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57)
- 2023(12931)
- 2022(11265)
- 2021(10716)
- 2020(8841)
- 2019(20779)
- 2018(20453)
- 2017(39297)
- 2016(21336)
- 2015(24213)
- 2014(23900)
- 2013(23940)
- 2012(21942)
- 2011(20054)
- 2010(19674)
- 2009(17864)
- 2008(17252)
- 2007(14553)
- 2006(12727)
- 2005(11151)
- 学科
- 济(90183)
- 经济(90088)
- 管理(57327)
- 业(54124)
- 企(42733)
- 企业(42733)
- 方法(42540)
- 数学(37752)
- 数学方法(37408)
- 中国(27015)
- 农(23242)
- 财(18679)
- 学(18671)
- 业经(18177)
- 贸(17644)
- 贸易(17636)
- 地方(17455)
- 易(17178)
- 农业(15599)
- 环境(14571)
- 制(14006)
- 和(13505)
- 理论(13345)
- 技术(12792)
- 银(12035)
- 银行(11989)
- 划(11896)
- 发(11568)
- 融(11561)
- 金融(11560)
- 机构
- 大学(308377)
- 学院(303622)
- 济(127586)
- 经济(125043)
- 管理(121662)
- 研究(107489)
- 理学(106443)
- 理学院(105214)
- 管理学(103539)
- 管理学院(102999)
- 中国(78861)
- 京(66839)
- 科学(66604)
- 所(53552)
- 财(53045)
- 农(50014)
- 研究所(49512)
- 中心(46985)
- 业大(46785)
- 财经(44075)
- 北京(42491)
- 江(40759)
- 经(40450)
- 范(40419)
- 师范(40075)
- 农业(39482)
- 经济学(39214)
- 院(38906)
- 经济学院(35465)
- 州(33185)
- 基金
- 项目(215411)
- 科学(170133)
- 基金(158865)
- 研究(155644)
- 家(139538)
- 国家(138464)
- 科学基金(118607)
- 社会(99718)
- 社会科(94621)
- 社会科学(94595)
- 基金项目(84718)
- 省(80546)
- 自然(77363)
- 自然科(75603)
- 自然科学(75585)
- 自然科学基金(74236)
- 教育(70329)
- 划(69379)
- 资助(65565)
- 编号(61612)
- 成果(49361)
- 部(48403)
- 重点(48072)
- 发(45871)
- 创(44191)
- 课题(42128)
- 国家社会(41874)
- 教育部(41426)
- 创新(41329)
- 科研(41014)
- 期刊
- 济(131618)
- 经济(131618)
- 研究(90932)
- 中国(53608)
- 学报(49112)
- 科学(46253)
- 农(44533)
- 管理(42555)
- 大学(37058)
- 财(36608)
- 学学(34831)
- 农业(31887)
- 教育(30906)
- 技术(24810)
- 融(21965)
- 金融(21965)
- 经济研究(21937)
- 财经(20960)
- 业经(19539)
- 问题(18960)
- 经(17980)
- 业(17203)
- 图书(15916)
- 技术经济(15074)
- 科技(14796)
- 理论(14504)
- 资源(14403)
- 贸(14315)
- 世界(13887)
- 现代(13786)
共检索到4314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金相郁
本文利用M alm qu ist生产率指数分析中国41个主要城市在1990年~2003年期间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本文的分析发现:(1)虽然有些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但是其规模效率却下降了,表明城市的生产效率未达到最佳规模状态;(2)为了提高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城市需要的是技术进步,而不是技术利用效率以及规模效率;(3)通过M alm qu ist指数和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分析,本文得出初步的结论,城市规模增长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振 孙计领
基于2007—2014年43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运用较新的F a?re-Primont指数DEA方法,把城商行和上市银行的效率及全要生产率置于同一框架内并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普通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率最低,上市城商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效率值依次增大,但普通城商行和上市城商行的综合效率不断增加,上升态势尤为明显;2007—2014年,四类银行的平均TFP指数均有所增长,普通城商行、上市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分别年均增长8.16%、5.42%、2.11%、2.51%。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建清 龚恩泽
中欧班列连通欧亚的属性导致其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区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有别于一般铁路线路,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有必要厘清中欧班列和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文章构造了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中欧班列对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第一,中欧班列的开通对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刺激作用,其"轴-辐"范围在200公里以上300公里以内;第二,中欧班列的开通会通过刺激技术创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从而间接提升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但是会通过提高制造业占比降低政府支出,从而抵消掉部分正向刺激效应;第三,中欧班列的开通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和处于不同位置的企业影响效应较均衡,不会造成区域内企业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第四,中欧班列对中小城市、对外开放水平高的城市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带的城市影响效应更显著。当前中欧班列运行面临补贴退坡、逆全球化加深和地区竞争加剧的困境,未来需要提高城市对外开放的质量,拓展稳定的国际产品市场,优化中欧班列运行模式以维持班列的经济效益。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振 孙计领
基于2007—2014年43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运用较新的F a?re-Primont指数DEA方法,把城商行和上市银行的效率及全要生产率置于同一框架内并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普通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率最低,上市城商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效率值依次增大,但普通城商行和上市城商行的综合效率不断增加,上升态势尤为明显;2007—2014年,四类银行的平均TFP指数均有所增长,普通城商行、上市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分别年均增长8.16%、5.42%、2.11%、2.51%。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秉镰 李清彬
利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了中国196个主要城市在1990—2006年期间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该研究发现,1990—2006年期间,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了2.8%,主要来源是技术改进,技术效率变化起着拖累作用;选定期间内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三个上升高峰和两个波谷特征,第二高峰期间为1996—1999年,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值最大,两个下降波谷分别出现在1993—1995年与2002—2003年期间,最近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重新走上上升趋势,这可能表明了未来几年的走势;重庆市是直辖市中全要素生产率唯一下降的,上海最高,北京次之,天津改善幅度最小;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骆文月 随洪光
本文基于2003—2017年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从经济效率的角度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并考察基础设施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整体上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效率、抑制规模经济。区分流量效应和存量效应发现:传统基础设施的存量效应和流量效应均提高技术进步、抑制规模经济;在技术效率方面,传统基础设施流量效应显著提高技术效率,存量效应不显著。数字基础设施的存量效应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效率、抑制规模经济,流量效应促进规模经济、抑制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交互效应说明不同类型基础设施的存量和流量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时存在相互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改善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邵汉华 夏海波
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是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蔓延已成为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2004—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城市蔓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异质性关系。研究发现:①城市适度蔓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起显著提升作用,蔓延过度则呈现抑制效应或者影响不明显;②就人口集聚的区域差异而言,城市蔓延对东部地区促进作用突出,而对中西部地区更多表现出抑制效应;③此外,随着经济超过最优集聚区间,两者之间的反方向关联变为同向关系,进一步发现,两者之间显著存在基于制造业集聚的"倒U型"门槛效应,而在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城市,城市蔓延的促进效应并不显著。本文深化了对城市蔓延影响城市绿色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对中国正在推进的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也有着启示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永红
采用Met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2005—2020年中国284个城市和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其分解为组内效率变化、最佳实践差距变化和技术领先变化;同时,利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三种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研究样本期间全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最佳实践差距变化上升,而组内效率变化和技术领先变化略有下降;全国和三大区域城市的组内效率变化平均值最大,说明其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主要来自组内效率变化,东部地区技术领先差距变化均值等于1,说明东部地区具有技术领先效应;全国和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不存在σ收敛,但是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城市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增长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挺 陈周永
作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重要陆上贸易通道,中欧班列的开通运行对我国经济与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2008—2019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交叠DID方法探究中欧班列开通对我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欧班列开通显著促进了我国节点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其影响存在通道、地区以及覆盖范围间的异质性,且中欧班列主要通过促进绿色创新、产业集聚以及缓解融资约束等提高节点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由此,需鼓励、支持和引导更多的中国城市成为中欧班列的节点城市,扩展国内节点城市辐射海外市场的范围。同时,节点城市应提升其绿色创新水平,完善相关的基础建设,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吸引更多资本及高端产业,以助力其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永红
采用Met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2005—2020年中国284个城市和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其分解为组内效率变化、最佳实践差距变化和技术领先变化;同时,利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三种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研究样本期间全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最佳实践差距变化上升,而组内效率变化和技术领先变化略有下降;全国和三大区域城市的组内效率变化平均值最大,说明其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主要来自组内效率变化,东部地区技术领先差距变化均值等于1,说明东部地区具有技术领先效应;全国和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不存在σ收敛,但是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城市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增长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早 刘李华
本文测算了1989~2013年工业分行业的增加值、劳动投入、资本存量,利用随机前沿分析(SFA)计算1990~2013年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而估计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工业TFP增长的效应。本文发现,在考察期内,只有技术进步基本保持了持续增长,配置效率改善在2000年以后明显放缓;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化显著提高了工业TFP增长率,但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显著;将考察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后发现,后一阶段所有制结构变化对TFP的促进作用明显小于前一阶段。工业改革的重点在于促使资源合理、自由流动,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为工业TFP增长释放更大的空间。
关键词:
所有制 全要素生产率 配置效率 工业改革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金相郁
Malmquist指数分析表明,在1996-2003年期间,各省市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加了3.8%,而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了7.6%,中西部地区增加了3.8%。Malmquist指数还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主要来源是技术变化,并不是效率的变化,因而,1996-2003年期间的各省市区的要素平均利用效率并不是很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分析设立6个假设,利用Malmquist指数与8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为了提高回归分析结果的客观性,运用了4种回归分析方法,即OLS、SWR、2SLS、GMM。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总产值的规模、专业技术人员对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和财政自立度是1996-2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玉玲 郭科 曹跃群
基于国际资本核算理论,将服务业资本的生产与财富性属性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综合估算2001—2018年中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服务业的财富性资本存量总额、净额和生产性资本存量,并利用随机前沿模型考察纳入城市异质性的服务业效率变化和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样本期间,我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服务业资本存量平均增速在20%左右,一线城市的人均服务业资本投入远高于其他城市,且呈现出“财富性资本存量总额>生产性资本存量>财富性资本存量净额”的规律特征。服务业平均TFP变动表现出“先降后升”的波动态势,TFP高值的城市随时间推移表现出由“中部”向“东部沿海”转移的阶梯状空间格局特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余东升 余娟娟
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测算2003~2017年"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城市环境全要素生产率(ETFP),并利用双重差分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方法评估了"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城市ETFP的影响,并用古代"丝绸之路"作为工具变量来缓解内生性问题。结果发现,2003~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内城市ETFP发展现状总体较好,绿色技术进步在提升沿线城市ETFP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经实证检验,研究结论依然稳健。为此,沿线国内城市在下一阶段绿色发展进程中,不仅要深度发挥技术进步的引擎驱动作用,同时还要激发技术效率的发展潜力,继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借力"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速自身ETFP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艺明 陈晨 高思航
使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255个地级市2000-2013年14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小及对其变动进行分解,分析其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0-2013年间,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基本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用DEA模型得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2%左右,这主要是由技术效率下降而导致。其中,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对全要素生产率起着拖累作用。在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其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地区差异、对外开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以及政府科研资金的投入比重都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有正向影响,而对技术效率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