CO_2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进行解析。研究发现:1998—2020年我国工业CO_2排放与经济发展间呈现负脱钩状态,但是负脱钩程度在减弱,工业CO_2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向协调发展的方向改善。脱钩稳定性方面,工业CO_2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波动较大,但是稳定性程度在逐步提升。从脱钩因素方面分析,1998—2020年,电力脱钩弹性(EL)、工业电气化脱钩弹性(LS)、价值创造脱钩弹性(SG)均对总脱钩弹性(CG)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能耗脱钩弹性(CE)还未对总脱钩弹性(CG)产生正向贡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晓聪  沈鹏  谢明辉  赵慈  陈忱  刘晓宇  
采用脱钩模型和分解模型对1998—2020年中国工业CO_2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进行解析。研究发现:1998—2020年我国工业CO_2排放与经济发展间呈现负脱钩状态,但是负脱钩程度在减弱,工业CO_2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向协调发展的方向改善。脱钩稳定性方面,工业CO_2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波动较大,但是稳定性程度在逐步提升。从脱钩因素方面分析,1998—2020年,电力脱钩弹性(EL)、工业电气化脱钩弹性(LS)、价值创造脱钩弹性(SG)均对总脱钩弹性(CG)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能耗脱钩弹性(CE)还未对总脱钩弹性(CG)产生正向贡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葵  戴小文  
本研究利用1978-2009年间的统计数据进行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了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化率与碳排放之间在长期存在驱动关系,城市化率的提高将引起碳排放量的增加,当城市化率每提高1%,碳排放量以1.61%的比率增加;②将高城市化率作为中国现代化标志,从而"大跃进"式地进行城市化运动将造成我国碳排放总量随城市化率的逐年提高而急剧增加,将有悖于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和阻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③碳排放量除受到当期城市化率水平的影响,还受到来自前期城市化率水平的累积影响,即前期城市化率水平体现了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势必引起能源消耗的增加。从目前中国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范德成  王韶华  张伟  
基于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建立了CO2排放的分解模型,并以1994年为基年,对1999~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S)、结构效应(S)和技术效应(T)对CO2排放变化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CO2排放总量在不断增长;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S)是增长的推动因素,技术效应(T)起抑制作用,结构效应(S)影响力甚微,规模效应(S)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技术效应(T)的减排作用;技术效应(T)对CO2排放增长的抑制作用在减弱,减排的突破口在于经济发展的结构效应(S)。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俊松  贺灿飞  
基于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特点,采用对数平均的Divisa方法对我国1990~2007年的CO2排放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效应是我国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CO2排放的主要原因,人口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大。分地区的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强度效应对CO2排放量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人口效应使东部地区碳排放增加,使中西部地区碳排放降低,能源利用结构变化对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较小。因此,要降低我国的CO2排放,需要针对地区特点制定不同的政策,东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进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中西部地区需要逐步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洁  张天顶  
文章针对从1990~2006年中国的25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SO2排放量,采用城市层面的数据实证考察了样本城市的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了在中国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也发现在样本城市中外商直接投资没有恶化空气质量,而是改善了空气质量,同时也发现第三产业比重以及资本密集度这两个变量对于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存在着门槛效应。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奥  武春友  
基于IPAT方程,本文将中国1990~2008年间CO_2排放量变化分解为人口因素驱动、经济因素驱动和技术因素驱动,运用LMDI因素分解法对各驱动因素的驱动效应和驱动程度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情景分析法对中国2011~2025年间CO_2减排界域按照CO_2排放量下降和零增长进行划定预测。最后,本文从节能减排领域的技术创新角度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军  耿建  
我国经济在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含碳资源,使得空气中CO2含量明显升高,随着"温室效应"、"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的普及,人们日益关注经济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本文以1990-2009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协整、ECM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我国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环境库兹列茨曲线,得出主要结论,以期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曙东  赵明正  王传星  李斌  
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制定需要依据科学合理的CO2排放量测算。现有的IPCC提供的CO2排放量计算方法仅考虑一次能源燃料所产生的CO2,未考虑到二次能源省际调配的情况,不能真实反映各省CO2排放情况。本研究提出了考虑二次能源省际调配情况下CO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并以2009年的数据为例,对各省能源消费CO2排放量进行了计算。考虑二次能源省际调配后,传统的能源大省如内蒙古、山西的CO2排放总量下降,东部沿海省份的CO2排放总量上升。中西部地区的CO2排放强度仍显著高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加工技术设备落后的情况,导致了西部地区的CO2排放强度偏高。建议中央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二...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孟凡生  李美莹  
为客观和准确地挖掘和评价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选取技术投入、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增长水平、人口规模和绿色植被用地面积等因素作为评价依据,构建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组合赋权法构建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评价模型,实证分析2000~2011年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组合赋权法结果显示:技术投入、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增长和绿色植被用地面积是影响我国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组合赋权法在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评价分析的运用,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为进一步确定CO2排放量影响因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鸿武  王珂英  项本武  
基于1995-2010年中国29省的面板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研究了城市化对低、中、高收入组省份CO2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导致CO2排放量的增加;各省人均实际收入和CO2排放量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随着人均实际收入的上升,城市化对低、中、高收入省份CO2排放量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低收入组而言,城市化和CO2排放量之间呈U形变化关系,对中等收入组而言,城市化水平的上升会带来CO2排放量的单调增加;而对高收入组来说,城市化和CO2排放量之间存在倒U形变化关系。说明城市化水平的上升对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性与居民收入水平高低和经济发展阶段是密切相...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奥  武春友  
基于改进的Kaya等式和LMDI分解法,对1990~2008年间中国CO2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效应测算与贡献率分析,研究表明:CO2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可以分解为排放强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刺激CO2排放量增长,排放强度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抑制CO2排放量增长,但这种抑制作用难以抵销由经济效应拉动的CO2排放量的增长。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