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74)
- 2023(13642)
- 2022(11349)
- 2021(10336)
- 2020(8498)
- 2019(19421)
- 2018(18757)
- 2017(35683)
- 2016(19510)
- 2015(21510)
- 2014(21204)
- 2013(21140)
- 2012(19714)
- 2011(17939)
- 2010(18002)
- 2009(16583)
- 2008(16423)
- 2007(14287)
- 2006(12748)
- 2005(11591)
- 学科
- 济(83126)
- 经济(83005)
- 管理(60027)
- 业(52594)
- 企(42491)
- 企业(42491)
- 方法(34248)
- 数学(30532)
- 数学方法(30268)
- 中国(26809)
- 财(23204)
- 农(21090)
- 制(20524)
- 学(18321)
- 业经(17363)
- 贸(17323)
- 贸易(17314)
- 环境(17229)
- 易(16901)
- 地方(14651)
- 体(14513)
- 银(14228)
- 银行(14175)
- 融(13789)
- 金融(13785)
- 农业(13624)
- 务(13613)
- 财务(13588)
- 行(13581)
- 财务管理(13559)
- 机构
- 大学(290246)
- 学院(284463)
- 济(125736)
- 经济(123477)
- 研究(106055)
- 管理(105690)
- 理学(91653)
- 理学院(90528)
- 管理学(89130)
- 管理学院(88611)
- 中国(80196)
- 科学(64216)
- 京(62035)
- 财(57665)
- 所(53896)
- 农(52473)
- 研究所(49303)
- 中心(46200)
- 财经(46158)
- 业大(44435)
- 经(42244)
- 农业(41548)
- 江(40903)
- 经济学(40830)
- 北京(38929)
- 院(38450)
- 经济学院(36798)
- 范(35746)
- 师范(35259)
- 财经大学(34653)
- 基金
- 项目(195934)
- 科学(155765)
- 基金(147955)
- 研究(135831)
- 家(132618)
- 国家(131647)
- 科学基金(111612)
- 社会(91809)
- 社会科(87280)
- 社会科学(87261)
- 基金项目(78224)
- 自然(72825)
- 省(72267)
- 自然科(71221)
- 自然科学(71193)
- 自然科学基金(69962)
- 划(63544)
- 教育(61150)
- 资助(59850)
- 编号(49348)
- 重点(45327)
- 部(45107)
- 发(41933)
- 创(40677)
- 国家社会(40197)
- 成果(40083)
- 制(39104)
- 创新(38505)
- 教育部(38476)
- 科研(37997)
- 期刊
- 济(133735)
- 经济(133735)
- 研究(86859)
- 中国(55935)
- 学报(51182)
- 科学(47210)
- 农(46733)
- 财(44175)
- 管理(38793)
- 大学(38436)
- 学学(36787)
- 农业(31184)
- 融(26126)
- 金融(26126)
- 财经(23786)
- 经济研究(23018)
- 教育(21824)
- 经(20556)
- 技术(20115)
- 问题(19481)
- 业经(18980)
- 业(17160)
- 贸(16387)
- 世界(14871)
- 版(14836)
- 国际(14666)
- 科技(13306)
- 技术经济(13231)
- 业大(13007)
- 资源(12634)
共检索到4218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邹璇 杨旭 刘晨
【目的】中国城市化已经处于由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城市内部多中心结构正在加速演化,探究其对碳排放强度存在什么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可从空间规划视角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方法】以2006—2020年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及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多中心结构的碳减排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结果】(1)2006—2020年,城市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具有“核心-边缘”结构与省际边界现象,东西差距的变动较小而南北差距有所上升。城市多中心结构呈现上升趋势,地理分布的聚类特征较为稳定。(2)多中心结构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其碳减排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城市高于中部城市,南方城市高于北方城市;此外,该效应仅存在于经济高水平或人口规模大的城市。(3)影响机制表明,多中心结构能够通过促进服务业更快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吸引高生产率企业区位选择3条途径降低碳排放强度,但企业区位选择最终呈现分类集聚还是混同集聚在不同城市间具有异质性。【结论】面向城市化新阶段,需要支持城市多中心发展策略,但同时应把握多中心结构碳减排效应有效发挥的前提条件以及畅通传导渠道等。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郑建锋 陈千虎
本文以1990-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进特征、分异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整体呈多中心化发展态势,且遵循:东部-中部-西部、超大-特大-大-中-小城市和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的梯次演变规律,但其间穿插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和一般地级市、中小城市多中心化发展水平转换、加速等阶段性特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发展分异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常态,这主要缘于中东部地区城市、中小型城市内部多中心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以及不同行政等级间城市多中心化发展水平的分异。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魏守华 黄和 吴海峰
以开通地铁的城市为样本,探讨地铁建设对中国大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铁建设有利于城市人口规模提升。进一步,基于城市内部圈层划分,设计两个城市多中心结构指标,并分别将其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回归,结果表明,地铁建设会推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结构演进,进而促进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
关键词:
地铁建设 多中心城市 城市人口增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 刘玉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经历了人口、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空间重构,空间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中国城市人口郊区化速度在加快,城市常住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空间重构存在明显差别,城市人口空间重构过程的相似性特征减弱而差异性特征增强。对中国城市工业和商业空间重构的分析表明,郊区化和离心化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因子与社会形势密切相关,社会区类型越来越多样化,社会区构成则经历了由单一到混杂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典型的同质性特点,带有计划经济色彩,而90年代末的模式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异质性特征突出,而且带有多中心结构特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代明 张杭 饶小琦
基于区位、地租、增长极、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等经典理论,通过构建描述多中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并以深圳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已有城市出现由一个以上主中心、多个副中心及潜在中心以及非中心组成的多层级、多功能城区体系。据此,国内相关城市需赋予其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以足够的动态性和前瞻性,以因应后工业时代多中心城市体系的形成并推动其健康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周一星
在介绍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概念与研究过程的基础上,从人口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经济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社会空间结构以及郊区化研究4个方面,回顾了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文章最后分析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中西差距,并指出:第五次人口普查为新时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伴随着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重点正在转变;中国城市郊区化理论与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理论等需要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人口分布 城市形态 郊区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营营 许钊 彭硕毅
借助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这一外生政策冲击,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大数据发展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数据发展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强度,有利于促进城市低碳转型,该结论经两阶段双重差分估计、非随机选择、安慰剂等一系列检验后依旧稳健。从动态效应看,大数据的政策效应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且随时间变化呈增强趋势。异质性分析显示,大数据发展对东部地区城市和知识禀赋较强城市低碳转型的赋能效果更好。路径分析表明,大数据发展能够通过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两条渠道驱动城市低碳转型,前者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扩散效果的提高,后者则体现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数据法治建设和国内大市场优势均会增强大数据发展的碳减排效果。研究结果为加速大数据发展与应用,助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琳 吴玉鸣 鲍曙明
基于2003~2019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单中心空间结构与城市碳排放强度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单中心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机制。单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会因地区和城市特征不同表现出异质性,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碳排放强度的U型关系更明显。鉴于此,应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强化中心城市集聚溢出效应;各省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积极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推进产业合理布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磊 李成丽
多中心城市群是要素在经过多重集聚扩散后形成的空间均衡,已成为城市群发展的政策目标。我国城镇化水平发展时间较短,地区差异较大,因此需结合具体城市群的发展阶段研究其空间优化问题。基于2005~2014年中部六大城市群的市域数据,从人口规模分布和产业空间布局两个维度出发,定量分析其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之后,城市群人口空间结构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即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转变;(2)产业布局的空间集中对城市群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对中部地区如何合理有效引导要素等资源流动来拓展发展新空间、优化发展新格局和提升经济发展效率和城镇化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政策意义。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范红忠 胡杨 王馗
本文结合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库和县域人均GDP数据,综合考虑城市内部区域经济活动和人口密度构建了衡量城市多中心化水平的综合指标,并实证检验城市内部多中心结构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GVC)升级。研究发现:城市内部多中心结构有助于提升企业GVC地位。机制分析表明,多中心结构主要通过效率提升路径助力企业GVC升级,具体来看,多中心结构提升了劳动力配置效率、国内中间品效率以及技术溢出效率。此外,均衡的多中心分布、主中心与次中心的邻近、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要素流动水平的提升均有助于强化城市多中心结构对企业GVC地位的提升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中国城市发展实践中依托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攀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城市多中心结构 全球价值链升级 效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徐丽杰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数据(1953—2012年)探讨了中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动态影响关系,同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1995—2011年)考察了中国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的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化对碳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并不是中国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原因;长期内城市化有助于抑制碳排放,短期内过快的城市化将加剧碳排放;东部地区城市化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城市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U型非线性关系;中部地区城市化不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城市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库茨涅茨曲线关系;西部地区城市化有利于碳减排,城市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库茨涅茨曲线关系;各地区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
城市化 碳排放 动态影响 地区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梅 黄贤金 揣小伟
论文从能源消费、工业生产过程和废弃物排放多个方面对中国城市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和分析,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1—2015年中国城市年碳排放量基本呈增加趋势,仅2015年的城市碳排放量较2014年有所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煤炭消费量和水泥产量的减少;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碳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25%、26.24%和23.51%,其中,东部地区的占比先增加后降低,中部地区的占比持续下降,而西部地区的占比则持续上升。对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相邻区域的城市碳排放对本地区的城市碳排放造成明显影响;经济规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二产比重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碳排放量的增长。
关键词:
城市 碳排放核算 时空差异 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余心滢 蔡道成 袁智炜 毛浩
制造业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而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制造业数智化装备应用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仍有待明晰。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匹配省级工业机器人数据,将人力资本列为调节变量,从能源效率效应﹑人工替代效应﹑产出规模效应3个视角实证检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碳强度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发现: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存在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能源使用效率﹑人工替代﹑产出规模3种传导机制影响碳排放强度,其中前两者体现的是碳减排效应,后者是碳增排效应;人力资本强化了工业机器人渗透度增加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政府要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制造业企业引入工业机器人,并加大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培养和引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丽萍 李媛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运用汉森提出的门槛模型,以2006-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以各省的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运用双重门槛模型,对各省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各省的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呈非线性关系;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正向作用会逐渐减弱。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产业结构 碳排放 门槛模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马学广 窦鹏
随着世界城市网络的逐步形成,以多中心城市区域为代表的城市空间形态已经成为世界高度城市化地区的重要特征和普遍现象。"多中心"实质包括形态多中心和功能多中心,文章选取山东沿海城市带城市间每日公路长途客运班次作为城市间客运交通功能联系的替代数据,从县区尺度、城镇组团尺度和城市尺度三个尺度分析空间单元之间联系强度、节点关系和区域多中心性。研究发现山东沿海城市带在功能联系上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向心性和内化性特征。从多中心性角度分析,山东沿海城市带是具有尺度敏感性、地区差异性、变化同向性等特征的多中心结构,初步形成了网
关键词:
交通流 多中心 城际联系 山东沿海城市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