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32)
- 2023(12101)
- 2022(10216)
- 2021(9681)
- 2020(8170)
- 2019(18877)
- 2018(18402)
- 2017(34696)
- 2016(18495)
- 2015(21024)
- 2014(20511)
- 2013(20299)
- 2012(18158)
- 2011(16380)
- 2010(16048)
- 2009(14510)
- 2008(13907)
- 2007(11218)
- 2006(9546)
- 2005(8074)
- 学科
- 济(84292)
- 经济(84219)
- 管理(50698)
- 业(47381)
- 方法(43527)
- 数学(40208)
- 数学方法(39613)
- 企(37328)
- 企业(37328)
- 中国(24208)
- 农(19590)
- 财(17428)
- 贸(15783)
- 贸易(15776)
- 易(15432)
- 业经(15206)
- 学(13936)
- 地方(13805)
- 农业(13144)
- 环境(12604)
- 制(11522)
- 理论(11121)
- 技术(11120)
- 务(10773)
- 财务(10731)
- 财务管理(10711)
- 和(10643)
- 划(10390)
- 企业财务(10129)
- 银(10118)
- 机构
- 大学(263624)
- 学院(260963)
- 济(116327)
- 经济(114434)
- 管理(104384)
- 理学(92221)
- 理学院(91191)
- 管理学(89349)
- 研究(89044)
- 管理学院(88853)
- 中国(66613)
- 京(55232)
- 科学(53211)
- 财(47620)
- 所(42630)
- 农(41492)
- 中心(40499)
- 财经(40106)
- 研究所(39435)
- 业大(39348)
- 经济学(37465)
- 经(37102)
- 江(34153)
- 北京(34145)
- 经济学院(33949)
- 农业(32830)
- 院(32481)
- 范(32337)
- 师范(32003)
- 财经大学(30437)
- 基金
- 项目(189666)
- 科学(152476)
- 基金(144027)
- 研究(134059)
- 家(126761)
- 国家(125852)
- 科学基金(109550)
- 社会(89763)
- 社会科(85499)
- 社会科学(85478)
- 基金项目(75549)
- 自然(71787)
- 自然科(70303)
- 自然科学(70288)
- 省(70010)
- 自然科学基金(69050)
- 教育(61987)
- 划(60617)
- 资助(59751)
- 编号(50569)
- 部(43272)
- 重点(42719)
- 发(40029)
- 创(39635)
- 国家社会(39477)
- 成果(38650)
- 教育部(37586)
- 创新(37194)
- 科研(36827)
- 人文(35987)
共检索到3604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德祥 薛桂芝
本文采用1998—2013年全国22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参数型生产前沿法测算并分解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其时序增长和空间分布特征,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1998—2013年期间,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呈缓慢下降趋势,样本期间累计下降12.16%;(2)通过对随机前沿生产模型进行似然比检验发现样本期间技术进步不显著,印证了克鲁格曼"东亚无奇迹"的观点,并对技术进步不显著的原因进行了猜测;(3)生产效率总体呈改进状态,样本期间累计上升了17.08%,且生产效率改进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层次性。东部地区改进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副省级及以上城市改进程度明显高于地级城市,中国城市生产效率呈现...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生产前沿法 分解 规模效应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涂正革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资本的堆集,本文采用Malmquist指数和DEA技术,研究中国28个省市地区大中型工业的动力,分析发现1995—2004年:(1)大中型工业平均增长15.5%,其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拉动工业增长平均为9.2%,贡献率约6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从1996年的-9.6%上升到2003年的18.2%、2004年的10.4%,而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长对产出增长的综合贡献从1996年的13.5%,下降到2004年的0.7%;(2)全要素生产率中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改善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日渐突出,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经济增长5.2%,规模效率改善推动工业增长3.3%。(3)工业企业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涂正革
文章采用Malmquist指数和DEA技术,研究中国28个省市地区大中型工业增长的动力以及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分析发现在1995~2004年期间:(1)整体而言,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已经成为中国大中型工业快速增长的核心动力,特别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改善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日渐突出,相反,要素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弱;(2)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依然显著,但无论是人均产出还是增长速度,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3)随着中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TFP对缩小地区间工业发展差距的作用越显突出,资本要素的作用并不明显;(4)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的四大因素:竞争、全球化和外商投资、民营化改革,以及经济...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邵明伟 金钟范 张军伟
文章基于中国19个城市群224个作为"区域空间"的城市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在采用不同方法分样本估算城市固定资本存量基础上,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城市(群)TFP变化并进行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整体综合效率提升没有弥补技术进步贡献下降,使平均TFP(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但存在时空差异。空间上,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城市群"追赶"效应使地区TFP下降较慢但不均衡性大于东部,综合效率改进从东部到西部依次递增,东部仍然具有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的明显优势;时间上,中国城市群TFP于2008年持续下降,西北地区的"追赶"效应正在消失,但城市群内部空间差异也在波动中减小,尤其是东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盈之 朱依曦
文章利用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相关数据,采用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方法对其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分析制造业整体的TFP变动率、技术进步率以及技术效率及其变动率的趋势;并且将制造业各行业按照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深入分析不同类别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
关键词:
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率 随机前沿模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倩肖 李丹丹
文章利用2002-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水平的微观数据,采用Levinsohn and Pertrin法(简称LP半参数法)系统分析和测算中国31个省份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情况,同时比较跨地区生产率差异并分析其差异原因。结果表明,中国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大差异,其中环渤海和东南地区及中部地区的TFP均值相对较高,其次是东北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TFP均值最低。因此,要改善中国不同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政府需要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产业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地区边界效应等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LP半参数法 地区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艺明 陈晨 高思航
使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255个地级市2000-2013年14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小及对其变动进行分解,分析其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0-2013年间,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基本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用DEA模型得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2%左右,这主要是由技术效率下降而导致。其中,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对全要素生产率起着拖累作用。在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其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地区差异、对外开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以及政府科研资金的投入比重都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有正向影响,而对技术效率的影响...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钟世川
基于时变弹性生产函数,当规模报酬不变时,资本产出弹性等于资本收入份额,劳动产出弹性等于劳动收入份额,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采用1978—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79—2013年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在大部分年份呈下降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总体上还是以中性技术进步模式为主;1997年前各地区技术进步表现为劳动偏向型,而1997年后表现为资本偏向型;1997年后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对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长青 刘聪粉 王晓军
现有文献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单纯考虑中国经济增长而忽略了资源环境因素对经济质量的影响是片面的。与类似研究相比,本文在生产率测量框架体系中引入了资源环境因素,从而为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提供一个更为科学的方法。文章分别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和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1985~2010年间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及分解。研究发现,不考虑资源环境因素会高估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对我国经济增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力 韩亚丽
在中国高库存背景下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及耕地资源匮乏的双重矛盾,文章试图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探讨中国棉花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路径。通过非参数DEAMAlMquist模型和参数随机前沿函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1995—2014年棉花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了其时序增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棉花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增长趋势,虽然受技术效率影响大,但技术进步仍是构成棉花tFP提高的主要动力,新疆棉花最具发展潜力。在效率的影响因素中,棉花播种面积占比、机械费用投入、农业受灾水平均表现出负效应,只有土地利用能力具有正效应,棉花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技术诱导...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吕建兴 陈富桥
文章利用超越对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1996-2007年我国茶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研究期间我国茶产业TFP平均增长0.70%,平均技术进步率为1.42%,平均技术效率为72.05%,但都呈逐步下降趋势;TFP增长的主要来自技术进步,但技术效率的变化和规模报酬率出现一定的退步,阻碍TFP的增长;各省份TFP增长有差异,其中四川省的TFP增长速度最快,而湖南省和陕西省的TFP成负增长;我国茶叶的劳动产出弹性逐年增大,而资本产出弹性逐渐变小,且我国茶叶生产一直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
关键词:
茶业生产 技术效率 茶农增收 资本产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涂正革 肖耿
本文运用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 1 995— 2 0 0 2年期间的年度企业数据 ,系统地研究 3. 7个两位数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TFP)增长趋势 ,并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 ,将生产率增长分解为前沿技术进步 (FTP)、相对前沿技术效率 (TE)的变化、配置效率 (AE)以及规模经济性 (SE)四大因素。主要结论 :(一 )TFP的行业加权年均增长率为 6. 8% ,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 )前沿技术进步已经成为TFP增长的最重要动力 ,企业因前沿技术进步平均每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高达 1 4个百分点 ;(三 )企业相对前沿的技术效率差距拉大 ,已经严重阻碍了TFP增长 ,导致TFP平均每...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少华 蒋伟杰
本文首次采用基于投入冗余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ISP)来重新测度和分解中国1985-2009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该指数优势在于可以进一步测度与分解投入要素的生产率。研究表明:①国家层面,TFP增长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35.08%的份额。相比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是导致TFP变化的主要原因,生产前沿面年均向上移动3.53%;相比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驱动中国TFP上升的主要因素,中国的经济增长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比较优势。②区域层面,TFP差异是导致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但是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TFP的提升均体现在资本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变化方面。③省际层面,全部省份在样本期内都实现了TFP提升,2005年之后逐渐有更多的省份成为"创新者",而省际之间追赶效应表现得并不是十分明显;TFP、资本生产率以及劳动生产率在省际之间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动态趋势。研究对我国今后经济增长挖潜、区域协调发展以及省际发展与赶超等问题,富有启发意义。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郑兵云 陈圻
本文利用1996-2007年我国工业36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了转型期我国工业及其细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其分解要素的波动情况。实证研究表明,1996-2007年我国TFP平均为4.76%,并呈逐步上升趋势;TFP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平均来说,TFP增长的85.50%来源于技术进步的贡献;因为技术效率的提高使TFP平均每年提高了0.94个百分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对TFP的贡献年平均0.52个百分点,并有较大的波动;而因为规模总报酬递减的影响,TFP每年反而下降了0.78个百分点。通过经济增长来源分析,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由主要靠资本驱动逐渐向靠技术创新驱动转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袁晓玲 贺斌
采用基于投入冗余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ISP)分解出2003~2015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土地生产率指数,实现了在全要素框架下向分要素生产率测算的有效拓展,准确分析各个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驱动作用,并运用Sys-GMM模型对影响城市土地生产率变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研究期内中国城市全要素土地生产率累计下降13.49%,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到抑制作用;分区域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下降最大,中部和东北部次之,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小,均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到抑制作用;在影响因素中城市人口集聚、人力资本的积累对城市土地生产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在"土地引资"背景下外商投资数量增加和过早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土地生产率提升起到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