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92)
2023(11415)
2022(9601)
2021(8889)
2020(7394)
2019(17680)
2018(17162)
2017(33303)
2016(18009)
2015(20373)
2014(20471)
2013(20714)
2012(19693)
2011(17838)
2010(17741)
2009(16654)
2008(16680)
2007(14771)
2006(12703)
2005(11559)
作者
(53660)
(45033)
(44985)
(43200)
(28850)
(21729)
(20523)
(17538)
(16938)
(15912)
(15590)
(15013)
(14340)
(14336)
(14292)
(14191)
(13595)
(13315)
(12972)
(12841)
(11163)
(10993)
(10991)
(10235)
(10204)
(10118)
(9983)
(9866)
(9121)
(9090)
学科
(85485)
经济(85411)
管理(47346)
(45422)
方法(39839)
数学(36279)
数学方法(35992)
(34245)
企业(34245)
中国(26041)
(21131)
(19612)
(17687)
(17129)
贸易(17123)
(16691)
地方(16615)
业经(14405)
(14375)
农业(14061)
环境(13980)
(13080)
银行(13049)
(12822)
金融(12820)
(12510)
(11470)
(11378)
财务(11358)
财务管理(11328)
机构
大学(270403)
学院(266301)
(121318)
经济(119051)
管理(98977)
研究(98796)
理学(85451)
理学院(84392)
管理学(83022)
管理学院(82515)
中国(74645)
科学(59431)
(57986)
(53214)
(50599)
(47511)
研究所(46274)
中心(44264)
财经(43200)
经济学(39977)
业大(39976)
(39517)
(37862)
农业(37735)
北京(36887)
经济学院(36320)
(35226)
(34215)
师范(33884)
财经大学(32315)
基金
项目(178702)
科学(141406)
基金(133675)
研究(125908)
(118176)
国家(117327)
科学基金(99428)
社会(83766)
社会科(79687)
社会科学(79663)
基金项目(70163)
(66002)
自然(63727)
自然科(62319)
自然科学(62300)
自然科学基金(61233)
(57338)
教育(56757)
资助(55461)
编号(47229)
(41222)
重点(40941)
(39160)
成果(38501)
国家社会(36602)
(36373)
教育部(35133)
科研(34631)
创新(34369)
中国(33971)
期刊
(125857)
经济(125857)
研究(81005)
中国(48540)
学报(44493)
(41940)
科学(40789)
(40571)
管理(33558)
大学(33021)
学学(31388)
农业(28479)
(24147)
金融(24147)
经济研究(22155)
财经(21977)
教育(20897)
技术(20310)
(19037)
问题(18968)
业经(17633)
(16484)
(16136)
统计(14726)
世界(14113)
技术经济(13893)
国际(13677)
(12892)
(12697)
资源(12023)
共检索到3916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谷魁英  孙慧  
文章运用定基功效系数法、定基极差熵权法、变异系数法和空间标准差椭圆,测度分析2010—2018年中国地级以上287个城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结果表明,2010—2018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以1.24%的年均增长率稳步提升,东、中、西三大地区和城市群间内部差异显著,但随时间增长呈逐渐缩小的态势;空间标准差椭圆呈长轴方向收缩、短轴方向扩张的密集型空间格局,表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周小亮  吴武林  
研究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标体系,测度分析中国各省份及三大地区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变动趋势、区域差异及其收敛特征。研究方法:运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泰尔指数、σ收敛模型和β收敛模型。研究发现:中国各省份及三大地区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区域差异显著但逐年缩小,并具有收敛特征。研究创新:根据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内涵和外延构建指标体系,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指标选取主观随意性强、指标种类单一、忽略指标实际含义和指标体系不易操作等问题,从而更具有效性和应用性;运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测度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使测度结果具备了时空双重维度上的可比性。基于时空视角,从各省份及三大地区两个层面进行考察。研究价值:有助于观察和把握中国经济增长的绿色化与社会包容性的现实状态,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向仙虹  孙慧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准自然实验,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SDID)来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政策效应,并将政策效应进行分解,最后探讨政策效应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城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具有直接政策激励作用,且逐年增强;同时,还存在显著的政策红利溢出效应,但溢出效应存在时效性;在溢出效应分解中,政策效应对邻近沿线城市的辐射作用强于非沿线城市。(2)在异质性分析中,"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应对内陆节点城市的促进作用要强于海港节点城市。(3)"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应主要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包容度来提高包容性绿色增长,现阶段对绿色生态的正向促进作用尚未发挥,是未来聚焦的重点。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周小亮,吴武林,廖达颖  
包容性绿色增长是一种追求经济增长、社会公平、民生福利、成果共享、节能环保,以及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基于2001-2014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从经济增长、社会公平、民生福利、绿色生产消费和生态环境保护维度构建了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测算了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明显领先,地区间呈现东部>东北部>西部>中部的阶梯型分布;发达省域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总体领先,传统经济弱省总体落后,青海和内蒙古等少数西部欠发达省域崛起,河南、河北等少数经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向仙虹  孙慧  
文章基于2010—2018年中国287个城市数据,从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绿色生态三个层面构建了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ESG分析框架,并采用Zenga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地区差异与空间收敛。研究结论认为:一是从总体上,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IGG)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增长与社会包容维度上升较快,绿色生态增长缓慢;二是IGG的Zenga指数呈波动式下降趋势,组间差异远大于组内差异;三是IGG存在空间条件收敛,社会包容的收敛速度最快,经济增长和绿色生态的收敛速度相当;四是IGG还存在俱乐部空间收敛,其中领跑者的收敛速度最快,跟随者的收敛速度最慢。为此,研究认为中国需制定合理的包容性绿色增长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加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扬长补短,以期加快实现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发展的目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向仙虹  孙慧  
文章基于2010—2018年中国287个城市数据,从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绿色生态三个层面构建了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ESG分析框架,并采用Zenga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地区差异与空间收敛。研究结论认为:一是从总体上,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IGG)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增长与社会包容维度上升较快,绿色生态增长缓慢;二是IGG的Zenga指数呈波动式下降趋势,组间差异远大于组内差异;三是IGG存在空间条件收敛,社会包容的收敛速度最快,经济增长和绿色生态的收敛速度相当;四是IGG还存在俱乐部空间收敛,其中领跑者的收敛速度最快,跟随者的收敛速度最慢。为此,研究认为中国需制定合理的包容性绿色增长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加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扬长补短,以期加快实现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发展的目标。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宇昕  余兴厚  黄玲  
通过理论分析,构建长江经济带包容性绿色增长评价体系,选用熵权TOPSIS法评价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等差异性指标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内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均等化程度,并引入σ收敛模型、绝对β收敛模型和条件β收敛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特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以2013年为转折点,呈现先递减后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扮演着长江经济带整体包容性绿色增长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绿色生产与资源消费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区域差异以2013年为拐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各区域包容性绿色增长存在着显著的收敛性,上、中游地区β收敛系数的绝对值明显大于下游地区,存在着上、中游地区对下游地区的"追赶效应";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对各区域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收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彩平   罗丞志  
本文利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测算了2007—2020年间284个城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且政策具有推广与累积效应;城市技术创新和居民就业规模是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促进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重要机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促进效应,在具有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非资源依赖型的城市更为显著。此外,低碳试点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产生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彩平   罗丞志  
本文利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测算了2007—2020年间284个城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且政策具有推广与累积效应;城市技术创新和居民就业规模是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促进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重要机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促进效应,在具有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非资源依赖型的城市更为显著。此外,低碳试点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产生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虹  
包容性增长,是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提出、2009年亚太经合组织第1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胡锦涛同志首次强调的概念,其内涵主要包括:实现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广斌   李祎   赵川  
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金融科技对经济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金融科技显著促进经济包容性绿色增长,在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技术创新和金融资源配置是金融科技促进经济包容性绿色增长的重要机制;金融科技对经济包容性绿色增长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包容性绿色增长;金融科技有助于促进东部地区、核心城市及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的经济包容性绿色增长。因此,营造良好的金融创新环境,深化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融合,发挥金融科技的溢出效应,能够赋能经济包容性绿色增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马茜   廖甍   张红兵  
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中枢节点”和“传输纽带”,对激活城市包容性增长与绿色偏向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宽带中国战略视为网络基础设施的外生政策冲击,并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非期望产出的Super-EBM模型,对知识流动与包容性绿色增长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从知识流动视角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发现,第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在非资源型城市更为明显;第二,知识流动是网络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重要中介机制,该中介机制通过地形起伏度、方言多样性指数等工具变量系统识别后仍然成立;第三,绿色创新与创业活力是网络基础设施驱动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调节中介机制,两者均能够强化知识流动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促进作用;第四,城市间知识流动能够进一步推进市场有效整合,使得网络基础设施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机制影响存在明显的链式传导作用。上述结论更深层次地打开了知识流动传导机制黑箱,能够为网络基建规划与城市转型方案提供重要借鉴和政策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强  陶侃  
研究目标:对中国包容性增长进行科学测度,并探究影响包容性增长的因素。研究方法:使用广义Bonferroni曲线和社会包容度指数测度中国经济增长的包容度,并使用面板回归模型探究中国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国家层面仅达到"基本包容"状态;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缺乏包容性,城镇地区经济增长更具包容性。面板回归结果表明:人均GDP、金融深化、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存量、劳动生产率会促进经济增长更具包容性,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会抑制包容性增长,而FDI和投资等因素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创新:将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宋仕允   卫晓君  
基于2012—2020年全国21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究低碳城市建设对包容性低碳增长的影响,并考察绿色技术创新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低碳城市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包容性低碳增长,且这一促进作用在东北和西部地区以及非资源型城市更显著;机制检验结果显示,绿色技术创新在低碳城市建设影响包容性低碳增长中具有中介作用,市场化水平在低碳城市建设与包容性低碳增长之间发挥了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低碳城市建设对实质性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策略性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实质性绿色技术创新与策略性绿色技术创新均能对包容性低碳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基于此,提出以低碳城市建设释放包容性低碳增长动能,以绿色技术创新筑牢绿色低碳增长基底,以市场化手段增强低碳城市建设成效等建议,以更好实现包容性低碳增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洋宏  周小亮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客观上更易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阻碍现代化发展进程。文章在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下,试图为应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持。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非包容与非绿色矛盾产生的必然性、包容性绿色增长理念转变的一般性以及先发国家向外部转嫁矛盾的特殊性相比较,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不同发展阶段中工业化、城镇化、引进外资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矛盾,进而提出在包容性绿色增长视域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若干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