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00)
- 2023(13437)
- 2022(10980)
- 2021(9863)
- 2020(8232)
- 2019(18828)
- 2018(18373)
- 2017(35526)
- 2016(18830)
- 2015(21227)
- 2014(20962)
- 2013(21104)
- 2012(19271)
- 2011(17454)
- 2010(17681)
- 2009(16854)
- 2008(16957)
- 2007(15096)
- 2006(13539)
- 2005(12687)
- 学科
- 济(89206)
- 经济(89067)
- 业(83775)
- 企(75036)
- 企业(75036)
- 管理(74294)
- 方法(36757)
- 财(30227)
- 数学(28754)
- 业经(28748)
- 中国(28682)
- 数学方法(28565)
- 农(27580)
- 制(22808)
- 务(20823)
- 财务(20803)
- 财务管理(20780)
- 企业财务(19699)
- 农业(19552)
- 贸(17362)
- 贸易(17350)
- 技术(17305)
- 易(16952)
- 体(16296)
- 划(15994)
- 策(15491)
- 和(14896)
- 地方(14301)
- 体制(14155)
- 银(13956)
- 机构
- 学院(280065)
- 大学(278424)
- 济(130880)
- 经济(128435)
- 管理(113952)
- 理学(97486)
- 理学院(96546)
- 管理学(95583)
- 管理学院(95020)
- 研究(92509)
- 中国(75762)
- 财(62845)
- 京(58561)
- 科学(49707)
- 财经(49441)
- 经(45140)
- 所(44513)
- 江(41826)
- 中心(41699)
- 经济学(41468)
- 农(40830)
- 研究所(39524)
- 经济学院(37427)
- 北京(37122)
- 财经大学(36653)
- 业大(34871)
- 院(33248)
- 商学(32655)
- 州(32629)
- 商学院(32357)
- 基金
- 项目(179709)
- 科学(146086)
- 基金(136289)
- 研究(135488)
- 家(116165)
- 国家(115179)
- 科学基金(102079)
- 社会(93293)
- 社会科(88657)
- 社会科学(88638)
- 基金项目(71616)
- 省(66655)
- 自然(62541)
- 自然科(61201)
- 自然科学(61187)
- 自然科学基金(60196)
- 教育(59632)
- 划(55363)
- 资助(54532)
- 编号(52473)
- 成果(42257)
- 部(41771)
- 国家社会(40370)
- 创(40207)
- 制(39872)
- 重点(39575)
- 发(38286)
- 业(37411)
- 教育部(36919)
- 创新(36747)
- 期刊
- 济(149016)
- 经济(149016)
- 研究(89579)
- 中国(56140)
- 财(51619)
- 管理(47051)
- 农(38731)
- 科学(35973)
- 学报(33209)
- 融(28420)
- 金融(28420)
- 大学(27329)
- 农业(26454)
- 财经(25862)
- 学学(25707)
- 经济研究(24242)
- 业经(23920)
- 技术(23834)
- 经(22490)
- 问题(21045)
- 教育(20638)
- 贸(17204)
- 业(16500)
- 世界(16288)
- 技术经济(16082)
- 国际(14966)
- 现代(14892)
- 商业(12861)
- 财会(12830)
- 统计(12382)
共检索到4317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袁志刚 高虹
城市制造业就业的扩张会对本地的服务业就业产生促进作用,但这种就业乘数效应的大小会受到城镇化水平和城市规模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地级城市2003—2012年的数据,使用工具变量的方法,估计了城市制造业就业对服务业就业的乘数效应。研究发现,城市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业就业约0.435%的上升,其中生活性服务业的受益程度最大。此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会对制造业就业的乘数效应产生促进作用。只有在城镇化和城市规模达到一定水平的地区,制造业就业的扩张才会显著地促进服务业就业的增长。而在城镇化水平较低或城市规模不足的地区,没有发现显著的制造业就业乘数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川川
本文基于微观人口调查数据估计了中国城市制造业就业对本地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990~2005年和2000~2005年由对外贸易冲击带来的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个岗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分别创造大约0.6和0.4个服务业就业岗位。从细分服务业部门来看,中国当前发展阶段上,制造业就业对批发和零售、建筑和房地产等部门就业的带动作用最大,对科研和技术服务部门就业的影响最小。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制造业的就业乘数效应主要源于中高端制造业,低端制造业就业对个别细分服务业部门的就业反而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最后,本文发现在经济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制造业的地区就业乘数效应越显著。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逸飞 李静 许明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揭示了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交互乘数及空间溢出效应。利用中国2003-2013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使用GS3SLS方法进行事实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机制,城市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业就业0.45%0.47%的提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受益最大;服务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制造业就业1.15%1.16%的提升。城市之间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逸飞 李静 许明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揭示了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交互乘数及空间溢出效应。利用中国2003-2013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使用GS3SLS方法进行事实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机制,城市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业就业0.45%~0.47%的提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受益最大;服务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制造业就业1.15%~1.16%的提升。城市之间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为负,表现为发达地区拥有高端制造业的同时,会吸引周边地区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迁入。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业就业对制造业就业的乘数效应占主导,制造业的发展愈发依靠服务业的不断完善,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逐渐减弱。政策上,促进劳动力的流动、深化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规模经济、完善城市结构体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助于提升第二、三产业之间相互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赖德胜 高曼
文章使用20032015年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了制造业就业的变化对本地服务业就业的带动作用,在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后发现,制造业对服务业的短期就业乘数为1.1,长期就业乘数为0.57,西部地区的就业乘数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相对于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最大。不同劳动力市场状况下乘数效应存在异质性。劳动力市场越灵活、主体规模越大,就业乘数越大,而生活成本的上升会降低地区就业乘数。因此,文章建议切实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提高劳动力市场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赖德胜 高曼
文章使用2003~2015年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了制造业就业的变化对本地服务业就业的带动作用,在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后发现,制造业对服务业的短期就业乘数为1.1,长期就业乘数为0.57,西部地区的就业乘数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相对于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最大。不同劳动力市场状况下乘数效应存在异质性。劳动力市场越灵活、主体规模越大,就业乘数越大,而生活成本的上升会降低地区就业乘数。因此,文章建议切实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进一步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打造更多的区域就业中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殷醒民
如果国内资本品长期依赖从工业化国家进口,表明一国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溢出。该文在对我国机电设备等制造业产品的进出口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就我国制造业“乘数效应”溢出与技术结构升级进行了讨论,并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过程中存在“乘数效应”溢出现象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意味着“乘数效应”的始终存在。必须通过制造业技术结构的提升,使本国基础工业扩大规模和升级,以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享受其他发展中国家“乘数效应”溢出为本国带来的益处
关键词:
制造业,“乘数效应”溢出,技术升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虎 韩爱华
研究目标:从时空演进视角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的空间特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2003~2015年中国城市数据,基于Pareto指数测算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刻画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的空间差异,基于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分析相邻地区产业规模分布空间转移效应,深入考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的空间差异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在年度和省域层面产业空间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健性。Dagum基尼系数分解结果显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空间分异,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得到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受相邻省域的影响更加显著。研究创新:探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分布空间特点,试图从时空角度理解近年来中国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与动态演变规律。研究价值:有助于指导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与产业空间协调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飚 蔡宏波
本文基于产业关联性视角,理论阐释并实证检验了服务业开放对本国制造业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开放显著增加了制造业就业总量,但随着服务业开放程度的提升,其对制造业的就业创造效应逐渐降低;服务业开放加剧了制造业企业就业两极化特征,即制造业高技能企业和低技能企业就业增加,中等技能企业就业减少,加剧了非贸易型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就业两极化特征;服务业开放对出口型企业、国有企业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就业创造效应更为明显;服务业开放主要通过生产率机制和成本机制促进制造业企业就业,并加剧制造业企业就业两极化特征。
关键词:
服务业开放 制造业 就业变动 就业结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中华
本文利用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关联分析和空间联立方程研究了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空间关联与协同定位,结果表明:1城市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之间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和局部空间集聚效应,这意味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区位选择上存在正向空间关联。2二者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这意味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协同定位关系。3二者与周围城市密切相关,周围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通过空间外溢作用于本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兰冰 刘瑞
面对金融危机、贸易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对制造业带来的严峻挑战,本文以产业间互动关系为视角,以适应韧性理论为依托,从"适应"与"适应性"双重维度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韧性的内在机制,同时使用2008—2017年地级市数据及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制造业韧性的影响呈"U"型特征,多样化集聚呈倒"U"型特征。短期内,多样化集聚可以发挥经济稳定器功能以快速恢复供应链运转,促进制造业韧性提升;长期内,专业化集聚有利于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以获得可持续增长的韧性。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短期内均对邻近地区制造业韧性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长期内多样化集聚会显著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韧性,专业化集聚抑制作用不明显。上述影响效应在地区与城市规模层面表现出异质性。创新能力是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影响制造业韧性的重要途径。本文发现为合理制定"两业融合"政策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与提升制造业韧性提供了新证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叶军 傅剑颖
基于中国2003-2014年的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出口贸易、产业集聚对城市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基于不同地区、不同城市规模、不同城市经济开放程度所具有的异质性,来更深入分析城市制造业就业的空间差异。研究发现:出口贸易、产业集聚对城市制造业就业均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在不同地区、不同城市规模以及不同经济开放程度的城市之间,出口贸易和产业集聚对城市制造业就业具有明显的异质性。
关键词:
出口贸易 产业集聚 制造业就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盛祥云
文章设计出一个反映企业费用支出相对水平的指标:费用支出乘数(EM,Expend iture Mu ltip lier),费用支出乘数是一定时期内的年均营业、管理费用合计与年均主业利润之比,通过对费用支出乘数的研究,达到指导企业合理控制费用支出水平的目的。文章的研究思路是,第一步,选择和确定研究样本,第二步,定义研究指标并分析样本公司费用支出及业绩状况,第三步,分析样本公司费用支出与经营业绩的关系,第四步,确定费用支出乘数合适度,第五步,给出研究结论。本文的研究结论是,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水平偏低,
关键词:
费用支出 费用支出乘数 合适度 费用控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谷均怡 赵春明 李震
本文基于2006—2016年国际机器人联盟数据和中国海关数据,实证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城市制造业出口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促进了当地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且这一影响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提升效应、中间品进口效应以及资源再配置效应共同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主要促进了加工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对初始技术基础好、市场化程度高的城市出口复杂度的促进作用更强。拓展分析发现,机器人应用对邻近城市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具有抑制作用,机器人引致的低技能劳动力就近迁移是造成这一空间负外部性的主要原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史进
企业动态是中国制造业空间重构的微观基础。采用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根据新企业成立和就业净增长的关系,把中国城市划分为创业型、旋转门型、惯例型和缓增型4类增长模式,描述其在2003—2008年和2008—2013年的时空变化。发现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东部外向型制造业核心区的城市新企业成立不足,现有企业增长乏力,制造业就业增长率下降,由惯例型转变为缓增型;在国内市场潜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东部的相对欠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城市持续吸引了大量新企业成立,并推动制造业就业快速增长,由旋转门型转变为创业型。论文建立"全球力量和地方力量"的分析框架,采用多项Logit模型揭示全球力量和地方力量对中国城市制造业增长模式在2个时期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全球力量中的出口导向和地方力量中的集聚经济对中国城市制造业增长的影响经历了从向心力到离心力的转变;全球力量中的出口导向和地方力量中的小企业比重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此消彼长,体现了"全球-地方"联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