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72)
- 2023(10295)
- 2022(8455)
- 2021(7942)
- 2020(6462)
- 2019(14709)
- 2018(14048)
- 2017(26930)
- 2016(14389)
- 2015(15680)
- 2014(15387)
- 2013(15508)
- 2012(14575)
- 2011(13322)
- 2010(13145)
- 2009(11876)
- 2008(11665)
- 2007(9920)
- 2006(8714)
- 2005(7938)
- 学科
- 济(70555)
- 经济(70496)
- 管理(32874)
- 业(30398)
- 方法(28797)
- 数学(26586)
- 数学方法(26401)
- 中国(23179)
- 企(21305)
- 企业(21305)
- 地方(17959)
- 农(15294)
- 学(15018)
- 财(13488)
- 贸(13151)
- 贸易(13144)
- 易(12752)
- 环境(10920)
- 业经(10918)
- 地方经济(10778)
- 农业(10726)
- 制(10564)
- 融(10159)
- 金融(10157)
- 银(9951)
- 银行(9933)
- 行(9659)
- 发(9335)
- 和(8221)
- 划(7546)
- 机构
- 大学(208435)
- 学院(204724)
- 济(94882)
- 经济(93184)
- 研究(82778)
- 管理(72719)
- 理学(63136)
- 理学院(62175)
- 中国(61988)
- 管理学(61138)
- 管理学院(60729)
- 科学(50657)
- 京(45516)
- 所(41978)
- 财(40652)
- 研究所(38777)
- 中心(35840)
- 农(34570)
- 财经(33328)
- 经济学(32221)
- 经(30770)
- 院(30693)
- 业大(29204)
- 经济学院(29150)
- 北京(28684)
- 范(28459)
- 江(28281)
- 师范(28194)
- 农业(27383)
- 科学院(25779)
- 基金
- 项目(145778)
- 科学(117495)
- 基金(111701)
- 研究(100851)
- 家(100521)
- 国家(99872)
- 科学基金(84652)
- 社会(69417)
- 社会科(66190)
- 社会科学(66177)
- 基金项目(59081)
- 自然(54747)
- 自然科(53561)
- 自然科学(53548)
- 自然科学基金(52597)
- 省(52154)
- 划(46688)
- 资助(45066)
- 教育(44508)
- 编号(35765)
- 重点(34284)
- 部(33686)
- 发(32834)
- 国家社会(31400)
- 创(29511)
- 中国(29489)
- 教育部(28562)
- 成果(28464)
- 科研(28230)
- 创新(28013)
共检索到3010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川 程广斌 李祎
基于2011—2020年中国271个城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空间计量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收敛模型全面考察了中国包容性增长的空间集聚特征、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发现:①中国包容性增长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且增长水平具有“东部>西部>中部”的分布格局;②在两种空间权重矩阵下,中国包容性增长均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③中国包容性增长的基尼系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是重要的差异来源;④全国及中、西部地区包容性增长具有绝对β收敛特征,而全国及三大地区包容性增长则具有条件β收敛特征。
关键词:
包容性增长 空间集聚 区域差异 空间收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向仙虹 孙慧
文章基于2010—2018年中国287个城市数据,从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绿色生态三个层面构建了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ESG分析框架,并采用Zenga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地区差异与空间收敛。研究结论认为:一是从总体上,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IGG)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增长与社会包容维度上升较快,绿色生态增长缓慢;二是IGG的Zenga指数呈波动式下降趋势,组间差异远大于组内差异;三是IGG存在空间条件收敛,社会包容的收敛速度最快,经济增长和绿色生态的收敛速度相当;四是IGG还存在俱乐部空间收敛,其中领跑者的收敛速度最快,跟随者的收敛速度最慢。为此,研究认为中国需制定合理的包容性绿色增长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加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扬长补短,以期加快实现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发展的目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向仙虹 孙慧
文章基于2010—2018年中国287个城市数据,从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绿色生态三个层面构建了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ESG分析框架,并采用Zenga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地区差异与空间收敛。研究结论认为:一是从总体上,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IGG)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增长与社会包容维度上升较快,绿色生态增长缓慢;二是IGG的Zenga指数呈波动式下降趋势,组间差异远大于组内差异;三是IGG存在空间条件收敛,社会包容的收敛速度最快,经济增长和绿色生态的收敛速度相当;四是IGG还存在俱乐部空间收敛,其中领跑者的收敛速度最快,跟随者的收敛速度最慢。为此,研究认为中国需制定合理的包容性绿色增长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加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扬长补短,以期加快实现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发展的目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唐红梅 赵军
本文测算了2003~2020年30个省(区、市)的包容性增长指数,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Moran's I指数、σ收敛、空间β收敛等方法分析了包容性增长的时空演变、区域差异和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和三大区域的包容性增长水平总体提升,但在2017年后大部分省(区、市)遇到瓶颈期。三大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的包容性增长水平大幅领先于中、西部地区。包容性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全国和三大区域的包容性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β收敛特征。本文基于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和中国的发展愿景,更新了研究视角和指标体系,使用空间模型进行了收敛分析,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包容性增长的发展脉络和特征,对促进机会公平、推动包容性增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谷魁英 孙慧
文章运用定基功效系数法、定基极差熵权法、变异系数法和空间标准差椭圆,测度分析2010—2018年中国地级以上287个城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结果表明,2010—2018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以1.24%的年均增长率稳步提升,东、中、西三大地区和城市群间内部差异显著,但随时间增长呈逐渐缩小的态势;空间标准差椭圆呈长轴方向收缩、短轴方向扩张的密集型空间格局,表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周小亮,吴武林,廖达颖
包容性绿色增长是一种追求经济增长、社会公平、民生福利、成果共享、节能环保,以及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基于2001-2014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从经济增长、社会公平、民生福利、绿色生产消费和生态环境保护维度构建了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测算了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明显领先,地区间呈现东部>东北部>西部>中部的阶梯型分布;发达省域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总体领先,传统经济弱省总体落后,青海和内蒙古等少数西部欠发达省域崛起,河南、河北等少数经济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宇昕 余兴厚 黄玲
从经济发展、社会包容、民生福利和绿色可持续四个维度,对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状况展开深入评价,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从分布特征看,市域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变动趋势看,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以2013年为拐点,呈"U"形变化趋势;从空间相关性看,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空间集聚程度总体不断增强,水平较高地区与较低地区在地理空间分布上较为集中,且表现出较为稳定的空间分布格局;从驱动因素看,2013年前民生福利和绿色可持续领域的竞相上升促进市域包容性绿色增长由集聚走向平衡,随后经济发展和社会包容的空间集聚性的大幅提升打破了市域包容性绿色增长趋于平衡的发展趋势;从收敛态势看,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落后城市对领先城市的追赶效应显著。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昊 赖小琼
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一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密切关联。一般认为,城市化对经济增长通常表现出正向的驱动作用。但相关研究中,更多是从传统的视角强调城市化过程中结构转变的影响,而新近理论研究则表明经济活动的集聚也有助于经济增长。本文基于对已有研究的讨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有效率的城市化应该是结构转变和集聚的统一,考察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应该综合考虑集聚的影响。为此,本文区分了两种类型(宽度和深度)的城市化涵义,并采用动态面板回归模型的GMM估计法,从集聚和二元结构转变的综合视角探讨了中国各区域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及其差异,数据分析发现考虑集聚影响的城市化更能解释中国...
关键词:
城市化 集聚 结构转变 经济增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健 盘宇章
基于中国2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和各区域城市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总体全要素生产率在2000-2013年年均增长率为3.1%,技术效率水平的提升(4.4%)是其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我国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不尽相同,但其变动趋势与中国的变动趋势高度契合;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低于中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高于中国平均水平;中国城市总体生产率的增长不存在σ-收敛和
关键词:
城市 TFP DEA 收敛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永年
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中国284个地级城市的碳排放效率,从时空维度分析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演变和分异特征,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和分解,通过构建绝对/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其收敛性。研究发现,2009—2020年,中国地级城市碳排放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发展趋势,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小分散大集聚”的俱乐部特征。在区域差异上,东中西部、南北方的区域间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的来源由超变密度向三者相对均衡的状态转变,南北方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贡献。全国城市、东中西和南北区域碳排放效率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中部地区收敛速度较快,西部地区收敛速度相对较慢,低碳技术创新、创业活跃度、工业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财政分权水平对碳排放效率变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宇昕 余兴厚 黄玲
通过理论分析,构建长江经济带包容性绿色增长评价体系,选用熵权TOPSIS法评价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等差异性指标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内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均等化程度,并引入σ收敛模型、绝对β收敛模型和条件β收敛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特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以2013年为转折点,呈现先递减后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扮演着长江经济带整体包容性绿色增长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绿色生产与资源消费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区域差异以2013年为拐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各区域包容性绿色增长存在着显著的收敛性,上、中游地区β收敛系数的绝对值明显大于下游地区,存在着上、中游地区对下游地区的"追赶效应";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对各区域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收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珂 廖艳 杨洋
文章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时空角度重新审视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利用实证数据分析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促进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性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差异的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空间计量模型 区域经济 增长差异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和瑞 王紫臻
基于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测度其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莫兰指数和收敛性检验模型探究其区域差异、空间相关和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整体水平偏低但上升态势明显,八大综合经济区呈鲜明梯度结构特征;区域间净差异是八大综合经济区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八大综合经济区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自2016年空间集聚状态稳定,并形成东部和北部沿海经济区“高—高”集聚,东北、长江中游和西南经济区“低—低”集聚的分布格局;除长江中游和西南经济区外,全国以及其余经济区均存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相比,考虑外部因素的条件β收敛检验中全国整体及各经济区的收敛状态未改变,但收敛速度有普遍提升,不同经济区的收敛特征和其对外部环境因素敏感度有显著差异。因此,应立足区域协同顶层设计,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缩小区域差异,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和瑞 王紫臻
基于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测度其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莫兰指数和收敛性检验模型探究其区域差异、空间相关和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整体水平偏低但上升态势明显,八大综合经济区呈鲜明梯度结构特征;区域间净差异是八大综合经济区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八大综合经济区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自2016年空间集聚状态稳定,并形成东部和北部沿海经济区“高—高”集聚,东北、长江中游和西南经济区“低—低”集聚的分布格局;除长江中游和西南经济区外,全国以及其余经济区均存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相比,考虑外部因素的条件β收敛检验中全国整体及各经济区的收敛状态未改变,但收敛速度有普遍提升,不同经济区的收敛特征和其对外部环境因素敏感度有显著差异。因此,应立足区域协同顶层设计,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缩小区域差异,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期刊] 征信
[作者]
白晶洁 张峁
系统构建普惠金融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1—2016年辽宁省44个县(市/区)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系统广义矩(GMM)估计对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处于发展长周期上的"初级阶段";县域普惠金融内部结构发展均衡,但存在明显的区域"俱乐部收敛"现象;县域普惠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呈倒U形走势,普惠金融的影响效应优于规模金融;县域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区域非对称性,对经济发达地区影响效果优于欠发达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