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05)
- 2023(15868)
- 2022(13618)
- 2021(12902)
- 2020(10521)
- 2019(24522)
- 2018(24248)
- 2017(46186)
- 2016(25019)
- 2015(28222)
- 2014(28396)
- 2013(28204)
- 2012(26280)
- 2011(24177)
- 2010(24120)
- 2009(22063)
- 2008(21622)
- 2007(18899)
- 2006(16833)
- 2005(15252)
- 学科
- 济(109019)
- 经济(108877)
- 管理(67645)
- 业(63707)
- 企(50104)
- 企业(50104)
- 方法(43513)
- 数学(37752)
- 数学方法(37381)
- 中国(36346)
- 农(29184)
- 地方(26950)
- 业经(23414)
- 财(23019)
- 学(22320)
- 贸(20800)
- 贸易(20783)
- 制(20693)
- 易(20146)
- 农业(19595)
- 银(17898)
- 银行(17859)
- 环境(17468)
- 融(17385)
- 金融(17384)
- 行(17295)
- 和(16527)
- 发(16017)
- 理论(15698)
- 技术(15679)
- 机构
- 大学(361216)
- 学院(356993)
- 济(150178)
- 经济(146975)
- 管理(138590)
- 研究(130653)
- 理学(118826)
- 理学院(117389)
- 管理学(115597)
- 管理学院(114928)
- 中国(98445)
- 京(79716)
- 科学(78540)
- 财(67163)
- 所(65959)
- 研究所(59893)
- 中心(57593)
- 农(56581)
- 财经(53212)
- 北京(51709)
- 江(51447)
- 业大(50863)
- 范(49742)
- 师范(49325)
- 经(48529)
- 院(47448)
- 经济学(45885)
- 农业(44008)
- 州(42194)
- 经济学院(41195)
- 基金
- 项目(240805)
- 科学(189845)
- 研究(177946)
- 基金(175178)
- 家(152660)
- 国家(151374)
- 科学基金(129240)
- 社会(113737)
- 社会科(107694)
- 社会科学(107669)
- 基金项目(92803)
- 省(90885)
- 自然(82073)
- 教育(80439)
- 自然科(80140)
- 自然科学(80123)
- 自然科学基金(78677)
- 划(78026)
- 资助(72040)
- 编号(71634)
- 成果(59186)
- 发(54883)
- 重点(53964)
- 部(53911)
- 课题(50118)
- 创(49313)
- 国家社会(47197)
- 教育部(46335)
- 创新(46115)
- 科研(45191)
- 期刊
- 济(169797)
- 经济(169797)
- 研究(114502)
- 中国(73654)
- 学报(54246)
- 科学(52720)
- 农(52468)
- 管理(51665)
- 财(47688)
- 大学(41336)
- 教育(41244)
- 学学(38568)
- 农业(36654)
- 融(33957)
- 金融(33957)
- 技术(29630)
- 经济研究(27374)
- 业经(26926)
- 财经(26057)
- 问题(23534)
- 经(22355)
- 业(19203)
- 图书(19199)
- 贸(17715)
- 世界(17227)
- 技术经济(17091)
- 理论(17022)
- 科技(16876)
- 现代(16555)
- 资源(16404)
共检索到5435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叶妍
2017年5月出版/49.00元ISBN 978-7-5201-0493-7城市流动人口、城市产业发展、城市发展规模以及相关的城镇化问题、农民工问题、户籍制度问题等都是我国转型发展期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书基于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城市包容度综合指标体系",以产业发展与城市规模为研究视角,将城市包容度因素纳入经典理论模型进行定量测算与分析,并结合我国经济与制度背景进行逻辑体系重构,为推进"十三五"时期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市民化和社会融合献计献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叶妍
2017年5月出版/49.00元ISBN 978-7-5201-0493-7城市流动人口、城市产业发展、城市发展规模以及相关的城镇化问题、农民工问题、户籍制度问题等都是我国转型发展期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书基于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城市包容度综合指标体系",以产业发展与城市规模为研究视角,将城市包容度因素纳入经典理论模型进行定量测算与分析,并结合我国经济与制度背景进行逻辑体系重构,为推进"十三五"时期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市民化和社会融合献计献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戚伟 刘盛和 赵美风
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构建中国656个城市流动人口空间数据库,从行政等级、规模等级、胡焕庸线、四大地域、城市群等多维视角分析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分布格局,据此将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市民化压力类型划分为五个等级、七种类型,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具有在少数城市集聚分布的极化特征,等级越高的城市,流动人口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往往更具优势。2具有流动人口绝对规模优势的城市主要集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而具有相对规模优势的在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均有广泛分布。3少数城市的市民化压力负荷较重,多数城市的市民化压力不大。其中,压力最大的城市达8座,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4应优先加大市民化压力大的城市的财政投入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同时引导流动人口向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中小城市集聚,转移市民化压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丙欣 叶裕民
"六普"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规模大、增速快,以中青年为主体、男性比重较大,空间分布以东部为主、中西部地区增速较快,迁移距离由近邻流动为主转变为近邻流动、中程流动、远程流动并重,人口净流入、净流出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流动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地区差异较大,务工经商作为导致人口流动的首要因素作用更加突出,向城市集中趋势更加明显。定量分析表明,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与地区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人口迁移流动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但大量流动人口也带来了治安、住房、教育和欠发达地区"未富先老"等问题,需要政府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移民时期"带...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城市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利国 冷浪平
近年来我国人口回流现象表明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利用2009—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逐渐步入人口回流阶段,其余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正相关阶段。在溢出效应上,经济发展存在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能够促进周边地区的人口流入;流动人口具有显著的虹吸效应,对周边地区人口流入有一定程度抑制作用。因此,发达地区应认识到人口回流的必然趋势,推进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双转型升级”,欠发达地区应顺应人口回流的大趋势,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合理引导和安置回流人口,推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经济发展 人口回流 溢出效应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程晗蓓 田明 李志刚
进入新时代,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与健康问题凸显,尤其需要解析二者的互动机制。为此,文章基于中国25个城市的实地调研数据,从经济、行为和心理多维度社会融入视角,探讨其与流动人口自评生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联系。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健康受个体属性和社会融入因素共同影响,社会融入各维度对个体健康的影响表现出明显差异。"心理融合"对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更显著,而"行为适应"则与自评生理健康联系更为紧密。就影响因素而言,个体属性中的月收入与自评生理健康呈正相关,工作强度与两种健康水平均呈负相关。行为和心理融合中的社会交往、地方归属感对流动人口的自评生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是关键性变量;感知社会排斥则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总之,新型城镇化与"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有着密切联系。建议政府除了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逐步消除收入差距外,也要重点考虑流动人口住区的规划布局,使其更接近中心城区,融入其他社会群体,拓展社会网络和融入机会,进而实现健康促进。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多维度社会融入 健康 影响因素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捷凯 叶玲 宋伟轩 涂振发
住房是公民生存生活的基本条件,住房负担关系着中国亿万流动人口在迁入城市的居留成本和生活质量,深刻影响着流动人口的居留和迁移决策,其中租房负担主要影响流动人口短期居留意愿,购房负担主要影响流动人口永久居留意愿.该研究基于2012年和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以地级以上城市为空间单元,通过比较不同区域、不同等级城市、不同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群体的收入和住房负担差异,发现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房租和房租收入比均显著低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等级城市、高层次教育程度和稳定职业特征群体的租房负担较其他群体重.从综合收益成本角度判断,东部发达地区和高等级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未来一段时期重点迁入地区,但逐渐超越其经济负担能力的房价,将越来越成为流动人口永久定居城市的最大阻碍,导致其居留成本攀高,最终被迫回流或迁至相对低成本城市.基于共同富裕和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建议城市政府管理部门加大针对流动人口群体的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振 戚伟 刘盛和 齐宏纲 金浩然 张雪飞
准确把握流动人口就业特征是制定相关就业政策的重要基础。论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划分传统第二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就业行业,分析流动人口就业行业选择差异,建立多层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体层次和城市层次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流动人口在就业市场处于弱势地位,其就业选择仍以传统服务业和传统第二产业为主,从事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就业的比例较低。(2)流动人口就业选择存在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流动人口选择传统第二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就业的比例较高,且以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等发达地区最为突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流动人口就业选择以传统服务业为主,部分城市现代服务业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但传统第二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就业比例均较低。(3)流动人口就业选择是流动人口嵌入城市就业结构的结果,产业结构、城镇人口规模等因素主要影响城市就业结构,而就业竞争及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则影响流动人口嵌入城市就业结构的过程,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流动人口就业行业选择。研究结果能够深化对流动人口就业选择机理的认知,特别是流动人口就业选择与城市产业发展的关系,可为流动人口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支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彩霞 王录仓 常飞
基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1—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区域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强,聚散态势日益明显,流动强度与城市等级存在正相关,一二线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的极化中心。流动范围与城市吸引场高度相关,城市等级越高,越趋向于省际流动,距离衰减越不明显;等级越低,越趋向于市内流动,地理邻近效应越明显。流动时间呈现出短期性(1~2年)与长期性(7年以上)并存的格局,短期性随城市等级的下降而递增,长期性则随城市等级而递减。农业户口仍然是流动人口的主体,"三低一高"(低龄化、低学历化、低技能就业化和高性别化)是流动人口的最基本人口学特征。经济因素对人口的流动仍具有主导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古恒宇 肖凡 沈体雁 刘子亮
居留意愿是近年来流动人口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其空间格局以及空间效应的讨论相对较少。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地区差异进行描述,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空间格局在南北向呈北高南低态势、东西向则呈现出"U"型的分布特征,且表征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2)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受流动人口内部因素(家庭因素、流动特征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大于城市外部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内部因素中家庭因素通过社会网络、资源激励机制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产生影响,而表征社会融入的流动特征变量,对居留意愿同样具有显著影响;外部特征中社会经济水平高、包容性强的流入地更具吸引力。(3)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中存在空间依赖效应,其宏观影响载体是城市特征空间溢出,微观影响载体是流动人口社会网络变化带来的社会、文化空间溢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肖子华 徐水源 刘金伟
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公共服务和心理文化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对全国50个主要人口流入地城市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被评估的50个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总体水平不高,不同维度之间差异明显,呈现出公共服务融合>政治融合>经济融合>心理文化融合的特点;不同区域、类型的城市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表现各异。建议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加强教育和就业培训,提升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减少其对土地和传统社会关系的依赖;按照人口流动的规律和意愿对城镇化战略进行调整。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流入地城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伯华 宋月萍 齐嘉楠 唐丹 覃民
改革开放30年来,人口流动规模持续增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国流动人口生存状况、准确把握流动人口发展规律和趋势,不断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国家人口计生委于2009年7月启动了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调查,本次调查立足流入地,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太原获得21771户流动人口家庭、47461名流动人口的相关信息。本文基于该次调查的原始数据,分析总结了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生活居住、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农民工 监测试点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玉
中国人口流动具有显著的地域集中性和空间指向性。现阶段东部地区是主要人口流入地,中部地区是主要人口流出地;县内、市内和省内流动比重较大,流动距离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建制镇和城市街道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城乡结构分布地区差异显著。未来沿海吸纳流动人口的优势仍将持续,但比重尤其是低素质流动人口比重会逐步降低;中部地区产业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口大规模外流的局面;西部地区将加速人口外迁和向宜居城市集中;东北地区伴随着产业复兴与区域振兴有可能成为未来人口流入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今后应加强政策引导与规划,使人口流动的方向、空间分布与区域长期发展...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空间分布 区域效应 发展态势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智勇
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是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中国目前面临中等收入阶段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和地市级统计数据,采用2SLS回归分析法,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并且相互的影响程度大致相当。流动人口每增加1%,将会使区域GDP提高0.54%。在金融危机之后,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沿海地区加工企业也逐渐向内陆转移,因而中西部地区将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区域,而流动人口的增加也会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经济发展 地级市区域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蒋耒文,庞丽华,张志明
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普遍存在乡城人口迁移和贫民窟扩张现象。尽管我国正快速城市化,城镇贫民窟现象并不普遍。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城镇地区流动和迁移人口的住房状况并不比非流迁人口差;在某些房屋设施方面,流动人口甚至要好于城镇当地居民。本文运用2000年0.095%抽样数据研究中国城镇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试图回答三个问题:(1)流动人口在城镇如何居住?(2)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居住方式是否不同?(3)为什么部分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优于城镇当地居民?
关键词:
流动人口 中国 城镇 住房 逻辑斯蒂回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